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彥甫(拓普地理文教事業執行長、臺大地理所碩士)
珍‧雅各(Jane Jacobs),這個名字或許讓人覺得陌生,但在臺灣,如果讀過《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這本書的話,那麼對她應該會有些印象。她是美國知名記者。雖然她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正規的都市規劃訓練,但是她卻在這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因為這樣,當她在2006年辭世時,美國各大報大篇幅報導她所做的貢獻,顯見她的重要性。在這個意義上,當我得知CNEX要在「2017CNEX承諾&承擔紀錄片影展」中把《紐約大國民:珍‧雅各》(Citizen Jane: Battle for the City)這部紀錄片引薦到臺灣時,感到很興奮,因為我們有了機會能夠透過文字之外的方式來認識她,尤其是還能看到她與羅伯‧莫西斯(Robert Moses)這位當時主導紐約空間發展的專業者相抗衡的故事。
《紐約大國民:珍‧雅各》以羅伯‧莫西斯與珍‧雅各兩人對都市的見解差異為敘事主軸,藉由將前者「由上而下」的規劃模式對比後者「由下而上」的、強調從使用者經驗出發的觀點,說明當時紐約發生的空間規劃之戰中所涵蓋的幾個議題。在片中,你能看到莫西斯以坐擁空間規劃權力的自傲姿態問題化紐約貧民窟並提出解方的實踐過程,同時間也能看到雅各如何論述都市空間保有使用多樣性的重要性,並且挺身反對莫西斯的運動歷程。不僅如此,你還能看到一些當年參與行動的當事人,以及幾位都市空間研究者說明珍‧雅各採取的行動與貢獻。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還觸及了在臺灣流行之珍‧雅各的著作中比較少討論的兩個議題。
首先,是關乎性別面向的,例如女性在城市中的生活經驗如何成為都市公民行動的政治資源。在紀錄片中有一幕清楚地呈現女性使用空間的自我陳述,說明了都市空間使用的多樣性如何為女性帶來安全感。
再來,是關乎階級面向的,例如以莫西斯為代表的都市規劃者如何造就都市空間的階級分隔,甚至使其惡化。在紀錄片的後半段有相關討論,主要聚焦在現代主義式的社會住宅及其衍生的後續效果。上述這些內容有助於我們在都市更新等議題上,注意到都市的空間改造與性別、階級身分的緊密關連。
雖然《紐約大國民:珍‧雅各》能幫助我們認識珍‧雅各,並且讓我們多看到一些議題,但是放在臺灣的脈絡中,我認為這部紀錄片所延伸的幾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多去思考的。
首先,是有關於這部紀錄片名的翻譯。Citizen Jane在命名上是對1941年的經典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的諧擬(中國譯:《公民凱恩》)。就Citizen Kane的內容來說,把citizen翻作是國民是沒什麼問題的,只是如果把Citizen Jane的citizen也翻作國民,雖然也是本著英文片名的諧擬邏輯,但是就內容來看,citizen一字比較接近市民的意思。也就是說,citizen在這裡產生了尺度上的歧異。這個歧異本身有其命名之初以及翻譯至臺灣的政治值得追問,但是我在這裡比較想把它作為一個延伸思考的起點:作為citizen的Jane究竟如何與作為citizen的Kane相互對應,藉此讓我們進一步探問citizen在這部紀錄片中的涵義?在都市中作為一個citizen是什麼意思?
《紐約大國民:珍‧雅各》以羅伯‧莫西斯與珍‧雅各兩人對都市的見解差異為敘事主軸,藉由將前者「由上而下」的規劃模式對比後者「由下而上」的、強調從使用者經驗出發的觀點,說明當時紐約發生的空間規劃之戰中所涵蓋的幾個議題。在片中,你能看到莫西斯以坐擁空間規劃權力的自傲姿態問題化紐約貧民窟並提出解方的實踐過程,同時間也能看到雅各如何論述都市空間保有使用多樣性的重要性,並且挺身反對莫西斯的運動歷程。不僅如此,你還能看到一些當年參與行動的當事人,以及幾位都市空間研究者說明珍‧雅各採取的行動與貢獻。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還觸及了在臺灣流行之珍‧雅各的著作中比較少討論的兩個議題。
首先,是關乎性別面向的,例如女性在城市中的生活經驗如何成為都市公民行動的政治資源。在紀錄片中有一幕清楚地呈現女性使用空間的自我陳述,說明了都市空間使用的多樣性如何為女性帶來安全感。
再來,是關乎階級面向的,例如以莫西斯為代表的都市規劃者如何造就都市空間的階級分隔,甚至使其惡化。在紀錄片的後半段有相關討論,主要聚焦在現代主義式的社會住宅及其衍生的後續效果。上述這些內容有助於我們在都市更新等議題上,注意到都市的空間改造與性別、階級身分的緊密關連。
雖然《紐約大國民:珍‧雅各》能幫助我們認識珍‧雅各,並且讓我們多看到一些議題,但是放在臺灣的脈絡中,我認為這部紀錄片所延伸的幾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多去思考的。
首先,是有關於這部紀錄片名的翻譯。Citizen Jane在命名上是對1941年的經典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的諧擬(中國譯:《公民凱恩》)。就Citizen Kane的內容來說,把citizen翻作是國民是沒什麼問題的,只是如果把Citizen Jane的citizen也翻作國民,雖然也是本著英文片名的諧擬邏輯,但是就內容來看,citizen一字比較接近市民的意思。也就是說,citizen在這裡產生了尺度上的歧異。這個歧異本身有其命名之初以及翻譯至臺灣的政治值得追問,但是我在這裡比較想把它作為一個延伸思考的起點:作為citizen的Jane究竟如何與作為citizen的Kane相互對應,藉此讓我們進一步探問citizen在這部紀錄片中的涵義?在都市中作為一個citizen是什麼意思?
