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課委會/廢除人文四選二 增設碩論大綱預口試

5/20/2014

0 評論

 
文/地理眼編輯部
图片
新制將原有課程加以整合為兩門必修,原有課程則加深內容成為自由選修
台大地理系課程委員會今(20)日召開102-2例行會議,並未處理先前沸沸揚揚的分流架構,而是在既有不分流架構下進行討論。討論事項包括新開課程的審核、碩士論文的大綱口試,以及人文地理相關課程的變革。會議最後做成決議「廢除人文地理四選二」,改由兩門必修課程代替,並研議將人文地理學通論一併放到上學期授課;另外,課委會亦決議實施碩士論文大綱的預口試制度,以確保地理所論文品質、幫助學生學習。

取消四選二制度 人文地理改兩門整合性必修

由於過去台大地理系屬較偏向自然地理學的訓練,起初人文地理學的教師人數較少,因此僅能開成兩門人文地理課程;而後,隨著人文地理學的教師逐漸增加,因而改成「四選二」制度以因應當初所設計「必修兩門人文地理」的構想。近年來,台大地理系持續新聘人文地理專業的教師,「四選二」實際上應該將更多課程納入選擇,否則顯得不合時宜。然而,徐進鈺主任表示「總不能每次新聘教師就要改」,加上目前諸多人文地理的選修課程有重疊之處,且採自主選修,也會出現學生程度不一的教學困難,因此建議將現行四門人文地理的課程加以整合,改為「城市區域發展」與「社會自然文化」兩門,作為二年級的必修課,這兩門課也是地理所考試的科目。原來的四門專門地理學,改為教師自由開課的選修,內容也能較為深入,並將會設計擋修,若沒修過大二兩門必修便不能跳修。

與會委員提出「廢四選二」對教育學程學生的衝擊,認為教育學程學生若要修習都市地理、經濟地理等課程,便必須多修兩門大二必修,會成為負擔。對此,其他委員指出地理科教師的選備課程是從33學分中選擇21學分,而「廢四選二」主要影響的會是「非地理系」、卻想取得地理教師資格的外系生,他們可以選擇33學分中未擋修的課程修習,「可以閃得掉」。「廢四選二」的制度將適用103學年度的入學新生(現在的高三)。

人文地理通論上移 地思研方擬「自」「人」分家

課委會有提案建議將人文地理學通論與自然地理學通論對調,由於先接觸「pure scientist」(純科學家)的思想,再學習人文地理的相關內涵時,會較難以進入狀況。相較之下,提案者認為先接觸思想多元的人文地理,再學習實證主義傳統的自然地理學不會有困難,因此建議調換。自然地理組的委員認為現行安排,是為了在大一下能進入較專業的分科,如普通地質學,因此不宜調換。

系辦人員指出,過去在地理學通論總共12學分的時期,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通論是不同的兩門全年課程,並且同時教授。與會委員因此認為,將人文地理通論同時放到上學期並不會有困難,開授「計算機概論與程式設計」的莊振義老師也提出在大一上開這門課程,所舉的例子學生似乎很難進入情況,因此建議可讓此門課與人文地理通論調換。此外,課委會也對「地理思想」與「研究方法」進行討論,確定前者將改為另外研擬出一門設計給自然地理學生的課程,由學生自行選擇;而「研究方法」則待之後繼續討論是否亦要分班上課,以符合人文與自然學科的需要。這部分的課程變化最快將適用於104學年度的在學者。而相關決議也將交付系務會議討論。

碩論大綱預口試? 擬廢除參加研討會要求

本日課委會還處理了5月1日學生事務指導委員會移請討論的議案,也就是關於碩士論文是否需要進行論文大綱(proposal)的預口試。會中指出,由於現行制度下,學生論文的品質難以穩定,「專題討論二」的課程中,也是晚報告的人報告得比早報告的詳盡,因此認為應該在「專題討論二」前有對於論文大綱的預口試。所學會會長王俞涵指出,現行希望學生參與研討會的畢業要求,實際上對學生幫助不大,由於研討會並未審查、與會人士也大多給予「場面話」評論,因此希望以大綱預口試取代研討會要求。

與會委員一致認為,增設預口試將有助於指導教授掌握學生論文品質,也認為此舉已有許多研究所採納,因此做成決議,最快將由下一屆的研究所新生適用,而細節則待台大地理所學會予以公告。

