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讀萬卷書 
more than a book

時代的另類註腳:《地圖之外》中那些被遺忘的地方

3/23/2016

0 評論

 
文/蕭彗岑(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學會地下秘書)
  閱畢 Alastair Bonnett 所寫的《地圖之外》後,注視世界地圖時,就能想像世界地圖上好像出現許多小點,條列說明Bonnett所蒐集的各項事件。Bonnett在這本書當中,撰寫了許多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不管是因為河川斷流而變成沙漠的鹹海,開採有毒礦物而被廢棄的小鎮,為了爭奪石油而產生的邊界爭議,又或者是因為戰爭而被設計成誘餌的城市。
Picture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的誘餌城市-代號「海星(Starfish)」(圖片來源:Mailonline, 3/2, 2013)
二次大戰期間,英格蘭各地蓋了許多設施當誘餌。…到了一九四三年一月,已建了兩百多個「海星」誘餌城…最富巧思的造火裝置名叫「鍋爐火」...定期從一儲存箱裡將油釋放到一加熱的鋼盤裡,讓油在其中汽化。然後隨即將水倒進那盤子裡,製造出往上竄高十二公尺的巨大白熱火焰…阿恩的誘餌設施油諸多柏油桶和傳送煤油的管子構成,將它們點燃,從空中望下去,就好似燃燒的建築。…數百枚炸彈丟在阿恩,…軍火工廠幾乎毫髮無傷…與阿恩一樣…一九四三年村民遭撤離,以便陸軍練習實彈射擊…在泰恩罕,曾有人在教堂大門釘上一張布告:「我們已放棄我們其中許多人住了數代的房子,以協助打贏此戰,使免遭奴役。我們終有一天會回來,感謝你們善待這個村子。」但村民一去不回。(頁28)
  閱讀這本書,不只是獵奇,還能夠發現地圖上各式各樣關於戰爭、自然資源、地理技術、政治、環境汙染、居住權、族群等等的議題。本書裡有數十個故事,每一篇篇幅都不長,讀者不需要閱讀長篇大論,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某個地方的概論,以及這些地方發人深省的特點。例如在列寧格勒的介紹中,Bonnett順帶提到了土耳其和泰國名稱改變後所造成的影響。
奧圖曼帝國於一九二三年成為「土耳其」和暹羅於一九三九年成為「泰國」時,原本界定寬鬆的多族群範疇變成獨尊一族的範疇。不屬土耳其族或泰族的公民,一夜之間失去故國,變成異類,從而成為易受外來傷害的弱勢。(頁22)
Picture
  《地圖之外》對於這些被遺忘的、被傷害的,或者是被從官方地圖上抹去的地方的介紹,讓讀者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僅僅像是展開一幅另類的世界地圖,還像是閱讀一本人類歷史的詞彙表(Glossary),迅速地補充人類活動在世界地圖上產生的改變。
 
  Bonnett就好像現代版的馬可孛羅。過去,馬可孛羅在資訊和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提供歐洲讀者一本閱讀亞洲的書籍,介紹了令人目不暇給的亞洲王國。在如今資訊密集,交通便利的時代中,Bonnett卻帶領讀者發現,在我們例行且熟悉的世界之外,還有許多更適合為時代下註腳的地方。
 
  但是,Bonnett卻也面臨跟馬可孛羅一樣的批評。馬可孛羅被人懷疑,他從未到過中國,他的中國遊記並非親身見聞。閱讀Bonnett的這本書,也不禁讓人疑惑,作者難道真的有親自到過這些地方,能以他的親身經歷,扮演「探索未知」的導覽者?書中所提及的這數十個地點,遍及各大洲,作者似乎並非親自到每一個地點踏查,而是利用許多的二手資訊,間接地為讀者介紹這些較少被注意的地方。即便這些二手資訊可能遍佈在網路世界之中,但缺乏Bonnett的引介,一般人可能也難以接觸。
 
  《地圖之外》當中提供四十七個地方介紹,每一個地方幾乎都能夠用上一本書,或數十篇學術文章進行討論。Bonnett實在是太貪心了,企圖在一本書當中,就涵蓋這些主題,所以,只能提供垂涎三尺的讀者一些開端,有些可惜。
 
  看完這本書,讀者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但Bonnett應該會希望,讀者從生活周遭開始,發掘更多由自己所定義的「地圖之外」。

0 評論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兩種制度的差異

3/9/2016

0 評論

 

文/林穎東(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

图片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設計,一張大樓倒塌的照片,配上標題,很讓人感到震撼,且十分切合主題,讓人不禁想問: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大哉問:國家為什麼失敗?

