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讀萬卷書 
more than a book

當歷史碰上地理:《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3/7/2019

0 評論

 
文/宮崎正勝
※本文節錄自遠足文化出版之宮崎正勝(蔡蕙光、吳心尹譯)(2019)《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一書。
圖片
以空間思考的世界史

要概括性地掌握世界史是相當困難的。舉例來說,當孩子問到:「若將世界史大致分為兩個時期,該以何時作區分?」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若照著時間軸追尋社會變化的話,是怎麼樣也回答不出來的,因為世界是如此地廣大且充滿多樣性。那麼換個想法,依空間軸來思考會是如何呢?

如此思考,答案竟意外地簡單;在世界史上,宛如翻轉世界樣貌般的大變動就屬地理大發現了。地表百分之七十是海洋,以地理大發現為里程碑,一直以來在歐亞大陸上發展的世界史,一轉而為全球規模的世界史,這包括了三大洋與周邊各陸地。換句話說,以歐亞乾燥地帶為中心所形成的陸地全球文明,以地理大發現為契機,翻轉成以歐洲為中心的海洋全球文明。更簡言之,以歐亞大陸為舞臺之「陸地歷史」(小世界史)與「佔了地表近七成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結合多邊陸地的歷史」(大世界史)兩者相接合而造就了世界史。說來或許稍嫌牽強,但世界史瞬時變得淺顯易懂多了。

基於上述的歷史觀,本書用平易化鳥瞰的手法勾勒出從文明的誕生到現今的人類發展。在個別空間中有個別世界的假設基礎上,再一次嘗試描繪新的世界史。
 
兩幅「世界圖」說出的世界形像

在此有兩幅「世界圖」,先比較這兩幅圖。一幅是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天文地理學者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83-168)在埃及亞歷山卓製作的《世界圖》。另一幅則是收入地圖集《世界的舞臺》的《世界圖》,此地圖集於一五七○年在安特衛普由地圖出版業者歐提留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所出版。相隔一千數百年的兩幅世界圖,有助於了解地理大發現後的世界空間變化。

那麼,我們來看這些地圖的實際內容吧!首先是描繪人口最多地區的托勒密《世界圖》,本初子午線通過非洲沿岸的加那利群島,陸地圈住了地中海、厄文特里亞古海( 紅海、印度洋、南海之一部分)等兩個內海,東西一八○度、以赤道為中心之南北八十度的空間依此地圖化。這是陸地的世界圖。在厄文特里亞古海的南段,赤道以南的非洲往東延伸,遠遠地與亞洲相接。在其所描繪的陸地中,三分之二為歐亞大陸,三分之一是赤道以北的非洲,而赤道以南的非洲僅標明與厄文特里亞古海的分界,此外便無細部描述。托勒密的《世界圖》可說是「歐亞大陸世界圖」。

相對於此,歐提留斯的地圖集《世界的舞臺》所收錄的《世界圖》,將托勒密《世界圖》中的殘餘部分描繪出來,即是地圖下方佔了三分之一篇幅大的「未知南方大陸」。不僅如此,該圖也畫出北邊的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三大洋及歐亞、非洲、南北美等各大陸。此外,在這世界圖中,世界的中心是大西洋。
​
從這兩幅世界圖可以看出,因為地理大發現而造成世界樣貌的轉換,呈現了「陸地世界」(小世界)與「海洋世界」(大世界)。
圖片
羅馬帝國全盛時期,托勒密的《世界圖》之復原圖(遠足文化提供)。
圖片
《世界圖》,收入歐提留斯地圖集《世界的舞臺》,1570年(遠足文化提供)。
人口曲線呈現不同世界史的接合

至於空間的歷史形成力量,立於該視點而思考陸地、海洋兩種空間所形成的世界史之先驅人物,即為德國法學與政治學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 1888-1985)。

在他對女兒阿尼瑪以說話的形式所寫的隨筆《陸地與海洋:一個世界史的考察》(陸と海と:世界史的一考察)中,以地理大發現為最大的分界點,用陸地與海洋的觀點,而對世界史加以考察。貫穿全文的觀點—「世界史是海洋國家與陸地國家對戰的歷史」,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史密特的世界史認識,來自憂心忡忡的思考過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地德國是否真的會與海洋英國開戰的一個自問,最後導出了海洋英國就是立於優勢的結論。卡爾.史密特也敘述了過去偏向陸地史觀的世界認識。

一直以來,純粹以海洋的角度觀察大陸的看法,對採用領土觀點的人來說並不容易理解,我們有許多日常用語是創造自陸地。(中略)我們輕易地將自己所做出的地球樣貌稱為大陸(陸地)樣貌,而忘記了這也可以是海洋樣貌。對於海洋,我們稱之為海路,但即使僅有交通的路線,並沒有像陸上那樣的道路。我們視大洋上的船隻如同行走在海上的一片陸地。而這片陸地行駛在海上。(生松敬三、前野光弘日譯)

