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物專訪
interview

用服務溫度說你家鄉的故事:採訪「台北城市導覽」團隊

2/28/2015

1 評論

 
採訪撰稿/萬宗綸、練聿修、戴宇昇
图片
大稻埕充滿著台北的故事(萬宗綸攝影)
图片邱翊(左)與夥伴蘇柏安(練聿修攝)
有沒有可能有一種旅遊業,是帶你旅遊自己的家鄉?雖然旅遊學者認為旅遊具備「異地性」,但有無可能對你而言,家鄉事實上是個「異地」,你從未真正瞭解?「台北城市導覽」(Taipei Walking Tour)就是這樣一個帶領顧客閱讀台北「被遺忘角落」的團隊,他們以中、英、日語導覽以大稻埕為主的街區,每個場次收費約新台幣500元,回歸旅遊服務業的本質,走出自己的路。

從旅遊業到旅遊業

創辦人邱翊原先是國內知名旅行社的產品經理職務,那麼為何會毅然決然創立「台北城市導覽」呢?邱翊表示,當時在旅行社工作發現大部分的部落格寫的都是出外遊記,缺少介紹自己生活地方的網站,於是三年多前開始寫部落格介紹大稻埕,但卻身處旅遊業中的自己,竟然對所居住的大稻埕也認識不深,因此萌生了「用導覽帶大家認識這裡」的想法。

邱翊當時觀察到,許多觀光客會到城隍廟拜拜,然後就離開大稻埕,整個大稻埕街區的歷史重要性儼然消失匿跡。邱翊的太太會講英、日語,因此他想應該可以舉辦中日語導覽的活動,然而囿於旅遊業環境封閉、難以創新,於是他便決定跳脫出既有環境,由自己利用存款來做這件事。

「我已經看見瓶頸,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上面。」邱翊認為台灣傳統旅遊業還承襲著製造業思維,沒有將心思放在提升企業價值,只想著壓低成本。他說台灣旅行社本質上將旅遊業當成「賣東西的產業」,而非「服務業」,他舉例「客人來了以後帶他們去買東西,或是推銷其他選擇性活動」,相反地,「台北城市導覽」是用相對高額的收費,若你願意接受服務,即便你只有一個人,只要「付得起兩小時四千元,就願意帶你走」。邱翊的團隊不用花招去賺錢,而是提升服務價值來換取獲益。他補充說明,「很多旅行社的導遊重點在『鋪梗』讓人去買東西,去城隍廟完就走了,不讓顧客有機會去到迪化街,迪化街東西太便宜,這樣就不會在安排好的購物站買東西」。

邱翊提到,有人覺得他們是文創產業,也有人覺得是社會企業,譬如勞動部舉辦社會企業論壇就有找他們參與。然而他把自己定位成「文化觀光」,不過他笑著說,「我們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社會企業,因為很多實習生想去旅遊業,所以他來這裡後可以告訴他我們才是旅遊業」。

图片
台北城市導覽網頁
關於「我為什麼在這城市?」的需求

台北大部份的導覽活動是免費的,參與的遊客大多也就不會太專心聽導覽,反而是收費的「台北城市導覽」報名率高,參與的人也有較多的反應。邱翊說,大部分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其實對這城市不了解,有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什麼生活在這個地方?」雖然團隊每場次大約收費500元,高過國內其他城市導覽活動,但收費比起國外還是不太高,甚至在調高收費後,還有一定的客群存在,顯示這塊市場的確有需求。

「台北城市導覽」團隊曾前往首爾與香港考察當地的城市導覽,雖然亞洲的這塊產業大多才剛開始發展,但互相來往的接觸還是能促進經驗交流。邱翊說,雖然大體上城市導覽是從歐洲先開始,接著再傳進亞洲,但他認為「亞洲模式」不同於歐洲,歐洲大多是免費的導覽,而亞洲則是直接收費居多,他認為在台灣「免費的事情沒有辦法長久,吸引到的客群也不會太多。」

邱翊指出,他們要做的是深度的文化解說,團隊的導覽員「從頭講到尾」,舉例來說,可以在龍山寺獨自連續講一個小時,從廟宇的建築、神明的故事、民俗風俗,講到宗教儀式等等。團隊也會根據不同客群調整內容,譬如中文導覽多為台灣本地人參加,因此會著墨比較多「風俗習慣和整個城市生活的關係」,除了知識的講述外,多了像「人與空間關係」的價值傳遞。邱翊說,台北人以前可能會想跑去台南、跑去哈瑪星尋找舊的故事,但其實在台北就有,大稻埕、艋舺、北投,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不用跑去其他城市去」。

