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讀萬卷書 
more than a book

《旅行的異義》:旅遊業配文不會寫的全球觀光黑暗面

9/11/2017

0 評論

 
文/吳宗澤(穀笠合作社執行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所碩士)
Picture
Picture
《旅行的異議》一書,作者是伊莉莎白.貝克,曾在《華盛頓郵報》擔任柬埔寨的戰地記者和《紐約時報》的特派員,長期在世界各地關注旅遊議題。

貝克注意到媒體的旅遊報導多偏向正面的休閒娛樂取向,藉以吸引閱眾前往報導地,卻少有觸及負面消息,這樣的報導是否有「廣告」之嫌?事實上,很多記者透過「踩線團」的名義,接受飯店免費招待記者食宿、機票等前往報導地,已是常態,而這在觀光的文章中不會提及,一來是對於報社來說,他們並沒有辦法全額提供記者交通食宿的費用,所以記者必須自籌,而另一方面,對報社來說,旅遊的報導是屬於一種吸引閱讀的主題,它是附屬的,並不用太嚴肅去對待,大多的報社也習慣如此操作。

貝克認為觀光報導接受招待的業界文化,完全違反新聞道德,不該隨意收受利益來撰寫報導,而這也是大多旅遊文章,都是談美景、美食、娛樂、休閒、體驗,而從來不觸其這些觀光產業的背面,所以這本書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列出觀光背後不為人知的黑暗面,諸如低薪資、環境汙染、超抽地下水、土地徵收驅離民眾、賭癮、性觀光產業、黑暗觀光等。

觀光產業的崛起

有太多黑暗要談,但在本書的第一章,很重要的指出大眾的觀光是如何崛起的,如果有注意到本書的英文原名「Overbooked」是「超額」的意思,意指當觀光產業急遽擴張,對地方社會與環境形同「超載」。人們願意長途跋涉,只為了滿足休閒娛樂,這絕對是「很潮」的事,最古老的觀光有宗教觀光,例如麥加朝聖。17世紀到19世紀,英國則有壯遊,貴族子弟必須前往跨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歐洲,進行歐陸壯遊增廣見聞,作為成人儀式。

直到兩次大戰期間,1925年各國才開始將觀光法制化,但一開始只把觀光視為交通問題,九年後轉變成為是宣傳或者公關議題。二戰後隨著科技的進步、交通運輸的提升,觀光客的數量開始崛起,1958年的噴射客機,10年後的707班機,可以橫渡太平洋,展開環球旅行,我們可以說全球觀光是拜隨著飛機的歷史在成長,而更重要的是1998年柏林圍牆倒塌,象徵著冷戰的結束,也意味著各國開始打開通行的限制。
Picture
台灣觀光部門的主管機關是交通部(圖片來源:宜蘭報報)
國家的角色

觀光是少數將國家包裝成產品的產業,因此「國家」在這其中扮演絕對重要的腳色,它將決定觀光產業可以煮粥還是覆舟的關鍵。

我認為有幾項國家能對觀光產生影響的因素,從大到小:一、有意無意地向他國輸出對本國觀光的想像,建立國家的外交和品牌形象;二、興建各種機場、港口、鐵路等大眾運輸系統;三、是否保存維護國家重要資產(自然景觀、生態保護區、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重要歷史建物、世界遺產......);四、環境法規是否嚴格執行;五、是否保障勞動者的薪資和福利;六、是否能限制和控制觀光人潮;七、是否限制外資觀光企業的開發和破壞;八、簽證和海關通行的友善。

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政府能作出法規決定和是否嚴格執行,同時也需要有民間的意識和力量,來監督政府。

薪資和汙染

本書有諸多相同的議題,在各國中其中穿梭,其中最重要的兩個議題是薪資和汙染,而這也是本文所要指出的,觀光產業之所以異軍突起,占全球GDP的十分之一,其中有部分的獲利模式,是建立在低勞動力和成本外部化的汙染,而在這窮國相當明顯。

