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化政策限制移工 失業率仍未下降

3/30/2015

0 評論

 
文/黃宇平(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生)
图片
圖為麥加皇家鐘塔飯店(圖片來源/flicker)
  沙烏地阿拉伯勞動人口中約三分之二為外籍勞工,其中大部分來自於南亞及東南亞國家,如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由於薪資較國內勞工低廉,沙國民營企業普遍喜歡雇用外籍勞工,嚴重地壓迫到當地人的就業機會。根據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受雇於民營企業的人口中有高達 95%為外籍勞工,導致國內資本大量流向國外,平均每年有超過五分之一的GDP匯出國外,國家經濟負擔因此更加沉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沙國政府推行「沙烏地化(Saudization)」政策,透過移民法及勞資相關法案的制定與改革,降低勞動市場中外籍勞工的比例。這些法案除了限制外籍勞工移入之外,也提升對外籍勞工的福利與保障,其主要目的在於增加雇用外籍勞工的成本,促使企業雇用本國勞工。沙烏地化政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沙國內部產業結構與人口組成,同時也衝擊到南亞及東南亞等勞動輸出國的經濟,其影響相當廣泛。

  外籍勞工在什麼背景因素下大量移入沙國呢?在1930年代發現石油後,國際企業與勞工因開採石油的需求開始移入沙國。此時移入的人口多來自周邊國家,以從事石油開發等較具技術性的產業為主。1973年的石油危機中,油價抬升促使沙國經濟更加蓬勃發展,導致國內資金充裕而勞動力相對不足,外籍勞工再度大規模移入,這一波移民大部分來自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從事農業、幫傭等較不具技術性的工作,成為較下層產業的勞動力來源。1985年後,因油價下跌、波斯灣戰爭、產油國相互競爭等因素,沙國經濟發展趨緩,理論上對外籍勞工的需求也應該降低,然而外籍勞工卻仍持續移入,這造成了該國對外籍勞工的依賴性與國內人民失業率同時提升。

  面對外籍勞工問題,沙國政府自1995年開始實施沙烏地化政策,目的在限制外籍勞工移入,同時以國內失業的人口取代外籍勞工。然而20年來這一連串政策的成效並不明顯,外籍勞工仍持續遷入,同時國民失業率並沒有下降的趨勢。沙烏地化政策所面臨的阻礙主要有三,分別為豐厚的失業津貼、專業人才的缺乏、與「保證人(Sponsor)」制度。

  第一,多半外籍勞工從事粗重且低薪的工作,而大部分失業人口在豐厚的津貼補助與親友支持下,並不願意從事這類工作。第二,根據2009年的統計資料,沙國過半的大學畢業生都專攻宗教領域,只有約20%為理工人才,導致國內專業人才缺乏,民間企業只好雇用許多外籍人士,從事一些需要專業技能的高薪工作,由此可見教育是沙烏地化政策難以推行的一大因素。第三,沙烏地化政策惡化了外籍勞工的處境,沙國法律規定入境者須有本國人民或企業擔任「保證人」,隨著入境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保證人的資格也顯得越來越珍貴,因此外籍勞工需設法向地下移民公司取得保證人的資格,並以薪水抽成做為代價。

  綜合以上觀察,可以發現沙烏地化政策仍需要改進,其中主要問題在於國人工作意願與能力不足,可透過輔導機制與教育改革來改善,政府也必須解決限制外籍勞工移入所造成的地下移民問題。