至於導覽員,則根據每個人的涉獵不同,導覽內容也會有所差異。邱翊特別提到他不喜某些集團的標準化服務模式,他認為那「跟人性牴觸」,讓人感受不到服務的溫度,他指出「尤其我們提供純服務,要讓導覽員的溫度出來,每個人看待同個建築或歷史事件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如果講的一樣,就錄一個APP給客人聽就好了,就不需要有人來服務了」。

邱翊說,不要把導覽想成旅遊,要想成你去看一場表演、參觀一場展覽,就不會覺得貴,因為導覽員也花了很多時間準備。

當時進入城市導覽的預期?「沒有想過」

談到創業過程中最開心的事,邱翊說,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有這麼多人願意支持他,表示做這件事情是對的,價值被看見。

邱翊表示自己當時創業時,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這麼簡單」,不像過去聽到的創業故事那樣,他並沒有抱持太多大的想法。邱翊認為,「我們受的教育都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視野和架構,但實際上你進入社會時絕對不可能,我念企管系,我怎麼可能一出社會就當主管,學校那一套研究公司政策跟你進社會是兩碼子事,還是從最開始做起」。

邱翊認為,不管你有再大的夢想、再好的理念,還是要回歸現實面,「除非你家很有錢,可以支持你去做這些」。他舉例有人的女兒原本只是想開咖啡廳,結果最後卻變百貨公司。

「台灣學生花太多時間在學校了!」邱翊語重心長,他說到「學歷不代表一個人夠格做我現在要做的事,反而有時候是你的限制,把你框住」。看著我們,邱翊提醒著,「不用想那麼多,你沒有什麼好害怕的,我三十歲結婚有小孩才創業,都不擔心害怕,你怕什麼?」

1 評論

出社會專訪/從社會組到GIS公司 盧怡婷:這工作永遠都有你不會的事

8/10/2014

0 評論

 
採訪撰稿/郭飛鷹(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
图片
臺大地理系畢業的盧怡婷在GIS公司磨練後,今年要赴英深造,尋求GIS與自身的新方向。(圖片來源/盧怡婷提供)
「地理系畢業後往哪裡去?」這個想必週遭親友們問過N次的問題,但卻很少被準確地回答過,《地理眼》特別訪問到B96級的盧怡婷,希望透過學姊的經驗勾勒一點地理人的藍圖。

因緣際會進入GIS領域 真正的關鍵在自發學習

  臺大地理系畢業後即出社會工作的怡婷學姊,曾讓周遭人納悶為何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班;其實,在身邊同學紛紛報考準備研究所之際,儘管自身動機並無強烈到「非唸不可」,她仍曾嘗試過申請台大城鄉所,然而結果並未能如所願順利,但卻成為讓她能走出校園,轉而專注於職場發展的契機。

  盧怡婷大學時曾在賴進貴老師的地圖室工讀,因此畢業後首要目標是尋找與地圖相關的工作。她曾短暫地擔任過地理教科書的編輯員,後來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崧旭資訊」任職GIS分析師。從工作中接觸到許多系統開發的案子,案子來自各領域的客戶,因此促使自己必須去了解不同產業的作業或研究需求,並替他們規劃出GIS的解決方案。「每一個專案就是一個新的學習」,雖然周遭許多同事都具有碩士學歷,但是盧怡婷認為這不是區分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除非剛好是自己研究領域的案子,否則都要重新學習,因此工作經驗的累積絕對比學歷來的重要。

  盧怡婷也認為,學校的所學只是提供「你在某領域的基礎知識」,也就是讓一個人具備「自發學習」的基礎,真正的關鍵仍舊在於畢業後的自我學習和充實,如此一來,才能持續地為自己積累更多的能力。

