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2004年時,曾爆發菲律賓移工在庫德斯坦遭綁架的事件,菲律賓政府因此禁止菲律賓人進入伊拉克工作長達八年,2012年,菲國宣布再次開放該國進入伊拉克庫德地區做為移工賺取外匯,但僅針對北部的庫德自治政府,而不包括伊拉克其他地區。儘管八年期間有相關禁令,2012年重新開放前仍有約一萬名的菲籍移工在伊拉克境內工作。
2004到2012年間,庫德地區和伊拉克中央政府似乎出現更明顯的區隔,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現象呢?或許「石油飛地」(oil enclave)的概念會有所幫助。所謂的石油飛地,指的是在許多亞非油田附近,由於當地政府規範鬆散、無力執行,加上跨國石油公司的強大資本,導致石油不但無法促進地方發展,反而讓部分在地人民生活更加艱難的地區。
相關報導中,一位菲國相關單位官員認為由於石油天然氣、電信、建築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庫德地區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工作機會,該官員甚至用「新杜拜」--這個充滿石油經濟發展想像的字眼--描述他所看好的庫德地區未來。然而,實際上庫德地區已經慢慢步入石油飛地的發展困境,除了土地兼併、環境惡化之外,更嚴重的是極度低劣的勞動條件:沒有保險、高工安事故發生率、忽視傷殘勞工等。庫德地區之所以和伊拉克其他地方產生明顯區隔,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資源的開發,以及,不完備的相關法規讓這個區隔更加明顯,甚至導致油田與周圍地區斷裂,形成所謂的石油飛地。
官方開放菲國移工進入庫德地區對本區勞動條件的影響,可以分成對菲國勞工和庫德本地勞工兩項個別討論。對菲國勞工而言,官方開放顯然能帶來好處,許多原先非法進入此區的勞工可得到返國的權利,並且在勞動條件上受到更大的保障,以及官方的承認。然而對庫德本地勞工而言,這或許意味著低劣勞動條件無法獲得改善。在這裡,筆者欲以20世紀中後、同樣迅速工業化的南韓來進行類比,儘管20世紀中葉後的南韓工業發展成果豐碩,勞動條件卻遲遲沒有改善甚至惡化,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直到1980年代中期,鄉村都還有源源不絕的廉價勞動力供應;意即,勞工沒有太多發動抗爭的空間,因為他們極易被取代,相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庫德地區。
在源源不絕、可接受低劣勞動條件的菲國勞工競爭下,庫德地區的勞動條件在短期內似乎沒有改善的機會。若將這個比較進一步延伸,可能得到更悲觀的結果,當時南韓壓制勞工的組合是政府、財閥和腐化工會,在庫德地區則是政府(也就是兩大武裝軍閥)和跨國石油集團的媾和,可以說後者的組合甚至還要「略勝一籌」。當在地軍閥政府與著重資本積累的跨國財團結合,庫德地區的勞動條件,似乎沒有太多容許我們樂觀的餘地。
參考資料:
1. 具海根 2004。韓國工人: 階級形成的文化與政治。台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The Kurdistan Tribune 2014. The cost of KRG oil – how long can we stay silent? http://kurdistantribune.com/2014/cost-of-krg-oil-how-long-can-stay-silent-2/ (last accessed 8 March)
3. Fondation-Institut kurde de Paris 2012. Philippine workers free to go to Iraqi Kurdistan. http://www.institutkurde.org/en/info/latest/philippine-workers-free-to-go-to-iraqi-kurdistan-3243.html (last accessed 8 March)
4. Kurd Net 2011. Jobs await 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 (OFWs) in Iraq’s Kurdistan region. http://www.ekurd.net/mismas/articles/misc2011/9/invest738.htm (last accessed 8 March)
2004到2012年間,庫德地區和伊拉克中央政府似乎出現更明顯的區隔,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現象呢?或許「石油飛地」(oil enclave)的概念會有所幫助。所謂的石油飛地,指的是在許多亞非油田附近,由於當地政府規範鬆散、無力執行,加上跨國石油公司的強大資本,導致石油不但無法促進地方發展,反而讓部分在地人民生活更加艱難的地區。