觀光成為一種「產業」是最近的事情,但它並沒有被嚴肅看待,畢竟它是一門休閒娛樂,觀光客到觀光地旅行,通常不太需要在意當地的「人權問題」、「公平正義」、「貧窮問題」等,作為窮國重要的發展途徑,往往帶來經濟外匯收入的同時,也造成極大的破壞,甚至加劇地方的貧富差距,或者觀光的經濟效應根本沒辦法照顧到一般民眾。這樣的例子出現在柬埔寨,在本書柬埔寨政府試圖仰賴世界遺產的吳哥窟作為吸引觀光客的手段,然而卻造將吳哥窟周邊的村落徵收,租給外資蓋旅館,許多資源都是由國外進口,地方的商家獲益甚少,被驅離的居民反而過得更苦,而進到觀光產業的飯店、餐廳工作拿到的薪資少的可憐。作為窮國發展的手段,實際上錢進外資和地方菁英階級的口袋,而在地居民淪為廉價被剝削的勞動力。
​
同時周遭旅館超抽地下水,導致吳哥窟正在逐漸下沉,而政府不願出手管制旅館,過於龐大的觀光人口數量,踩踏、觸摸、爬上神廟,小小的動作無不侵蝕神廟的紋理。倘若為了保存世界文化遺產而封閉吳哥窟,那作為各國支援柬埔寨作古蹟修護的經費就會沒有,也意味著觀光和保存形成一種循環,但實際上可以限制人數,並提高觀光的價位來解決這樣的困境,可是柬埔寨政府並沒有選擇這樣做。
Picture
成立於1972年的嘉年華遊輪公司,總部設在邁阿密,是全球最大的遊輪運營商(圖片來源:UIB)
在杜拜的案例中,窮困的景象被隔絕在富麗堂皇之外,這些人是來自世界各地更貧窮地區的移工,從建設、維修工人到各種洗衣、洗碗等日常勞務性工作,他們維繫著杜拜這座海市蜃樓的每日運作,但你卻看不到牠們的存在,因為他們住的地方遠離杜拜,形成一個如同貧民窟的聚落,低薪資、沒有勞工權益的保障,隨時可能被解雇,隔天搭機離開,居住環境低落,惡劣的讓人難以忍受,可是這是杜拜中欣賞海洋世界、享受各種頂級的消費體驗、滑雪、觀賞瀑布的觀光客所不會知道的事情。
而各種開發建設所帶來的汙染、噪音和不適,也因為沒有選舉的制度存在,自然沒有抗議的聲音存在。杜拜因為環境開發,在近五十年來的變動堪稱在世界上數一數二,很少有地方和政府專為觀光,打造一個如此驚人的景點,包含各種豪華遊樂設施、飯店、商場、機場等。但同一時間,越多的觀光客造訪,也意味著在這水資源有限的綠洲,他們該如何有效的永續利用水資源,但事實上是相當鋪張和奢華的在運用,同一時間,因為沒有建制完善的汙水處理系統,許多生活廢汙水直接排進周邊海洋,汙染海洋生態資源環境,連帶影響海水淡化廠的飲用水,同時不知道的人仍在海洋館觀賞海洋生物、在杜拜周邊進行水上活動,喝著乾淨無味的水。

豪華嘉年華遊輪公司,總部位在美國,產值佔全球遊輪業的一半,穩做龍頭,但旗下卻沒有任何一艘船是登錄在美國,為什麼? 他們採用權宜船籍(flying the flag of convenience)的措施,將船隻登錄在其他國籍之下,就可以不受本國的各種法規受限,而是遵守另外一國的規則,不用按照美國勞工標準支付的最低薪資、超時工作不受限。

而這也是航運業的奇觀,船東家多半來自最富裕的航海國家,諸如美國、英國、挪威、希臘、日本等,可是船隻卻多登記在第三世界「開放海域」的國家底下,如賴比瑞亞、巴拿馬,只要付出一筆可觀的登記費就行。看來這筆費用和該付出的實際成本相比,肯定划算。

