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宇聞
灰狗巴士
這兩週期中巔峰忙得不可開交,專欄的主題文章會跟著順延到下個月,不過趁著這個機會聊聊上個禮拜到哈佛參加一場論壇的旅程。
紐約到哈佛的距離類似台北到台南,搭飛機一個小時、火車四個半小時、客運四個小時。美國的鐵路是出了名的爛,又貴又慢,相較之下還是客運來得經濟實惠又彈性。灰狗巴士在美國跑了將近一世紀,算是老骨灰等級了,早期也有人基於相同的車款和類似的塗裝就稱國光號為灰狗巴士。也或許「飛」跟「灰」真的太容易唸錯,後來還真的出現了一家「飛狗巴士」,上面倒不是什麼灰狗,而是長得像一零一忠狗的白狗。
許多人聽到我要搭灰狗巴士,像是怕我太愜意似的,開始灌輸我各種都市傳說。說是灰狗便宜,又是唯一不查證件的客運,而且我搭的還是夜車,乘客之中「臥虎藏龍」的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想想我連柬埔寨的野雞車都搭過了(還是來自台灣的遊覽車呢),沒道理在紐約打退堂鼓吧。事實上有沒有龍蛇雜處我是不知道,可是灰狗的一般票價也沒有多便宜就是了,除了網路上時有對司機的抱怨評論看得有點令人擔心,實際上什麼事也沒發生。
午夜十二點,我慢慢晃到紐約的客運轉運站,其實不看手錶根本不會意識到現時是午夜,地鐵上依然是滿滿的人潮、客運站也塞了滿滿的旅人,第一次搭美國客運的不安很快化為一種熟悉。只不過或許是都市傳說的印象太深刻,總覺得和我一起排隊的不是窮學生就是身無分文的人,唯獨沒有看到讓我覺得需要躲子彈或換一台車的人物。
眼看發車時間將至卻遲遲不見司機,有個面頰消瘦、鬢髮斑白的老人好幾次靠過來和我問時間:「Do you have the time?」第一次這麼開口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一方面他問得太誠懇以至於不像是在尋求一個一秒答畢的答案,再者這句話出現在英文課本沒多久之後,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手機,看時間什麼的當然就看自己的手機。我從他的衣著裝扮和家當姑且推斷他真的沒有手機也沒有手錶,我甚至好奇他有沒有家呢?再抬頭環顧,才發現事實上四周座椅、地板上睡了滿滿的人,誰是旅客、誰是無家者乍看之下並沒有太大區別。
紐約到哈佛的距離類似台北到台南,搭飛機一個小時、火車四個半小時、客運四個小時。美國的鐵路是出了名的爛,又貴又慢,相較之下還是客運來得經濟實惠又彈性。灰狗巴士在美國跑了將近一世紀,算是老骨灰等級了,早期也有人基於相同的車款和類似的塗裝就稱國光號為灰狗巴士。也或許「飛」跟「灰」真的太容易唸錯,後來還真的出現了一家「飛狗巴士」,上面倒不是什麼灰狗,而是長得像一零一忠狗的白狗。
許多人聽到我要搭灰狗巴士,像是怕我太愜意似的,開始灌輸我各種都市傳說。說是灰狗便宜,又是唯一不查證件的客運,而且我搭的還是夜車,乘客之中「臥虎藏龍」的程度可想而知。可是想想我連柬埔寨的野雞車都搭過了(還是來自台灣的遊覽車呢),沒道理在紐約打退堂鼓吧。事實上有沒有龍蛇雜處我是不知道,可是灰狗的一般票價也沒有多便宜就是了,除了網路上時有對司機的抱怨評論看得有點令人擔心,實際上什麼事也沒發生。
午夜十二點,我慢慢晃到紐約的客運轉運站,其實不看手錶根本不會意識到現時是午夜,地鐵上依然是滿滿的人潮、客運站也塞了滿滿的旅人,第一次搭美國客運的不安很快化為一種熟悉。只不過或許是都市傳說的印象太深刻,總覺得和我一起排隊的不是窮學生就是身無分文的人,唯獨沒有看到讓我覺得需要躲子彈或換一台車的人物。
眼看發車時間將至卻遲遲不見司機,有個面頰消瘦、鬢髮斑白的老人好幾次靠過來和我問時間:「Do you have the time?」第一次這麼開口我還沒有反應過來,一方面他問得太誠懇以至於不像是在尋求一個一秒答畢的答案,再者這句話出現在英文課本沒多久之後,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手機,看時間什麼的當然就看自己的手機。我從他的衣著裝扮和家當姑且推斷他真的沒有手機也沒有手錶,我甚至好奇他有沒有家呢?再抬頭環顧,才發現事實上四周座椅、地板上睡了滿滿的人,誰是旅客、誰是無家者乍看之下並沒有太大區別。
遊民
許多人來紐約或美國最不習慣的一件事就是隨處可見的遊民,尤其地鐵站、地鐵車廂總有他們的蹤影,有默默睡在角落的也有在車廂內發表演講請大家給他食物的,不過大部分遊民其實和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也不具威脅性,許多人仍然認真工作、許多人是付不起租金被房東趕出來。到底是台灣的遊民真的很少呢,或者只是民情不同,讓美國的遊民更「顯眼」?
