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影像評論
more than a film

從《看見台灣》,看見社會與自然

4/29/2016

0 評論

 
文/林子堯(台灣大學地理系、經濟系學生)
Picture
  依稀記得,兩年前李鴻源教授曾經蒞臨台大地理系館暢談當今台灣正夯的土地議題,題目定為「國土規劃—來自實務的挑戰」,或許跟半年多前上映的某部影片脫離不了關係。《看見台灣》為2013年底上映的紀錄片,相信大家還有所記憶,因為在當時可是引發軒然大波。清境農場的土地利用,促使時任內政部長李鴻源開始正視民宿違建的問題;工廠排放致癌廢水進入河川,在媒體的報導下,高雄市環保局才查出廢水的源頭即是半導體大廠日月光,隨後行政院還成立「國土保育專案小組」,可見影響是多麼地深遠。

​  本紀錄片由台灣阿布電影所製作,導演為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原本只拍攝照片的他,自從2009年八八水災,第一時間搭乘直升機前往災區勘災,看到滿目瘡痍的台灣山林,下定決心拍攝紀錄片,除了讓觀眾感受台灣面臨的危機,也能了解台灣其實有很多的地方值得記錄。本片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休士頓國際影展等殊榮,加上當局政府對本片的反應,可說是擁有官方和國際認證,在紀錄片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對於《看見台灣》也有批評的聲音,有人覺得過於誇張,有人覺得負面論述太多。不論如何,本文將針對《看見台灣》,進行再現手法、社會自然互動的分析。
如何再現?

  再現是人類揀選特定片段資訊,再加以呈現的過程,因為透過轉述、攝影或新聞報導都不可能呈現完整的世界,資訊因而在被挑選的過程中受到挑選者的意識形態影響。《看見台灣》即是再現的一種手段,它無法讓觀眾看到整個台灣的樣貌,而是透過多個地區的拍攝拼湊出來,藉由畫面、旁白、配樂、歌聲,明確表達出想要傳達的意旨—化作飛鳥,一起看見台灣,一起去看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關於自然的再現,在影片前段最為明顯,芳苑濕地、花蓮溪出海口、月世界、玉山、陽明山大油坑……等等,鏡頭下的這些地方皆沒有人類開發和活動的蹤跡,甚至還捕捉到保育類動物的身影,再搭配氣勢磅礡的背景音樂和天籟般的歌聲,營造出原始、神聖的氛圍,展現台灣的「自然」之美。如同荒野的概念,早年將其視為另人恐懼且野蠻之地,19世紀後卻開始設立國家公園保護荒野,到20世紀人類急遽發展時,人類甚至對荒野的認識與工業化和科技理性的反思結合,荒野便成了現代化過程的焦慮下,受神聖化的想像建構。於是,這些地方便跟荒野一樣,已經是被社會建構出的概念,自然的再現並非中立的過程,像是鏡子一樣映照著真實。
Picture
吳念真導演替「看見台灣」擔任旁白(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看似獨立,卻又密不可分的社會與自然

  本片運用相當大的篇幅,透過畫面和旁白的搭配,彰顯出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若從Noel Castree對當今英語世界對自然的概念與認識來看,大柢上是將自然環境歸屬於「外在的自然」,指的是原始、沒被人類活動干擾的非人類世界,強調自然獨立於社會之外。若再用自然的真實貌去解釋,在三種可能性當中,「自然為獨立國度」或許是最貼切的說法,自然好比人類的能源庫,倘若人類社會得寸進尺,想要駕馭、甚至吞噬自然,自然便會給予報應,例如颱風豪雨過後的山區,土石流將村落沖毀,留下斷垣殘壁,而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大面積種植檳榔樹等淺根作物、過度開發山坡地所導致的結果;工廠、家庭、附近農家排放廢水進入河川,導致水質嚴重惡化,水裡水邊死氣沉沉,完全沒有生物的蹤跡,然而這些宛如臭水溝的水卻可能是人類賴以為生的水源,在不知情之下早已有許多進入人體內,隨著有毒物質累積的份量越來越多,附近居民的健康因而亮起紅燈。

  此外,本片也使用「生態中心主義」的方式來理解自然,該方法又稱為「自然的第一取徑」,主張對自然的基本尊重,認為人類無法超越自然,應以自然為第一優先考量,保存自然、和自然和諧共處,甚至回歸自然,是綠色運動的起源。根據Noal Castree的說法,在自然中心觀之下的自然將會被陰性化,將自然塑造成母親的形象,如同老弱婦孺般脆弱,因此更加需要受到保護,吳念真旁白在片中就直接表明自然具有這項特質:「就像一個生養過多的母親,她逐漸被掏空,一身病痛,但她無怨無悔,始終沉默,任她子女們予取予求,都要在子女貪得無厭地想從她身上擠出最後一道乳汁的時候,偶爾才會聽到她輕微的呻吟」。
Picture
布農族人在影片中登上高山高歌(圖片來源:台灣阿布)
省思:跨越社會與自然的界線

  《看見台灣》呈現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與自然的衝突與矛盾,當人類社會逐漸擴張,自然環境卻是受到侵蝕。影片當中曾提及現在的環境破壞對人類未來世代的衝擊;在最後一幕15位布農族小朋友在玉山主峰山頂高唱拍手歌,將人與環境的相處營造成極其溫馨和諧的畫面;之後出現「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家園變得更美好」的字幕,不只是提升人類生活品質,還要善待環境,這些皆是永續發展的展現。Steve Hinchliffe 談論「自然的真實貌」的三種可能性,其中之一,我們若是用「共同展演與創造」來思考自然,正好符合永續經營的概念,自然與社會相輔相成,如此一來問題才能獲得解決,我們的島—台灣也將不會再有哀愁,重現福爾摩沙之美。
0 評論

    影像評論

    地理學與影像評論有何關係?其實在平常所能接觸到的各種影像,舉凡音樂錄影帶(MV)、電影、電視劇、廣告等等,裡面都充滿著地理學能夠剖析的事情,這個專欄透過地理眼的視角,重新理解各種影像文本,也希望更容易且輕鬆地讓讀者們熟悉地理。

    投稿影像評論

    你對任何影像文本有地理的解讀嗎?請來信geogdaily@gmail.com,信件標題寫上「投稿影像評論」,經過編輯與你來回修正與確認內容後,就有機會與大家分享你的評論喔!文長以2500至3500為佳。

    Archives

    九月 2018
    一月 2018
    九月 2017
    七月 2016
    四月 2016

    Categories

    全部
    大路朝天
    看見台灣
    紐約大國民
    醉生夢死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