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奈及利亞】窮人的威尼斯?馬可可的水上漂流社區

6/24/2014

4 評論

 
文/鄭思琪(台大社工系三年級)
图片
橘色圓圈標示處為拉哥斯(Lagos)的位置(圖片來源/globemuslims.com)
  拉哥斯(Lagos)為奈及利亞西南部的主要城市,該城市沿海,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成為該國經濟金融中心,這讓周遭許多為了謀求比家鄉更好的生活、工作之民眾大量湧入,然而部份的人因所賺的錢無法應付城市的高消費水準,而聚集起來住在生活環境較差的地方,使當地的資源快速耗竭,根據統計有將近2/3的人住在非正式住宅。而馬可可則為拉哥斯州裡歷史最悠久的貧民窟,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享有「非洲威尼斯」的美名,然而這樣的稱呼是否名符其實呢?
图片
當地居民住的木造高腳屋與代步用的獨木舟(攝影/Eve Andersson)
图片女性划船販售蘇打汽水(MPR Photo/Nate Minor)
馬可可的水上社區生活

  馬可可小鎮是位於拉哥斯海濱的貧民窟,建立在瀉湖上,是該城市中歷史最悠久的水上社區(約有120年以上),它在拉哥斯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之前,就已經存在。目前估計有85000以上的人居住於此。

  18世紀,馬可可曾經是繁華的小漁村,許多鄰近的西非法語國家(如貝寧、多哥)的人民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選擇移居此地,他們不會說英語,已定居一個世紀以上,早已失去與家人的聯繫。

  在本地生活的人民住的是木造高腳屋,而獨木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當地的主要經濟活動為漁業以及相關業務,居民大多從事捕魚、魚類加工(煙燻)或造船等工作,即使如此生活仍是艱辛,因此不少居民開辦商店船(boat shop),在船上賣點心、麵條等等食物,而近年在跨國企業可口可樂為了打進奈及利亞市場,培訓與提供女性就業,讓有些女性甚至在船上賣起蘇打,這也影響了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因為蘇打並非居民平日會接觸的飲品,只有在客人來家中拜訪時才會買。

图片
馬可可住民的居住環境(攝/KATE TORGOVNICK MAY)
馬可可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當地人民的居住環境品質十分不佳:

第一,沒有足夠的生活空間:一間木造高腳屋平均睡6-10人,相當擁擠。
第二,電力供應不足:多數家庭晚上使用煤油燈。
第三,水資源不足:雖然四處皆是水,但是卻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可以喝,居民要花錢才買的到水,一個家庭平均每個月要花31美元在地下水上。
第四,缺乏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由於是政府認定的非法建築,政府幾乎不介入管理與提供基礎設施。首要面臨問題是暴雨與海平面上升造成持續性的洪患,將汙水與廢棄物帶進社區,使社區髒亂不堪,再者,因無排水系統,居民的排泄物與家用廢水是直接排放到瀉湖裡。
第五,居民教育程度低:根據Olumide Emmanuel基金會(拉哥斯當地組織)的調查,當地僅有10%的人受過小學教育,而教育程度會影響居民用水安全與環境衛生認知。
第六,治安不佳:警察或政府除了要強制拆除房屋外,很少介入這個區域,因此當地治安維護是由地痞流氓(Area boys)來管,他們是由以暴力、威脅的手段來保護社區,以收取保護費維生,這表面上是在捍衛社區,其實也造成社區困擾。

  針對第三與第四點來說,這些原因使當地傷寒、瘧疾、腹瀉、霍亂頻傳,難以根治,而居民教育程度低使這個情況更惡化,因為他們認為瀉湖的水是乾淨的,會拿它來洗傷口或做其他使用,種種情形皆對於居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图片從小就要學會捕魚的男孩(圖片來源/laurbana)
都市更新的雪上加霜

  政府在馬可可存在以來長期忽視它,不提供居民任何基本生活保障,甚至在2005年4月,進行了小規模的拆除;接著在2012年7月,政府為了因應城市發展而衍生出都市更新與環境美化的需求,並以阻礙海濱經濟為由,再次強制拆除貧民窟,在破壞幾十間住宅後,警告其他居民在72小時內離開否則予以驅離,並且不提供任何補助與配套措施,然而這樣的作法因引起輿論而未持續執行,這顯示出居民的人權是受到忽視的。

  目前針對居民居住權的法律問題,社會經濟權利行動中心(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ction Center ,SERAC)出面代表馬可可社區在拉哥斯州與西非經濟共同體這兩個法院打官司,試圖為居民爭取合法土地使用權。

图片
水上漂浮社區計畫時間軸(圖片來源/news.naij)
图片
水上漂浮學校實體架構圖(圖片來源/naij.com)
图片學校完成實際照(圖片來源/CNN)
新希望,更好的世界?

