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宮崎正勝
※本文節錄自遠足文化出版之宮崎正勝(蔡蕙光、吳心尹譯)(2019)《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一書。
以空間思考的世界史
要概括性地掌握世界史是相當困難的。舉例來說,當孩子問到:「若將世界史大致分為兩個時期,該以何時作區分?」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若照著時間軸追尋社會變化的話,是怎麼樣也回答不出來的,因為世界是如此地廣大且充滿多樣性。那麼換個想法,依空間軸來思考會是如何呢?
如此思考,答案竟意外地簡單;在世界史上,宛如翻轉世界樣貌般的大變動就屬地理大發現了。地表百分之七十是海洋,以地理大發現為里程碑,一直以來在歐亞大陸上發展的世界史,一轉而為全球規模的世界史,這包括了三大洋與周邊各陸地。換句話說,以歐亞乾燥地帶為中心所形成的陸地全球文明,以地理大發現為契機,翻轉成以歐洲為中心的海洋全球文明。更簡言之,以歐亞大陸為舞臺之「陸地歷史」(小世界史)與「佔了地表近七成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結合多邊陸地的歷史」(大世界史)兩者相接合而造就了世界史。說來或許稍嫌牽強,但世界史瞬時變得淺顯易懂多了。
基於上述的歷史觀,本書用平易化鳥瞰的手法勾勒出從文明的誕生到現今的人類發展。在個別空間中有個別世界的假設基礎上,再一次嘗試描繪新的世界史。
兩幅「世界圖」說出的世界形像
在此有兩幅「世界圖」,先比較這兩幅圖。一幅是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天文地理學者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83-168)在埃及亞歷山卓製作的《世界圖》。另一幅則是收入地圖集《世界的舞臺》的《世界圖》,此地圖集於一五七○年在安特衛普由地圖出版業者歐提留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所出版。相隔一千數百年的兩幅世界圖,有助於了解地理大發現後的世界空間變化。
那麼,我們來看這些地圖的實際內容吧!首先是描繪人口最多地區的托勒密《世界圖》,本初子午線通過非洲沿岸的加那利群島,陸地圈住了地中海、厄文特里亞古海( 紅海、印度洋、南海之一部分)等兩個內海,東西一八○度、以赤道為中心之南北八十度的空間依此地圖化。這是陸地的世界圖。在厄文特里亞古海的南段,赤道以南的非洲往東延伸,遠遠地與亞洲相接。在其所描繪的陸地中,三分之二為歐亞大陸,三分之一是赤道以北的非洲,而赤道以南的非洲僅標明與厄文特里亞古海的分界,此外便無細部描述。托勒密的《世界圖》可說是「歐亞大陸世界圖」。
相對於此,歐提留斯的地圖集《世界的舞臺》所收錄的《世界圖》,將托勒密《世界圖》中的殘餘部分描繪出來,即是地圖下方佔了三分之一篇幅大的「未知南方大陸」。不僅如此,該圖也畫出北邊的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三大洋及歐亞、非洲、南北美等各大陸。此外,在這世界圖中,世界的中心是大西洋。
從這兩幅世界圖可以看出,因為地理大發現而造成世界樣貌的轉換,呈現了「陸地世界」(小世界)與「海洋世界」(大世界)。
要概括性地掌握世界史是相當困難的。舉例來說,當孩子問到:「若將世界史大致分為兩個時期,該以何時作區分?」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若照著時間軸追尋社會變化的話,是怎麼樣也回答不出來的,因為世界是如此地廣大且充滿多樣性。那麼換個想法,依空間軸來思考會是如何呢?
