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陳哲銘 (2013)。利用自願性地理資訊培養學童的地方感:從苗栗小學生得到的經驗。地理研究 (59):75-90。(點我前往)
平常我們總認為,自願的就一定「好」,這個觀念用在地理教學上,就是希望能夠透過晚近很夯的「自願性地理資訊系統」(VGI)[1],促進學生的地方感提升,但是新的研究指出這可不一定有效。
師大地理系副教授陳哲銘在《地理研究》第59期發表的文章〈利用自願性地理資訊培養學童的地方感:從苗栗小學生得到的經驗〉便透過實證研究指出,VGI對地理教學的意義在於「如何達成教學目標」,也要避免線上遊戲的干擾,才能發揮其效用。
這份研究結合了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兒童地理」(Children Geographies),「兒童地理」不同於以往將童年看作「生物成長」的過程,而是將童年視為「社會建構」的過程,「著重在不同歷史、社會和文化脈絡下,觀察兒童社會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陳哲銘指出,兒童地理的研究方法必須考量到對兒童友善,不宜用「無聊的問卷」來進行研究,因此他採用了「相片分享方式」,讓這些學生拍攝家鄉景點,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展現他們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者則以「引導」的角色鼓勵兒童參與分享。
透過量測地方感的量表PAI和PMS發現,研究對象的兩所學校學生皆具有地方依附,「在情感上認同和依賴自己的家鄉」,然而,在透過VGI的教學活動後,量表中的各項目「在活動前後幾乎皆無顯著差異」,換言之,就是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反而是銅鑼國小的學生在PAI 中「我喜愛銅鑼超過其他地方」和「我以住在銅鑼為榮」兩個項目達到「顯著降低」。
陳哲銘認為,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家庭結構和設備數量的差異使得銅鑼國小和西湖國小所收集到的相片數量和內容種類有明顯的落差」;「學生會利用空檔時間玩與學習無關的線上遊戲」干擾測試;「地方感的提升要靠有效的教學來引導」因為地方感建立在地方意義上。
這份研究打破了透過VGI就能提升學童地方感的想像,而是提醒了地理教育者必須發揮引導者的角色,因為VGI僅是用來達成教學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真正的關鍵仍在教師積極介入。
註解
[1] VGI係指「非專業的業餘人士在網路上大量生產地理資訊」,例如Flickr網路相片同時具有經緯度的訊息。這些自願生產的地理資訊有即時、廉價、豐富的特性,能真實反映當地的生活(Goodchild, 2007)。
師大地理系副教授陳哲銘在《地理研究》第59期發表的文章〈利用自願性地理資訊培養學童的地方感:從苗栗小學生得到的經驗〉便透過實證研究指出,VGI對地理教學的意義在於「如何達成教學目標」,也要避免線上遊戲的干擾,才能發揮其效用。
這份研究結合了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兒童地理」(Children Geographies),「兒童地理」不同於以往將童年看作「生物成長」的過程,而是將童年視為「社會建構」的過程,「著重在不同歷史、社會和文化脈絡下,觀察兒童社會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陳哲銘指出,兒童地理的研究方法必須考量到對兒童友善,不宜用「無聊的問卷」來進行研究,因此他採用了「相片分享方式」,讓這些學生拍攝家鄉景點,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展現他們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者則以「引導」的角色鼓勵兒童參與分享。
透過量測地方感的量表PAI和PMS發現,研究對象的兩所學校學生皆具有地方依附,「在情感上認同和依賴自己的家鄉」,然而,在透過VGI的教學活動後,量表中的各項目「在活動前後幾乎皆無顯著差異」,換言之,就是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反而是銅鑼國小的學生在PAI 中「我喜愛銅鑼超過其他地方」和「我以住在銅鑼為榮」兩個項目達到「顯著降低」。
陳哲銘認為,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家庭結構和設備數量的差異使得銅鑼國小和西湖國小所收集到的相片數量和內容種類有明顯的落差」;「學生會利用空檔時間玩與學習無關的線上遊戲」干擾測試;「地方感的提升要靠有效的教學來引導」因為地方感建立在地方意義上。
這份研究打破了透過VGI就能提升學童地方感的想像,而是提醒了地理教育者必須發揮引導者的角色,因為VGI僅是用來達成教學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真正的關鍵仍在教師積極介入。
註解
[1] VGI係指「非專業的業餘人士在網路上大量生產地理資訊」,例如Flickr網路相片同時具有經緯度的訊息。這些自願生產的地理資訊有即時、廉價、豐富的特性,能真實反映當地的生活(Goodchild,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