再來,我認為這部紀錄片有把都市規劃妖魔化的疑慮。雖然紀錄片批評的是以莫西斯象徵的都市規劃思維,但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在對比莫西斯與雅各的時候,也連同在那個時代脈絡下把莫西斯代表的專業都市規劃者以及雅各代表的公民力量給對立起來,所以都市規劃的本意及其理想上的作用便容易讓人忽略。事實上,都市規劃對於許多都市發展的問題,例如都市擴張(urban sprawl)等,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就這一點來說,或許我們可以在看紀錄片時多做些思考,例如:如果要順著珍‧雅各對於都市生活的見解而來進行都市規劃,那麼可以怎麼開始?在都市規劃中保有都市空間使用的多樣性,就像翻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譯者吳鄭重在導讀中說臺北所擁有的熱鬧街道生活那樣,究竟在什麼意義上可以算作是一個理想的城市?用作評判為「好」的衡量標準為何?而所謂都市空間使用的多樣性是可以透過規畫來產生的嗎?
如果我們在臺灣把有關於珍‧雅各的文本併置閱讀,例如把她的著作與《紐約大國民:珍‧雅各》這部紀錄片放在一起讀,那麼我們就能夠看到她如何在當代都市規劃乃至都市生活的相關論述中作為爭辯的節點。而併置閱讀也有助於我們採取批判的角度看待珍‧雅各所強調的都市空間使用的多樣性。在雪倫.朱津 (Sharon Zukin)撰寫的《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的導論中,和雅各一樣聚焦紐約,朱津即檢視了多樣性象徵之純正性所帶來的政治效果,指出追求純正性的語彙將成為現代開發商的成長資源。
也就是說,雅各所嚮往的多樣的都市生活,放在當代都市發展的脈絡中,演變成了一種圖利特定資本發展的另類養分。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我們在紀錄片中看到雅各如何透過運動的參與並且挑戰莫西斯的威權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進一步思考,片中所闡述的都市規劃之戰,到了今天又是以什麼樣的姿態現身?而雅各所強調的都市多樣性在什麼意義上能促成所謂的良善效果?
如果我們在臺灣把有關於珍‧雅各的文本併置閱讀,例如把她的著作與《紐約大國民:珍‧雅各》這部紀錄片放在一起讀,那麼我們就能夠看到她如何在當代都市規劃乃至都市生活的相關論述中作為爭辯的節點。而併置閱讀也有助於我們採取批判的角度看待珍‧雅各所強調的都市空間使用的多樣性。在雪倫.朱津 (Sharon Zukin)撰寫的《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的導論中,和雅各一樣聚焦紐約,朱津即檢視了多樣性象徵之純正性所帶來的政治效果,指出追求純正性的語彙將成為現代開發商的成長資源。
也就是說,雅各所嚮往的多樣的都市生活,放在當代都市發展的脈絡中,演變成了一種圖利特定資本發展的另類養分。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我們在紀錄片中看到雅各如何透過運動的參與並且挑戰莫西斯的威權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進一步思考,片中所闡述的都市規劃之戰,到了今天又是以什麼樣的姿態現身?而雅各所強調的都市多樣性在什麼意義上能促成所謂的良善效果?
如果你想多知道一些珍‧雅各......
在臺灣所能看到的珍‧雅各的著作,主要有兩本,一是由吳鄭重翻譯、聯經出版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2007),二是由梁永安翻譯、早安財經出版的《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The Economy of Cities)(2016)。而《紐約大國民:珍‧雅各》所說的規劃之戰,可參考Anthony Flint寫的Wrestling with Moses: How Jane Jacobs Took On New York's Master Builder and Transformed the American City(2011)。
在臺灣所能看到的珍‧雅各的著作,主要有兩本,一是由吳鄭重翻譯、聯經出版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2007),二是由梁永安翻譯、早安財經出版的《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The Economy of Cities)(2016)。而《紐約大國民:珍‧雅各》所說的規劃之戰,可參考Anthony Flint寫的Wrestling with Moses: How Jane Jacobs Took On New York's Master Builder and Transformed the American City(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