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讀萬卷書 
more than a book

《伊斯蘭國》:ISIS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政治議題

3/26/2015

0 評論

 
文/董冠麟(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
图片
伊斯蘭國的願景領土(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图片
  去年知名中東記者Patrick Cockburn[1]出版了一本名為《伊斯蘭國:ISIS/IS/ISIL》的書,這本書記載了作者駐中東期間所所採訪或觀察到的許多故事;包括伊斯蘭教內部衝突、伊拉克及敘利亞政府治理問題、美國反恐行動等皆詳細地描述;對於受災居民或戰士們在戰爭所遭遇到的慘痛故事更是令人怵目驚心。

  因為在過去的新聞、電視電影或教育環境等,經常讓我們對於阿拉伯國家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包括危險、恐怖等,因此當這本書出來時,對這些意象存疑的我趕緊買了這本書來看。看完這本書確實讓我對於中東地區的許多衝突稍有近一步的了解;其中甚至有一些議題是在過去閱讀媒體時一直沒辦法完整聚焦到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希望以簡單的介紹,讓各位在閱讀「美國解決伊斯蘭國」的相關新聞時,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掌握。

  對於伊斯蘭國的崛起以及中東的情勢,相信大家可能都已有一定的了解,即便有不足之處也可透過網路資源查到豐富的故事;因此在這篇文章中,不會作近一步敘述;不過如果想有效地了解伊斯蘭國崛起,建議讀者們可以先透過網路資源對「敘利亞內戰」、「敘利亞阿塞德政府」、「伊拉克馬利基政府」、「蓋達組織」等名詞有近一步的了解。(此外,由於內容主要以書中訊息及網路資源做整理,若其中有部分謬誤也請讀者不吝賜教。)

陣營背後

  現在的中東反恐陣營基本上可追朔自冷戰期間以美歐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2],其中與美國相同陣營的中東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而敵對陣營為以俄國為首的伊朗、敘利亞及黎巴嫩真主黨。其中,美國為首的中東國家主要信奉遜尼派;以俄國為首者除敘利亞[3]外主要為什葉派。

  儘管伊斯蘭國為信奉遜尼派的恐怖組織,我們卻不應以檯面上的陣營來區分其彼此間的衝突,因為他們應該不完全屬於任何一個陣營當中;而他們的崛起又與中東反恐陣營、宗教、種族等可能有密切相關。

  例如,根據作者所述,由於教派或其他因素,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及部分波斯灣國家如卡達[4]等,可能默許民眾以個人捐贈方式私下金援敘利亞及伊拉克國內反政府組織及其他地區的聖戰組織,而他們的目的則是希望能夠推翻這些國家的什葉派政府或組織。從中獲益的當然不乏恐怖組織,ISIS也是在這背景下的受益者。儘管檯面上沙烏地阿拉伯及波斯灣國家等與美國聲稱盟國,並參與相關的軍事決策,這些國家卻被許多有關人士批評金援聖戰組織;然而,根據作者書中的敘述,對於這些明顯的跡象,美國政府並未對此做出近一步的表態。(也有觀點認為沙國應該沒有私底下援助聖戰組織,請參考關鍵評論網這篇文章)

  儘管出現許多觀點分歧,我們或許可以結論道:美國對於ISIS的議題如此顛簸,可能不只與ISIS的強大有關,同盟國背後的經濟援助,或者美國和這些同盟國的複雜利益關係可能也是一部份重要因素。

土敘衝突及衍伸出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ISIS能夠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占領伊拉克及敘利亞的許多城市;則要感謝土耳其與敘利亞兩國之間的關係惡化。

  儘管土耳其與敘利亞在冷戰期間分屬美俄兩陣營,在21世紀兩國關係基本上屬穩定;然而,2011年爆發的敘利亞內戰,使得土耳其政府不得不表明立場,其後土國公開支持敘利亞反對派運動[5],並反對敘國對國內反政府組織的武力鎮壓;從此土耳其與敘利亞兩國關係破裂。2012年六月敘利亞誤擊土耳其戰機,更加速了兩國間的緊張關係。