資訊服務業所需具備的能力 邏輯、合作、美感

  除了「溝通」和「統整」等團隊合作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外,盧怡婷從個人的經驗出發,認為若要在職場上持久發展,更要具備「勇於發問」的膽識。因為自己在這行「還很菜」,惟有如此才能從前輩或同事身上學到更多。盧怡婷提到,其實GIS產業就是屬於資訊產業,從產品規劃、軟體開發、系統測試等都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我們關注的功能在於空間資訊的處理」。因此對GIS有基本認識外,「邏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包括系統規劃、開發流程設計等環節,都是GIS分析師要先思考周全後,才能提交給工程師開始程式編寫的工作。

  盧怡婷說,在工作中若是行有餘力之時,培養「美感」和「設計感」也相當重要。由於大部分GIS專案牽涉到使用者的操作,因此「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的好壞便成為客戶接觸到產品的第一印象,除了最基本的「能用」以外,如何能讓使用者「會用、好用、想用」,也是這個工作極為關鍵的一環。

  由於GIS軟體技術本身仰賴程式開發者,詢問身處業界中的盧怡婷對於學習程式設計的想法,她短短思考了一下,認為雖然不可否認沒有程式設計就沒有GIS,然而,既然「我們是地理系而不是資工系」,需要的是「思考自身的定位,培養空間議題的敏銳度」,因為需要有人告訴工程師GIS要往哪裡走。
 
不要侷限自己 盧怡婷:多嘗試、多學習

  怡婷學姊今年9月將赴英國攻讀碩士班,念的是「土木、環境與地理資訊工程」(Civil, Environmental and Geomatic Engineering)底下的地理資訊科學模組(programme),為自己充實更多專業。不過究竟是什麼緣故讓怡婷學姊毅然決然地放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呢?除了學習新知、了解國外GIS的發展,然而最主要的原因也最簡單:「就是想出去看看,想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

  採訪的最後,盧怡婷鼓勵學弟妹們「嘗試看看GIS領域的工作」,社會組出身的盧怡婷,也曾經認為自己只能走人文、社會領域的工作,但是直到進入資訊業的環境工作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有能力在這塊領域中貢獻。而對於已有志於朝人文或自然地理方向發展的同學,她也建議還是要接觸一下GIS的知識,「即使不懂技術,只要會應用,與其他專業結合就可能有新的火花」。盧怡婷學姊同時更加鼓勵學姐、學妹們進入這一行工作,除了能平衡一下嚴重男女比例失調的資訊業,有鑑於資訊技術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大關鍵,因此也希望「更多女性參與此改變社會的生產過程中」。此外,對於未來希望進入GIS的領域中打滾的同學,盧怡婷則認為「眼光就不能只侷限在GIS本身上」,她說,還需關注許多資訊技術的發展趨勢,例如行動裝置、雲端計算、大數據等等,才能不斷創新前進。

  若要總括一句,盧怡婷表示,「這工作就是永遠都有你不會的事,不要停止學習」。

0 評論

政治雙地理 張子若:地理學與真實土地很靠近

11/26/2013

0 評論

 
訪/陳芃羽 文/陳芃羽
图片
張子若認為地理實察讓自己更接觸真實的土地(張子若提供)

  現讀台大政治系的張子若,有著較特別的就學經歷。大一時就讀政大政治系,大二時轉學到台大政治系,大三時才雙到地理系。張子若表示當初會讀政治系的原因是因為不想跟別人一樣,自己抱著一股理想主義,當時覺得政治系是研究讓「人類群體變更好、更幸福的系」,人類社群和國家如何經營來獲得更好的生活,認為政治系是研究人和社會關係的系。來到台大才發現,政大和台大的政治系差很多,即便是政治理論組也與政大政治系的方向不太相同。而當初轉學考到國際關係組,後來覺得這是個錯誤的決定,發現並不是自己的興趣。
   
興趣廣泛  完成高中夢想

  張子若提到,當初就讀政治大學時甫雙主修到新聞系,因此希望到台大也雙修一個學位,她認為政治系教的東西是「治理國家」,必須對於被治理的對象(台灣)有更多認識,「不了解台灣這塊土地遑論治理國家」。她提到,國際關係談論的常是那些國際強權,感覺上與現實較脫節,當時希望雙主修科目可以和現實較相關,又因為高中時便很喜歡地理,覺得地理課很有趣,上地理課時,「感覺越來越認識這個世界」,加上本身興趣廣泛,對於文組或理組的內容都很喜歡。「當初升大學的志願,如果考不到政治系,我就會去念地理系,雙地理算是完成高中的夢想」,她這麼說著。

