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讀萬卷書 
more than a book

從「計畫」到「設計」:走向相互理解的《社區設計》

5/15/2015

0 評論

 
文/黃開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图片
图片
  《社區設計》由長期投入日本社區營造的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空間設計學院院長山崎亮撰寫。本身參與多項社區設計案,實際上本書可被視為山崎亮本身對於社區規劃的心路歷程之精華。從初參與公園計畫案,偶然自迪士尼打造主題樂園的空間手法,獲得關於空間使用者角度參與設計的啟發;再參與《OSOTO》戶外雜誌的編輯,從「軟體層面設計景觀」改造管理公園的協會內部刊物,焦點轉型為培育戶外空間使用愛好者彼此交流的版面;最後,自行成立「Studio: L」個人工作室,從接下離島到都市各種社區委託案件中,萃取的規畫經驗。山崎先生告訴讀者們,空間規劃如何跳脫單純的營造過程,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選項。

  「社區」,指涉從生活在同一地理範圍內,產生相對應的生計與社會互動共享相同利益的一群居民,人和地方有著心理的連結 [1]。營造這種概念的具體作法,在五十年前的日本便是新市鎮(New Town)。深受當時英國花園城市運動影響,同時為了解決戰後都市圈擁擠以及產業發展需求,日本與其它東亞國家相同,開始執行這些帶有「計畫社區」(planned community)色彩的新城鎮發展政策;山崎先生在〈前言〉中說明了此種發展論述:那個年代的空間規劃參與方式由設計規劃師主導,當年設計所謂「社區廣場」或「社區活動中心」(頁27),也只是專家認為透過一個空間作為媒介,自然會促成人們的互動與交流。

  不過,在第二章〈跳脫設計工作,轉為發掘人性〉後,山崎便點出這種想法的問題,也開始說明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核心觀點:(行動者)團隊組織化。

图片
英國都市計劃師霍華德提出的花園城市(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他從設計遊樂場中出發,發現「最重要的是要設計出一個機制,能讓小朋友透過自行建造遊樂場,而彼此互相理解並且樂在其中。」(頁66),逐漸累績的經驗向他表明,許多住宅區的衰頹,並不是事前硬體設施調查不周延,而在於地方本身軟體的人際網絡正在消失:居住都市社區的人們只願意守候在電視機前而不戶外走動,居住在鄉村社區的人們只能慢慢面臨產業衰退而喪失活力,所以山崎亮在《社區設計》想強調的,是一種專家與社區民眾共同互動的模式。因此,從一名單純的地景「設計師」,轉變成重視「破冰遊戲」、「建立團隊」打造團體成員彼此信任的「專案活動負責人」,去建立有助於主題型的討論社群,再將這社群實踐到空間上,轉變成社區。作者將此稱為「引導學」(Facilitation),也就是透過善用腦力激盪、KJ法,及近日亦在台灣流行的「世界咖啡館」走動式圓桌會議等開放空間會議技巧(Open Space Technology)(頁139),善用圖表作為討論交流的溝通媒介,使實際空間的使用者(居民與其他特定空間設施中相關人士)與空間設計者,透過這種一次又一次的「專案活動」,激發出一個以使用者為角度的空間規劃。

  本書中,山崎重點列舉其參與各項案件,都能使讀者獲得不同的啟發。譬如,重視使用群的空間活動經驗上,就針對不同的目標社群,研擬多元的參與型設計進行形式。他用位在兵庫縣的有馬富士公園為案例,為了打造一座符合小朋友心中需求的兒童公園,山崎先生以遊戲帶領的方式召開「研討會」,根據在場一起玩耍的大學生回饋,與拍攝影片紀錄大部分兒童的反應狀況,了解小朋友對於遊樂的時空條件需求,真正設計出一個以他們使用經驗為導向的遊戲空間。另一個亦在兵庫縣姬路的家島群島計畫,則是一項略可分成:建立社區總體營造研修會、推動外地客與本地人交流的「島境探訪」計畫、與本地居民共同撰寫《家島社區總體營造讀本》三階段長期經營的社區營造計畫。其中,山崎先生的團隊用明信片作為溝通媒介,分別調查在大阪府與家島町對大眾發放二十張家島的風景照結果,具象地向島上居民展示「裡面人」和「外面人」對於地景的觀點差異,成功溝通當地居民去彼此理解都市觀光客的想法。這些想法,在山崎亮先生的眼中,正是「社區設計」可以在地方發展中發揮的作用。