  這樣的關係為何圖利ISIS?書中作者提到,土耳其將該國與敘利亞長達560英里的邊界保持開放;為聖戰組織與ISIS提供了安全的後方基地;該書作者指出,許多外國來的聖戰士都是皆經由此開放邊界進入敘利亞或伊拉克。此外,廣大的開放邊界使敘利亞國內的反政府組織及聖戰士將敘國戰火延伸到伊拉克(同樣也是什葉派政府治理遜尼派及什葉派教徒的國家)。

  由於土耳其為處歐亞大陸邊界,具有一定的地利優勢並擁有中東地區第二大(僅次於以色列)的軍事實力等有利條件;使得美國積極想利用土耳其這個盟友做為其軍事基地,助美解決敘利亞政府及伊斯蘭國的問題。

  1974年土耳其入侵賽普勒斯,美國對土國施武器禁運,以及2003年土國拒絕美軍使用其領土作襲擊伊拉克跳板,使美土關係降至冰點。而去年(2014)十月美軍未經土國許可在土國領土空投土國國內認定的庫德武裝組織武器及補給品,助該組織對抗伊斯蘭國。使得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多次的演講中抨擊歐巴馬。

  對於兩國在敘利亞內亂及伊斯蘭國恐怖議題上的一定共識,促使兩國在今年(2015)二月共同簽署協議,期望對敘利亞內戰與伊斯蘭國引發的戰爭能夠有近一步的行動;然而,兩國間卻仍存在許多分歧,例如:土耳其認為應該以推翻阿塞德政府為首要目標,美國則認為應該先對伊斯蘭國加以鎮壓。對於應該扶植哪些敘利亞的溫和派反政府組織,兩國也出現許多分歧。這些分歧會如何發展則又有待兩國間的互動。

美國在伊敘爭端上的角色

  目前伊斯蘭國所佔領的地區分布在伊拉克及敘利亞境內;美國在敘利亞地區問題的處理上,透過與土耳其合作的方式,解決敘國內亂及ISIS問題;而對於伊拉克的問題處理上,我們將在這此作簡單介紹。

  要了解美國對伊拉克的問題處理,當然必須先了解過去兩國的淵源[6];基本上現在的伊拉克政府是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後,所扶植的什葉派政府之延續。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某種程度上的成就馬利基政府(什葉派政府),使得原本的海珊政權(遜尼派政府)轉移到馬利基手中;然而,根據作者,馬利基政府關於國內的權力分配不均[7],以及不當的鎮壓方式[8],使得民怨四起,甚至導致年輕族群反而加入ISIS;而伊斯蘭國在去年(2014年)六月佔領第二大城摩蘇爾後,加速了該政府的瓦解,並由同屬伊斯蘭達瓦黨的阿巴迪[9]接任。然而,繼任的阿巴迪卻在上任不久後仍舊對遜尼派平民區費盧傑進行轟炸。對此,由於美國站在反伊斯蘭國的立場,因此某種程度上與伊拉克政府合作、並與部分什葉派民兵合作,對伊斯蘭國進行反擊。在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及轟炸下,從過去幾個月情勢看來似乎沒有好轉,而無辜的災民只能被迫無奈地接受戰火的欺凌:ISIS的殘暴、政府及美軍的無情轟炸讓許多災民持續過著長期流離失所,並且充滿恐懼的生活。

  在這裡,我要將尺度再拉回到美國在伊敘兩國的角色定位。在敘利亞的問題中,美國是站在反對該國什葉派政府及ISIS的立場,因此美國適度地扶植某些他們所認為的「溫和派」組織,並與土耳其同盟。在伊拉克,同樣也是以反ISIS,美國則適度地與伊國什葉派政府合作,原因可能在於伊拉克政府比起敘利亞沒有那麼激烈和有目的性的欺壓遜尼派信徒;然而,這樣的決定或許造成了美國在中東衝突中的角色混亂──例如,敘利亞及伊拉克政府同樣屬於什葉派政府執政,並同樣受到伊朗的支持;然而,美國卻在伊敘衝突中分別站在協助及反政府的立場;對於美國陣營的選擇,或許有許多國家會試著幫他說話,但真正身歷戰火當中的難民很可能無法搞清楚它的陣營,以宗教衝突或者種族衝突的觀點來討論,美國的角色確實某些時候會讓人無法明白。