如同封面上的文字:「以截然不同的角度 重新解釋人類的命運」。這本書在探討「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以及為何世上各國間權力、貧富如此不均,嘗試不如同過往多從經濟、環境、文化等各種決定論出發,而是從制度的觀點出發,點出今日國家的富裕,取決於其政經制度,以及其歷史上的機運。

對於地理學者而言,「繁榮的條件」是一個大哉問,過去亦有許多人嘗試回答,一派認為是「環境決定論」、「地理決定論」,認為一地環境會影響其發展,近年來代表作為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認為歐美國家之所以成功,歸因於馴化了農作物與牲畜,以及複雜的地理邊界導致政治的開明,才能成功發展。但是這種論述難以解釋小地區的發展差異,為何有些地方,僅有一牆之隔,但卻有完全不同的發展?另外一種則是認為「文化決定」,這一派說法認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比較「沒有生意頭腦」、「好吃懶做」等等,顯然已不是合乎時代的觀點。《國家為什麼失敗》對此提出一個觀點:一切都是制度造成。

廣納式與榨取式

此書將政治經濟體制大致分為兩主種:「廣納式制度」與「榨取式制度」。所謂「廣納式制度」,即是符合多元化以及足夠集中化的制度;若未符合其中一點,即稱為「榨取式制度」。

廣納式制度會讓大家有能力去進行創造性發展,創造出長久的經濟成長以及穩定的政治體系;榨取式制度則容易發展出世襲的菁英階層,這些菁英階層為了維持自身的統治階層,會不斷榨取下層財富,並限制其發展,以免讓自己的統治不穩定,在經濟、科技無法成長時,經濟無法發展,就算有成長,也只有在菁英能直接控制生產、允許某種程度的經濟制度,兩種情況下才能發生。

但是起始條件並不能百分之百決定日後的發展,起初的廣納式制度到後期也有可能會轉變成榨取式制度,例如威尼斯在13世紀時原本有議會制度,確保經濟能平均分配,但是後期卻逐漸往榨取式發展,以維持政治精英的地位,在此情況下,威尼斯從歐洲商業大城變成了今日「觀光客的博物館」,可說是「倒退發展」;反過來,另外一種可能是出現「良性循環」,由議會制度來維護廣納式制度,甚至影響其他周邊國家,出現「富裕的擴散」;反之,儘管榨取式制度有可能會出現「惡性循環」,但亦可能會出現「打破巢臼」的現象,從「第三世界」擠升至「第一世界」。

除了制度本身外,歷史的重量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各地不同的「小差異」,經過特定的事件所帶來的「關鍵時期」,儘管當下似乎沒有對制度造成太大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影響力會越來越深遠,對制度造成根深蒂固的改變,也因此作者認為除了政治制度外,「歷史的機運」也是影響歷史發展得一大因素。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耀眼成長,也吸引了作者的目光,但是卻是帶有疑慮的眼神。中國的經濟成長,長久以來都是建立在榨取上的成長,也因此未來究竟能否持續成長,相當可疑。作者認為未來中國的成長,取決於經濟是否往廣納性發展,才可建立長久的經濟成長。

​最終作者則針對想要從貧窮解脫的第三世界國家給於建議,外界給予許多支援,或是幫忙設計金融市場等來創造「繁榮」,從過去的案例來看,多半是以失敗收場。作者認為「賦權」(empower)才是真正可以解決的貧窮方法,必須要給予民眾參與的權利,以及自由的媒體、資訊傳播,所建立起的廣納性制度,才是真正可以解決貧窮的方法。
图片榨取式政治經濟負面迴圈(作者提供)
現實生活案例…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案例和這本書中的理論,互相呼應或是驗證,例如2013年歐巴馬在一場演講時,有抗議份子要求他立刻忽略國會執行政策,但他的回應則是:

...... 如果我能夠不用經過議員的審核與法律條文來執行政策,我一定會去,但同時我們也是法治的國家,這是我們的傳統,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用大聲的疾呼,然後假裝我有辦法,用侵犯法律的方式達成,但是我現在是走那條比較困難的路,使用我們民主的程序,來達成你我共同的目標,但這不會和大聲的疾呼一樣簡單,我們需要這個議場,然後一起解決問題。……如果你也認真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我將會和你一起努力,但這必須要有程序,並不是單單說:我們違反法律就好了,這不是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完善的民主和優良的傳統而美妙,有時他們確實一團亂且艱苦,但正義及真理會成為最後的結果。 

