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穎東(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
西元1937年,魯桂珍、王應睞、沈詩章三名中國學生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劍橋,除了精進學業之餘,他們亦和許多英國學者、學生進行交流,其中,有一位胚胎生化學家和他們關係特別融洽,並建立起深厚的友誼。隨著關係越來越融洽,那位學者對中國人的驚訝來越高,沒想到他這些中國學生的才智並不輸他,但是隨之而來,他亦興起了一個問題:既然中國人聰明才智並不輸給西方,那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出現?於是,他花了畢生的精力嘗試解答,但仍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這位科學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生物化學家、漢學家和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而那令人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則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自從「李約瑟難題」出現後,許多學者不斷從各種角度切入探索,有人從生物觀點出發(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有人則從政治制度角度切入(戴倫.艾塞默魯與詹姆斯.羅賓森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本書作者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則從歷史角度出發,翻盡古書,梳理了人類文明五千年來的歷史,只為了回答一個問題:西方憑什麼?
所以西方憑什麼?
本書主要在回答兩大問題,第一點是關於「西方憑什麼?」,作者從文獻、史書中找尋答案,將過去發展的歷史脈絡化,找出原因。從史書中,作者首先發現,發展的弔詭性與後發先至,也就是發展的優勢會轉變的,發展會創造新問題,而解決問題本身又亦決定社會的發展可能性,當核心區無法解決時,邊陲區便有機會成為核心區,如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
同時作者也發現發展至一定程度時,便會出現作者所說的「天啟五騎士」:飢荒、流民、瘟疫、動亂及氣候變化,使發展、文明倒退,形成一道發展天花板,一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出現,才衝破天花板,也將東方拋的遠遠的。也因此,作者提出了西方之所以發展優於東方,最大因素仍在於「地理因素較佳」的理論,在這過程中,西方的地理環境較東方優越,因此大多數情況發展都優於東方,甚至認為歐洲之所以可以發現美洲新大陸,最大原因在於和美洲距離較近,因此遠比東方來的容易發現美洲新大陸。儘管短期社會、人文因素會影響短期發展,但最終決定大趨勢的仍是地理與生物因素決定。
第二個則是「歷史學家是否可以推論未來?」,可以說是本書真正的主旨,並非在探討「西方憑什麼」,而是在為歷史學家爭一口氣,欲證明歷史學家仍可在分析未來的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在經過歷史回顧、分析後,找出過去發展的原因,並在社會發展的指數圖中,以20世紀的成長速率來看,東方在西元2103年會重回核心區,藉此印證「歷史學家可以從過去推論出未來」,同時呼應賈德‧戴蒙在《大崩壞》的結語:「考古學及電視傳媒可挽救世界免陷於難,」認為歷史學家藉由整合、融匯考古學、遺傳學、語言學等跡證,將人類歷史往前推進探究,才可以真正找出外來的方向,找出世界毀滅前的因應之道。
亮眼處
許多大歷史的書籍,常被人形容論述過於枯燥,難以激起讀者的興趣。賈德‧戴蒙對這本書的評語:「讀起來跟小說一樣過癮,寫的卻是歷史真實。」本書多使用小說、口語筆法,以較輕鬆的方式吸引讀者閱讀,在枯燥的歷史中添加一分趣味,也讓讀者開始省思。如開頭虛構的故事:鴉片戰爭滿清大敗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亞伯特親王被送到北京當人質,大英帝國分崩離析……,讓無數人開始反思究竟為何今日世界是西方主宰?
