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地理實察所為何物?

7/25/2013

0 評論

 
文/萬宗綸
图片圖為去年普通地質學至石梯坪的影像(攝/謝睿哲)

  「我們那天要出實察!」走在台大課堂中,如果你的附近有地理系學生,不難聽到這樣的話語。有外系生看中地理系會出野外因此申請轉系,「地理實察」彷彿成為地理系的一塊閃亮招牌,杜鵑花節時的科系博覽會亦常有高中生詢問地理實察的事情,也有人認為「地理實察」說穿了不過就是把「玩」講得比較好聽罷了,「名產不要買太多」的玩笑話在高中時就已從地理老師的口中打聽一二,究竟「地理實察」是怎麼一回事呢?

實察賣什麼藥 這個名稱有何特別

  「地理實察」這個名詞對於非地理系的學生並不是非常熟悉,往往要說個幾次,對方才能聽清楚這兩個字怎麼寫,也有人會質疑「校外教學就校外教學,幹嘛說什麼實察?」

  訪問到政大日文系的同學,高中時非常喜歡地理,未曾修過任何到戶外進行教學活動的課程,她認為地理實察能夠「驗證課本寫的跟現實狀況是不是一樣」,並覺得「校外教學比較走馬看花,觀光性質也比較重。實查讓地理系的學生不會與自然和土地脫節、不會讓書上的東西變死知識。」除此之外,拉近系上的感情、縮短老師與學生間的距離也是她所認為的優點。

  類似的活動也出現在「地質調查導論」、「森林多樣性概論」等主打移師到野外的課程,但使用的名稱是「地質調查」和「校外實習」,進行的形式貌似與地理實察大同小異,根據修過「森林多樣性概論」的同學表示,此課程較偏向生物學知識性的介紹,但地理實察較容易帶學生進入議題討論。由主體來看,「地理實察」最大的不同在於雙向的學習,以及考察的目標是「地理」,而什麼是地理呢?這個在地理思想史吵翻天的問題,顯然無法幫助我們釐清地理實察的意義。

  師大地理系黃朝恩教授指出,「戶外教育」可以分為戶外示範、戶外踏查、戶外研習、戶外檢驗與戶外發現,主要的目的在於對知識的探索。而關於地理實察,三民書局的教科書的描述為「地理實察的重點不在於一定要印證什麼、或者獲得絕對的是非對錯,而是跳脫既定成見或主觀意識、容許自己以新的視野與思維方式,重新審視我們可能早已知道的世界,原來存有著人與地的特定脈絡關係。」至此,已能對「地理實察」略知一二。

地理實察的操作 小小名稱大學問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網站指出「野外實察又稱野外調察、田野調查;係指在教室內或研究室之外,以實地觀察、測量、訪問等方式,而獲得與教學有關資料的工作」,而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經歷此過程,即為野外實察教學。

  而根據定義,地理實察有三種形式,學習性實察由教師安排路線與對象,帶領學生到戶外說明或印證,是中學生常採用的形式;研究性實察是有預定目標或假設的進行一地資料的蒐集,就如進行論文的一手資料收集一般;探索性實察則是不限主題、不預設目標與立場進行實察,最終自行發現問題,但實察者最好需要有敏銳觀察力和充足的背景知識。

遊覽車爆滿 地理實察難操作

  「有誰不去實察的嗎?」受到經費限制,有時修課人數太多使得地理實察難以進行,無論是學習性實察或是研究性實察都變得不易操作,這個問題在地理學顯耀的英國已有四十餘年的困擾,遂發展出自導式野外實察的教學模式。

  自導式野外實察建立在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學習者與學習情境的互動和經由社會對話而建構知識。英國大學教授就曾以遠距學習裝置實行過這種實察。「遠距學習裝置」指不需教師「隨伺在側」的教材,包括手冊、步道和導引,內容含延伸閱讀的資料來源、解說內容、待答問題的引導及在野外的進行引導等,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實察,減少缺乏足夠教師的困擾。