  由於馬可可水位每年浮動不一,難以建立永久性的建築,但這樣的困境在2012年有了新的轉機。一位奈及利亞籍的建築師Kunlé Adeyemi,希望能夠結合當地資源與特色來建立「水上漂浮學校」,而這個計畫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與海恩瑞希鮑爾基金會(Heinrich Boell Foundation)資助,並由荷蘭NLÉ建築事務所來規劃、設計,以及協助完成建築,該事務所提出三階段的實施計畫,第一階段是設立漂浮學校,第二階段是將幾個漂浮建築結合起來,以防止被水沖散,第三階段則是成立一個水上漂浮社區。

  整個水上漂浮學校的建築有三層樓之高,220平方公尺的地面:第一層為公共空間、綠地,是活動場所,第二、三層為學生教室,能供100位學生就讀。這座學校以256個塑膠桶當浮底,提供其良好的支撐力,接著為了減輕對環境的負擔,用當地回收的木材搭出三角錐的樣態,雨水能沿著屋頂下來到達底部的雨水收集與儲存系統,居民能將收集到的雨水用來打掃或做其他用途,不僅解決水患問題同時又能節約資源,並在屋頂上裝置太陽能板發電,以解決電力不足的問題,建築物內也有良好的通風、排水系統,而學校的建立使得當地更多孩童有受教育的機會。

這樣的建築適用於水患頻繁或土地被淹沒的地區,未來也可以應用在一般住宅、遊樂場、社區活動中心以及醫院等。

图片以獨木舟上下學(圖片來源/architekturmuseum)

  由於水上學校是建立在被認定違法的馬可可小鎮,它沒有拉斯哥州政府的許可,所以政府不承認這個建築,目前該名建築師與相關團隊正在與政府協調,以確保居民不用被迫遷離。若這個計畫順利實行下去,水上漂浮房屋將會取代木造高腳物,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漂浮社區,期望這樣的改變能解決社區的生理、社會需求,甚至讓馬可可成為一個穩定發展的社區,成為名符其實的「非洲威尼斯」。


參考資料

1. 拉哥斯州政府網站 
2. 英國衛報Coca-Cola and Nestlé target new markets in Africa
3. 國際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報告書《NIGERIA: MAKING THE DESTITUTE HOMELESS - FORCED EVICTIONS IN MAKOKO, LAGOS STATE》
4. 美國CNN A look inside Nigeria's floating slum
5. 台灣醒報 非洲威尼斯 奈國居民喝髒水
6. 綠建築網站 我的學校在水上漂,非洲漂浮學校計畫
7. 新聞網站AllAfrica Nigeria: Urban Slums in Lagos 'Mega City'
8. 新聞網站Aljazeera Nigeria's water-starved 'Venice of Africa'
9. 新聞網站Sahara Reporters UNDP Sets Up Floating School In Coastal Lagos Community, Makoko
10. 南華早報 In Nigeria’s slum on stilts, a floating school offers new hope
11. 國際特赦組織報告書《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入門》
4 評論
路人甲
7/1/2014 04:10:31 am

請問資料來源都是來自哪裡呢?

回覆
GeogDaily地理眼
7/1/2014 07:12:29 am

您好,參考資料已補上,感謝您的支持。

by 地理眼網站編輯

回覆
TED in Nigeria link
10/26/2015 06:36:37 pm

內容很詳細整理的不錯,借我分享到我的「奈及利亞打工日記」FB粉絲專頁。裡面有個小翻譯建議改正:Area boys在奈及利亞的意思是地痞流氓、小混混、惡霸的意思,常常會在路上收取保護費、過路費等等,請斟酌改正

回覆
Conan Yang link
10/22/2020 03:02:49 pm

奈及利亞水資源豐富,但是為什麼都喝袋裝水?
非洲大部分地區的熱帶氣候使得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天氣炎熱潮濕,且氣候變化正在非洲大陸造成更多的乾旱影響。生活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奈及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相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對水的需求相對更大。
奈及利亞雨季時間比較長,而且基本上天天都是滂沱大雨。從北到南年平均降雨量為500-3000毫米;河流眾多,主要河流尼日河(1400公里)和貝紐埃河(800公里)貫穿境內,河網縱橫,北部的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所以奈及利亞水資源是相對豐富的。主要是缺少水處理設施。自來水廠經常因為種種原因停水,譬如罷工什麼的。自來水廠出來的水質量也不高,中國人在那裡都用處理過的袋裝水洗菜。富裕的家庭會自己打井,但是一般的窮人是承受不起這個費用的,所以有的鎮上好多人公用一口井,自來水停的時候大家都排隊打水。
所以袋裝水就成為奈及利亞最受歡迎的飲用水,這些熱銷的飲用水主要是密封在500毫升裝塑料袋裡的飲用水,裡面裝滿了來自市政系統或私人水井和鑽孔的水。袋裝水在街上售價約為10奈拉,是非洲部分地區普通人最便宜、最容易獲得安全飲用水的地方,它的低消費和高可用性使它成為奈及利亞最暢銷的飲品。
價格便宜而且衛生,但是中國人從來不喝袋裝水,這種袋裝水主要用來洗菜,做飯用的是桶裝水。有些剛來奈及利亞的人直接飲用袋裝水容易拉肚子,袋裝水燒開有一種嚴重的塑料味,所以中國人幾乎很少喝袋裝水。但是對於奈及利亞人來說,袋裝水是最暢銷的飲用水。
在我們工地這裡,地下水都是發黃的,有一種

回覆



發表回覆。

    發文時間

    十二月 2018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