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理眼編輯部
上個月17日召開的課程委員會,針對目前地理系課程改革的新課綱提案進行最後確認,原希望課綱擬定後,各組老師分別討論出該領域的選列課程。這份新課綱提案的主要方向為專業分流,計畫在高年級時將學生分組,學生需要從不同組的課群中,選一個自己的主修領域,修滿一定學分,再從另外的副修領域修滿規定學分方可畢業,不過這份計畫因為會中意見分歧,未能取得共識而停擺。
地理系要什麼? 沒有定論
代表大學部學生出席的系學會長沈聘珍受訪時描述當天的會議情形,會中討論的問題囊括各個面向,但大部份問題都引出無止盡的爭議與論辯,幾乎都沒有定論,其中關於微積分的存廢問題,有提議指出可以改為「環境數學」的概念,教授地理系學生所會用到的數學,統計學也考慮改為系上開課,不過考量到師資問題,這個論辯無定論。
沈聘珍轉述,在會中,技術組老師針對大一的課程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空間資訊概論三門課這一點提出質疑,他們認為要將原本應該全系必修的地理資訊系統、計量地理、遙測學通通壓縮到一門概論課,在教學上是很難實行的,老師認為地理系身處在理學院,跟其他科系最大的不同便是GIS的能力,倘若今日要放掉這門課程,不列為全系必修,「是在模糊焦點」。
根據會長的敘述,會中老師爭議良久的是「地理系學生的定位」,到底應該是「specialized(專業化)」還是「integrated(整合)」?與會委員對此意見分歧,認為無法兩全其美,有老師認為要學生提早專業化,可能是在趕鴨子上架,「要是學生選不出來要怎麼辦」,但也有老師認為「不分流根本就是在原地打轉,討論那麼久,卻又繞回原點」,針對這個爭論最後也是無定論告終。
非得會長出席? 意見難具代表性
沈聘珍表示,地理系辦並不允許對於課程較熟悉的系學會課改組派代表出席,而僅准許系學會長出席的弔詭要求,非對於課改議題專精的會長,很難在會中給予太多的具體、有代表性的建議。
英文學術能力不佳 未來擬以此篩研生
另外與課程改革較無關的是,課程委員會認為地理系的學生普遍缺乏閱讀、整理及呈現英文文獻的能力,寫出來的文章常不具學術架構與邏輯,未來考量將對研究生進行英文能力的篩選,但還不確定是入學門檻還是畢業門檻,這個部分的討論是較具共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