相關報導中,一位菲國相關單位官員認為由於石油天然氣、電信、建築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庫德地區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工作機會,該官員甚至用「新杜拜」--這個充滿石油經濟發展想像的字眼--描述他所看好的庫德地區未來。然而,實際上庫德地區已經慢慢步入石油飛地的發展困境,除了土地兼併、環境惡化之外,更嚴重的是極度低劣的勞動條件:沒有保險、高工安事故發生率、忽視傷殘勞工等。庫德地區之所以和伊拉克其他地方產生明顯區隔,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資源的開發,以及,不完備的相關法規讓這個區隔更加明顯,甚至導致油田與周圍地區斷裂,形成所謂的石油飛地。
官方開放菲國移工進入庫德地區對本區勞動條件的影響,可以分成對菲國勞工和庫德本地勞工兩項個別討論。對菲國勞工而言,官方開放顯然能帶來好處,許多原先非法進入此區的勞工可得到返國的權利,並且在勞動條件上受到更大的保障,以及官方的承認。然而對庫德本地勞工而言,這或許意味著低劣勞動條件無法獲得改善。在這裡,筆者欲以20世紀中後、同樣迅速工業化的南韓來進行類比,儘管20世紀中葉後的南韓工業發展成果豐碩,勞動條件卻遲遲沒有改善甚至惡化,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直到1980年代中期,鄉村都還有源源不絕的廉價勞動力供應;意即,勞工沒有太多發動抗爭的空間,因為他們極易被取代,相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庫德地區。
在源源不絕、可接受低劣勞動條件的菲國勞工競爭下,庫德地區的勞動條件在短期內似乎沒有改善的機會。若將這個比較進一步延伸,可能得到更悲觀的結果,當時南韓壓制勞工的組合是政府、財閥和腐化工會,在庫德地區則是政府(也就是兩大武裝軍閥)和跨國石油集團的媾和,可以說後者的組合甚至還要「略勝一籌」。當在地軍閥政府與著重資本積累的跨國財團結合,庫德地區的勞動條件,似乎沒有太多容許我們樂觀的餘地。
參考資料:
1. 具海根 2004。韓國工人: 階級形成的文化與政治。台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The Kurdistan Tribune 2014. The cost of KRG oil – how long can we stay silent? http://kurdistantribune.com/2014/cost-of-krg-oil-how-long-can-stay-silent-2/ (last accessed 8 March)
3. Fondation-Institut kurde de Paris 2012. Philippine workers free to go to Iraqi Kurdistan. http://www.institutkurde.org/en/info/latest/philippine-workers-free-to-go-to-iraqi-kurdistan-3243.html (last accessed 8 March)
4. Kurd Net 2011. Jobs await 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 (OFWs) in Iraq’s Kurdistan region. http://www.ekurd.net/mismas/articles/misc2011/9/invest738.htm (last accessed 8 March)
關於【庫德斯坦】(Kurdistan)
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Johns曾以「境內難民」(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來形容居住在橫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邊境、傳統上被稱之為庫德斯坦的破碎山地上的三千多萬庫德人。近代的庫德斯坦毋寧是個深受多種尺度作用力影響的地區,其政治意涵、地理位置、資源在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情況下,各種衝突與調適也不斷發生在這個地區;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庫德派系被納入伊拉克聯邦體制、土耳其試圖進入歐盟,庫德斯坦的獨立出現新的契機。
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Johns曾以「境內難民」(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來形容居住在橫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邊境、傳統上被稱之為庫德斯坦的破碎山地上的三千多萬庫德人。近代的庫德斯坦毋寧是個深受多種尺度作用力影響的地區,其政治意涵、地理位置、資源在不斷被重新定義的情況下,各種衝突與調適也不斷發生在這個地區;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庫德派系被納入伊拉克聯邦體制、土耳其試圖進入歐盟,庫德斯坦的獨立出現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