0 評論

課委會/分流有條件通過 自地爭議再討論

11/26/2013

1 評論

 
文/地理眼編輯部

  11月26日的課程委員會對於課程改革的新架構進行熱烈的討論,會中由於自然組老師認為五門自地課程是所有人必修,而進行一陣熱議,最後以「暫時通過新架構,自然地理再作調整」作成決議。除了本報記者外,大學部列席的代表有系學會長沈聘珍、系學會代表黃開洋及王善榆。
 
畢業有主專業 在共同課程中作整合

  新課程架構的主要重點在於,鬆綁課程的彈性,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學生在畢業時,必須有一個主要專業,及兩個次要專業,新課綱並未在大二時強制分流,由於學生畢業時仍然必須在次領域修滿一定學分,若學生在大二時還不知道自己的志向,便可廣泛修習不同領域的課程,找尋自己的興趣。新課綱中擬以小實習、中實習與大實習的課程設計,列為全系的共同必修,除了在大一時的自然地理通論、人文地理通論與地理資訊科學外,在實習課程中,不同背景的學生會一起討論一個議題,或調查一個區域,以達成整合。人文地理組的老師認為,整合的概念下,地理系學生具有「capability of collaboration(合作能力)」,而不是過去想像中的,一個自己就能作到整合的學生。

图片
以人文地理專業為例,除了三個4學分的通論課程外,必須在人地中修滿29學分,另外兩個次專業領域修6及3學分,若依現訂必修學分數,學生還需另外再自由選約4門課。(課委會提供)
技術組:大部分老師同意分流

  技術地理組老師在課委會中報告了未來地理資訊專業領域的課程構想,將計算機與程式設計、地理資訊系統、遙測學(或再增補地圖學)列為基礎必修,領域必修課程則分為資訊收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模式、系統開發與管理三個部分,預想的課程如表。技術地理組內的討論中,大部分老師均同意主專業與次專業架構的分流設計。

图片
目前技術地理組提出的暫定領域課程[2](課委會提供)
图片
人文地理組提出之暫定領域必修課程(黃開洋整理)
自然組:反對分流

  自然地理組提出反對分流的組內決議,認為若分流,地理系的niche(利基)將不再,認為應該以組內的整合課程增加來彌補現有課程架構的不足,自然地理組老師認為地理系資源有限,無法負擔分流後的師資負擔,並表示願意將自然地理的課程全減為兩學分,並降低課程難度,以降低學生負擔。

系學會:學生意見兩極

  系學會代表於會中提出問卷調查中,大學部學生的意見統整,代表指出學生意見分歧而兩極,反對分流者認為專業化會抹去地理系的想像,認為分流只可以是個軟性的方向;而支持者則認為老師們認為地理系學生應有的基礎能力可以在大一就提升。

學生學習態度差 大一課程內容試水溫

  對於學生認為大一課程難度形同高中地科,與會委員指出,高中教材本來就是把大一的學習內容簡化再放進去的,所以應該說是高中像大學,而不是大學像高中,委員認為,這幾年來,大一學生學習素養如高中生,教師就算試圖要督促學生向上,最後只能碰壁,大一課程現在的角色就是讓高中學習態度,逐漸轉為適應大學學習方法的中介,不過這樣的定位,在分流後可以重新檢討。

結構性機制修正 給予學生修課方針

  與會委員認為,將來分流後會面對的問題是,學生跨領域修課時,可能會碰到完全無法進入課程的狀況,如此一來,次專業將形同虛設,委員會中達成共識,應該在基礎課程與進階領域必修課程[1]間予以擋修,用結構性的機制給予學生修課的策略方針。

  部分委員擔憂分流將趕鴨子上架,而有其他委員則認為,現有的大學部課程是通識化,新課程架構是在不動到跨領域整合的概念下,再讓學生長出一個自己的專業領域,彷彿吃了大力丸,未來的跨領域是有專業的跨領域,不是通識化的跨領域,新的架構並不會發生趕鴨子上架的問題。也有委員認為,現有的課程架構太過扁平化,所有課程不管幾年級的學生來上都一樣。另外,有意見指出,應該透過導生制度的改善,建立完善的輔導機制,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最後,課委會作成決議,新課程架構通過,自然地理組的老師則要在會後討論如何處理堅持的五門課(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環生),透過合併或是五選二的方式進行妥協,待下次課委會再行討論。