儘管,對於「西方為何主宰今日」的問題,作者並未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但藉由歷史的考古,亦給了讀者許多另類思考的想法,利用歷史做為證據,來做出解釋,但先前許多學者專注的是「結果」,將自己想要的內容抽出,過度簡化,而本書則是較適當的取材,來印證作者的想法,增加可信度,也讓我們對於東西方發展模式有更深的瞭解。
本書的但是
問題是,我們知道歷史可以解釋歷史,可是對於未來真的能夠預測嗎?電腦發明後,知識指數的成長,幾年前大家都說電腦無法在圍棋上打敗人腦,但是現在電腦卻已經大勝;科技業被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也已經被打破;十年前科學界在擔心地球會不會不斷冷卻,現在卻瘋狂的想要讓地球降溫。作者認為可以從歷史來推論出未來,也從文獻中印證,以20世紀的成長速度推論,問題在於20世紀的科技程度,和21世紀已劃分成了兩個世代,直接拿來劃分似乎有點過度解釋。
另外,作者又提出了許多現實上的條件,顯示西方仍然佔有一席之地,認為未來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去研究東西方誰崛起,而是應該將地球是唯一共同體,一起來維護地球,避免「夜幕降臨」。看到這裡時我感到萬分錯愕,作者這番論述幾乎是將前文所做的一切,都化為烏有。首先,如果如同前文地理決定,而非文化、英雄決定發展的話,那麼我們基本上對未來是無能為力的,一旦社會的結構因應地理因素形成,就算我們有心改變,也無法對未來造成改變,那麼就算未來什麼都有可能發生,那麼只要主流出現、環境確定,那麼無論如何只能一路走到底了。
整體論述非常的結構史觀,強調自然、社會的大環境會主導環境發展,小人物、文化可能可以決定短期發展,但是始終無法凌駕地理、生物的影響能力,西方的地理環境較東方高,才讓西方的發展遠較東方高。確實,地理可以決定很多事情,但也有很多事情無法解釋,地理因素對於部分大尺度的議題較能解釋,但對小尺度則就難以解釋,例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中,即有提到美墨邊境的案例,在美國亞利桑納州諾加雷斯和墨西哥索諾拉省諾加雷斯,有相同文化、地理環境,前者年家庭平均所得約三萬美金,後者年家庭平均卻只有約一萬美金,無法用地理決定論和文化決定論來解釋這一現象,較為合理的解釋就是政治制度所造成的,也促使作者提出廣納式制度與榨取式制度的差別。
若按照作者所說,地理環境會決定發展,但我們也看見21世紀來,金融危機層出不窮,每次都為各國帶來經濟上動盪,如2008年雷曼兄弟次級房貸風暴,造成的危害到今日都尚未復甦,發生國家卻是位在第一強權美國,而風暴起因也並非天啟五騎士,而是人類的過度貪婪。再加上現在科技,人類越來越可以改變地理環境,國際代工已成為常態,傳統分區以無法解釋,地理條件好,可能也無法促進發展,如巴西、南非、印尼等資源充分的國家,其國家競爭力排名,卻無法超過蕞爾小國、資源貧瘠的瑞士、英國、挪威。顯示作者的說法可能可以解釋過去的發展,但對未來的解釋力仍有待商確。
可以說,賈德‧戴蒙對這本書的評語:「讀起來跟小說一樣過癮,寫的卻是歷史真實。」一句話可以道盡本書的優點,幽默的筆法讓大歷史不至於令人無法閱讀,且給了讀者從歷史方面下手,另一種思考模式。但正如王道寰先生所說:「莫里斯並沒有提供新鮮的點子。他認為工業革命不大可能在中國自行發生,也不新鮮」,對於發展的論點,仍然有許多瑕疵,地理並不是絕對,人類的活動也很重要,結構主義並無法完全解釋世界,人的能動性往往會影響發展,是本書較為可惜之處。
除此之外
除了作者嘗試解答與分享的問題外,我亦從作者的論述中,有了其他的想法。作者在第三章即利用西方著名故事「小氣財神」,營造出西方沒落、恐懼的景象:
自從「李約瑟難題」出現後,許多學者不斷從各種角度切入探索,有人從生物觀點出發(賈德‧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有人則從政治制度角度切入(戴倫.艾塞默魯與詹姆斯.羅賓森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本書作者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則從歷史角度出發,翻盡古書,梳理了人類文明五千年來的歷史,只為了回答一個問題:西方憑什麼?
所以西方憑什麼?