如此思考,答案竟意外地簡單;在世界史上,宛如翻轉世界樣貌般的大變動就屬地理大發現了。地表百分之七十是海洋,以地理大發現為里程碑,一直以來在歐亞大陸上發展的世界史,一轉而為全球規模的世界史,這包括了三大洋與周邊各陸地。換句話說,以歐亞乾燥地帶為中心所形成的陸地全球文明,以地理大發現為契機,翻轉成以歐洲為中心的海洋全球文明。更簡言之,以歐亞大陸為舞臺之「陸地歷史」(小世界史)與「佔了地表近七成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結合多邊陸地的歷史」(大世界史)兩者相接合而造就了世界史。說來或許稍嫌牽強,但世界史瞬時變得淺顯易懂多了。
基於上述的歷史觀,本書用平易化鳥瞰的手法勾勒出從文明的誕生到現今的人類發展。在個別空間中有個別世界的假設基礎上,再一次嘗試描繪新的世界史。
兩幅「世界圖」說出的世界形像
在此有兩幅「世界圖」,先比較這兩幅圖。一幅是羅馬帝國全盛時期,天文地理學者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83-168)在埃及亞歷山卓製作的《世界圖》。另一幅則是收入地圖集《世界的舞臺》的《世界圖》,此地圖集於一五七○年在安特衛普由地圖出版業者歐提留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所出版。相隔一千數百年的兩幅世界圖,有助於了解地理大發現後的世界空間變化。
那麼,我們來看這些地圖的實際內容吧!首先是描繪人口最多地區的托勒密《世界圖》,本初子午線通過非洲沿岸的加那利群島,陸地圈住了地中海、厄文特里亞古海( 紅海、印度洋、南海之一部分)等兩個內海,東西一八○度、以赤道為中心之南北八十度的空間依此地圖化。這是陸地的世界圖。在厄文特里亞古海的南段,赤道以南的非洲往東延伸,遠遠地與亞洲相接。在其所描繪的陸地中,三分之二為歐亞大陸,三分之一是赤道以北的非洲,而赤道以南的非洲僅標明與厄文特里亞古海的分界,此外便無細部描述。托勒密的《世界圖》可說是「歐亞大陸世界圖」。
相對於此,歐提留斯的地圖集《世界的舞臺》所收錄的《世界圖》,將托勒密《世界圖》中的殘餘部分描繪出來,即是地圖下方佔了三分之一篇幅大的「未知南方大陸」。不僅如此,該圖也畫出北邊的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三大洋及歐亞、非洲、南北美等各大陸。此外,在這世界圖中,世界的中心是大西洋。
從這兩幅世界圖可以看出,因為地理大發現而造成世界樣貌的轉換,呈現了「陸地世界」(小世界)與「海洋世界」(大世界)。
人口曲線呈現不同世界史的接合
至於空間的歷史形成力量,立於該視點而思考陸地、海洋兩種空間所形成的世界史之先驅人物,即為德國法學與政治學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 1888-1985)。
在他對女兒阿尼瑪以說話的形式所寫的隨筆《陸地與海洋:一個世界史的考察》(陸と海と:世界史的一考察)中,以地理大發現為最大的分界點,用陸地與海洋的觀點,而對世界史加以考察。貫穿全文的觀點—「世界史是海洋國家與陸地國家對戰的歷史」,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史密特的世界史認識,來自憂心忡忡的思考過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地德國是否真的會與海洋英國開戰的一個自問,最後導出了海洋英國就是立於優勢的結論。卡爾.史密特也敘述了過去偏向陸地史觀的世界認識。
一直以來,純粹以海洋的角度觀察大陸的看法,對採用領土觀點的人來說並不容易理解,我們有許多日常用語是創造自陸地。(中略)我們輕易地將自己所做出的地球樣貌稱為大陸(陸地)樣貌,而忘記了這也可以是海洋樣貌。對於海洋,我們稱之為海路,但即使僅有交通的路線,並沒有像陸上那樣的道路。我們視大洋上的船隻如同行走在海上的一片陸地。而這片陸地行駛在海上。(生松敬三、前野光弘日譯)
如同史密特所指出陸地德國的狹隘視野,阻礙了對於英國強大之事實的理解。過去,以陸地為基準來思考海洋的陸地史觀,未能充分地理解海洋空間的異質性與獨特性。因此,並非將陸地理論擴大沿用至海洋,而是須整合相異性質的陸與海空間觀點,才是符合全球化時代的歷史觀點。
接下來要看的是「世界人口的增長曲線」。在曲線中,從「陸地世界史」(小世界史)轉為「海洋世界史」(大世界史),可見世界的劇烈變化表現在人口增加上。在歐亞大陸的空間中,人口雖然漸增,但經過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之後,曲線不尋常地向上提升,人口大幅增加。陸地時代和海洋時代的相異性其接點明顯地呈現在曲線上。世界史由相異的兩個世界史結合而構成。
組成世界史路徑的各種歷史空間
本書概觀世界史的路徑,建構於史密特的歷史觀念上而更往前進。然而,雖然我十分同意史密特的觀點—以地理大發現為世界史的分水嶺,但對於他將地理大發現視為唯一空間革命的說法,稍持保留的態度。我們之後會談到空間革命,在此設定數個歷史空間,結合伴隨空間擴張所形成的新空間秩序,以此來解讀世界史的構成,應該更為容易。
然而,此層級雖不若地理大發現,但「陸地世界史」(小歷史)與「海洋歷史」(大歷史)有著各自的空間擴張與變化分期,合在一起就可看見世界史的路徑。若試著說明這個想法,不只是史密特所指的地理大發現,世界史中出現了許多「空間」,其中與地理大發現一樣,有相異性質世界結合的一瞬間。那麼,對於具體的世界史,我們該如何設定歷史空間呢?
