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莫三比克】國際援助發展的不適應症候群

4/26/2015

0 評論

 
文/郭堂安(台灣大學戲劇學系)
图片
2014年莫三比克大選,莫三比克解放陣線的選舉造勢活動。(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莫三比克希望利用「三角合作農業發展計畫」(Programme of Triangular Co-operation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Tropical Savannahs of Mozambique, ProSavana),引進外資與技術來提升農業生產量。根據《衛報》指出,該計畫是由巴西的ABC和日本Jica機構共同促成,主要目標是在莫三比克的中部和北部地區1450萬公頃的納卡拉走廊(Nacala corridor)增加產量。 莫三比克政府希望移植巴西與日本的PROCEDER合作計畫成功經驗,促成該國的農業轉型與現代化。

  巴西的崛起顯然與當初國內的莽原農業轉型脫離不了關係。 PROCEDER計畫將巴西莽原改造成全球第一的大豆生產地與出口地,因為莫三比克的地理因素與巴西莽原相似,所以巴西希望藉由複製成功經驗,引進農業技術幫助當地農民。被忽視的則是,巴西在農業現代化中所做的犧牲。

  這樣看似立意良善、幫助當地人民改善農業技術並利用網路外銷的計畫,卻使生活其中的四百五十萬的人民產生恐懼。從最一開始的小農土地被南非公司佔用的實例中,我們就可略知一二。爭議一,當地少量多元的傳統農業人民將被高產量大規模的商業農業所取代。爭議二,政府對於計劃的不透露加深人民的恐懼。最終,也是對農民最具威脅性的,就是土地被進駐的公司侵占。

   自從此計畫2011年提起,就有不少論文與新聞在討論引進大規模農產企業與扶植小農是否可以同時並進?換言之,受益面到底是巴西大企業還是莫三比克農民?巴西的PROCEDER計畫雖然是農業轉型成功的案例,然背後的犧牲是不容忽視的。以下分作經濟面及文化面分析:

  經濟面的危機,主要反映於產業結構的破壞與單一化種植。著眼於高產的計畫目標,顯然必須採用大規模的商業性農業。巴西公司口口聲聲說的創造工作機會,變相是說當地小農就只會變成巴西大農產企業下的農工,如此勢必對於當地人民的穩定的產業結構造成破壞。當地以少量但多種作物的方式進行農耕,但是進駐公司將以單一化的大規模面積種植取代,並將農產外銷。從國內自給放大到全球市場,農產作物勢必受國際價格的波動影響,造成國家經濟的動盪。同時與之並存的自營農業面臨國際企業強力競爭,高產量導致的價格低落,使小農在資本競爭底下,只能迫於無奈加入農業企業,形成惡性循環。 

  文化面的危機,則體現在商業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以雇主與員工關係的農產企業進駐,勢必造成人民生活的改變,文化的傳統根基也很容易因此漸漸鬆動。而且這樣粗略的移植,很可能重蹈在布吉納法索的玉米戰爭的覆轍,對當地造成嚴重的文化衝擊。

  在這些現象底下,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在於莫三比克的土地國有制。所有土地不得買賣、不得抵押,皆從屬於政府,顯然是該國內戰時所實施社會主義下的產物。人民必須向政府申請土地使用權,一次最多達五十年,然而這樣的核可,面臨到國際農業公司的進駐,形同廢物。

  思考著面對大農業工廠,如果當地農民能用自身力量串聯起來,如同我國國內的「捍衛農鄉聯盟」與「台灣農村陣線」,要求將此農業計畫透明化,並提出自身訴求,這個計畫才能如最初的良善立意,成為真正的互助關係。最終,重點不在於計畫實施的成功與否,而是怎麼實施,巴西移植過來的技術能否真實融入進當地產業,並發揮最大價值,是我們拭目以待的。 

校稿編輯:顧文傑
0 評論



發表回覆。

    發文時間

    十二月 2018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