地理系是理學院的集合版

  當初對地理系的想像為高中地理的延伸版,對人文地理並沒有深度了解。提到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張子若認為人文地理使用了很多系的材料,談論的事情也和許多人文社會學系重疊,好像「不一定要擺在地理系下面」。因為當時對於地理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想像,純粹就是為了延續廣泛的興趣,因此,進來地理系之後落差並沒有太大,張子若覺得,地理系最大的優點就是每堂課很獨立,對於雙主修的學生「很友善」,不需要特別的基礎,修課門檻低,她形容地理系為「理學院的集合版」。

地理學「腳踏實地」 與真實世界很接近

  進來地理系,就是為了滿足高中夢想和多元求知慾。張子若提到,地理系的優點是可以認識多元的人,她喜歡野外實察,「在這裡交到很好的朋友」。在處理綜合性問題時,有很多不同領域專長的人一起討論,也有各種資源可以利用。她提到,比起政治系國關組的課程大多只有期中、期末考,地理系的課程有非常多的分組報告,她很喜歡團隊合作的感覺。「生平第一次田野調查就是在上地理學通論下做的,那次的經驗很有趣,有一種真的在認識這個世界的感覺」,田野調查的過程,也讓她更深刻體認到,如果研究脫離人本身,那麼對於自己來說,就沒有研究的必要性了。「地理系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學科,對於社會比較了解,也比較有關懷的動力」張子若這麼說著。

地理尬政治? 政治學重視細緻運作 

  在比較地理系和政治系的差別時,張子若提到,政治系是一個「超級大」的系,老師們的「學者氣」較重,跟老師比較有隔閡感。相反地,在地理系會比較願意和老師互動、對話,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也比較隨和。

  而課程架構上,張子若覺得政治系和地理系都沒有特別深入的專業,政治系研究的東西太大,比較沒有聚焦性,學分較少、容易拿高分,負擔也較輕;地理系則是每堂課都有收穫,但是學科太雜,她覺得很可惜的是「有很多入門課,卻沒有進階課可以讓自己能力更為增進,選修課也不夠多」。

  張子若比較政治學和地理學的觀點差異時,提到在探討同一件事情時,政治系會著重地緣政治、背景知識,其權力和系統如何運作,有時會很關注相關權益關係人的角力過程,有部分地理學的觀點;但地理系比較不會討論細部的運作,比較著重於現象的詮釋和描述空間的樣態。

0 評論

圖資雙地理 李祖緯:地理系能看到大理想

11/18/2013

0 評論

 
訪/李柏霆 文/萬宗綸
图片李祖緯希望能傳達大自然給他的感受(李祖緯提供)
  台大圖資系大四的李祖緯其實以前曾是台大地理系的學生,後來因為一些緣故重考,進入了現在的圖書資訊學系,衝著曾經與地理學的機緣,又抱著「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的心態,大二就雙回了地理系。

將大自然的感受 感染給別人

  李祖緯的父親對於地理就有很大的興趣,家中擺了許多父親的地圖集、大英百科全書、大地雜誌等藏書,自己從小就接受這種潛移默化,也對自然產生了熱愛。李祖緯認為地理學能夠對地球有一些貢獻,不管是職業的考量,還是想為地球做些什麼,「我覺得從地理學的角度切入是很好的方向」,他這麼說著。

  李祖緯喜歡從大自然中所得到的感受,雖然不敢說自己對這一個領域有很大的熱忱,他說自己當初也有一個初衷是「把自己對大自然的體驗告訴大家,像是謝哲青那種人」,他大笑著雖然其實這跟地理系沒什麼關係,不過如果自己想要當個稱職的導遊,也要有一點料,「讀一點這樣的東西,對以後要做這樣的東西也有幫助」。





學術是苦藥 想像必定有落差 

  談到進入地理系後,想像的落差時,李祖緯認為自己剛進圖資系的時候,也對圖資系有「就是圖書館」的想像,而當初進入地理系時也有這樣的想像落差,他用藥來比喻,「學術的藥跟平常吃的可能就是不一樣」,認為平常所想像的地理是比較平易近人的藥方,但是真的要談學術一點時,那個藥就會變得比較硬,比較不好吃。不過他也覺得,不管是剛進入大學,還是剛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都會有這樣的落差。

圖資與地理 何異何同?