  有關於地理實察教學活動的探討需要更多的資源與心力投入,才能讓觀光團的稱號逐漸消失,以下各篇是台大地理系本學期(101學年度第二學期)各課程的野外實察(地理實察)報導,透過不同形式的實察活動,學生能產生不同的體悟與教學成效。



0 評論

移師生態池 測量斷面小而美

7/25/2013

0 評論

 
文/萬宗綸
  一百零一學年度由於黃誌川老師出國進修,改由溫在弘老師代為開授此學期的「環境水文學及實習」課程,原定於四月二十九日至景美溪進行野溪流量的現地測量教學活動,後由於氣象局預報顯示天候不佳,為求學生人身安全,改至台灣大學內的生態池及台大農場渠道進行野外實察。

  溫在弘老師希望修課學生能夠自行思考野溪量測的方式,在課堂上介紹常見的流量估計與量測法,如直接量計法、斷面流速法、水面坡降面積法、量水堰及化學溶劑量測法,到現地時以不告知學生操作方法的原則,讓學生自行像個科學家摸索實驗法。在原有的景美溪實察規劃中,將學生分為超級克難組、克難組與標準器材組,使用的器材齊全度由低到高,越克難的組別能夠獲得越高的分數,分別是實察分數乘以100%、110%和120%。

  實察當日天氣轉為晴朗,但仍於生態池進行斷面的量測,取消原有的三種組別規劃,改為願意下水的組別額外加分,學生身穿漁夫裝,並決定一生態池的斷面進行量測。而後再由助教帶隊至隔壁的台大農場渠道,利用流速計測量渠道的水體流速,結束此次的實察活動。事後的教學評量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實察報告,或是個人撰寫心得報告,修課學生自行選擇繳交與否,繳交者同樣能獲得額外加分。

  訪問修課同學,有人覺得這次的校內實察很無聊,僅是操作儀器而已;也有人認為受到天候限制,實察的區域規模太小,渠道根本不能與河道相提並論,但是時不我予,亦無辦法。從大氣系轉來的展同學表示﹕「有很多實察都是大家聽到之後會覺得『欸?為什麼地理系要做這個』,無論之前剛進來修的地形學,還是現在修的水文學、地質學。其實在操作當下,也不一定會聯想得到這樣實察跟地理系的本質到底有多少關係,身為學生好像都是以輕鬆的態度在看待這些事情,可是總覺得有實際操作比在教室裡面學理論更有踏實感。」展同學還提到由於大氣研究電腦化(依賴數值模型)已久,課程少有到野外實習的機會,地理系相較之下,有很多出去的機會,這點是很令人珍惜的。

0 評論

實察?實習?實作?PPGIS!

7/25/2013

0 評論

 
文/陳慈忻

  「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課名看起來很長,其實就是地理系上不時會聽到的「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這門課是由系上蔡博文老師和森林系盧道杰老師合開的U字頭課程,今年度的學生從大三到在職碩班、地理系和森林系的學生都有。PPGIS簡單的說是透過地理資訊系統討論地方的公眾事務,嘗試突破過去政府由上而下的地方治理形式,實踐地方居民參與公眾事務的培力(empowerment),以兩位老師的研究為例,傳統領域的劃界一直是有爭議性的問題,老師透過PPGIS長期在原住民部落蒐集傳統領域的知識,讓聲音可能由下而上的傳遞。

  這門課平常主要以文獻導讀和討論為主,為了要讓同學有實際操作PPGIS的機會,學期中安排了一次「實察」,方式是PPGIS常見的操作形式──「在地工作坊」──學生們在工作坊當中擔任促進者(即主持人,facilitator)、操作者(操作GIS來進行討論、同時記錄空間資訊)、權益關係人Stakeholder(即參與討論者,Stakeholder)、紀錄者(影像與文字紀錄),與社區居民一同討論主題。

  5月24日,實察來到苗栗竹南鎮的塭內社區,工作坊辦在這裡,主要是因為操作PPGIS的機會很難「憑空生出來」,塭內社區長期想要發展觀光產業,最近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聽說政府在推動環境教育,社區或許可以由環境教育場域的申請來吸引觀光人潮,但是大多數的居民還不知道這件事情,因此PPGIS工作坊便在此討論什麼是「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社區裡面有哪些資源適合申請環境教育場域?

