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宗儀、胡俊佳 (2013)。生命安全與文化區域主義-SARS、涼茶與嶺南中醫藥發展。地理學報 (71): 49-68。(點我前往)

大家對於SARS的印象是滿街的蕭條,還有人群的恐慌,也許你遙記當時廣東省爆發SARS病情時的光景,但你曾想過SARS的後續效應其實不只是在生物醫學上,在其他地理面向上也發生其影響。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黃宗儀與博士生胡俊佳在《地理學報》第71期的研究〈生命安全與文化區域主義-SARS、涼茶與嶺南中醫藥發展〉指出,在SARS期間,廣東省民眾用以對抗疾病的在地藥方「涼茶」最後促成了「嶺南」概念的強化,並同時貫徹了中央政府發展「社會事業」的走向,與地方藥企建立了官商合作的關係,推動了珠三角區域內的中醫藥發展事業。
研究中提到,中醫學上關於「嶺南」的風土體質說,認為嶺南地區的「濕」、「熱」和「瘴癘」等風土氣候特徵造就了嶺南的溫病,使得「原為歷史地理概念的『嶺南』,成為決定個人體質的風土氣候。」隨著SARS的爆發,原本被視為「落後」才在1990年代慢慢重新崛起的中醫學,藉著SARS的防治,重新被召喚出其與國族想像的連結。SARS消退後,廣東省於是試圖將「涼茶」這種民間偏方轉化為「中醫藥強省」政策推動的根基。因為SARS就是在廣東省開始蔓延,所以這對廣東省政府是重大的醫療衛生治理挑戰,「中醫藥地方體質說適時成為省政府的因應之道,強調其醫療制度對傳染病具有防疫能力。」這種專屬於嶺南的民間醫學,被省政府強調是傳承了「祖國中醫學」。研究中認為,「中醫藥強省」將「嶺南風土體質觀」延伸至「中華民族」,將整體民族的生命安全治理給落實到「地方中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與政策的施行」。
另外,研究中指出,廣東省更在後來於2006年推動「涼茶申遺」,讓地方藥企生產的涼茶飲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還呼應了中央政府要發展「社會事業」的政策,「把藥企逐利的需求納入中醫藥政策,以開啟官商合作的契機」。這樣的官商合作計畫,排除了廣西於嶺南之外,反而納入了香港與澳門,希望藉由港澳的殖民背景,將涼茶行銷於國際,但目前「嶺南」的「中藥國際夢」仍僅是一種國際化的訴求。
〈生命安全與文化區域主義〉一文也呼應了所謂的文化區域主義,說明了「區域主義的生成不僅是一個實質的空間或社會場域,同時也是一套論述實踐。」換言之,「區域」並非只是實際由自然地理所圍成的一塊地域,這份研究中所指出的「嶺南」中醫藥文化論述,透過複雜的經濟、文化與政治力來形塑了區域的文化意象,而非什麼本質化的現象或概念,我們可以理解,嶺南的區域意義被重新創造了一次,也實質地再重組了地方之間的地緣政治[1]。
註解
[1]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可以簡單地理解其為,以地理因素為底,所產生在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政治等面向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