校稿編輯:顧文傑
0 評論

【史瓦濟蘭】學者認為推行史瓦濟語可以帶動史國發展

3/22/2015

0 評論

 
文/袁芸婷(台灣大學生化科技系學生)
图片
史瓦濟蘭公主參加蘆葦舞祭典(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图片在家使用史瓦濟語的密度分布,雖然史瓦濟蘭無資料,但可以看見靠近史瓦濟蘭處為高密度區(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史瓦濟語(SiSwati)是史瓦濟蘭的官方語言之一,極有望在史瓦濟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根據《史瓦濟觀察者報》,非洲的社會學家Kwesi Prah主張,史瓦濟語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僅侷限於溝通上。Prah認為,文化和語言是非洲教育和發展歷程上被丟失的環節。「不使用史瓦濟語如此為大眾所使用的非洲語言,則非洲發展的機會將是渺茫。事實上,非洲語言應該被各級教育系統所使用,像是坦尚尼亞已經實施的,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使用斯瓦希裡語(Kiswahili,坦尚尼亞當地語言)做教學。」

  Prah的觀點被一間出版公司Macmillan的總經理Bessie Simelane所分享,她說,重要的兩個目標在於促進並且保存史瓦濟語,特別是在與英語做比較時,史瓦濟語一般被認為是較為低劣的語言。鑒於史瓦濟語的書籍銷售較低,推動史瓦濟語有重大必要。 

  那麼,在非洲教育和發展歷程中,文化和語言為什麼被丟失了?19世紀中葉,歐洲勢力開始進入非洲,史瓦濟蘭作為英國的保護國,在1968年獨立,如今仍為大英國協會員之一。這段受殖民的歷史,為史瓦濟蘭留下了英語的遺跡。即使在現代已不再出現所謂的殖民國與被殖民國,然全球化浪潮下,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比較依然存在。 

  在當今的實際狀況,史瓦濟語和英語並列為史瓦濟蘭的官方語言,然而,在史瓦濟蘭王國之中,人民有階級的不同,語言的使用狀況也有差異。在鄉村,即使他們接受雙語(史瓦濟語、英語)教育,但是在鄉下使用英語的機會並不高,大部分的小孩僅能理解史瓦濟語;而在首都附近,貴族學校裡的小孩同樣接受雙語教育,受到環境的影響,導致他們不太會說、甚至不太想學他們的母語─史瓦濟語。 

  語言的衝突明顯地表現在文學上。文學表現了一地區的文化,而文化由語言所承載。二次大戰後,有關非洲語言與文學的辯論一直烽火未休。非洲文學到底何去何從?是向強勢殖民語言看齊,或致力於本土語文的開拓?成為許多曾被殖民過的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在眾多的非洲後殖民作家群之中,Ngugi Wa Thiong’o是一位最富民族獨立意識和本土文化保護主義的作家兼評論家。他始終堅持「母語優先」立場,對Thiong’o而言,拒絕英語就是拒絕被殖民同化、拒絕被視為原始和低等。 

  另外一位非洲作家Chinua Achebe則是使用「諺語」、「土語」、「非洲變體英語」和「正統書寫英語」混合的語言,形成一種稱為「非洲英語文學」(African-English literature)的特殊風格。他深信不同民族各有不同的性格與命運,Achebe堅持依據非洲人的生活經驗,出自於對非洲命運的關切而寫作,而非洲的命運必須由非洲人自己來寫作。 


  儘管兩位作家使用的語言並不全然相同,他們文字中同樣表達了自身民族在殖民下仍不滅的靈魂。然而,非洲語言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問題。後殖民評論家Basil Davidson曾說:「我們沒有必要回到殖民地以前的價值體系中,而是要匯聚到現代社會的體系裏。目標既不是遠古的傳統非洲,也不是黑色的歐洲,而是一個現代的非洲」。 

  許多支持保存傳統母語的人,都基於母語是全體民族記憶與情感寄託的理由。然而,除了這樣可能偏於感性的理由,在理性的角度上,傳統語言「如何」幫助這些民族創造實質價值,帶領他們走向「現代的非洲」,或如本文所提的加速史瓦濟蘭技術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這是值得我們持續思考的。