台北市列冊遊民數量660人(全國約3,000、日本約7,500),佔市民比例0.02%。然而光是在過去一年之中,紐約市關於遊民的申訴案件就高達32,000件,每日居住於紐約市辦理的收容處所中的遊民則是超過60,000人,此外公立學校中更有高達10%的學生無家可歸。雖然收容人數只佔854萬人口的百分之一不到(0.7%),可是還有更多的遊民是不住在收容所的。光就可知的不重複的無家者數量而論,紐約的比例將近是台北的35倍,而紐約又是美國無家者人數數一數二高的。
可是這些遊民也不見得全來自紐約,就像台北的遊民許多來自外縣市,紐約較佳的遊民政策與市民態度也是使其成為遊民聚集地的原因之一。而多數遊民又最喜歡聚集在曼哈頓以及地鐵系統中,一方面地鐵裡的廢熱(對,是廢熱不是暖氣,這種關不掉的熱在冬天是恩賜,在夏天是地獄。)讓沒有遮蔽的冬天變得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地鐵是24小時運行的,只要弄一張票就享有待在裡頭的合法權利。至於曼哈頓地區畢竟是市區,不論是實際的工作機會或者來自路人善心的收入也都讓生活輕鬆一些。
稱遊民為「城市遊牧民族」多少蓋上了一層不切實際的浪漫。實際上遊民可能都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朋友,只要換個心境和角色,想像自己在美國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繳不起房租,被迫要露宿街頭的時候,很快就能理解無家者的困境和說不出的難處。至於政府提供的收容所不僅數量遠遠不足,品質上從舒適的旅館房間到充斥暴力和敵意的通鋪都有,這也是到了夏天收容所的人數通常會下降的原因之一,許多人其實對這些收容所是避而遠之的。
台北市列冊遊民數量660人(全國約3,000、日本約7,500),佔市民比例0.02%。然而光是在過去一年之中,紐約市關於遊民的申訴案件就高達32,000件,每日居住於紐約市辦理的收容處所中的遊民則是超過60,000人,此外公立學校中更有高達10%的學生無家可歸。雖然收容人數只佔854萬人口的百分之一不到(0.7%),可是還有更多的遊民是不住在收容所的。光就可知的不重複的無家者數量而論,紐約的比例將近是台北的35倍,而紐約又是美國無家者人數數一數二高的。
可是這些遊民也不見得全來自紐約,就像台北的遊民許多來自外縣市,紐約較佳的遊民政策與市民態度也是使其成為遊民聚集地的原因之一。而多數遊民又最喜歡聚集在曼哈頓以及地鐵系統中,一方面地鐵裡的廢熱(對,是廢熱不是暖氣,這種關不掉的熱在冬天是恩賜,在夏天是地獄。)讓沒有遮蔽的冬天變得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地鐵是24小時運行的,只要弄一張票就享有待在裡頭的合法權利。至於曼哈頓地區畢竟是市區,不論是實際的工作機會或者來自路人善心的收入也都讓生活輕鬆一些。
稱遊民為「城市遊牧民族」多少蓋上了一層不切實際的浪漫。實際上遊民可能都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朋友,只要換個心境和角色,想像自己在美國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繳不起房租,被迫要露宿街頭的時候,很快就能理解無家者的困境和說不出的難處。至於政府提供的收容所不僅數量遠遠不足,品質上從舒適的旅館房間到充斥暴力和敵意的通鋪都有,這也是到了夏天收容所的人數通常會下降的原因之一,許多人其實對這些收容所是避而遠之的。
深夜食堂