  由於圖書館是以實務經驗為起家的學問,也常有人批評圖資系的學術性或理論不足夠,李祖緯表示,圖資系上的課程規劃很多就是朝著這樣的方向設計,譬如說規定學生修第二外語,因為高考要考,其它像是圖書館管理、圖書館資訊系統這些必修課都是高考考科。

  那麼地理系呢?李祖緯覺得地理系的課程「很雜」,他覺得地理系希望培養通才能力當然很好,但是他認為還是應該要針對文、理組的學生,在選課上有更多彈性,像是人文地理的四選二方式,「這樣可能會比都收兩邊的學生,但是都上一樣的課好一點吧。」另外,李祖緯談到地理系的實習課,他表示圖資系除了會讓同學去機構實習外,其它的課程不太會有實習的機會,而地理系會補充很多實際上的技能,像是Matlab、地質槌等等的工具,他認為這是地理教育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圖書館教育就比較缺乏,圖資系的做法是規定學生到特定機構去服務八十個小時,他自己曾到小學圖書館去編目,也曾到總圖特藏組去實習,而也有些人會到聯合知識庫,或是到商業公司負責相關的整理工作,因個人需求而異。李祖緯覺得地理系的實習課很有趣,反而是圖資系有時為了過度強調自己是一門有學理基礎的學問,而忽略了實務的部分。

  李祖緯用了「小時代與大理想」的隱喻來比較兩個系的氛圍,他提到圖資系的同學普遍比較著重於小時代,或著眼於自己的事務,而地理系相對之下,有比較多願意去付出、關懷社會的人,有人募書到柬埔寨,也有人非常積極地參與社會運動。而就從學問的屬性來看,兩邊的取徑不同,圖書館學比較會有一定的作業規範,也因此讓學生比較難有創新的思考,難去突破、或者企圖去想出其它解決的方式,成為一種蕭規曹隨的狀況。

  兩個領域能不能結合呢?李祖緯談到自己以前曾寫過一個專題,企圖從圖書資訊的角度來看地理資訊的相關規範,譬如是格式、欄位等等的,因為圖書館也會處理到地理資訊的資料,所以便「想說能不能搞在一起,有搞頭」,雖然後來專題並沒有非常成功,不過李祖緯現在仍繼續尋找兩個領域能對話的地方,畢竟他認為圖資學與地理學的取徑都很清晰。

  在師生關係的部分,李祖緯覺得圖資系的老師比較「仙風道骨」,因為學科本身眾是讀者服務的特質,因此個性都很好,比較願意去傾聽學生的話,跟學生有較多的交集,學生的話有很大的性別比例差異,會覺得看的東西會不一樣,有時候會不太認同,圖資系的很大部分的同學比較偏向小確幸,比較不是大理想。

外系看地理系 沙發!大門!蘇格拉底!

  當問到對地理系有沒有任何想說的話時,李祖緯馬上提到大廳的沙發,他笑著說沙發對學生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也覺得系辦對雙修的學生可以積極一點,像是大門的進入許可,他提到在地理系還會有學弟跟自己打招呼,讓人覺得很窩心,自己也對地理系有頗高的認同。

  另外一點,李祖緯期待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1]的出現,如此可以從對話中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他認為把對談的教學法導入地理教育是很重要的。





[1]所謂蘇格拉底的教學法,就是教師只負責提出問題,然後在討論與批判之下,不斷地修正觀念,所有的答案都必須由學生自己提出來。教師用一連串相關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思考,舖成一條探求真理之路(the way of truth)。教師所扮演的是知識「接生婆」(midwife)的角色,而絕不是「填鴨者」。



0 評論

日文雙地理 張淳淳:地理系有很多想像

7/25/2013

0 評論

 
訪/楊鳳琳、王策緯、萬宗綸 文/萬宗綸
图片台大日文系張淳淳高中時就想念地理系(提供/張淳淳)

  雙主修地理系的學生不少,但是他們是出自什麼樣的原因才申請,又他們的角度看到了什麼呢?本報採訪到就讀台大日文系的張淳淳,即將升上大四的她,在松山高中時是社會組,當時的第一志願就是台大地理系,但由於指考時數學成績不盡理想,又對於政治及商管科系沒有興趣,因此選填了能夠學習語言的日本語文學系,想著多會一種語言,對未來也許會有幫助。