  而究竟美國這一系列的軍事決策及外交行動,是否迫於無奈或者有意,或許又是一場激烈的辯論。對於美國在決策背後的種種利益考量,每位評論家們也都有不同的見解;也因此,在中東這樣充滿複雜且多尺度衝突困境中,仍然沒有一個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角色。

  或許伊斯蘭國(ISIS)就是一個成功遊走在中東地區種種衝突與分歧的得利者也說不定。

  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還是以分享該書中有趣的觀點為主,期待讀者們看完後能夠對近幾個月伊斯蘭國(ISIS)的相關新聞或背後政治情勢有不同的觀看角度;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能夠因此完全理解中東情勢或ISIS議題,畢竟在以上的討論,我們鮮少提到伊朗、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這些重要國家在這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採取的手段(因為在書中,作者比較著墨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個被ISIS佔領大片土地的國家)。也因此,我想強調的是,希望讀者們看完這篇簡單的介紹後,能夠增添不一樣的認識;但也建議各位讀者們千萬不要全然以宗教、傳統陣營或任何既定觀點去觀看中東情勢,而應該試著多以不同的尺度和角度去觀察它,或許這樣更能讓我們看清某些事情。

註解

[1] 伊拉克記者,目前則為《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記者。曾寫過三本與伊拉克有關的現代史書籍,包括《破土重生:海珊的復活》(Out of the Ashes: The Resurrection of Saddam Hussein, 1999)、《占領:伊拉克的戰爭與抵抗》(The Occupation: War and Resistance in Iraq ,2006)及《薩爾德:薩爾德與什葉派在伊拉克的復興與奮鬥》(Muqtada: Muqtada al-Sadr, the Shia Revival, and the Struggle for Iraq, 2008)。

[2] 為冷戰期間美、英等西方陣營為圍堵蘇聯陣營而成立的跨國防衛協作組織。

[3] 阿薩德家族自1970年由哈菲茲·阿薩德發動軍事鎮變取得敘利亞政權後,至今一直由該家族統治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家族屬於阿拉維派教徒(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支派,占什葉派人口的13%)。由於穆斯林占敘利亞人口的87%,其中遜尼派佔74%,什葉派佔13%,所以阿拉維派僅占敘利亞總人口的6%。不過阿拉維派人士控制著該國的安全部隊,敘利亞政府也一直完全依靠著阿拉維派控制的軍隊來打擊反對政府的人(部分引用自維基百科,敘利亞內戰。)

[4] 這些金援國皆信奉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其金援的主要目的是協助伊拉克及敘利亞的反政府組織推翻兩國什葉派政府。

[5] 土耳其與敘利亞間的外交互動歷史,可參閱德國之聲的報導。

[6]讀者可參考「伊拉克戰爭」、「馬利基政府」、「海珊政權」的維基百科相關資料

[7] 這裡指的是馬利基對於什葉派及遜尼派信徒在法律下的權力分配不均。值得注意的是,伊拉克伊斯蘭信徒中,遜尼派仍然占一定多數。

[8] 根據作者引述某些災民的回應指出,伊拉克政府為了鎮壓ISIS,經常不留情地轟炸遜尼派教徒佔多數的地區。

[9] 為伊拉克現任總理,與前任總理馬利基同屬伊斯蘭達瓦黨;該政黨為伊拉克什葉派主要政黨之一。

图片
遜尼派與什葉派分布圖,深綠色為後者(圖片來源/litouch的博客 )
0 評論

《字型散步》的地理學讀法

3/6/2015

0 評論

 
文/萬宗綸(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图片
《字型散步》一書從書名開始就有強烈的地理學色彩,「散步」作為都市漫遊者的出現方式,得以抽離地觀看都市空間
  《字型散步》看上去是一本純粹的「平面設計」書籍,然而正如此書所說的,「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會: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這本書其實蘊含著地理學。

  你可能會想,「字型」這種東西有什麼學問?但如果你去過一些書寫華文的國家,想一想,是不是不同地區慣用不同「字型」?你再想一想,「太陽花學運」時,火紅的字體是不是有點像中國共產黨進行文化大革命時的標語字型?原來是一脈相承充滿著憤怒的溫和版。或者你知道過去的招牌文字,是由專門的師傅所設計手繪的嗎?關於「字型」,牽涉著一連串的文化脈絡,最後才成為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地理景觀。

