文/萬宗綸

「我們那天要出實察!」走在台大課堂中,如果你的附近有地理系學生,不難聽到這樣的話語。有外系生看中地理系會出野外因此申請轉系,「地理實察」彷彿成為地理系的一塊閃亮招牌,杜鵑花節時的科系博覽會亦常有高中生詢問地理實察的事情,也有人認為「地理實察」說穿了不過就是把「玩」講得比較好聽罷了,「名產不要買太多」的玩笑話在高中時就已從地理老師的口中打聽一二,究竟「地理實察」是怎麼一回事呢?
實察賣什麼藥 這個名稱有何特別
「地理實察」這個名詞對於非地理系的學生並不是非常熟悉,往往要說個幾次,對方才能聽清楚這兩個字怎麼寫,也有人會質疑「校外教學就校外教學,幹嘛說什麼實察?」
訪問到政大日文系的同學,高中時非常喜歡地理,未曾修過任何到戶外進行教學活動的課程,她認為地理實察能夠「驗證課本寫的跟現實狀況是不是一樣」,並覺得「校外教學比較走馬看花,觀光性質也比較重。實查讓地理系的學生不會與自然和土地脫節、不會讓書上的東西變死知識。」除此之外,拉近系上的感情、縮短老師與學生間的距離也是她所認為的優點。
類似的活動也出現在「地質調查導論」、「森林多樣性概論」等主打移師到野外的課程,但使用的名稱是「地質調查」和「校外實習」,進行的形式貌似與地理實察大同小異,根據修過「森林多樣性概論」的同學表示,此課程較偏向生物學知識性的介紹,但地理實察較容易帶學生進入議題討論。由主體來看,「地理實察」最大的不同在於雙向的學習,以及考察的目標是「地理」,而什麼是地理呢?這個在地理思想史吵翻天的問題,顯然無法幫助我們釐清地理實察的意義。
師大地理系黃朝恩教授指出,「戶外教育」可以分為戶外示範、戶外踏查、戶外研習、戶外檢驗與戶外發現,主要的目的在於對知識的探索。而關於地理實察,三民書局的教科書的描述為「地理實察的重點不在於一定要印證什麼、或者獲得絕對的是非對錯,而是跳脫既定成見或主觀意識、容許自己以新的視野與思維方式,重新審視我們可能早已知道的世界,原來存有著人與地的特定脈絡關係。」至此,已能對「地理實察」略知一二。
地理實察的操作 小小名稱大學問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網站指出「野外實察又稱野外調察、田野調查;係指在教室內或研究室之外,以實地觀察、測量、訪問等方式,而獲得與教學有關資料的工作」,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經歷此過程,即為野外實察教學。
而根據定義,地理實察有三種形式,學習性實察由教師安排路線與對象,帶領學生到戶外說明或印證,是中學生常採用的形式;研究性實察是有預定目標或假設的進行一地資料的蒐集,就如進行論文的一手資料收集一般;探索性實察則是不限主題、不預設目標與立場進行實察,最終自行發現問題,但實察者最好需要有敏銳觀察力和充足的背景知識。
遊覽車爆滿 地理實察難操作
「有誰不去實察的嗎?」受到經費限制,有時修課人數太多使得地理實察難以進行,無論是學習性實察或是研究性實察都變得不易操作,這個問題在地理學顯耀的英國已有四十餘年的困擾,遂發展出自導式野外實察的教學模式。
自導式野外實察建立在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學習者與學習情境的互動和經由社會對話而建構知識。英國大學教授就曾以遠距學習裝置實行過這種實察。「遠距學習裝置」指不需教師「隨伺在側」的教材,包括手冊、步道和導引,內容含延伸閱讀的資料來源、解說內容、待答問題的引導及在野外的進行引導等,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實察,減少缺乏足夠教師的困擾。
有關於地理實察教學活動的探討需要更多的資源與心力投入,才能讓觀光團的稱號逐漸消失,以下各篇是台大地理系本學期(101學年度第二學期)各課程的野外實察(地理實察)報導,透過不同形式的實察活動,學生能產生不同的體悟與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