[1]"進階領域必修"背後,其實是更專業與U字頭的課程結合理念,也就是達成"專業化"的概念
[2]其實,上述基礎必修10學分與領域必修19學分的意義是,未來有興趣以「技術地理」為主修的同學,必須將上面的兩種必修全修共29學分全修完;而對於其他副修同學,則可在「技術地理」上開所有基礎必修與領域必修課程中任選3學分或6學分,惟不得違反特定進階領域課程相關擋修規定(也就是必須先修習過該進階領域課程指定的基礎必修課程)
1 評論

課委會/與教程難割難捨 師培課程擬外放

11/26/2013

3 評論

 
文/地理眼編輯部

  11月26日的課程委員會討論事項之一,為台大師培中心要求本系開授「社會學習領域概論」,我系必須派一代表前往協調。這個議題,開啟了課委會今日對於地理系與師資培育間的糾葛討論。

師培定位不明 我系人力吃緊

  會中提到,一開始大學創立之時,便是要具備服務社會的功能,但是台大從未在公開場合的政策辯論中討論師資培育的位置,師培中心一直以來定位不明,「沒有ambition(野心)」,與會委員認為,如果師培中心具有明確的機制,系上老師都會很願意配合,但是一直以來,師培中心都以「來信要求配合」的方式與我系互動,但是「要配合什麼?」

  話題談論到系上原有的教育學程課程,委員指出,教育本來就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必須要服務這一塊,但是如果今天所需要的資源,大於系上所具有的,就不得不向外伸手,「教材教法是一種教育專業」,倘若系尚有老師擅長教材教法,那麼地理系理應開授,但是事實上我們系上並沒有這種專業師資,所以建議「與師大簽訂修課協議」,讓原本地理系需要開授的教育學程課程,改由到師大修習,「這不是我們要推諉給師大,而是站在一個需要專業課程的師培生的立場」。

地理系要不要教育? 師培綁住部分課務

  有委員指出,地理系本身的人力已不足,其它教育學程的科別,大多同時橫跨很多學系,例如公民科同時有國發所、政治系、法律系等,唯獨地理系需要自行負擔很多課程,委員認為,就是因為師培生需要認列某些課程,所以系上才必須一直要開設某些課名的課程,例如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師培某種程度上「綁住了地理系」。

  會中提到,地理系的課程一直以來採取各領域均分,一部分就是為了培養老師,但是反觀大氣系、地質系,從來不會因為師培的事情,來改變課程架構,因為「他們不會把這件事當成一個主要出路」,也有委員明確指出,如果師培中心「一點概念都沒有」,那地理系就應該放棄地理教育這一塊,委交師大。

  與會某委員認為,如果地理系必須兼顧地理教育,就只能培養一個像是國家公園解說員的通才,地理系的資源既然有限,那便需要思考,是因為資源有限不要投入,還是更要投入地理教育。另外,有委員指出,地理系過去聘用開授教程課程的老師,使用了部分的師資缺額,未來若有機會與師大簽訂協議,這個缺額便可改聘其他兼任老師,開授新課。

3 評論

評論/課程改革霧裡看花? 想整合要瞭解想整什麼合

11/24/2013

0 評論

 
文/地理眼編輯部

  此次的課程改革最大的爭議,無非是在整合或分流,改革的過程中似乎已將兩者視為截然的二元對立課程設計,好像要整合便不能分流,要分流就別妄想整合,其實在課程學中對於「整合」有一套理論架構,我們不妨從此來看看,我們的課程改革到底在什麼地方這麼「卡」。

「課程統整」係蝦米 釐清定義才有討論意義

  最簡單的概念是「單學科課程統整」(Single disciplinary),指的是單一學科內,使用特定主題將相關概念、技能、事實進行結合,這件事發生於學術分工界線清晰的年代,譬如大統油事件,化學課程可以同時串聯有機化學、毒物學等學理。

  再來是「多學科課程統整」(Multidisciplinary),講得好聽是統整,其實只是對特定主題,各個學科都來發言一下罷了,在這種統整思想中,學科間彼此是並列的,例如同性婚姻法案中,生物學講一下演化上的看法,社會學來講個性別的理論,並沒有交集。