喜歡自然地理 慢慢修慢慢挑

  張淳淳大一時便申請了雙主修地理系,沒想到誤打誤撞地成功了,就這樣一路修課上來,到現在也只剩下地形學、環境水文學、地圖學和環境資源經理與保育四門課還未修習而已。臉上帶著一點尷尬,張淳淳說進來這個系之後,發現自己好像過去對地理系有些誤解,「之前覺得會學的東西跟實際學得不太一樣,有一次研究方法meeting時,很多B98的都有這個感覺,我以前以為會學的東西,應該就是比較偏老師們所說的師大派的地理學家吧。」不過,她接著趕緊表示自己覺得這樣子的課程內容很好。

        日文系的課程內容偏重,且隨著高年級負擔更大,因此張淳淳表示自己都會避開地理系比較重的課,而她覺得「計量地理是我修過最重的課,比日文系大三以前的課都重,但是還滿好玩的。」隸屬於文學院的她,對於人文地理卻不感興趣,修過了都市地理與經濟地理後,覺得自己比較喜歡自然地理的課程,未來張淳淳計畫考環工所的規劃管理組。對於記者問到「覺得地理系的這些課,對於以後考研究所有什麼幫助嗎?」她不加思索地回答「我自己其實真的不care這些課對我未來或考研究所有沒有幫助,我是就覺得好玩就修,慢慢修、慢慢挑,慢慢去除掉自己不喜歡的。」

日文地理比一比 風俗民情大不同

  那麼兩個系的種種哪裡有較大差異呢?張淳淳表示「日文系的基礎課程會跟會話課一起開,覺得自己基礎還沒打好,就被逼迫要跑了,像是ㄅㄆㄇ根本不熟,就要學著講話。」而在課程規劃的部份,「日文系的進階課程也會跟地理系一樣限幾年級以上修,不過自己是覺得有些奇怪,好像被扼殺了自己對該科目的興趣。」雖然身為一個雙主修的學生,但是張淳淳的修課順序,仍然大部分按照地理系原本設定的年級,她覺得「這樣修起來架構還算完整,修了大三、大四的課,會覺得有用到之前學的概念或技術。像是,在計概碰過Matlab,雖然後來沒有用到,但是後來在修計量地理時,因此比較能進入狀況,不會對於這種比較像程式的東西很退卻。就像微積分和統計學,不一定會用到,但是至少自己是有一直在碰這些東西的。人文的東西在後來讀一些文獻時,也比較可以在寫作上前後呼應。」

  張淳淳直言,「地理系的老師跟學生關係比較密切,比較沒有禁忌,日文系有老師會在意同學上課不能翹腳,還會下來巡,耳朵在聽報告、眼神卻是在瞄台下。」不過她也提到,這可能跟日文系老師受日本教育影響有關,而且日文系先前曾吸收其他大學的老牌老師,年紀較大可能也會導致。

  台大日文系並沒有設置博士班,張淳淳提到,「雖然系上很鼓勵大家做研究,但是感覺體系還不健全。」在日文系真的要走研究的人並不多,當記者詢問日文系上的「就業危機氛圍」時,她表示「語言就是一個工具,很容易被取代,對學習沒興趣的人,會因為系上本身不注重口說和聽力,所以自己的能力也不足以謀生,但是自己比較積極的人,就沒有這種問題,基本上就業的面向很廣,也有人去當導遊,看自己本身的專長,語言只是利器(輔助工具)。」

  在談到兩系的能力培養時,張淳淳先是停頓,然後侃侃而談,「我覺得日文系比較明確地在培養語言人才,而地理系比較像是在培養觀點。有時候覺得研究文學作品比較狹隘,被限定住了,覺得前面的人都做到爛掉了、材料是死的,但是地理系的東西可以有很多想像,每個人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她還提到,日文系上課會關心的議題,大多為身邊的議題,例如人文大樓是否要興建。

地理系要分流? 肯定、還不錯

  對於地理系課程改革方向中的專業分流,張淳淳十分肯定,她覺得「雖然系上有想要整合,但是常常因為開課老師自己的專業背景,就被限制住了。」她表示自己修了地理系的課之後,覺得自己對哪方面有興趣,再去接觸就可以了,地理系的長處就是統合,不用硬性規定要修哪些課。