抵達波士頓是接近零度的凌晨四點,波士頓的客運站比想像中來的新穎乾淨,也依然在每張椅凳上都躺著或遊民或乘客的人們與他們的家當,像極了我每次睡在機場的模樣。
凌晨四點是一個神秘的時刻,夜貓子大多抵擋不了床的誘惑了,晨行人卻還未甦醒,彷彿只有這個時刻的自己最清明、最特別,像是能直接和宇宙交談一般。車站外的街頭寒冷卻意外地明亮,我快步走到早先查好的24小時營業的小餐館裡尋一杯溫暖的咖啡等待天色漸光。
餐館閃耀在街角,遠遠看還以為是一台銀色的龍貓公車造型的大餐車,不僅是因為他神秘的營業時間或者頭頂上亮晃晃的大咖啡杯造型的招牌,也是因為他低矮的單層外觀在高樓之中特別突兀。穿過避免冷風灌入的兩扇門,餐廳內部同樣虛幻得不像真的,裡頭的陳設宛若電影主角相遇的街角餐館。
一座城市裡面有24小時營業的店說明了一些事,而這些店又捕捉了一些特定族群的蹤跡,就像這間店的描述:「在1947年為了服務在地鞋子與手提包工廠的工人而開店,如今周遭的工廠褪去而文藝的底蘊漸深,吸引了藝術家、學生、甚至是大型都市開發案的落腳,我們依然是波士頓市中心唯一不變的老餐廳,在每個深夜映載波士頓最醒目的夜景。」
我打開筆電趕作業,從下半夜一路忙到馬路開始騷動、雲層開始著色。老闆娘一邊替我補滿了最後一杯咖啡,一邊和另一位客人對話:「我不看新聞的啦,我不需要再看到更多的川普了。」
前面幾杯是用來撐過深夜的,這一杯用來開啟早晨,我想。
然後突然想起大學在台北寫作業到凌晨時一定要跑一趟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豆漿店慶祝另一個被救起的死線,或者高中在台中早起的清晨一定要到市場口或巷尾吃一碗爌肉飯開啟充滿朝氣的一天。這些夜行的店裡承載了城市的夢境,以及在城市的潛意識裡活動的人們。這在有些城市裡是特例,在有些城市像紐約,則是日常。回到紐約的那天一樣是夜車,清晨五點踏出車站大門,離開前的夜晚像是沒有前進過,一整排的小黃在門口列隊展開,電視牆把第八大道照得如同白晝,街上旅人如織,而街友們有一半已經準備起床、收拾行囊,在破曉前消失在其他紐約客的通勤視線中。
多數人藉著地鐵完成具有明確目的的、短時間的、地理上的移動,然而有一群人必須在地鐵駐留一段沒有方向、沒有盡頭的日子,才有機會完成人生階段與社會階層中的移動。在遊、移之間,我和身旁、腳邊的人,如同穿梭生活在截然平行的時空、相錯在地底。
凌晨四點是一個神秘的時刻,夜貓子大多抵擋不了床的誘惑了,晨行人卻還未甦醒,彷彿只有這個時刻的自己最清明、最特別,像是能直接和宇宙交談一般。車站外的街頭寒冷卻意外地明亮,我快步走到早先查好的24小時營業的小餐館裡尋一杯溫暖的咖啡等待天色漸光。
餐館閃耀在街角,遠遠看還以為是一台銀色的龍貓公車造型的大餐車,不僅是因為他神秘的營業時間或者頭頂上亮晃晃的大咖啡杯造型的招牌,也是因為他低矮的單層外觀在高樓之中特別突兀。穿過避免冷風灌入的兩扇門,餐廳內部同樣虛幻得不像真的,裡頭的陳設宛若電影主角相遇的街角餐館。
一座城市裡面有24小時營業的店說明了一些事,而這些店又捕捉了一些特定族群的蹤跡,就像這間店的描述:「在1947年為了服務在地鞋子與手提包工廠的工人而開店,如今周遭的工廠褪去而文藝的底蘊漸深,吸引了藝術家、學生、甚至是大型都市開發案的落腳,我們依然是波士頓市中心唯一不變的老餐廳,在每個深夜映載波士頓最醒目的夜景。」
我打開筆電趕作業,從下半夜一路忙到馬路開始騷動、雲層開始著色。老闆娘一邊替我補滿了最後一杯咖啡,一邊和另一位客人對話:「我不看新聞的啦,我不需要再看到更多的川普了。」
前面幾杯是用來撐過深夜的,這一杯用來開啟早晨,我想。