  接著,聽起來好像有點理想的是,「跨學科課程統整」(Interdisciplinary),這個課程的架構想法稍為複雜一些,同樣是從特定議題出發,不過是先從議題中找出概念焦點,再從焦點的概念依照不同的知識屬性,歸給不同的學科,學科間的界限仍然存在,但聯結性顯得較強,舉個例子,台菲捐款情結中,我們也許可以找到焦點的概念,可能是「台灣人不願意捐錢給傷害過自己的菲國的人民」,我們從這個概念中釐清,當中包含權力位階、概括化的認知等,然後分別發包給政治學和心理學來解釋。

  如果你覺得前述都沒有打中你想統整的點,那麼可以來看看「超學科課程統整」(Transdiscipliary),這個想法像是統整中的大魔王,這派學者主張,應該選定真實世界中的特定主題後,學生打破學科間的界限,統整其學科知識、以經驗和能力來「解決這個主題所產生的各種問題」,Beane(1998)認為真正的「統整」只有這一種,這種課程理論的關鍵在於,「不要再管那個概念是哪個學科的了」,總之要能透過師生間彼此討論、參與、決定,學生經驗與學科間知識、概念才能產生所謂的大統整。

图片
表、統整形式整理表(製表/萬宗綸)
地理系到底要什麼? 看來是超學科統整

  地理系這波課改中,最爭議的就是提不出個「整合」的圖象,好像在講一些空有的烏托邦,大家都知道要有個幸福的政體,但到底「幸福」長得什麼樣子?講不出來,就是有講跟沒講一樣。就課程學者的討論整理中,有助於我們來釐清課程改革的討論方向,首先,我們可以直接否認大家要的是「單學科課程統整」,畢竟地理學壓根不是個學科,哲學家稱我們是判準不統一的「學術領域」,再來,看起來改革也不像是要「多學科課程統整」,每個學科你一句我一句的,根本沒有對到眼,更稱不上是隔靴搔癢,這跟現在市面上雞同鴨講的公共議題討論沒什麼不同,如果只是要這樣,地理系好像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現在的討論中,比較看不清楚的是,大家究竟要「跨學科課程統整」還是「超學科課程統整」?

  前者(跨學科課程統整)的困難之處在於,不可能要求一個系的學生,要會所有學科的知識,太過強人所難,跨學科統整的理想是,好像塞給學生各式各樣的知識後,學生就會變成一個「會整合的人」,但事實上更可能會是梧鼠技窮;而後者,「超學科課程統整」說起來其實更像是個場域,「統整作為一個場域」才有可能讓有各種不同專長和經驗的學生,透過討論,得到解決問題的真正結論,倘若地理系要走的是這個路線,最理想的方向是較彈性的課程鬆綁,讓學生自由發展,地理系最後需要數門課程,提供統整的場域,讓「整合發生」,讓學生「習慣整合」,這是目前大多數機構做不到的事,因為無論政府機關,乃至於多數學術機構,都習慣「文人相輕」,跨領域的會議,說穿了都是「多學科統整」這種你一句我一句的假整合,地理系的角色於此應當會是個讓「習慣整合、知道如何讓整合發生」的人才誕生的地方,而非企圖出產一個「自己可以整合一切」的難見人才。

 

 

0 評論

借鑑/學生參與課改的可能 政治系的課程小組編制

11/21/2013

0 評論

 
文/地理眼編輯部
图片
台大政治系課程小組的logo(取自其粉絲專頁)
  民國98年通過的《國立臺灣大學各級教學單位課程委員會設置要點》[1]第三點明確規定「各級課程委員會之組成,由其設置要點另定之,其應有學生代表至少1人,並得聘請校友、校外學者專家或業界代表若干人。」經查,地理系網站並無張貼本系的課程委員會組織辦法,因此,無從得知本系的課程委員會如何運作,及學生代表的相關規定。其實,台大不只地理系在進行課程改革的推動,本報聯繫到台大政治系課程委員會學生代表許菡芸,希望從政治系的做法,看見一些地理系的可能。