  「字型」的解讀,還須擺放於其所處的地理空間才能理解,比如你可能會在西門町看見「華康海報體」的招牌,但如果走到信義計畫區,作為一名剛開業的老闆,你絕對不會想用「華康海報體」。《字型散步》一書的第二章〈字體就在你身邊〉講了好幾段怎麼閱讀街上字型的方法,譬如「我是台灣人,我愛楷書」一節就指出,走在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城市中,你會在日本看見王羲之式行書、在香港看見趙之謙風格魏碑體,在中國看見印刷體,但台灣街景卻富含著充斥的楷書,一直到了電腦割字的招牌漸漸取代手繪後,由金梅公司製作的電腦楷書體成為作者所說的「台灣生猛庶民圖樣」,化身為切仔麵、蚵仔煎等庶民美食。光是一個楷書,就有如此深層的讀法,從城市性格、漢字文化的地方性,到與庶民生活的結合。
图片
各個研究區的招牌語言描述統計(萬宗綸製圖)
  這本書確實有其地理學的讀法,我在剛發表的期刊文章〈差異的召喚〉中,就是處理都市空間與招牌語言的關係,雖然我並沒有分析字型,但我想提供其中一些較平易近人的內容,輔佐讀者們作為閱讀《字型散步》時的一個視角。

  我針對信義商圈、忠孝東路四段東區、民生社區,以及萬華龍山寺周圍進行了「數招牌」的田野調查,結果發現,位於松壽路上的信義商圈純粹由外國語寫成的招牌占了75.7%,而龍山寺周圍則只有2.94%。這個數據不是沒有道理的巧合,而是台北市內部不同空間的發展脈絡所生成的語言地景。若將台北的發展想像視作一個光譜,上圖最左的松壽路商圈最符合西方樣板城市(如紐約)的都市想像,從都市規劃到進駐的商家,都複製著中產階級所嚮往的街道生活,是從對全球化的想像所建造出的「資本國度」;相反地,最右側則為市政府欲「翻轉」的老舊社區。介在兩種「極端的台北」間,在此發展想像光譜的中間,則是近年以文化經濟或社區營造為主導的地區,像民生社區就被認為是「(將)翻身成功」的活力區域,忠孝東路四段一帶則是充滿著年輕人生活的空間,八三夭樂團把這裡唱成「時尚」的地方。在這種發展想像的光譜中,語言地景跟隨著彷彿有一條線性道路可依循的普世發展想像,從最高比例的純華語、到最高比例的純外語,這當然與不同語言的象徵意義有關,信義區的外語就不會出現泰語、阿拉伯語,那和紐約八竿子打不著。

  在我的田野裡頭,也可以看見萬華如何開始被「縉紳化」(這話或許說得太早,但至少是個開端),2013年調查時仍書寫著中譯名稱「佐丹奴」的招牌,到了2014年再次走訪,就只剩下英語。若你有興趣,下次到比較舊的台北(譬如南機場附近),一些國際品牌是用華語寫的。
图片
萬華台味甚濃的按摩店,使用了《字型散步》書中所說的台式電腦標楷體(萬宗綸攝)
  現在讀了《字型散步》這本書,或許我實在應該把之前的田野照片翻出來,把受文化脈絡影響甚大的字型也一塊兒討論,畢竟漢字的字型有著與西方文字相當不同的脈絡依存著,譬如書中提到的「日本對台灣字型的影響」或是「香港吹來的中國風」,都讓這幅都市空間中的語言地景增添了更多地緣政治的色彩,我的確在萬華看見更多的「台味標楷體」、在忠孝東路四段看見更多活潑的海報體等等,也在民生社區的Google街景變化中,看見土雞店從手繪招牌換成了電腦印刷的字型,這也許會是台灣語言地景研究與西方文獻很大差異的地方,關於漢字的多變。總之,要解讀日常空間中的字型,這本《字型散步》會是很好的工具書與入門書。

0 評論

    本月選書

    我們以導讀書本內容的方式,為您介紹與地理息息相關的書籍。你也可以將你所推薦的書,寫成導讀或書評的形式,甚至是對他人的導讀有批評指教,寄至geogdaily@gmail.com,讓更多人看見好書或對書本的另類見解。

    發文時間

    三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六月 2018
    四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九月 2017
    九月 2016
    三月 2016
    一月 2016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一月 2015
    十月 2014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