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勝安(台灣大學地質系學生)
杜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人口最多的酋長國,杜拜同時也是大公國中最大的一個城市,是中東地區的經濟與金融中心。哈里發塔(Burj Khalifa)位於杜拜境內,其高度達828公尺,號稱是目前的世界第一高樓和最高人工構造物。於2004年9月21日開始動工,最後在2010年1月4日正式完工啟用。然而在杜拜富麗堂皇的表面底下,有許多我們不曾注意的事件正轟轟烈烈的發生著,然後又無聲無息地被掩沒在此起彼落的工地叫喊聲中。
哈里發的罷工事件
2006年3月21號,在哈里發塔的施工現場,約有2500名的勞工在工地發動罷工,甚至出現了暴動──砸毀汽車、辦公室等,根據報導,引發暴力衝突的主要是亞洲裔的工人,他們的訴求項目包括調高薪資和更好的工作環境。這些工人所領取的薪資,從有技術的工匠每天可領7.6元美金(每月725迪拉姆幣),到每天領4塊錢美金(每月380迪拉姆幣)的一般勞工[1]。
約莫兩個月後,5月16號,哈里發塔的建造承包商Besix,傳出該公司8500名的工人發動了一起計畫性的罷工運動,不同於以往臨時起意的形態,這起罷工持續了至少五天以上,主要的訴求仍是增加他們的工資,並要求最低工資不得低於1,000迪拉姆幣並且要附加300迪拉姆幣的食物津貼。一名參與罷工的工人指出,他們每個月的薪水只有389迪拉姆幣(約3450新台幣)[2]。
事隔一年,2007年十月底,哈里發塔的工地再次傳出罷工事件,數千名的外籍移工占領道路,並向警方丟擲石頭,訴求一樣是更好的薪資和工作環境。而這次事件的引爆點在於迪拉姆幣的貶值,迪拉姆對美元的匯率下降了0.55個百分點。因為自從1997年十二月,阿聯就採用固定匯率的方式釘住美元,並維持在1 美元 = 3.6725 迪拉姆幣,所以突然的貶值讓這些外籍移工可以寄回家的錢,相對而言變少了[3]。
哈里發的罷工事件
2006年3月21號,在哈里發塔的施工現場,約有2500名的勞工在工地發動罷工,甚至出現了暴動──砸毀汽車、辦公室等,根據報導,引發暴力衝突的主要是亞洲裔的工人,他們的訴求項目包括調高薪資和更好的工作環境。這些工人所領取的薪資,從有技術的工匠每天可領7.6元美金(每月725迪拉姆幣),到每天領4塊錢美金(每月380迪拉姆幣)的一般勞工[1]。
約莫兩個月後,5月16號,哈里發塔的建造承包商Besix,傳出該公司8500名的工人發動了一起計畫性的罷工運動,不同於以往臨時起意的形態,這起罷工持續了至少五天以上,主要的訴求仍是增加他們的工資,並要求最低工資不得低於1,000迪拉姆幣並且要附加300迪拉姆幣的食物津貼。一名參與罷工的工人指出,他們每個月的薪水只有389迪拉姆幣(約3450新台幣)[2]。
事隔一年,2007年十月底,哈里發塔的工地再次傳出罷工事件,數千名的外籍移工占領道路,並向警方丟擲石頭,訴求一樣是更好的薪資和工作環境。而這次事件的引爆點在於迪拉姆幣的貶值,迪拉姆對美元的匯率下降了0.55個百分點。因為自從1997年十二月,阿聯就採用固定匯率的方式釘住美元,並維持在1 美元 = 3.6725 迪拉姆幣,所以突然的貶值讓這些外籍移工可以寄回家的錢,相對而言變少了[3]。
薪資低落、工作環境惡劣,且建設大量依賴外籍移工,所以在罷工現場大多是移工身影。而造成這一連串結事件的導火線,必須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經濟發展談起,長久以來存在於勞工制度的缺陷則使得情況越變越糟,建造哈里發塔就是那最後的一根稻草。
杜拜的經濟發展脈絡
杜拜坐落於波斯灣沿岸,其經濟發展靠著石油的開採而崛起。後來杜拜政府致力使經濟多元化,大力發展商業與刺激公司活動,讓杜拜的經濟從依賴石油,轉向以服務、觀光業為主。杜拜統治者渴望藉由摩天大樓來展現城市的現代,所以自2000年起杜拜政府開始大規模建設,這使得杜拜的不動產快速增值,建築業快速的成長,最後也長出了一棟世界最高的哈里發塔。而正是因為過於快速的經濟發展,而造成了人口結構上的失衡。
人口結構的失衡
阿聯位在波斯灣岸,氣候乾燥而炎熱,原本在這裡生活的人口規模本來就不大。後來因為石油的開採而大放異彩,但是真正屬於遊牧民族後裔的阿拉伯人非常少,所以需要從其他國家來的人才和勞力協助發展。根據聯合國的估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擁有全世界第五大的國際移民數量,在全國930萬的總人口中,高達780萬是外國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埃及和菲律賓。
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阿聯的總勞動人口有630萬,勞動參與率高達七成以上,而一份2009年的估計顯示,外籍人士佔了所有勞動力的85% [4]。從人口統計和勞動力的分析,可以看到阿聯的發展非常倚賴這些勞動力,而外籍移工又是主要勞動力的來源。而在這些勞動力之中,從事建築方面相關的人數比例最高。在這一個炎熱的沙漠地區,傳統上,遊牧民族的生活型態不那麼需要不動產。然而,石油帶來了人潮,也因此為了滿足越來越多住房需求,建築業也就因此快速發展。
杜拜的經濟發展脈絡
杜拜坐落於波斯灣沿岸,其經濟發展靠著石油的開採而崛起。後來杜拜政府致力使經濟多元化,大力發展商業與刺激公司活動,讓杜拜的經濟從依賴石油,轉向以服務、觀光業為主。杜拜統治者渴望藉由摩天大樓來展現城市的現代,所以自2000年起杜拜政府開始大規模建設,這使得杜拜的不動產快速增值,建築業快速的成長,最後也長出了一棟世界最高的哈里發塔。而正是因為過於快速的經濟發展,而造成了人口結構上的失衡。
人口結構的失衡
阿聯位在波斯灣岸,氣候乾燥而炎熱,原本在這裡生活的人口規模本來就不大。後來因為石油的開採而大放異彩,但是真正屬於遊牧民族後裔的阿拉伯人非常少,所以需要從其他國家來的人才和勞力協助發展。根據聯合國的估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擁有全世界第五大的國際移民數量,在全國930萬的總人口中,高達780萬是外國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埃及和菲律賓。