囊括三組學生意見 有資料有論點基礎

  台大政治系下有三個獨立的組,分別為國際關係、政治理論與公共行政組,但課程委員會是共同召開的,九十九學年度的政治系系學會長當時提出「課程小組」的政策,讓政治系三組各派一名課程代表,再由課程委員會中的學生代表統籌,一共四人,再加上其他的討論成員,構成一個政治系的課程小組。九十七學年度政治系通過了課程架構的變革,將課程分為「進階課程(Honors Program)」及「一般課程(Regular Program)」兩種設計,許菡芸表示,由於政治系把很多舊的選修課逕行改為進階課程,因而衍伸出很多問題,而系上的新老師也未必瞭解這個課程制度,且舊老師開課也有時不按照進階課程來規劃,因此政治系課程小組這兩屆以來,便主要專攻這個制度的問題,希望獲得改善。

  為了強化學生代表的代表性,政治系課程小組從去年開始,便持續大量發放問卷,以大的樣本數來支持學生代表的說法,免除不具代表性的委員疑慮,並在每次的問卷結束後,公布調查報告[2],並成立專屬於課程小組的粉絲專頁,以提供數量龐大的政治系三組學生資訊,許菡芸認為「當問卷的多數意見呈現出來都是同樣的結果,應該很難說是少數意見了吧」,課程小組的調查結果帶到課程委員會後會有兩種結果,其一是老師直接支持分析結果,採納意見;另外一種是,還得經過一段學生代表說服委員的過程,但至少有資料的支撐,講話也比較有說服力。

教育是生長 應重視學生自主性

  《國立臺灣大學各級教學單位課程委員會設置要點》規定學生代表需要至少一人,還得邀請校友、學者專家、業界代表,政治系的例子提供了一個學生意見如何進入課程委員會的途徑,課程的改革應該採納更多更廣的建議與想法,才可能讓「教育即生長」[3]的理想真正實行。





[1] 詳細法條請見http://ppt.cc/lTGK
[2] 最近一份針對B98學生的問卷調查報告已公布,請見http://issuu.com/christinahsu/docs/ntupsb98survey 
[3] 「教育即生長」是教育學上對於何謂教育所出現的隱喻,將受教主體(學生)當作有生命的學習主體,而非一些等待教師使用的原料,顧慮到學習者主動求知的興趣和需要,及活潑的身心生長、發展現象,教育的過程與園丁栽培花木相似,教師的角色並非如雕塑家,而是從旁輔助自主生長花朵的園丁。

註:如果你對政治系的課程改革詳細歷程有興趣,你可以閱讀台大意識報的報導〈政治系的課程改革經驗〉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7709.html

0 評論

課委會爭論不休 課程改革無定論

11/20/2013

0 評論

 
文/地理眼編輯部

  上個月17日召開的課程委員會,針對目前地理系課程改革的新課綱提案進行最後確認,原希望課綱擬定後,各組老師分別討論出該領域的選列課程。這份新課綱提案的主要方向為專業分流,計畫在高年級時將學生分組,學生需要從不同組的課群中,選一個自己的主修領域,修滿一定學分,再從另外的副修領域修滿規定學分方可畢業,不過這份計畫因為會中意見分歧,未能取得共識而停擺。

地理系要什麼? 沒有定論

  代表大學部學生出席的系學會長沈聘珍受訪時描述當天的會議情形,會中討論的問題囊括各個面向,但大部份問題都引出無止盡的爭議與論辯,幾乎都沒有定論,其中關於微積分的存廢問題,有提議指出可以改為「環境數學」的概念,教授地理系學生所會用到的數學,統計學也考慮改為系上開課,不過考量到師資問題,這個論辯無定論。

  沈聘珍轉述,在會中,技術組老師針對大一的課程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空間資訊概論三門課這一點提出質疑,他們認為要將原本應該全系必修的地理資訊系統、計量地理、遙測學通通壓縮到一門概論課,在教學上是很難實行的,老師認為地理系身處在理學院,跟其他科系最大的不同便是GIS的能力,倘若今日要放掉這門課程,不列為全系必修,「是在模糊焦點」。

  根據會長的敘述,會中老師爭議良久的是「地理系學生的定位」,到底應該是「specialized(專業化)」還是「integrated(整合)」?與會委員對此意見分歧,認為無法兩全其美,有老師認為要學生提早專業化,可能是在趕鴨子上架,「要是學生選不出來要怎麼辦」,但也有老師認為「不分流根本就是在原地打轉,討論那麼久,卻又繞回原點」,針對這個爭論最後也是無定論告終。