  PPGIS的實察如何進行呢?雖然PPGIS的工作坊只有一個晚上,先前準備還有工作坊的演練、社區及環教資料蒐集、與在地居民聯繫等等,當天在工作坊之前修課同學在社區繞了一圈,以認識社區的人文及自然環境,晚上才拉開塭內工作坊的序幕。晚上同學們擔任前面介紹的不同角色,拉下大螢幕操作google earth,與三十多位社區居民一起討論社區的環境教育場地。

  這樣的實察,讓同學有實際應用PPGIS所學的機會,雖然在實察前就設計好了工作坊的流程和操作方式,但是在真實的場合當中,去認識社區、認識居民,參與在這樣意想不到的互動當中,能夠體驗到實務與理論間的差異和複雜性,同學表示「像流利的台語就是我們沒想到的必備溝通能力」。

  雖然PPGIS實察和塭內社區只是一次性的接觸,但是成果也可以不只是修課同學的學習,讓GIS成果傳遞給社區以及他們長期合作的單位,「希望這次的實察過程也會是社區發展的一個墊腳石」。PPGIS工作坊需要觀察、操作和學習,如此期中課程安排說是實察、實作或實習都不為過,另外,未來蔡老師、盧老師若有其他合作計畫,PPGIS也會有可能的實察機會。

0 評論

崩世代的出路 走訪社會創新

7/25/2013

0 評論

 
文/王策緯
  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國家機器在面臨經濟危機、青年失業、人口老化問題上,已經沒有辦法提出有效策略回應社會需求,此時第三部門透過社會創新,正扮演尋求各種替代方案的重要角色。本學期周素卿老師新開設「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課程,即是透過社會創新、公益企業與社會經濟等概念,讓同學探索這些新興典範在地方發展實務應用的可行性。

  所謂「社會創新」指透過創新的策略、觀念思想或組織型態,以滿足不同層面的社會需求,從社群主義合作、互惠和分享的原則出發,改變社會中治理的關係形式,拉近原來被社會排除的群體。社會創新實察此次帶領同學至南投小鎮文創、苗栗迴鄉有機生活農場及新竹千甲聚落CSA農場。

  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先生帶領同學認識竹山如何從一幢古厝,串聯在地鄉鎮的人及文化、引進社會資源,以不同於政府部門地方再造的創新形式帶動鄉鎮永續發展的可能;迴鄉有機生活農場堅持「潔淨」、「無汙染」飲食,希望延續傳統農業價值回應台灣現代農業困境,恢復大自然土地的生命力,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新竹千甲CSA(社區支持型農業)計畫主持人陳建泰讓社會重新認識糧食網絡,重新連結糧食消費與生產兩端,解決生產者風險自負及產銷管道剝削的問題。

  透過實察走訪社會創新個案,同學在過程中得以思考實際與理論的落差、衝突及調解,這也正是此堂課程實察的最大意義,不僅在於個案的認識,而是以課程作為媒介拓展同學社會資本,讓同學與地方、人物及知識創新連結,有效地提供有志從事社會創新、解決社會問題的青年更豐富多元的想像。


0 評論

解構地方 感受都市脈動

7/25/2013

0 評論

 
文/練聿修
  本學年度周素卿老師開授都市地理學課程,由碩士班廖昱凱學長擔任助教協助安排課程。其中,實察分別帶領同學前往淡水河兩岸的福和河濱跳蚤市場、大稻埕、赤峰街和空軍三重一村,助教與修課同學分組導覽,並在各個實察點分別設計相關練習,讓同學以不同視角認識地方。

