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子不語怪力亂神?海地的巫毒信仰……殭屍與媒體/奴隸與政治

7/16/2015

1 評論

 
文/吳佳穎(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學生)
图片
巫毒儀式進行中,巫毒信仰重視社區群體參與(圖片來源:維基)
  幾年前巫毒娃娃吊飾曾在台灣流行過一陣子,但是一提到「巫毒」,大家仍不免聯想到恐怖的活死人(殭屍)、黑魔法、詛咒、危險與神秘等。今年4月到6月,台灣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了海地與巫毒信仰特展,並邀請到海地女祭司兼國際人類學學者,也是海地大學的副校長多明尼克教授,為台灣介紹海地巫毒信仰文化,也包含藝術、音樂等,當中更提到了巫毒信仰跟過去海地爭取殖民地獨立有很大的關聯。

图片
海地大學副校長多明尼克教授(圖片來源:擷取自三立財經台)
图片Erzulie Dantor為Loa之一,圖為其最普遍的描繪形象
破除對巫毒的刻板印象

  在海地,台灣的邦交國之一,巫毒教是除了天主教之外,另一大官方宗教,在社會上扮演有重要角色,巫毒教(Voodoo/ Vodou)源自西非,這種原初宗教揉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與通靈術。巫毒,可以說是一種生活之道,包含萬事萬物如何活著,海地巫毒信仰中有著被稱為Lwa(或Loa)的神靈,Lwa仲介人類與天神之間,與神靈溝通是巫毒教的精神核心,因為宇宙萬事萬物連結,無法單獨存在或與世隔離,因此與神靈溝通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如何處理能量在物與人、個人與團體之間所產生的不平衡,並不像好萊塢電影中所描述,巫毒教全都是殭屍、可怕的巫術,這是主流西方媒體對民間信仰不了解,所產生的片面刻板印象並傳播到世界各地。


  1980年代有個實際案例,有位黑人納西斯被發現在其死後18年竟然出現在街頭,據稱被巫毒教的巫師救活,但事實上,他當初根本沒死,而被指出是服了一種含有河豚毒素、大曼陀羅花、樹蛙的複合毒藥,會使人的呼吸變遲緩、代謝變慢、甚至瞳孔放大,家人以為他死了,下葬後不肖巫師再將他們挖出,稍微解毒後帶到農場做奴隸,利用毒藥控制,過去醫術不是很發達,以為是殭屍巫術,這樣的民間傳說很多,使人感到害怕而沒有注意到背後另一個奴隸結構的問題,後來才被揭露出來。


图片
1980年被稱為活死人的納西斯(圖片來源:Zombiewalk)
图片
2009年的納西斯
  大部份的話語權,好萊塢電影中常以殭屍為題材,基督教、天主教的一神信仰是主流,對巫毒教這樣的民間信仰的解讀難免偏頗,傳到華人世界翻譯時,Voodoo(Vodou)本來有另一個音譯:「伏都」教,卻因為神秘色彩使「巫毒」這樣的字眼勝出,如此語言上的連結加深人們對它的誤解,另外,殖民主義與現代化浪潮,也讓原本的傳統信仰被污名化,認為那是迷信,不文明與不進步,需要被改變。但知道殭屍的真相後,巫毒信仰還可怕嗎?真正令人畏懼的恐怕是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假象,還有利用人性恐懼牟利的人。   

信仰的凝聚力V.S.政治利益

    15世紀西班牙人從西非擄掠黑人到海地做奴隸,海地巫毒教在西班牙和法國殖民主義者手中是備受壓迫的,但是巫毒教與西非部落制度緊密結合,黑人給大批綁架到陌生土地(海地)做牛做馬,巫毒教是他們與彼此、與故土的唯一連繫,羅馬天主教無論如何壓迫,都無法杜絕海地人暗中信仰巫毒教。18世紀,有大批在海地的黑人奴隸受壓迫後想反抗、逃跑,而過去一些反抗的領導者也剛好是巫毒教的祭司,因此對殖民國來說,巫毒等於反抗,所有非天主教的一切儀式皆被禁止,反抗者皆受到嚴厲的處罰,然而巫毒信仰仍在民間實行著。到了1791
年,奴隸起義革命,地下的巫毒組織與祭司扮演重要的參與者,在精神層面凝聚黑人奴隸,也讓海地成了中南美洲首先脫離殖民,獨立的國家,但獨立後許多領導人與巫毒教脫勾,巫毒教被官方禁止,後來美國在佔領海地期間,更加壓制巫毒信仰,於是地下巫毒組織繼續在民間扮演幫助窮人、對抗全力菁英的重要角色。
图片
帶領海地走向獨立的革命家杜桑˙盧維圖爾(Toussaint L'Ouverture)
图片已經結束的海地與巫毒信仰展
  不管在哪一個社會,宗教往往扮演著安定人心的力量,而且能夠凝聚、組織民眾,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對社會文化、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對為政者來說,宗教可以是一種統治的手段,殖民國家逼迫海地人信仰天主教,而1957年的總統老杜瓦利埃,就是利用巫毒的知識來建立自己的權力,並在海地實施獨裁,海地人在1972年可自由信仰巫毒教。後來1986的軍事政變中,巫毒作為地下組織的力量,使很多的巫毒祭司失去生命,天主教神父讓阿里斯蒂德當上總統,中間經歷好幾次政變與動盪,巫毒教直到2003年才與天主教和新教一樣,被列為海地的官方宗教。如今,海地黑人所信仰的巫毒教已經與原來的非洲巫毒教不盡相同,海地巫毒教還揉入天主教的元素。海地人一方面信仰天主、聖母瑪利亞、聖徒,另方面也同時信仰巫毒教,兩者互不排斥。我們從海地的歷史,可以看到政治與巫毒教的力量相互影響,在分析海地的的政治社會時,除了國外的勢力介入,獨裁與貪腐外,巫毒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元素。

平反巫毒論述:宗教自由

  2014海地的天主教高級教士表示,傳統巫毒信仰,是無法幫助海地人解決貧窮問題的,迷信反而造成貧窮與社會問題。但這樣將巫毒視為窮人宗教的論述,本身是以西方基督信仰為上的觀點,有宗教歧視的意謂,海地的貧窮並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殖民的經濟體、獨立後被經濟封鎖、以及對法國的賠款等國際性結構綜合導致,而當初海地奴隸為了爭取獨立自由,以巫毒信仰團結起來,造成事後西方對它的誤解與諸多刻板印象。台灣身為海地的邦交國,如今我們應該重新去認識與尊重巫毒信仰,重新詮釋海地的歷史,並肯定宗教在文化與社會上的貢獻。


1 評論
Margie Lieth
7/26/2015 12:34:21 pm

Nice article!

回覆



發表回覆。

    發文時間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