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彗岑(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學會地下秘書)
閱畢 Alastair Bonnett 所寫的《地圖之外》後,注視世界地圖時,就能想像世界地圖上好像出現許多小點,條列說明Bonnett所蒐集的各項事件。Bonnett在這本書當中,撰寫了許多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不管是因為河川斷流而變成沙漠的鹹海,開採有毒礦物而被廢棄的小鎮,為了爭奪石油而產生的邊界爭議,又或者是因為戰爭而被設計成誘餌的城市。
二次大戰期間,英格蘭各地蓋了許多設施當誘餌。…到了一九四三年一月,已建了兩百多個「海星」誘餌城…最富巧思的造火裝置名叫「鍋爐火」...定期從一儲存箱裡將油釋放到一加熱的鋼盤裡,讓油在其中汽化。然後隨即將水倒進那盤子裡,製造出往上竄高十二公尺的巨大白熱火焰…阿恩的誘餌設施油諸多柏油桶和傳送煤油的管子構成,將它們點燃,從空中望下去,就好似燃燒的建築。…數百枚炸彈丟在阿恩,…軍火工廠幾乎毫髮無傷…與阿恩一樣…一九四三年村民遭撤離,以便陸軍練習實彈射擊…在泰恩罕,曾有人在教堂大門釘上一張布告:「我們已放棄我們其中許多人住了數代的房子,以協助打贏此戰,使免遭奴役。我們終有一天會回來,感謝你們善待這個村子。」但村民一去不回。(頁28)
閱讀這本書,不只是獵奇,還能夠發現地圖上各式各樣關於戰爭、自然資源、地理技術、政治、環境汙染、居住權、族群等等的議題。本書裡有數十個故事,每一篇篇幅都不長,讀者不需要閱讀長篇大論,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某個地方的概論,以及這些地方發人深省的特點。例如在列寧格勒的介紹中,Bonnett順帶提到了土耳其和泰國名稱改變後所造成的影響。
奧圖曼帝國於一九二三年成為「土耳其」和暹羅於一九三九年成為「泰國」時,原本界定寬鬆的多族群範疇變成獨尊一族的範疇。不屬土耳其族或泰族的公民,一夜之間失去故國,變成異類,從而成為易受外來傷害的弱勢。(頁22)

《地圖之外》對於這些被遺忘的、被傷害的,或者是被從官方地圖上抹去的地方的介紹,讓讀者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僅僅像是展開一幅另類的世界地圖,還像是閱讀一本人類歷史的詞彙表(Glossary),迅速地補充人類活動在世界地圖上產生的改變。
Bonnett就好像現代版的馬可孛羅。過去,馬可孛羅在資訊和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提供歐洲讀者一本閱讀亞洲的書籍,介紹了令人目不暇給的亞洲王國。在如今資訊密集,交通便利的時代中,Bonnett卻帶領讀者發現,在我們例行且熟悉的世界之外,還有許多更適合為時代下註腳的地方。
但是,Bonnett卻也面臨跟馬可孛羅一樣的批評。馬可孛羅被人懷疑,他從未到過中國,他的中國遊記並非親身見聞。閱讀Bonnett的這本書,也不禁讓人疑惑,作者難道真的有親自到過這些地方,能以他的親身經歷,扮演「探索未知」的導覽者?書中所提及的這數十個地點,遍及各大洲,作者似乎並非親自到每一個地點踏查,而是利用許多的二手資訊,間接地為讀者介紹這些較少被注意的地方。即便這些二手資訊可能遍佈在網路世界之中,但缺乏Bonnett的引介,一般人可能也難以接觸。
《地圖之外》當中提供四十七個地方介紹,每一個地方幾乎都能夠用上一本書,或數十篇學術文章進行討論。Bonnett實在是太貪心了,企圖在一本書當中,就涵蓋這些主題,所以,只能提供垂涎三尺的讀者一些開端,有些可惜。
看完這本書,讀者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但Bonnett應該會希望,讀者從生活周遭開始,發掘更多由自己所定義的「地圖之外」。
Bonnett就好像現代版的馬可孛羅。過去,馬可孛羅在資訊和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提供歐洲讀者一本閱讀亞洲的書籍,介紹了令人目不暇給的亞洲王國。在如今資訊密集,交通便利的時代中,Bonnett卻帶領讀者發現,在我們例行且熟悉的世界之外,還有許多更適合為時代下註腳的地方。
但是,Bonnett卻也面臨跟馬可孛羅一樣的批評。馬可孛羅被人懷疑,他從未到過中國,他的中國遊記並非親身見聞。閱讀Bonnett的這本書,也不禁讓人疑惑,作者難道真的有親自到過這些地方,能以他的親身經歷,扮演「探索未知」的導覽者?書中所提及的這數十個地點,遍及各大洲,作者似乎並非親自到每一個地點踏查,而是利用許多的二手資訊,間接地為讀者介紹這些較少被注意的地方。即便這些二手資訊可能遍佈在網路世界之中,但缺乏Bonnett的引介,一般人可能也難以接觸。
《地圖之外》當中提供四十七個地方介紹,每一個地方幾乎都能夠用上一本書,或數十篇學術文章進行討論。Bonnett實在是太貪心了,企圖在一本書當中,就涵蓋這些主題,所以,只能提供垂涎三尺的讀者一些開端,有些可惜。
看完這本書,讀者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但Bonnett應該會希望,讀者從生活周遭開始,發掘更多由自己所定義的「地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