美國豪華遊輪船隻的員工、服務生來自世界各地,就是沒有美國的員工,每個月薪水五十美金,一天工作約十二小時,唯一能讓他們有更多收入的管道是,旅客們不吝嗇的小費。郵輪業者解釋說,這些員工所得到的收入,已經比在它原本的國家高上許多,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造福的機會,提供就業解決貧窮的問題。事實上他們一方面要求員工達到地面渡假飯店的相同等級服務水準,但另一方面在薪水上卻不是如此。

有限海巡難以監督、無法可管的遊輪,有著和陸地一樣的渡假飯店的規格和設施,卻沒有相同的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系統,那這些汙水和垃圾去哪了?通通排進海洋中,其中包含未經汙水處理的屎尿黑水,一艘郵輪遊客加服務人員可能高達五千人,那遊輪根本是在海上航行的屎尿製造機。同時上還不包括油汙外洩、偷排,將各種生活汙水、垃圾、燈管、電池不分的全傾倒海裡。更不用說遊輪進港在港口滯留的空氣汙染,柴油發電變成有毒的一氧化碳,這點海上之都威尼斯可是體悟相當深刻,每天要承受十幾台的遊輪停靠,滯留空氣汙染。
Picture
汙染即是佔有

此時我想把觀光的視角轉移,並專注汙染本身,並援用 《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
》(Le Mal Propre)一書,來抽象的探討人類「為什麼」要「汙染」這個世界。 作者米歇爾.賽荷是法國哲學家,在1990年獲選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在社會學界,賽荷的思想對Bruno Latour、Niklas Luhmann等理論家的影響,便相當廣為人知。

當一個東西被你汙染,它就屬於你的。動物會用排泄、尿意標出地盤。當你喝過一杯水、在湯裡吐痰、在旅館睡過的床,如果沒有在打掃整理過,就沒有人會去動他。作者運用動物行為學,來解釋人類佔有的慾望。如何佔有,事實上是透過屬於自身但自身於外的汙染作為標記(譬如體液、血液、糞便等)。成為汙染。但對自己而言,髒的東西即是乾淨的,這是《失控》的第一個論點。

汙染即是佔有,而佔有是物種存在,從出生到死亡都無法避免的佔用。在作者的另一本書《寄食者》就曾將人類作為地球的寄生蟲來論證。當寄生蟲獲勝,意味著宿主的死亡,也意味著寄生蟲(人類)的滅亡,但同時作者明言: 「一個物種贏了,就成為自然的主人與擁有者!」。

《失控》的第二個重要的論點是將汙染分成兩類,一種是常見的「硬」汙染,各種物理上的汙染,汙染的對象是物理身體,另一類是「軟」汙染,汙染的對象就是人類的心靈。那些東西是「軟」汙染?舉例來說無所不在的廣告,各種視覺、聽覺的廣告,無論在各大城市、觀光景點,以威尼斯來說,街道完全被各種廣告佔領。

而這也牽涉到《失控》第三個論點,也是真正重要的主旨,「佔領意味著私有化」,我們透過汙染將之標記為自己的東西,當一個空間私有化之後,它能產生的汙染不只是硬汙染,同樣會產生軟汙染,我們對硬污染相當敏感,但對軟汙染卻毫無察覺,它污染著我們的生活街道的風景,有錢有權者滯留他們的標記在生活中,諸如品牌、廣告、意識形態。即便賣出去的商品,實際上購買者只是借,上面仍有留品牌的簽名、logo、標記等。

作者最後提出解決的辦法,將《失控》私有的惡,翻轉成為共有的善,也就是公共財。解決人類佔有(汙染)的無窮擴張,解決辦法是不再擁有私有化,而是只存租貸關係,因為世界早已無其他可以佔有的對象,而是以人類整體和世界(地球)做租貸的關係,跳脫出以人為本位的中心,解決人類永無止境的汙染。

當佔有的特徵回到觀光

當佔有的特徵回到觀光,一切就顯得清晰。任何試圖留下到此一遊的足跡,都是一種自我對世界的佔有,無論是物理或意義上的。觀光客的凝視,透過視覺來佔有地方成為自己經驗的部分。透過相機的拍攝,將相機視為是眼球的延伸,吐出或洗出照片,即是佔有的證明。透過購買代表地方的伴手禮,佔有地方。