0 評論

【巴基斯坦】難以杜絕的奴役制度

3/17/2015

0 評論

 
文/王楷(台灣大學數學系學生)
图片
一名巴基斯坦的女孩正在拉車(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奴役」在巴基斯坦已被立法禁止,政府也簽署了聯合國的人權公約,但這些改變仍然無法杜絕巴基斯坦國內嚴重的奴役制度。根據「全球奴役指數」(Global Slavery Index, GSI),巴基斯坦排名全球第三,約有超過兩百萬人深陷於奴役之中,其中包含大量的童工。儘管政府有規定最低工資(10000盧比到12000盧比,折合新台幣5000到6000元),債主仍有辦法鑽法律漏洞逃過制裁,這讓陷於奴役的人們無法可依、無所適從。 

  巴基斯坦的奴役制度,大多屬於「債務奴役」(bonded labour或稱debt bondage),在1957年的時候,被「廢止強迫勞動委員會」(Abolition of Forced Labour Commission)定義成為一種奴役的形式。勞役因為債務而形成,為了還債,工人們必須超時的工作以換取微薄的薪水,但這些債務通常無法被還清,未還完的債務便會繼承給下一代,這些因為世襲而成為奴役的勞工往往因為戶籍資料不全而無法接受正式的教育,更無法領到身分證,使得他們無法脫離奴役的輪迴。巴基斯坦報刊《The Nation》認為,地方政府應該落實1992年制訂的「廢奴法規」,確實地執行最低工資的限制,更應該讓工人們領取身分證,如此才能落實社會福利與基本人權。

  那麼,為什麼如此無法逃脫的奴役制度會在巴基斯坦形成?為何經過政府立法仍無法改善呢?其實巴基斯坦早期經濟以農業為主體,輸出大量經濟與糧食作物。由於受到英國殖民影響,地主與佃農的制度在此地生成,若是作物歉收不但無法過活、更繳不起田租,因而佃農便以自身為抵押借貸,成為債務奴役(所謂的「包身工」)。


  近期,巴基斯坦受到美國與國幣貨幣基金(IMF)援助,積極發展工業,使得勞力需求越來越大,這些債役奴役有的進入紡織廠工作,有的則成為製磚工人,他們超時地工作換取微薄的薪資,再用這些薪資還債、生活,但薪資與債務的差距仍然那麼的大,更遑論補貼自身生活。這樣的困境迫使這些債務奴役必須向債主借更多錢來討生活,而還不完的債務,就繼續遺留給下一代,成為世襲的債務奴役。通常這些世襲的童工不會有完整的戶籍資料,因此無法接受正式教育,加上成年以後無法領取身分證,而找找不到有合理薪資的工作,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形成無法擺脫的枷鎖。 

  這種奴役制度的世襲使得「貧者越貧」,貧民窟數量加劇,且衛生條件低下,容易造成疾病孳生,間接影響公共衛生。此外,教育無法落實,造成國內識字率僅48%,窮人無法藉著教育翻身,富者則因壓榨勞工謀取暴利而越來越有錢,形成十分顯著的貧富差距。儘管巴基斯坦的經濟狀況漸漸增長,卻無法看見社會福利的落實與公共衛生的改善,而使國家整體陷於貧困。 

  儘管巴基斯坦的奴役問題受到許多人權國家關注,聯合國也介入和巴基斯坦簽署「人權公約」,政府更是制定法規禁止奴役制度與訂定最低工資,以保障勞工的權益,但是巴基斯坦官僚長久的貪腐文化,使得行政效率低下,中央與地方有行政上的落差,再加上社會福利不完善,人民沒有權利的意識,更不懂爭取權利的方法,債主肆無忌憚地知法犯法,使得一切的努力變成一場徒有形式的改革。 

  若要杜絕奴役制度,巴基斯坦政府必須建立起完整的戶籍資料,方能落實國民教育,並提升整體教育程度,讓勞動者有了解自身權益,與爭取權益的能力。此外,政府必須整頓長久的貪腐風氣,除了可以增加行政效率,更是可以落實各項法規。當各項法規確實地落實、教育程度提升,應可以幫助奴隸們逐漸擺脫勞役,行使應得的人權。 


0 評論

    發文時間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