如同史密特所指出陸地德國的狹隘視野,阻礙了對於英國強大之事實的理解。過去,以陸地為基準來思考海洋的陸地史觀,未能充分地理解海洋空間的異質性與獨特性。因此,並非將陸地理論擴大沿用至海洋,而是須整合相異性質的陸與海空間觀點,才是符合全球化時代的歷史觀點。

接下來要看的是「世界人口的增長曲線」。在曲線中,從「陸地世界史」(小世界史)轉為「海洋世界史」(大世界史),可見世界的劇烈變化表現在人口增加上。在歐亞大陸的空間中,人口雖然漸增,但經過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之後,曲線不尋常地向上提升,人口大幅增加。陸地時代和海洋時代的相異性其接點明顯地呈現在曲線上。世界史由相異的兩個世界史結合而構成。
 
組成世界史路徑的各種歷史空間

本書概觀世界史的路徑,建構於史密特的歷史觀念上而更往前進。然而,雖然我十分同意史密特的觀點—以地理大發現為世界史的分水嶺,但對於他將地理大發現視為唯一空間革命的說法,稍持保留的態度。我們之後會談到空間革命,在此設定數個歷史空間,結合伴隨空間擴張所形成的新空間秩序,以此來解讀世界史的構成,應該更為容易。

然而,此層級雖不若地理大發現,但「陸地世界史」(小歷史)與「海洋歷史」(大歷史)有著各自的空間擴張與變化分期,合在一起就可看見世界史的路徑。若試著說明這個想法,不只是史密特所指的地理大發現,世界史中出現了許多「空間」,其中與地理大發現一樣,有相異性質世界結合的一瞬間。那麼,對於具體的世界史,我們該如何設定歷史空間呢?

首先,東非大地塹是最初的歷史空間。這個空間佔據了世界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時間,其進化直至人類文化的開始,關於這部分幾乎沒有異議。

說到次於東非大地塹以後的世界史空間區分,以地理大發現為分水嶺,分為歐亞大陸空間(小世界),以及由三大洋結合諸陸地,所形成具地球規模的空間(大世界)。然而,僅用這三個空間來談論世界史,實在過於粗糙,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分別對陸地世界史(小世界史)、海洋世界史(大世界史)等設定更細小空間的可能性。

陸地世界史可設定如下:(一)形成四大文明的乾燥大河流域(世界史的核心區域);(二)形成帝國的各區域空間(地中海沿岸、西亞、中亞、南亞、東亞等);(三)騎馬游牧民族統一的歐亞空間。

此外,海洋世界史可設定為以下三個空間:(一)地理大發現時代形成的大西洋空間;(二)工業革命後,因資本活動和機械制工廠、鐵路、蒸汽船網路的成長而重整的全球空間;(三)二十世紀後半以來,資訊革命帶來全球規模的電子空間。

也許另有其他歷史空間設定的可能性,但上述七個設定,是思考世界史構成時不可或缺的基礎。

如此堆疊歷史空間的變化而組成世界史的構想,實際上已納入了高中「世界史」的框架。日本的世界史教育追求寬廣的視野且持續地轉變,冷戰結束後不久,在二○○○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世界史B」,一改過去的世界史(結合西洋史和東洋史所形成)與強烈受到馬克思主義階級發展論影響的內容,轉而在從歐亞各區域以至全球世界(全球化世界)的空間擴大,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

若要具體地敘述納入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世界史,簡言之,即是:(一)歐亞各區域世界的形成;(二)各區域世界的交流與重整(歐亞空間一體化);(三)各區域世界的結合與變遷(地理大發現後海洋世界的形成與歐亞的變遷、十九世紀以歐洲為中心之世界的形成);(四)二十世紀以來全球世界的到來。然而,馭繁於簡是相當困難的,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可說累積了相當多的思考而完成。況且,西洋史、東洋史的傳統架構相當牢固,新的世界史樣貌難以展現,長年來的思考方式也難以改變。
​
現在,世界各地民族主義抬頭,歷史解釋更為狹隘和政治化。也正因為處於這樣的時代,全球化的視野是必要的。對活躍於全球舞臺的新世代來說,不只是專注日本的世界史,而是要放眼於全球的世界史。
0 評論



發表回覆。

    本月選書

    我們以導讀書本內容的方式,為您介紹與地理息息相關的書籍。你也可以將你所推薦的書,寫成導讀或書評的形式,甚至是對他人的導讀有批評指教,寄至geogdaily@gmail.com,讓更多人看見好書或對書本的另類見解。

    發文時間

    三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六月 2018
    四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九月 2017
    九月 2016
    三月 2016
    一月 2016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一月 2015
    十月 2014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