首先,東非大地塹是最初的歷史空間。這個空間佔據了世界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時間,其進化直至人類文化的開始,關於這部分幾乎沒有異議。
說到次於東非大地塹以後的世界史空間區分,以地理大發現為分水嶺,分為歐亞大陸空間(小世界),以及由三大洋結合諸陸地,所形成具地球規模的空間(大世界)。然而,僅用這三個空間來談論世界史,實在過於粗糙,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分別對陸地世界史(小世界史)、海洋世界史(大世界史)等設定更細小空間的可能性。
陸地世界史可設定如下:(一)形成四大文明的乾燥大河流域(世界史的核心區域);(二)形成帝國的各區域空間(地中海沿岸、西亞、中亞、南亞、東亞等);(三)騎馬游牧民族統一的歐亞空間。
此外,海洋世界史可設定為以下三個空間:(一)地理大發現時代形成的大西洋空間;(二)工業革命後,因資本活動和機械制工廠、鐵路、蒸汽船網路的成長而重整的全球空間;(三)二十世紀後半以來,資訊革命帶來全球規模的電子空間。
也許另有其他歷史空間設定的可能性,但上述七個設定,是思考世界史構成時不可或缺的基礎。
如此堆疊歷史空間的變化而組成世界史的構想,實際上已納入了高中「世界史」的框架。日本的世界史教育追求寬廣的視野且持續地轉變,冷戰結束後不久,在二○○○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世界史B」,一改過去的世界史(結合西洋史和東洋史所形成)與強烈受到馬克思主義階級發展論影響的內容,轉而在從歐亞各區域以至全球世界(全球化世界)的空間擴大,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
若要具體地敘述納入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世界史,簡言之,即是:(一)歐亞各區域世界的形成;(二)各區域世界的交流與重整(歐亞空間一體化);(三)各區域世界的結合與變遷(地理大發現後海洋世界的形成與歐亞的變遷、十九世紀以歐洲為中心之世界的形成);(四)二十世紀以來全球世界的到來。然而,馭繁於簡是相當困難的,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可說累積了相當多的思考而完成。況且,西洋史、東洋史的傳統架構相當牢固,新的世界史樣貌難以展現,長年來的思考方式也難以改變。
現在,世界各地民族主義抬頭,歷史解釋更為狹隘和政治化。也正因為處於這樣的時代,全球化的視野是必要的。對活躍於全球舞臺的新世代來說,不只是專注日本的世界史,而是要放眼於全球的世界史。
至於空間的歷史形成力量,立於該視點而思考陸地、海洋兩種空間所形成的世界史之先驅人物,即為德國法學與政治學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 1888-1985)。
在他對女兒阿尼瑪以說話的形式所寫的隨筆《陸地與海洋:一個世界史的考察》(陸と海と:世界史的一考察)中,以地理大發現為最大的分界點,用陸地與海洋的觀點,而對世界史加以考察。貫穿全文的觀點—「世界史是海洋國家與陸地國家對戰的歷史」,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史密特的世界史認識,來自憂心忡忡的思考過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地德國是否真的會與海洋英國開戰的一個自問,最後導出了海洋英國就是立於優勢的結論。卡爾.史密特也敘述了過去偏向陸地史觀的世界認識。
一直以來,純粹以海洋的角度觀察大陸的看法,對採用領土觀點的人來說並不容易理解,我們有許多日常用語是創造自陸地。(中略)我們輕易地將自己所做出的地球樣貌稱為大陸(陸地)樣貌,而忘記了這也可以是海洋樣貌。對於海洋,我們稱之為海路,但即使僅有交通的路線,並沒有像陸上那樣的道路。我們視大洋上的船隻如同行走在海上的一片陸地。而這片陸地行駛在海上。(生松敬三、前野光弘日譯)
