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說「語言是存有之家」,人類基本上是活在語言之中,我們大部分都很難察覺到周遭語言現象的變化與意義,我曾對台北東區作過簡單的調查,發現英語的出現頻率竟然高達四成,然而向他人道說此事時,台北這座城市中的人們,大多會用遲疑的態度反問我,「有嗎?」同樣的現象,在我發現首爾地景中異常高頻率的法文,轉而詢問首爾人時,得到相同的疑惑,再一次「有嗎?」。


註解
- 相關東亞城市的研究,大部分來自西方學者的民族誌,包括曼谷、台北、首爾,以及部分本土學者的注意,如東京、廣州,這些研究對於地景中大量的英語感到新奇或焦慮。
- 語言學上習慣以侵入(invade)、汙染(pollute)來描述不同語言接觸時,強勢語言對相較弱勢語言的不對等關係。

本文作者
萬宗綸,台大地理系學生,希望能夠結合自己所愛的語言學與地理學。此次出國考察的研究計畫主題為韓國語言地景的英語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