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菲律賓】血淚長灘島,美麗海灘的族群壓迫

9/9/2014

2 評論

 
文/萬宗綸(台大地理系四年級)
图片
路邊行乞的Ati人(圖片來源:Joseph Angan攝)
图片長灘島成為渡假勝地(萬宗綸攝)
  「Eat! Eat! Eat! Coin!」一個小男孩在長灘島晚上的內灘上,擋住了我的去路,他用手比著吃飯的動作,手裡拿著空的紙杯,裡面放著不過十幾元披索(1披索=0.7新臺幣),我下意識的揮揮手,順帶說著「No money. No coin.」(沒錢、沒硬幣)。然後就想繼續向前逛著內灘上的商店,小男孩不死心,繼續追上來,我摸了摸口袋,真的沒有零錢,所以比了個手裡空空的動作,他臉上帶著不解地看著我。這時,同行友人因為害怕,便抓著我的手往前快步走去,來到一個路邊酒吧旁,那裡正上演著火舞。

  我回頭望著剛剛的小男孩,他又被兩個歐裔旅客揮揮手拒絕了。眼神稍微移動,我詫異地發現剛剛昏暗的路邊,其實有為數不少的行乞者坐臥在地上,且膚色都和小男孩一樣地黑,讓我誤以為是非裔人士。回過頭來,發現旁邊也站著兩個和我年紀差不多的青少年,和剛剛的小男孩同個族裔,他們靠著圍籬盯著裡頭的火舞瞧著,目不轉睛。然後,我注意到一旁酒吧負責帶位的菲律賓裔服務生,用厭惡的白眼看著兩人。

  他們是誰?這一群晚上出現在長灘島內灘的族群是誰?就膚色來看,很明顯地與膚色較接近亞洲人的菲律賓裔不同。他們是Ati人,長灘島的原住民。

  Ati族,中文譯作阿提族,是整個菲律賓島群的第一批居民之一,在人類學上屬於Negrito人(尼格利陀人,在西班牙語裡指「矮黑人」,因為當時歐洲航海家以為他們的祖先來自非洲,如同我誤以為他們是非裔,但科學證實其實兩者間沒有太大關聯),與南島語族不同。據說在菲律賓受到西班牙統治時,Ati人就開始與西班牙人有所接觸,但最明顯的壓迫,則來自於菲律賓政府大力發展長灘島的觀光業。大量進駐的飯店業開發,以及觀光周邊產業,以一種掠奪式開發的方式侵占了Ati人的土地,使得Ati人失去原本對土地的連結。

  Ati人不是不工作,在飯店大量開發後,Ati人的就業率急遽下降,他們必須仰賴教堂或非政府組織才能被雇用,然而就業率大約僅10%,原因在於職場歧視非常嚴重,黝黑的膚色就像原罪一般讓Ati人忍受不了工作環境的歧視,最終只能離開,到路邊行乞。而,晚間的路邊行乞,竟然就是菲律賓政府給予Ati人的就業保障。我們來到長灘島的Puka沙灘時,一名Ati裔的婦女上前來兜售貝殼項鍊,價格十分低廉(三條50披索),那時顧著拍照,心想等會兒到旁邊設立的店家買就好,反正這名婦女應該也是那裡來的。但後來到了店面前一看,通通只剩下菲律賓裔的商家,以及遠遠超過剛剛看見的價格的貝殼製品。Ati人是邊緣中的邊緣,是我們想像中生活過得不好的菲律賓人中,又被排除於社會的群體,他們原本是長灘島的主人,而我們就住在排除他們的飯店中享樂。

  長灘島被評為「世界最美麗的沙灘」,但是這樣的美麗是沾滿鮮血的。當親戚朋友們問著我,長灘島的海灘是不是很美?回想起向我乞討的Ati男孩,我只能支支吾吾地說聲「還好」。路邊那些熟睡的Ati小孩,空空的行乞紙杯被經過的觀光客不小心踹到遠遠的地方去──連「還好」,我都不該說出口。

2 評論
BL
4/26/2015 04:32:58 pm

多做點功課再寫這麼主觀的文章吧!你來長灘幾天?你有真的深入Ati嗎?你知道Ati為什麼演變成這樣嗎?你有真的深入長灘島政府和本地商家為Ati做了多少事付出多少心力嗎?以及長灘歷史演變的關聯性嗎?很多事不是眼睛看到就算,想要寫報導性文章就多了解內容,不是血腥煽色就可以!

回覆
作者
4/26/2015 05:40:26 pm

您好,若您有更進一步的觀察與剖析,或者反面的觀點,歡迎撰文來信地理眼,我們絕對會刊出。此文主要為我的親身觀察,加上整理過去國外記者採訪Ati的文章內容所寫成,絕對有不完善之處,還請指教。謝謝您的回應與鞭策。

回覆



發表回覆。

    發文時間

    十二月 2018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