本書主要在回答兩大問題,第一點是關於「西方憑什麼?」,作者從文獻、史書中找尋答案,將過去發展的歷史脈絡化,找出原因。從史書中,作者首先發現,發展的弔詭性與後發先至,也就是發展的優勢會轉變的,發展會創造新問題,而解決問題本身又亦決定社會的發展可能性,當核心區無法解決時,邊陲區便有機會成為核心區,如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
同時作者也發現發展至一定程度時,便會出現作者所說的「天啟五騎士」:飢荒、流民、瘟疫、動亂及氣候變化,使發展、文明倒退,形成一道發展天花板,一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出現,才衝破天花板,也將東方拋的遠遠的。也因此,作者提出了西方之所以發展優於東方,最大因素仍在於「地理因素較佳」的理論,在這過程中,西方的地理環境較東方優越,因此大多數情況發展都優於東方,甚至認為歐洲之所以可以發現美洲新大陸,最大原因在於和美洲距離較近,因此遠比東方來的容易發現美洲新大陸。儘管短期社會、人文因素會影響短期發展,但最終決定大趨勢的仍是地理與生物因素決定。
第二個則是「歷史學家是否可以推論未來?」,可以說是本書真正的主旨,並非在探討「西方憑什麼」,而是在為歷史學家爭一口氣,欲證明歷史學家仍可在分析未來的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在經過歷史回顧、分析後,找出過去發展的原因,並在社會發展的指數圖中,以20世紀的成長速率來看,東方在西元2103年會重回核心區,藉此印證「歷史學家可以從過去推論出未來」,同時呼應賈德‧戴蒙在《大崩壞》的結語:「考古學及電視傳媒可挽救世界免陷於難,」認為歷史學家藉由整合、融匯考古學、遺傳學、語言學等跡證,將人類歷史往前推進探究,才可以真正找出外來的方向,找出世界毀滅前的因應之道。
亮眼處
許多大歷史的書籍,常被人形容論述過於枯燥,難以激起讀者的興趣。賈德‧戴蒙對這本書的評語:「讀起來跟小說一樣過癮,寫的卻是歷史真實。」本書多使用小說、口語筆法,以較輕鬆的方式吸引讀者閱讀,在枯燥的歷史中添加一分趣味,也讓讀者開始省思。如開頭虛構的故事:鴉片戰爭滿清大敗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亞伯特親王被送到北京當人質,大英帝國分崩離析……,讓無數人開始反思究竟為何今日世界是西方主宰?
儘管,對於「西方為何主宰今日」的問題,作者並未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但藉由歷史的考古,亦給了讀者許多另類思考的想法,利用歷史做為證據,來做出解釋,但先前許多學者專注的是「結果」,將自己想要的內容抽出,過度簡化,而本書則是較適當的取材,來印證作者的想法,增加可信度,也讓我們對於東西方發展模式有更深的瞭解。
本書的但是
問題是,我們知道歷史可以解釋歷史,可是對於未來真的能夠預測嗎?電腦發明後,知識指數的成長,幾年前大家都說電腦無法在圍棋上打敗人腦,但是現在電腦卻已經大勝;科技業被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也已經被打破;十年前科學界在擔心地球會不會不斷冷卻,現在卻瘋狂的想要讓地球降溫。作者認為可以從歷史來推論出未來,也從文獻中印證,以20世紀的成長速度推論,問題在於20世紀的科技程度,和21世紀已劃分成了兩個世代,直接拿來劃分似乎有點過度解釋。
另外,作者又提出了許多現實上的條件,顯示西方仍然佔有一席之地,認為未來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去研究東西方誰崛起,而是應該將地球是唯一共同體,一起來維護地球,避免「夜幕降臨」。看到這裡時我感到萬分錯愕,作者這番論述幾乎是將前文所做的一切,都化為烏有。首先,如果如同前文地理決定,而非文化、英雄決定發展的話,那麼我們基本上對未來是無能為力的,一旦社會的結構因應地理因素形成,就算我們有心改變,也無法對未來造成改變,那麼就算未來什麼都有可能發生,那麼只要主流出現、環境確定,那麼無論如何只能一路走到底了。
整體論述非常的結構史觀,強調自然、社會的大環境會主導環境發展,小人物、文化可能可以決定短期發展,但是始終無法凌駕地理、生物的影響能力,西方的地理環境較東方高,才讓西方的發展遠較東方高。確實,地理可以決定很多事情,但也有很多事情無法解釋,地理因素對於部分大尺度的議題較能解釋,但對小尺度則就難以解釋,例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中,即有提到美墨邊境的案例,在美國亞利桑納州諾加雷斯和墨西哥索諾拉省諾加雷斯,有相同文化、地理環境,前者年家庭平均所得約三萬美金,後者年家庭平均卻只有約一萬美金,無法用地理決定論和文化決定論來解釋這一現象,較為合理的解釋就是政治制度所造成的,也促使作者提出廣納式制度與榨取式制度的差別。
若按照作者所說,地理環境會決定發展,但我們也看見21世紀來,金融危機層出不窮,每次都為各國帶來經濟上動盪,如2008年雷曼兄弟次級房貸風暴,造成的危害到今日都尚未復甦,發生國家卻是位在第一強權美國,而風暴起因也並非天啟五騎士,而是人類的過度貪婪。再加上現在科技,人類越來越可以改變地理環境,國際代工已成為常態,傳統分區以無法解釋,地理條件好,可能也無法促進發展,如巴西、南非、印尼等資源充分的國家,其國家競爭力排名,卻無法超過蕞爾小國、資源貧瘠的瑞士、英國、挪威。顯示作者的說法可能可以解釋過去的發展,但對未來的解釋力仍有待商確。
可以說,賈德‧戴蒙對這本書的評語:「讀起來跟小說一樣過癮,寫的卻是歷史真實。」一句話可以道盡本書的優點,幽默的筆法讓大歷史不至於令人無法閱讀,且給了讀者從歷史方面下手,另一種思考模式。但正如王道寰先生所說:「莫里斯並沒有提供新鮮的點子。他認為工業革命不大可能在中國自行發生,也不新鮮」,對於發展的論點,仍然有許多瑕疵,地理並不是絕對,人類的活動也很重要,結構主義並無法完全解釋世界,人的能動性往往會影響發展,是本書較為可惜之處。
除此之外
除了作者嘗試解答與分享的問題外,我亦從作者的論述中,有了其他的想法。作者在第三章即利用西方著名故事「小氣財神」,營造出西方沒落、恐懼的景象:
一個世界的墓誌銘會跟小氣財神看到的一樣清晰:
西方主宰
1773-2103
長眠與此
這是確定的未來嗎?
