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宗綸

平時走在城市的街道中,你可曾注意周遭的語言符號?「語言地景」是晚近部分的社會語言學家、文化地理學家開始著力的一塊研究領域,公共領域中,放眼望去的所有語言符號,呈現了一個區域中,人民的語族組成,或者是看待該語言的態度,有時它們對於地方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譬如華納威秀門口僅寫著「VIESHOW」,將年輕、時髦、現代感召喚而出,語言地景更是一個標示地域獨特性的重要元素,當你走在西藏,看見的都是漢字,你可以感覺到,西藏正在消逝當中。在現代化的歷程中,東亞城市在語言地景上[1],出現了一個充斥西方外來語的鉅變,這在西方國家的眼中是相當不可思議的,當一座城市的地景中出現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時,西方人很難想像事實上這座城市壓根沒有那個語族。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說「語言是存有之家」,人類基本上是活在語言之中,我們大部分都很難察覺到周遭語言現象的變化與意義,我曾對台北東區作過簡單的調查,發現英語的出現頻率竟然高達四成,然而向他人道說此事時,台北這座城市中的人們,大多會用遲疑的態度反問我,「有嗎?」同樣的現象,在我發現首爾地景中異常高頻率的法文,轉而詢問首爾人時,得到相同的疑惑,再一次「有嗎?」。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說「語言是存有之家」,人類基本上是活在語言之中,我們大部分都很難察覺到周遭語言現象的變化與意義,我曾對台北東區作過簡單的調查,發現英語的出現頻率竟然高達四成,然而向他人道說此事時,台北這座城市中的人們,大多會用遲疑的態度反問我,「有嗎?」同樣的現象,在我發現首爾地景中異常高頻率的法文,轉而詢問首爾人時,得到相同的疑惑,再一次「有嗎?」。

韓國的文化研究學者Haksoon Yim指出,日本殖民末期的同化政策扭曲了韓國的文化認同,並且「阻絕了韓國現代化的機會」,因此在韓戰時,來自於西方的資本主義帶來的大量「現代文化」,讓韓國急遽現代化;在這裡,台北有相當不同的歷史記憶,我們普遍感懷「日本給予台北的現代化」。不知道是不是這段脈絡的差異,韓國開始再次對於西化中的文化身分感到疑惑,企圖尋找「韓國性」,在面對仁寺洞(인사동,Insadong)這樣傳統皇宮的座落區時,為了在快速現代化的環境中,維護傳統,最具「韓國性」而無爭議的就是韓語,首爾政府祭出了對於商家招牌語言限制的法律,距離仁寺洞一定範圍內的店家,全部都不得使用韓語之外的語言書寫招牌,而在更外圍的區域,採行建議方案,這個法案來自跨國資本雄厚的星巴克當時欲進入仁寺洞開店,掀起韓國論戰,最後促成法案而成為全球唯一以當地語言書寫招牌的星巴克,韓國學生回憶彼時,提到韓國人看到星巴克竟然願意用韓文,「It was moving.」(很感人。)

除了星巴克外,包括Dunkin Donuts、連鎖便利商店GS、EDIYA COFFEE、麵包店PARIS BAGUETTE等原以外語地景呈現異國性或現代性的店家,通通宛如被「打回原形」。弔詭的是,位於仁寺洞附近的文化藝術群落,均以西方現代建築藝術設計,整個區域其實顯現的是亞洲人對西方世界的藝術想像,據首爾大學地理所研究生,此區70年以來地景上經歷快速變化,首爾政府似乎是透過了語言地景的規範,讓這個傳統區能有一道最後的壁壘。相較之下,台北或許因為被日本統治的方式與首爾有大不同,面對現代化歷程時,較少發現對於西方文化的焦慮,然而,兩座城市對待語言地景的外語入侵[2],除了制度上的差異外,應還有常民經驗的角度,待我們更細緻地去處理。
註解
註解
- 相關東亞城市的研究,大部分來自西方學者的民族誌,包括曼谷、台北、首爾,以及部分本土學者的注意,如東京、廣州,這些研究對於地景中大量的英語感到新奇或焦慮。
- 語言學上習慣以侵入(invade)、汙染(pollute)來描述不同語言接觸時,強勢語言對相較弱勢語言的不對等關係。

本文作者
萬宗綸,台大地理系學生,希望能夠結合自己所愛的語言學與地理學。此次出國考察的研究計畫主題為韓國語言地景的英語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