如同史密特所指出陸地德國的狹隘視野,阻礙了對於英國強大之事實的理解。過去,以陸地為基準來思考海洋的陸地史觀,未能充分地理解海洋空間的異質性與獨特性。因此,並非將陸地理論擴大沿用至海洋,而是須整合相異性質的陸與海空間觀點,才是符合全球化時代的歷史觀點。
接下來要看的是「世界人口的增長曲線」。在曲線中,從「陸地世界史」(小世界史)轉為「海洋世界史」(大世界史),可見世界的劇烈變化表現在人口增加上。在歐亞大陸的空間中,人口雖然漸增,但經過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之後,曲線不尋常地向上提升,人口大幅增加。陸地時代和海洋時代的相異性其接點明顯地呈現在曲線上。世界史由相異的兩個世界史結合而構成。
組成世界史路徑的各種歷史空間
本書概觀世界史的路徑,建構於史密特的歷史觀念上而更往前進。然而,雖然我十分同意史密特的觀點—以地理大發現為世界史的分水嶺,但對於他將地理大發現視為唯一空間革命的說法,稍持保留的態度。我們之後會談到空間革命,在此設定數個歷史空間,結合伴隨空間擴張所形成的新空間秩序,以此來解讀世界史的構成,應該更為容易。
然而,此層級雖不若地理大發現,但「陸地世界史」(小歷史)與「海洋歷史」(大歷史)有著各自的空間擴張與變化分期,合在一起就可看見世界史的路徑。若試著說明這個想法,不只是史密特所指的地理大發現,世界史中出現了許多「空間」,其中與地理大發現一樣,有相異性質世界結合的一瞬間。那麼,對於具體的世界史,我們該如何設定歷史空間呢?
首先,東非大地塹是最初的歷史空間。這個空間佔據了世界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時間,其進化直至人類文化的開始,關於這部分幾乎沒有異議。
說到次於東非大地塹以後的世界史空間區分,以地理大發現為分水嶺,分為歐亞大陸空間(小世界),以及由三大洋結合諸陸地,所形成具地球規模的空間(大世界)。然而,僅用這三個空間來談論世界史,實在過於粗糙,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分別對陸地世界史(小世界史)、海洋世界史(大世界史)等設定更細小空間的可能性。
陸地世界史可設定如下:(一)形成四大文明的乾燥大河流域(世界史的核心區域);(二)形成帝國的各區域空間(地中海沿岸、西亞、中亞、南亞、東亞等);(三)騎馬游牧民族統一的歐亞空間。
此外,海洋世界史可設定為以下三個空間:(一)地理大發現時代形成的大西洋空間;(二)工業革命後,因資本活動和機械制工廠、鐵路、蒸汽船網路的成長而重整的全球空間;(三)二十世紀後半以來,資訊革命帶來全球規模的電子空間。
也許另有其他歷史空間設定的可能性,但上述七個設定,是思考世界史構成時不可或缺的基礎。
如此堆疊歷史空間的變化而組成世界史的構想,實際上已納入了高中「世界史」的框架。日本的世界史教育追求寬廣的視野且持續地轉變,冷戰結束後不久,在二○○○年的學習指導要領和高中「世界史B」,一改過去的世界史(結合西洋史和東洋史所形成)與強烈受到馬克思主義階級發展論影響的內容,轉而在從歐亞各區域以至全球世界(全球化世界)的空間擴大,以及隨之而來的變化。
若要具體地敘述納入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世界史,簡言之,即是:(一)歐亞各區域世界的形成;(二)各區域世界的交流與重整(歐亞空間一體化);(三)各區域世界的結合與變遷(地理大發現後海洋世界的形成與歐亞的變遷、十九世紀以歐洲為中心之世界的形成);(四)二十世紀以來全球世界的到來。然而,馭繁於簡是相當困難的,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可說累積了相當多的思考而完成。況且,西洋史、東洋史的傳統架構相當牢固,新的世界史樣貌難以展現,長年來的思考方式也難以改變。
現在,世界各地民族主義抬頭,歷史解釋更為狹隘和政治化。也正因為處於這樣的時代,全球化的視野是必要的。對活躍於全球舞臺的新世代來說,不只是專注日本的世界史,而是要放眼於全球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