0 評論

洪伯邑老師:我的自我認同是地理學家

7/25/2013

1 評論

 
訪/王策緯 文/萬宗綸
图片洪伯邑老師生活照(取自洪伯邑老師個人網站)

  臺大地理系新聘的教師洪伯邑博士,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生態學與地景研究,近期的學術重心則以茶產業為主,今年度6月27日於重慶大學的「全球化與中國人類學國際高級論壇」研討會中,發表〈茶葉生產,土地政策和中國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一文,並將於新的學年度第一學期開授「政治生態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Ecology)與「人文地理學地景研究」(Cultural Geographies of Landscape)兩門課,前者為U字頭課程,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皆可修習。

當政治遇到生態? 何謂政治生態學

  政治生態學是晚近新興的學科,Robbins於2004年闡示了政治生態學的四個研究主題,分別是「環境變遷:為什麼與如何?」、「環境衝突:誰與為什麼?」、「保育的失敗與政治經濟的排除」與「環境認同與社會鉅變:誰、哪裡與如何?」,洪伯邑老師以小林村的土石掩埋事件為例做說明,「土石流常被認為是山坡地開發與工程的問題,並且有人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害,一般常把自然的表面現象簡單地歸因為自然或工程問題,而生態政治學企圖回答為什麼小林村居民會住在這裡,大的尺度可以到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有何相關,小則到與地方的政治背景與歷史脈絡有何關聯,同時從自然災害的背後做解構,也回答人如何藉由災害重新與土地建立新的關係,並且遭遇什麼困境。 」所以簡單來說,政治生態學就是一門處理人(社會)與環境(自然)互動的學問。


  洪老師再舉例,「現在常說我們必須去學習,原住民很多的『生態智慧』,政治生態學者會疑問,『原住民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是否為主流社會面臨環境退化時所創造出來的說法,而原住民順勢而為認為自己是這樣,或者是從以前到現在原住民本來就是這樣。知道這些說法怎麼來的之後,便要釐清這些說法造成什麼結果,是真的對於環境有改善?還是其實主流社會利用這樣的說法與邊緣族群重新建立關係。」


  「政治生態學概論」這樣包山包海的學問,需要什麼基礎才能修習呢?洪老師表示課程的進行方式將「盡量找實際案例讓同學念,並討論」,洪伯邑老師提到由於政治生態學的教科書往往包含太多的社會學理論,為避免缺乏社會學知識的同學遇到困難,因此選擇不用教科書,他認為具備基礎的自然地理學及生態學知識可以幫助同學更明白為何這些案例如此批判,地理系的學生正好符合這樣的背景,不過有沒有興趣仍然是最重要的。

  而當我們問到「為什麼地理系的同學需要這門知識?」時,洪老師先是大笑,然後回答「當環境問題大家都在談,地理學家最有時機發揮,我們會自然又會人文,跟人類學等等的很不一樣,可以將各種觀點結合,要談人與環境的關係,當然需要知道政治生態學。」在本系將往分組的趨勢邁進時,洪老師的課程試圖再次將自然與人文結合,頗具挑戰性。


由文轉理再轉文 能回台大地理是上天賜機

  洪伯邑老師拿到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後,恰巧遇到台大地理系有缺額,老師直說「這是上天給我的機會」,其實洪老師大學時期念的是輔大英文系,研究所卻進入台大環工所,是特別的「由文轉理」,到了美國後又在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學院(Yale School of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Studies)拿了另一個環境科學的碩士學位,理工背景似乎已經奠定學術走向,但是在威斯康辛大學攻讀人文地理學的博士學位時又再次走回人文領域,「由理轉文」。

  洪老師直說自己很喜歡地理學領域內的溝通模式,他表示自己在地理學找到家的感覺,有了讓自己發揮的空間,在學術上認同自己是一個地理學家,希望來到台大地理系後能夠帶給這裡一些新的東西,讓同學接收新的環境觀點,在未來不管是研究,或甚至是做一名記者,都更有內涵能夠告訴大眾一個環境問題如何發生及演變。


更多洪伯邑老師的資訊:台大地理系網站


1 評論

    Categories

    全部
    出社會專訪
    教師專訪
    雙主修專訪

    Archives

    二月 2015
    八月 2014
    十一月 2013
    七月 2013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