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阿聯的總勞動人口有630萬,勞動參與率高達七成以上,而一份2009年的估計顯示,外籍人士佔了所有勞動力的85% [4]。從人口統計和勞動力的分析,可以看到阿聯的發展非常倚賴這些勞動力,而外籍移工又是主要勞動力的來源。而在這些勞動力之中,從事建築方面相關的人數比例最高。在這一個炎熱的沙漠地區,傳統上,遊牧民族的生活型態不那麼需要不動產。然而,石油帶來了人潮,也因此為了滿足越來越多住房需求,建築業也就因此快速發展。
阿聯的勞工法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勞動法並沒有規範所謂的「最低工資」,但是法條中提到,每月低於4000迪拉姆幣的薪資將無法支持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雇主有「參考的標準」。然而從哈里發塔的罷工者口中可以得知,他們每個月所賺的錢大約只有380到720迪拉姆幣不等,甚至不到聯邦法律建議的四分之一。
阿聯的勞動局在2013年頒布的最低薪資規則,適用對象為三大族群。勞動局指出,私部門的工人依照技術分為五大族群,第一類是職員且必須大學畢業,他們每月的薪水不得低於12000迪拉姆;第二類是技術員,他們每月的薪水不得低於7000迪拉姆;第三類則是有技術的勞工,薪資不得少於5000迪拉姆,只要他們有任何一所中學的證書。
雖然勞動局規範了薪資的最低下限,但是適用對象是有所限制的,並非所有人都適用,主要受益的對象還是在具有學歷的工人身上,而且規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否適用於外籍工人。試想為了賺錢而遷徙的工人,在工地賣力工作,若是他們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學歷,他們還會做這種苦差事嗎?很明顯的,這一些新法規的頒布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阿聯政府還是繼續將低階技術的勞工暴露在危險且不平等的待遇之下
工會和集體談判的缺失
阿聯法律不承認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力,勞動法更直接禁止工人罷工,並且允許雇主對發起罷工的工人,暫時扣留其工資,送交當局審理。由於工人不被准許組織工會,也就沒有機構代表他們的利益。工會是勞工與相關政府機構、雇主進行談判的重要工具,並且有助於尋求結構性質的改革。不能罷工、無法組織工會、沒有集體談判的權利,工人就像一頭任人宰割的羊,完全沒有談判或甚至反抗的力量。
在這個富麗堂皇的杜拜城市底層,住著一群賣力付出的血汗工人們,他們不吭聲不是因為生活無憂無慮,而是因為不敢,來自司法的迫害與雇主的金錢壓力,不但使他們不能組織工會,也讓罷工難上加難。然而,正是這一群苦命的勞工打造了這一個繁榮的城市。
隨著高樓一棟一棟的聳立,勞工卻一點一點地遭受剝蝕,人權的意識似乎沒能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杜拜即將在202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建設的計畫可不比哈里發塔來的小,若是杜拜政府繼續忽視勞工的人權,隨之而來的勞工問題可想而知。
註解
[1] “Strike halts work at Dubai tower”. BBC news. 23 March 2006.
[2] Riyasbabu, “Besix workers turn violent, beat up their colleagues”. Khaleej Times. 21 May 2006.
[3] “Dubai construction workers strike”. BBC news. 29 October 2007.
[4] “UAE Population”. Fanack Chronicle.
阿聯法律不承認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力,勞動法更直接禁止工人罷工,並且允許雇主對發起罷工的工人,暫時扣留其工資,送交當局審理。由於工人不被准許組織工會,也就沒有機構代表他們的利益。工會是勞工與相關政府機構、雇主進行談判的重要工具,並且有助於尋求結構性質的改革。不能罷工、無法組織工會、沒有集體談判的權利,工人就像一頭任人宰割的羊,完全沒有談判或甚至反抗的力量。
在這個富麗堂皇的杜拜城市底層,住著一群賣力付出的血汗工人們,他們不吭聲不是因為生活無憂無慮,而是因為不敢,來自司法的迫害與雇主的金錢壓力,不但使他們不能組織工會,也讓罷工難上加難。然而,正是這一群苦命的勞工打造了這一個繁榮的城市。
隨著高樓一棟一棟的聳立,勞工卻一點一點地遭受剝蝕,人權的意識似乎沒能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杜拜即將在202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建設的計畫可不比哈里發塔來的小,若是杜拜政府繼續忽視勞工的人權,隨之而來的勞工問題可想而知。
註解
[1] “Strike halts work at Dubai tower”. BBC news. 23 March 2006.
[2] Riyasbabu, “Besix workers turn violent, beat up their colleagues”. Khaleej Times. 21 May 2006.
[3] “Dubai construction workers strike”. BBC news. 29 October 2007.
[4] “UAE Population”. Fanack Chron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