  今年都市地理學的三次作業及一次實察是相互聯結的。三次作業分別是「都市紀實」、「都市地景與結構」和「專題作業企劃案」。「都市紀實」要求同學們從相關的新聞報導中,建構、分析都市的形廓;第二份作業是團體作業,各組要從河道和橋梁兩側的都市樣貌中,分析都市中的「核心──邊陲」以及「城市──自然」等議題;最後一份作業,則要求各組活用本學期所接觸的各種都市理論,提出一個活化都市空間的專案。

  在前兩次作業後,助教為了指引、提升修課學生觀察與分析都市地景的能力,因此額外安排了這次實察課程。這次的實察透過三個空間尺度的分析面向──都會尺度、聚落尺度和社區尺度,嘗試與都市地理學的四個觀點──都市體系、都市形式、都市生態、都市意識──進行對話,並且從都市發展的時間脈絡,理解都市不斷變動的過程。

  參與實察的同學們多半表示,本次實察和地理係其他課程的實察課程大有不同。有同學認為,地理實察多半在觀察自然地景,都市中的實察較少見;針對內容部分,也有同學認為這次的實察成功的將都市的結構、議題完整呈現,達成本次實察的目的。

0 評論

走訪天涯 認識台灣

7/25/2013

0 評論

 
文/鄭珺文

  今年由李建堂老師帶隊的野外實察時間從五月十六日到五月十八日,第一天的第一站是到地理系學生都不陌生的苗栗三義火炎山,而和地形學實察時林俊全老師親自講解地形地貌、判讀傾斜儀的實察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李建堂老師會請到新竹林管處的人員講解火炎山的區域特性,並搭配參訪火炎山森林生態館,以對火炎山地區成立自然保留區的原因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站抵達位於台中市清水區大甲溪出海口南側的高美濕地,在此區主要是走「吹吹海風、踩水聊天」的輕鬆行程,但老師也不忘提出思考性提問,如針對周遭可見風車的風力發電 ​​及景觀問題、供遊客進入保護區內的木棧道問題,以及高美濕地是否真的有被劃為保護區之必要?再來,一路南下,到達第三站,南投縣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此站主要的實習形式為參訪,園區內除了介紹台灣的地形、地質條件外,透過台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因研究九二一地震所開挖的槽溝遺跡,可明顯觀察到地層抬升的變化。

  離開園區以後,即驅車前往第一晚休息地,位於草嶺地質公園裡的神農大飯店。草嶺地質公園位在雲林、嘉義與南投的交界處,也是此次實察的第四站,隔天一早,同學們先用輕鬆健行的方式走到草嶺十景之一的「峭壁雄風」,這裡會進行一個令人難忘又有趣的實察體驗,留待各位同學親身體會。離開「峭壁雄風」,到另外一個草嶺十景──「蓬萊瀑布」,在草嶺,最重要察的是觀察山崩地形,李建堂老師詳細講解草嶺的山崩發生機制及山崩造成的影響。除此之外,老師加碼介紹「黑暗旅遊」(dark tourism)的概念與其他旅遊型態的比較,也聊到關於地理學的發展脈絡及特性、未來地理學的走向將受師資影響而有所改變等等。

  第五站──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實察方式,主要由政府官員進行報告此國家風景區的區域特色、成立原由、現行運作的狀況,並藉由問題討論,得到第一手資料,實際了解到是什麼樣的政治因素掌握了國家風景區的建立、行政單位之間的調和與衝突以及行政決定如何造成此區域的改變。

  第六站──台南七股濕地。為了第三天一早能抓緊時間抵達七股潟湖,前一天晚上是住在台南的土城聖母廟。而在七股溼地的行程裡,有一段會搭船到七股濱海沙洲,當地解說員會在搭船的過程中,講解此處的養蚵產業及所見之處的沙洲地形。然而受到船隻引擎聲的影響、解說員的講解有時夾雜台語,並不能很清楚地聽到解說內容,也使得同學們比較關心美景,以及不斷烤好的肥美蚵仔。