小氣財神看到自己的墓誌銘,膝蓋一軟跪了下去:「我的好精靈,告訴我,我還有機會扭轉未來!我可以改變自己!」他乞求著,攫住精靈的手,雖然精靈一語不發,小氣財神還是靠自己想出答案。……探討「西方憑什麼」如果不看中古上古遠古,就好比三位「耶誕精靈」你只聽現在那位的發言。我們也必須把過去那位請來。
我們可以看出原文出版時是2010年,適逢美國雷曼兄弟金融風暴、北京奧運後兩年,美國正逐漸興起懼中國的情緒,近年來最明顯案例即是「川普現象」。身為英國人、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的作者,可能也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害怕東方崛起,希望可以找出過去西方崛起的原因,延續西方核心地位,延續這股「李約瑟難題」的熱潮。
結語:夜幕不再低垂
《西方憑什麼?》這本書以小說方式開頭,激起讀者反思,為何今日是西方主宰?自從李約瑟提出「李約瑟難題」後,對於西方主宰的問題,九流十家,各有一說。與過去大多數的學者背景不同,本書作者是為歷史學家,除了提出了他的見解外,他亦嘗試證明歷史學家亦可以找出解釋過去、預測未來發展的方法,為歷史學家在這塊領域上爭口氣。藉著回溯各種文獻,做出「地理為主因」的結論後,作者提出按照他的模型,以20世紀的成長速率來看,東方在西元2103年會重回核心區,用來印證「歷史學家可以從過去推論出未來」,也提出為來自然環境越來越糟糕,人人都需要謹慎行動,為地球進一步心力,作為全書的結語。
對於國家成功/失敗的原因探究,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大哉問,儘管此書並未真正給出一個真實解答,但是確實給了讀者們另外一種想像,正如同作者在文末提到,歷史學家要整合各種科學,將人類歷史往前推進探究,才可以真正找出外來的方向,找出世界毀滅前的因應之道。我認為地理之所以重要,即是因為其幾乎無所不包,將各學科整合後,找出中庸之道進行,要找出毀滅前的因應之道,或許就是地理系出身的我們,應該進行的道路,讓夜幕不再低垂。
參考資料
結語:夜幕不再低垂
《西方憑什麼?》這本書以小說方式開頭,激起讀者反思,為何今日是西方主宰?自從李約瑟提出「李約瑟難題」後,對於西方主宰的問題,九流十家,各有一說。與過去大多數的學者背景不同,本書作者是為歷史學家,除了提出了他的見解外,他亦嘗試證明歷史學家亦可以找出解釋過去、預測未來發展的方法,為歷史學家在這塊領域上爭口氣。藉著回溯各種文獻,做出「地理為主因」的結論後,作者提出按照他的模型,以20世紀的成長速率來看,東方在西元2103年會重回核心區,用來印證「歷史學家可以從過去推論出未來」,也提出為來自然環境越來越糟糕,人人都需要謹慎行動,為地球進一步心力,作為全書的結語。
對於國家成功/失敗的原因探究,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大哉問,儘管此書並未真正給出一個真實解答,但是確實給了讀者們另外一種想像,正如同作者在文末提到,歷史學家要整合各種科學,將人類歷史往前推進探究,才可以真正找出外來的方向,找出世界毀滅前的因應之道。我認為地理之所以重要,即是因為其幾乎無所不包,將各學科整合後,找出中庸之道進行,要找出毀滅前的因應之道,或許就是地理系出身的我們,應該進行的道路,讓夜幕不再低垂。
參考資料
- 周達智(2015),讀歷史看未來:西方憑什麼主宰世界,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762
- 王道寰(2015),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我看《西方憑什麼》,天下雜誌,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