而在旅行意義最重要的佔有特徵就是,跨國資本、外商企業佔領了人們充滿歷史文化的生活街道、自然的農田景觀、一望無際的海景,這些現象從英國、法國鄉村的度假別墅延伸到威尼斯的各種外資旅館、紀念品店,在到柬埔寨、斯里蘭卡的海灘蓋渡假飯店,無處不是這些重要的公共財被佔有成為私有商品的特徵,而污染正是至些主人留給在地的標誌。

所以,我們可以說,觀光帶來最大的汙染,不只是環境上的「硬」汙染,更是各種抽象意義上的「軟」汙染,有權有錢有勢者改變了地方生活的型態、文化和樣貌。透過私有化占領土地,開出一間間的餐廳、旅館、紀念品店、特區、賭場等,他們改變(汙染)地方的樣貌,將之形塑成自己的巢穴。

換而言之,觀光產業即是在地居民和觀光客和外資之間,在對共有財(自然景觀、公共空間、歷史文化社會)的爭奪和拉鋸,而誰有權讓這場勝利倒戈任何一方,端看政府和人民是否願意制定一套機制保障這些公有財,不受私有化的玷汙。

Picture
威尼斯居民在旅遊旺季上街抗議,手上的標語寫著:「我不會離開。」(圖片來源:路透社)
《旅行的異義》作者貝克關注的是「人權」和「國家扮演的腳色」,因為對於觀光這新興的隱形產業,很多政府單位還沒意識到它所帶來的不公平。而,《生態觀光與永續發展》的作者Martha Honey說,只要提到觀光產業,她的第一個問題就會是「誰能獲利?」但答案往往不是當地民眾。而觀光產業隨著公共運輸的蓬勃發展,勞動力也在全球流竄,不只是觀光客是外國人,就連觀光產業上的勞務工作也仰賴移工,他們可能在廚房、旅店的後台,你不容易遇見他們,但這也讓他們比地方民眾更深陷剝削的處境。所以觀光產業實際上需要各國政府、公會、人民的聲音,來制訂一套遊戲規則,監督這個產業,讓觀光不會變成讓「地方」慢性自殺的毒品。

正如
《旅行的異義》提到,一個威尼斯的觀光業者馬可說:
「我們不是要反對觀光。我們反對的是因為觀光業而失去這座原本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城市」
觀光產業的兩難在於一方面希望產業蓬勃成長,一方面又希望對既有的保存,因為後者才是成長的基石,但改變將是必然,無論是大眾運輸系統、旅店餐廳的設立、各種語言翻譯的指標等、遊客帶來的文衝擊,無不因應觀光,而調整地方去承載遊客量。觀光人數越是翻倍,變化就越劇烈。

在法國的案例中,我們看到法國的文化部其實不談觀光,所以才有今天觀光產業傲人的成就,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於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基石,而這些早已暗示了,未來文化產業肯定是觀光的一大引力。

為此,在多舉例兩件事,威尼斯的雙年展,早已把威尼斯古城因為大眾觀光所遭遇的慢性自殺的議題帶入策展,讓觀光客能夠理解威尼斯正遭遇的危機,並且抵制在威尼斯的遊輪觀光。而杜拜新設立的藝術館,將和羅浮宮和古根漢美術館簽約租借館藏,此舉也遭受美國藝術家大量連署,抵制杜拜對移工的薪資待遇和處境的漠視。換而言之,做為文化資本的創造者之一的藝術家,也因為觀光產業,正逐漸產生某種新的政治影響力。
0 評論



發表回覆。

    本月選書

    我們以導讀書本內容的方式,為您介紹與地理息息相關的書籍。你也可以將你所推薦的書,寫成導讀或書評的形式,甚至是對他人的導讀有批評指教,寄至geogdaily@gmail.com,讓更多人看見好書或對書本的另類見解。

    發文時間

    三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六月 2018
    四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九月 2017
    九月 2016
    三月 2016
    一月 2016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一月 2015
    十月 2014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