  離開七股溼地時,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本來要取消最後一站好美寮濕地的行程,在接近好美寮濕地前雨卻停了,終於順利抵達。由於是最後一站,同學們與老師都很輕鬆的走走看看,並未多加討論此地的環境議題,然而老師在學期的最後一堂課時,特別用不同年份的照片,展現此區的土地利用變遷。

  此次台灣地理實察,綜合行前準備、參訪與觀察的方法,同學們能概略了解七個實習地區的區域特性及環境議題,參與實察的同學大多表示讚賞「是一次有考量同學體力負荷能力、最不疲累的一次實察」、「學到很多很充實」、「爬山的感覺真好」,但仍有同學認為「到太多地方參訪了,沒有實察的感覺」。


0 評論

經地首次實察 學生感覺匆促

7/25/2013

0 評論

 
文/林宜欣
图片格蕾絲毛巾工廠外觀,幾坪的工廠就能將毛巾行銷全台(攝/林宜欣)

  今年的經濟地理由徐進鈺老師所開授,課程中首次 ​​​​​​​​​​ 舉行為期一天的野外實察,地點選在彰化的社頭,參觀主題為當地的織襪產業與毛巾產業。抵達彰化後一行人先用午餐,再前往社頭織襪博物館、格蕾絲毛巾產銷公司與帕米爾織襪工廠逐一拜訪。除了 ​​​​ 參訪之外,這次野外實察在織襪文物館也安排了襪子娃娃DIY的活動,讓大家體驗織襪工業的創意。原實察行程還有安排去更多的地點參觀,但受限於時間因素,最後並沒有成行。

  行前徐進鈺老師先在課堂上對社頭做了概略的介紹,也提供了三篇相關文獻讓同學閱讀,使學生在行前就已經對實察地點具備基礎背景知識,到現場時能與所觀察到的現象相互比較,有助形成對社頭織襪產業的認識與提問。

  這次經地實察,有許多學生在事後反應停留時間不夠,沒有時間提問,認為在行程的安排上有待加強。當天的情形一開始確實不甚理想,第一站在織襪文物館時,許多學生在DIY玩得不亦樂乎,在完成作品後就接著去逛文物館周遭琳瑯滿目的襪子攤,消費後就開始嘻笑怒罵,沒有註意到在場的工作人員其實都是織襪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等到察覺時已經到了離開的時候了,相當可惜。但在格蕾絲毛巾產銷公司與帕米爾織襪工廠,許多學生在抵達地點後開始與負責人攀談,提問有深有淺,足以見同學背景知識都相當紮實,也有相當程度的察覺力。尤其在帕米爾,老闆與學生們相談甚歡,參訪結尾還搬出了一堆書籍要贈與學生閱讀。

  實察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學生走出教室,去接觸課本之外真實的樣貌。學生到野外進行現象觀察,並與課堂上的上課內容進行對話及思考,對於理論在真實世界該如何運作才能有所了解。這次經濟地理實察的行程固然因為當天來回有些匆促,但到了現地之後,該如何把握時間觀察現象、發掘問題並找到答案,也是地理系學生未來應該培養的能力。

  屬於人文學門的經濟地理是否也需要實察,需要老師與學生們共同提出意見。而實察主題與行程該如何安排、實察與課程內容的該如何銜接等問題,因為部分牽涉到系上資源的使用,後續需要審慎討論。

0 評論

見證地質歷史 上山下海找遺跡

7/25/2013

0 評論

 
文/沈聘珍、陳冠廷
图片朱傚祖老師在海浪拍打旁講解地層 (攝/陳思溥)

  101學年度的普通地質學野外實察課程在5月9日到5月11日,為期三天兩夜。朱傚祖老師帶著同學走出教室外,離開在投影幕前對自然景觀的想像,深訪宜蘭與花蓮各地,親身進行地質實察的觀測與體驗。

  從金瓜石到三貂角,有別於純粹的走馬看花,在老師和助教的指導下拿著傾斜儀,實際見證岩層傾斜的證據;在石梯坪,坐在珊瑚礁岩上一邊聽著浪潮拍打的海聲,一邊用心的觀察岩層進行地景素描,這都是大一同學從未有過的體驗。而到了最後一天的行程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很不可思議的是,朱傚祖老師帶著同學翻越進禁區,偷偷潛下沙卡噹溪,在溪邊,大家都很開心的像個愛玩的小孩到處撿石頭。也發現原來那些變質岩的實際真面目是長這樣。同學們都表示:「是教室裡傳閱石頭所不能相比的」!
  
