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陳芃羽 文/陳芃羽
現讀台大政治系的張子若,有著較特別的就學經歷。大一時就讀政大政治系,大二時轉學到台大政治系,大三時才雙到地理系。張子若表示當初會讀政治系的原因是因為不想跟別人一樣,自己抱著一股理想主義,當時覺得政治系是研究讓「人類群體變更好、更幸福的系」,人類社群和國家如何經營來獲得更好的生活,認為政治系是研究人和社會關係的系。來到台大才發現,政大和台大的政治系差很多,即便是政治理論組也與政大政治系的方向不太相同。而當初轉學考到國際關係組,後來覺得這是個錯誤的決定,發現並不是自己的興趣。
興趣廣泛 完成高中夢想
張子若提到,當初就讀政治大學時甫雙主修到新聞系,因此希望到台大也雙修一個學位,她認為政治系教的東西是「治理國家」,必須對於被治理的對象(台灣)有更多認識,「不了解台灣這塊土地遑論治理國家」。她提到,國際關係談論的常是那些國際強權,感覺上與現實較脫節,當時希望雙主修科目可以和現實較相關,又因為高中時便很喜歡地理,覺得地理課很有趣,上地理課時,「感覺越來越認識這個世界」,加上本身興趣廣泛,對於文組或理組的內容都很喜歡。「當初升大學的志願,如果考不到政治系,我就會去念地理系,雙地理算是完成高中的夢想」,她這麼說著。
地理系是理學院的集合版
當初對地理系的想像為高中地理的延伸版,對人文地理並沒有深度了解。提到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張子若認為人文地理使用了很多系的材料,談論的事情也和許多人文社會學系重疊,好像「不一定要擺在地理系下面」。因為當時對於地理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想像,純粹就是為了延續廣泛的興趣,因此,進來地理系之後落差並沒有太大,張子若覺得,地理系最大的優點就是每堂課很獨立,對於雙主修的學生「很友善」,不需要特別的基礎,修課門檻低,她形容地理系為「理學院的集合版」。
地理學「腳踏實地」 與真實世界很接近
進來地理系,就是為了滿足高中夢想和多元求知慾。張子若提到,地理系的優點是可以認識多元的人,她喜歡野外實察,「在這裡交到很好的朋友」。在處理綜合性問題時,有很多不同領域專長的人一起討論,也有各種資源可以利用。她提到,比起政治系國關組的課程大多只有期中、期末考,地理系的課程有非常多的分組報告,她很喜歡團隊合作的感覺。「生平第一次田野調查就是在上地理學通論下做的,那次的經驗很有趣,有一種真的在認識這個世界的感覺」,田野調查的過程,也讓她更深刻體認到,如果研究脫離人本身,那麼對於自己來說,就沒有研究的必要性了。「地理系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學科,對於社會比較了解,也比較有關懷的動力」張子若這麼說著。
地理尬政治? 政治學重視細緻運作
在比較地理系和政治系的差別時,張子若提到,政治系是一個「超級大」的系,老師們的「學者氣」較重,跟老師比較有隔閡感。相反地,在地理系會比較願意和老師互動、對話,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也比較隨和。
而課程架構上,張子若覺得政治系和地理系都沒有特別深入的專業,政治系研究的東西太大,比較沒有聚焦性,學分較少、容易拿高分,負擔也較輕;地理系則是每堂課都有收穫,但是學科太雜,她覺得很可惜的是「有很多入門課,卻沒有進階課可以讓自己能力更為增進,選修課也不夠多」。
張子若比較政治學和地理學的觀點差異時,提到在探討同一件事情時,政治系會著重地緣政治、背景知識,其權力和系統如何運作,有時會很關注相關權益關係人的角力過程,有部分地理學的觀點;但地理系比較不會討論細部的運作,比較著重於現象的詮釋和描述空間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