非得會長出席? 意見難具代表性

  沈聘珍表示,地理系辦並不允許對於課程較熟悉的系學會課改組派代表出席,而僅准許系學會長出席的弔詭要求,非對於課改議題專精的會長,很難在會中給予太多的具體、有代表性的建議。

英文學術能力不佳 未來擬以此篩研生

  另外與課程改革較無關的是,課程委員會認為地理系的學生普遍缺乏閱讀、整理及呈現英文文獻的能力,寫出來的文章常不具學術架構與邏輯,未來考量將對研究生進行英文能力的篩選,但還不確定是入學門檻還是畢業門檻,這個部分的討論是較具共識的。


0 評論

開窗或打底? 入門課程的設計學問

7/26/2013

0 評論

 
文/萬宗綸

  如何設計一門「好的課程」?這個問題困擾了教育者與課程學家好幾個世紀,尤其對於某學科的入門課程而言,要同時兼顧「開窗」與「打底」更是使得課程安排難以拿捏,本報企圖從他系對於入門課程的認知以釐清,究竟入門課程的目標為何。

  以台灣大學為例,各系大一的基礎入門課程或有「開窗」者,因該系屬於應用科學,「打底」已由其他學問補足,如護理學系(護理學導論)、藥學系(藥學導論)、農業化學系(農業化學導論);或有「打底」者,多為基礎科學的學系,如物理學系(普通物理學)、生命科學系(普通生物學)、經濟學系(經濟學原理與實習);亦有同時擁有兩種課程,然不同學期修習者,如社會學系(社會學甲上、社會學甲下)、心理學系(普通心理學、大一研討課);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入門課程則同時揉合「打底」與「開窗」,並無明顯分隔。

  其實設計一門課程,最核心的幾個部分就是「課程目標」、「課程發展」及「課程評量」,近年來的課程設計逐漸由「學科中心」轉移至「學生中心」,也就是以「課程評量」中的學生學習情形與感受為最要點,而非單向的將學科內容傳輸給學生,課程學者認為,一門好的課程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情形有吻合課程設計的目標,倘若在評量階段中發現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就必須修正「課程發展」中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手段,這樣的教學思維出現在大學的入門課程設計中,不難發現「開窗」的課程量逐漸攀升,在大學一年級的階段,各學系開始以「讓學生找到學習與人生方向」為主要目標,取代傳統在一入學,就開始將學科經典傳授給學生的教學現象,而將較知識面的內容留予進階課程補足。


图片
表、部分入門課程比較表(繪製/萬宗綸)


0 評論

有隻地理眼? 地通的學生意見

7/25/2013

0 評論

 
文/陳冠廷
图片
表、B01屆學生對於地理學通論的意見陳述整理(繪製/陳冠廷)
  在課程經過了一個學年度後,本報蒐集了地理系B01屆部分同學對於地理學通論(上)與(下)的意見與看法,以期對未來的課程規劃與內容更動有所幫助。

  大部分的受訪者直言「自然地理就只是高中地科的英文版而已,教得有些太淺」,但也表示「能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而關於人文地理課程的意見較為分歧與龐多,有同學認為「上課內容包羅萬象很棒」,但同時也有人覺得「太發散」;其它關於人文地理學通論的評論包括「收穫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議題」與「太雷、太重!」

  對於人文地理的感想,許多同學表示「第一個念頭就是心得很重的課」,在我們回收的答案中,有很大部份都有針對心得發表的意見。普遍的意見是「五千字壓力好大」,有人則指出「評分方式失準:分數與字數掛勾不合理,因為若是要讓自己闡述心得、與課程做連結,則用內容評分會比用字數恰當」;也有人希望「老師或助教能給予更多的建議,不要讓學生自己苦惱」。


  甚至也有人提到「因為是合開的關係,每個助教的評分標準不一,會讓學生無所適從。」除了心得之外,另外一項期末分組報告也是B01同學認為很重的項目,有人表示「這樣的報告份量是有點失衡的」,有人則覺得「應該要增加準備的時間,或者是減少一些份量,不然甚至會擠壓到其他學科的時間。」

  自然地理的部分,由於評量方式屬於傳統的期中與期末筆試測驗,同學對此較缺乏意見的陳述。

0 評論

    Archives

    五月 2014
    十一月 2013
    七月 2013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