  山崎亮在書中扉頁即已開宗明義地寫道:「設計是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頁14)傳統包含社區的區域計畫法相關法規,作為一種控制式發展的藍圖式(Blueprint)思維,相對本書的社區設計理念,分別為「由上到下」(top-down)與「由下到上」(bottom-up)的兩種不同規劃思維。

图片
山崎亮與社區中的小男孩(圖片來源:臉譜出版部落格)
图片由Ours執行的水源保育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
  回歸台灣個案,從民國83年,隨著社會多元分殊化,政府為吸取台灣社會逐漸壯大的在地公民草根力量,文建會陳其南領銜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Development)概念,即開始囊括了本書中新的社區設計內涵,並隨著形式不斷演進,發展出濫觴於台北市1999年「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的「社區規畫師」制度。針對這種政府─民間結合的社區規劃師制度,作者在台灣版新序中,對這項在社區總體營造下的職務表示關注,自其觀察認為,台灣的社區規劃師可惜之處,在於缺乏設計相關訓練下,往往最後成果呈獻無法吸引其他社會大眾的目光;然而,目前社區規畫師已經改為長期培訓制度,並且如同推薦序中提及,在台灣已經許有空間設計規畫學者,成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等非政府組織,進行社區培力的相關工作。事實上,從隨著「金瓜三號」等青年創業開始,一種結合在地生活經濟的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一場從「都市計畫」(Urban Planning)走向「都市設計」(Urban design)的運動,也早已在全台各地鄉鎮社區展開。

  台灣與日本,無論從社會結構或者區域行政法規而言都極其相似,展望未來,兩國也有共同都需面對如行政單位主導霸權(頁196)的難題等等。但是,《社區設計》要說的,不僅於當前社區規劃遭遇的挑戰,山崎先生「社區總體營造最需要的是溝通能力」的呼籲,是要讓包含當代台灣社會的空間專業者(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規劃顧問公司)等在內的讀者,更積極地去看待「如何打造一個社區?」這樣一個基本命題。當然,可以說如此視角,之所以在當代台灣開始受到討論,是深藏了整體世界風潮,無論是社區理論從技術取徑到互動取徑,抑或發展理論從新自由主義轉往後現代主義的轉變趨勢,實質上是涵蓋了學術意識形態的變遷;但是,從個案分享出發,本書的影響不僅止於意識形態,而是真實展現新規劃思維的可行性。所以,面對不斷的都市更新與拆遷帶來的衝突,個人認為《社區設計》,最後會給予讀者的啟示與期許,應是使大眾更相信,上述在台灣已經發展的相關創新社區營造民間組織,將能帶給台灣當前扭曲的開發政策改變,進而影響包括大學相關科系實習課程設立等,更上位層次的產官學主事人員調整思維,讓民間活力得以發揮,讓「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真實實踐。

參考資料

[1] Robinson, J. W., & Green, G. P. (2011). Developing Communities. In J. W. Robinson & G. P. Green (Eds.),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e, and service-Learning (pp. 1-9).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0 評論



發表回覆。

    本月選書

    我們以導讀書本內容的方式,為您介紹與地理息息相關的書籍。你也可以將你所推薦的書,寫成導讀或書評的形式,甚至是對他人的導讀有批評指教,寄至geogdaily@gmail.com,讓更多人看見好書或對書本的另類見解。

    發文時間

    三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六月 2018
    四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九月 2017
    九月 2016
    三月 2016
    一月 2016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一月 2015
    十月 2014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