  我們戲稱,「朱爺爺訴說著每個地方,一則又一則,就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傚祖老師說:「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停循環侵蝕的結果,總有一天再怎麼堅硬的石頭也會枯爛。」人類生命之於地質年代,或許不能見證這千萬年漫長的改變過程,但我們卻可以試著從大自然所遺留給我們的地質遺跡中一窺曾有的樣貌,這些都是純粹研讀課本,坐在教室看投影片所無法真正體會的,同學們也紛紛認為,地質實察和想像中的「呆板純講解」不太一樣。


0 評論

地景與人文交會 有看有到

7/25/2013

0 評論

 
文/楊鳳琳
图片(攝/楊鳳琳)

  野外地形學作為和同樣是林俊全老師教授的地形學課程延伸,吸引對於實察抱有期待,以及欲培養自行解讀自然地景能力的學生們。由課程名稱顧名思義,這堂課內容著重於出野外時對於自然地景,以及土地和人民生活所產生的交互作用為討論核心。兩者安排上的最大的差異,一者是路線規劃不同,二者是教學方法改以學生自主觀察與討論。

  身為地理系的學生,對於實察需要準備的工具應該都不陌生:相機、筆記本、素描鉛筆等。然而這其中素描往往倚賴個人能力,個別的表現參差不齊,發展出許多人在後續繳交報告時需要藉助繪圖軟體的輔助完成。因此這次行前課程中有設計一堂完整的「素描課程」,放了大量的照片、GIS地形高程圖,要求大家在十分鐘完成素描,並馬上比對老師白板上的作品。透過不斷修正、不斷檢視的練習,人為篩選的地形觀察亮點逐漸表現在圖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之前未曾經歷過的。

  在路線上,必修課地形學為避免和地質學、地理學通論的實察路線重複,轉走西部觀察不同的地景;然而野外地形學承接已經奠下的基礎,以四天的時間沿東部往下走直達台東,並且離開本島到綠島觀察著名的火山地景,無論在時間、空間或內容的規模上都明顯加長、加廣、加深。此外,因為選修的設計使得這堂課不像系上多數的實察課程,總是得包大台的遊覽車行動,改以兩台自小客車的方式反而增加了機動性,在路邊停車、出入、路線變更上都方便許多。美中不足的事原本最期待的綠島行程,一直到搭上去程的船,天候不佳形成的大風大浪讓短短四十分鐘的航程成為許多人印象深刻的夢魘,嚴重的身體不適、嘔吐加上不穩定的天氣,原定的浮潛也因此取消。

  而回歸行程的內容,除了路線不同使得觀察重點有別之外,在方法上也是偏重學生自主觀察、討論。老師優先讓大家看,並提出針對地形成因、地質類型的推測,最後再整理大家的看法作結。這和多數操作上以老師主導停留點安排講解內容是相當不同的!設計為進階課​​ 程,檢視學生具備的「地理眼」眼界,也讓整個過程由單向的知識吸收,轉化為主動的學習方式。

  和林老師一起走過野外的學生,對於老師在工程和地景間的設計和運用分析是耳熟能詳。能夠由自然層面的地形出發,融會人文觀點後作整體環境的評析,這樣循序漸進的培養方法,正是塑造地理專業的重要墊腳石。


0 評論

    Categories

    全部
    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概論
    普通地質學
    環境水文學
    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
    經濟地理
    都市地理學
    野外地形學

    Archives

    七月 2013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