歐巴馬這段話其實和書中〈良性循環〉的章節互相呼應,該章節提到許多廣納式制度的國家如何維持、形成良性循環,例如美國羅斯福總統想要把阻礙他推行新政的法官用換掉,加速推行新政,但卻得不到民意的支持,不認同總統可以干涉司法機關,破壞廣納式民主的手段。美國卻寧願不要通過部分新政(經過一番波折後還是通過了)振興經濟,也要保護其廣納式的政治體制,避免被菁英階層壟斷資源,

美中不足…

此書並非毫無瑕疵,如同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在《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中所說:「實際上,阿西莫格魯所做的一切,是去證明他已經假設為真的事情:地理(被錯誤地推斷為永遠不變的自然條件)是被動的,而且在人類的事物中部活躍。」作者的論點過度將自然抽離了,但自然因素對於國家崛起,在國家發展前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四大古文明都發源於大河附近,直到後期才被外族入侵所衰亡的。

另外,作者對於中國的認知與我所認知的有所不同,對中國的論述,仍有些缺陷,例如在書中,作者提到中國明清時代因為害怕破壞性成長,斷絕對外關係,鎖國政策造成了中國成為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P.254〈別在我們的領土-禁止船運〉篇幅中,提到中國明清後期的鎖國政策)。 其中他舉了失意文人唐甄1690年(清康熙29年)的文字,用來佐證當時中國因為鎖國造成的貧窮,但是1681年清朝剛收台灣,國勢強盛,1690年甚至多次擊敗新疆準噶爾和噶爾丹,同時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國勢正強。同時一般史學家都會將康雍乾盛世,認為最像〈禮運.大同篇〉中的景象。亦或是明嘉靖時期,也有成功擊退葡萄牙人入侵的經歷。

同時他認為中國「群體沒有政治代表,也沒有類似英格蘭國會獲西班牙柯爾蒂司的機構。」但是明清的內閣,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可以退回皇帝命令(封駁)的機構,有足夠的能力制衡皇帝,如楊廷和、夏言、沈一貫等等,都曾行使這個權利,阻止皇帝下達不合理的命令,因此要說當時中國是榨取制度,個人認為並非完全如此。再加上,作者用來強調「榨取式制度無法提供長遠的經濟成長」的論點在於,無法產生創造性破壞,這個理論是熊彼得用來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強調企業家的創新性,但當時中國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用這個理論來解釋,真的合適嗎?


真正的民主

作者嘗試去回答「國家如何繁榮」的大哉問,自從洪堡德在19世紀開創系統地理學,以溫帶氣候優勢來解釋為何歐洲人可以崛起,此議題便成為了地理學界的核心議題,從地理決定論到文化決定論,作者則常識跳脫框架,從政治經濟的角度提出「制度決定論」。儘管仍有些瑕疵,但是卻給了另外一種解讀角度,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存在。

這本書其實在宣揚「真正的民主」,認為不該單純用數字來判斷一切,如同西方對第三世界的各種援助,從經濟數字著手,卻多半事倍功半,原因在於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無法達成目的。許多學者認為可以利用微型調整的方式來加強,問題在於當整個制度不善時,難以從底層著手,改變上層。也因此,作者認為這些國家應建立起廣納式制度,有監督機制,公平多元的政治勢力來源,以及有權力的政府,才可以創造出長遠的經濟成長。


參考資料
  1. 歐巴馬2013年舊金山演講之新聞文字稿,華爾街雜誌。
  2. 楊志彬(2015)歐巴馬回應現場抗議者 經典!必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EZHiI_pMQ
  3. 王志弘、徐苔玲譯(2014)。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新北,群學出版。(原作者:David Harvey)
  4. 吳國卿、鄧伯宸譯(2013)。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新北,衛城出版。(原作者: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

0 評論

    本月選書

    我們以導讀書本內容的方式,為您介紹與地理息息相關的書籍。你也可以將你所推薦的書,寫成導讀或書評的形式,甚至是對他人的導讀有批評指教,寄至geogdaily@gmail.com,讓更多人看見好書或對書本的另類見解。

    發文時間

    三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六月 2018
    四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九月 2017
    九月 2016
    三月 2016
    一月 2016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一月 2015
    十月 2014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