然後突然想起大學在台北寫作業到凌晨時一定要跑一趟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豆漿店慶祝另一個被救起的死線,或者高中在台中早起的清晨一定要到市場口或巷尾吃一碗爌肉飯開啟充滿朝氣的一天。這些夜行的店裡承載了城市的夢境,以及在城市的潛意識裡活動的人們。這在有些城市裡是特例,在有些城市像紐約,則是日常。回到紐約的那天一樣是夜車,清晨五點踏出車站大門,離開前的夜晚像是沒有前進過,一整排的小黃在門口列隊展開,電視牆把第八大道照得如同白晝,街上旅人如織,而街友們有一半已經準備起床、收拾行囊,在破曉前消失在其他紐約客的通勤視線中。
多數人藉著地鐵完成具有明確目的的、短時間的、地理上的移動,然而有一群人必須在地鐵駐留一段沒有方向、沒有盡頭的日子,才有機會完成人生階段與社會階層中的移動。在遊、移之間,我和身旁、腳邊的人,如同穿梭生活在截然平行的時空、相錯在地底。
關於遊民族群樣態的捕捉
這幾年政府部門資料的開放與應用蔚為潮流,但是你有想過要怎麼取得遊民的資料嗎?人口普查是以住宅、戶籍為單位,沒有固定居住地址的人要怎麼調查呢?這些人不僅流動頻繁、來去無蹤,也不見得有電子通訊產品,光是要計算數量就不容易,一方面除了顧及資料道德及隱私,另一方面還得盡可能窮盡又要排除重複計算。美國許多城市會有街訪人員及志工做接觸及非接觸的統計,非接觸的統計雖然避免打擾街友的生活,卻可能遇到難以判斷這個人到底是不是街友、他的性別和年齡等人口統計資料為何等等問題。
還有些人更是從來沒有出現在一般人可及之處,Jennifer Toth在1993年寫了一本書《鼴鼠族:紐約市地底隧道內的生活》(The Mole People: Life in the Tunnels Beneath New York City),這些鼴鼠族(mole people)講的不是什麼恐怖的變種生物,而是棲身在橋樑底下、廢棄隧道裡,甚至是難以抵達的地鐵軌道深處或下水道系統中的夾縫空間,不見天日、與世隔絕的人們。還記得上一篇主題談到紐約地底像是具有生命的地城嗎,這些人儼然就是地城裡的居民。如果你對這類都市地底的傳說甚感興趣,可以搜尋mole people,可以找到不少紀錄片和文章,而且大部分都與紐約有關。
收容系統是目前較可靠的記錄無家人口族群及軌跡的方式,可是除了前述原因導致大家不見得都想要進入收容所,有些人基於精神疾病、用毒問題,也會選擇性地避開收容系統,更有些人不斷地投宿借住在便宜的旅社或其他人家裡,這些都是在分析與處理城市無殼問題的困境,更多時候也需要透過質性的訪談才能深入理解他們遭遇的問題以及可行的解決方式。
還有些人更是從來沒有出現在一般人可及之處,Jennifer Toth在1993年寫了一本書《鼴鼠族:紐約市地底隧道內的生活》(The Mole People: Life in the Tunnels Beneath New York City),這些鼴鼠族(mole people)講的不是什麼恐怖的變種生物,而是棲身在橋樑底下、廢棄隧道裡,甚至是難以抵達的地鐵軌道深處或下水道系統中的夾縫空間,不見天日、與世隔絕的人們。還記得上一篇主題談到紐約地底像是具有生命的地城嗎,這些人儼然就是地城裡的居民。如果你對這類都市地底的傳說甚感興趣,可以搜尋mole people,可以找到不少紀錄片和文章,而且大部分都與紐約有關。
收容系統是目前較可靠的記錄無家人口族群及軌跡的方式,可是除了前述原因導致大家不見得都想要進入收容所,有些人基於精神疾病、用毒問題,也會選擇性地避開收容系統,更有些人不斷地投宿借住在便宜的旅社或其他人家裡,這些都是在分析與處理城市無殼問題的困境,更多時候也需要透過質性的訪談才能深入理解他們遭遇的問題以及可行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