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印度】衰微的農業與自殺的農民

4/27/2015

0 評論

 
文/王泓琦(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學生)
图片
北印度歡慶春天來臨的節慶(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今年三月底,《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上有這麼一則故事,Bhau Kadam是一個印度的農人,他的兒子都畢業於浦那(Pune,印度第八大城),並在當地工作。隨著Bhau Kadam逐漸變老,他冀望著可以賣掉農地,跟兒子一起搬到浦那。不只是他,在印度越來越多人有此這種想法,不管如何,人們都需要吃食物,印度的農業已然面臨危機。那則故事的作者Anil K. Rajvanshi是在印度農業研究中心(NARI)工作的研究員,他相信精準農耕(precision agriculture)將會為印度帶來新的綠色革命。 

  印度是由一塊塊小農地所組成的,大部分的作物依賴降水,只有45%依賴灌溉,大約55%的人民依賴農業維生,因為農民沒有足夠資金,超過半數的印度農民處於負債,這也是近來印度有大批農民自殺的主要原因。若將農地賣給大地主,農民便可以擁有更多的錢,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農地遭到出售,造成糧食生產可能面臨不足的窘境。 

  精準農耕,是指精確和正確數量的──譬如水、肥料、農藥等──在正確的時間向作物投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產率。另一方面,小農場可以使用小型農業機械和機器人,目前在印度最大的批評是機器昂貴,少有農民買得起,目前印度的解決方案為在農村地區設立農機租賃機構,印度政府也提供農民貸款,並相信高科技的精準農耕可以使得印度的綠色革命成功。

  既然如此,為何印度農民自殺的現象持續攀升? 根據印度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自殺率比平均自殺率高出47%,其中
85%為男性,約半小時就有一位印度農民自殺,比例可以說是相當高。回溯農民自殺的案件,從1990
年代即開始發生類似事件,因為此現象相當嚴重,許多地方建立專責機構,面對農民自殺現象。
图片
在印度,每十萬人就有10.3人自殺,其中有1.55人是農民(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图片倡議關注印度農民自殺議題的組織
  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因素為經濟問題,農民靠天吃飯,天災的影響(最怕的是冰雹)會使得農作物毀於一旦,有時土地乾旱、降雨不確定,病蟲害、過度使用殺蟲劑,也會使得農作物歉收,如此使得許多農人壓力相當大,甚至有些農人時時刻刻守在田旁邊。其他的影響包括污染問題、逐漸乾涸的地下水、昂貴的種子(如美國孟山都)與國際農作物貿易波動,都是農作物收成的不確定性因素。 

  印度農民的自殺率有一個特殊的分布──即南多北少。南印度是較偏向「靠天吃飯」的地區,在缺乏資產的情況下,也無法以耕牛替代人力,需要花大量時間在耕種上,故很難有非農業收入。另有一說,南印度的政治權利運動較為活躍,女性的地位也相對提高,對家裡的男性造成了更大的壓力,也為印度農民自殺的潛在原因。 

  要改善此現象,政府的介入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建立專責機構外,也該從治本的角度切入,探討造成農民自殺的潛在原因,設立公共灌溉設施,並透過政府的管制,讓種子的購買能維持在一定的金額範圍。天災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透過宣導的方式,教導農民分散風險的概念,避免種植同一作物。進一步而言,政府應健全社會福利措施,給予社會救助,或者是心理層面的輔導。在越來越少農人的狀況下,要維持糧食的生產,必須引入機器設備,在如此狀況下,亦應由政府出資購買機器設備,並以便宜的價格出租給農民,讓農民能夠在機器的協助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同時也不會因為機器設備的昂貴造成其負擔。關於女性地位提高造成的農民自殺率提升,這則有賴社會風氣的提倡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推行,短期內必定會是衝擊,但若性別平等的觀念被提倡後,男性的心理負擔也應會減少,如此應可降低一些農民自殺率。 


校稿編輯:萬宗綸

0 評論

【莫三比克】國際援助發展的不適應症候群

4/26/2015

0 評論

 
文/郭堂安(台灣大學戲劇學系)
图片
2014年莫三比克大選,莫三比克解放陣線的選舉造勢活動。(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莫三比克希望利用「三角合作農業發展計畫」(Programme of Triangular Co-operation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Tropical Savannahs of Mozambique, ProSavana),引進外資與技術來提升農業生產量。根據《衛報》指出,該計畫是由巴西的ABC和日本Jica機構共同促成,主要目標是在莫三比克的中部和北部地區1450萬公頃的納卡拉走廊(Nacala corridor)增加產量。 莫三比克政府希望移植巴西與日本的PROCEDER合作計畫成功經驗,促成該國的農業轉型與現代化。

  巴西的崛起顯然與當初國內的莽原農業轉型脫離不了關係。 PROCEDER計畫將巴西莽原改造成全球第一的大豆生產地與出口地,因為莫三比克的地理因素與巴西莽原相似,所以巴西希望藉由複製成功經驗,引進農業技術幫助當地農民。被忽視的則是,巴西在農業現代化中所做的犧牲。

  這樣看似立意良善、幫助當地人民改善農業技術並利用網路外銷的計畫,卻使生活其中的四百五十萬的人民產生恐懼。從最一開始的小農土地被南非公司佔用的實例中,我們就可略知一二。爭議一,當地少量多元的傳統農業人民將被高產量大規模的商業農業所取代。爭議二,政府對於計劃的不透露加深人民的恐懼。最終,也是對農民最具威脅性的,就是土地被進駐的公司侵占。

   自從此計畫2011年提起,就有不少論文與新聞在討論引進大規模農產企業與扶植小農是否可以同時並進?換言之,受益面到底是巴西大企業還是莫三比克農民?巴西的PROCEDER計畫雖然是農業轉型成功的案例,然背後的犧牲是不容忽視的。以下分作經濟面及文化面分析:

  經濟面的危機,主要反映於產業結構的破壞與單一化種植。著眼於高產的計畫目標,顯然必須採用大規模的商業性農業。巴西公司口口聲聲說的創造工作機會,變相是說當地小農就只會變成巴西大農產企業下的農工,如此勢必對於當地人民的穩定的產業結構造成破壞。當地以少量但多種作物的方式進行農耕,但是進駐公司將以單一化的大規模面積種植取代,並將農產外銷。從國內自給放大到全球市場,農產作物勢必受國際價格的波動影響,造成國家經濟的動盪。同時與之並存的自營農業面臨國際企業強力競爭,高產量導致的價格低落,使小農在資本競爭底下,只能迫於無奈加入農業企業,形成惡性循環。 

  文化面的危機,則體現在商業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以雇主與員工關係的農產企業進駐,勢必造成人民生活的改變,文化的傳統根基也很容易因此漸漸鬆動。而且這樣粗略的移植,很可能重蹈在布吉納法索的玉米戰爭的覆轍,對當地造成嚴重的文化衝擊。

  在這些現象底下,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在於莫三比克的土地國有制。所有土地不得買賣、不得抵押,皆從屬於政府,顯然是該國內戰時所實施社會主義下的產物。人民必須向政府申請土地使用權,一次最多達五十年,然而這樣的核可,面臨到國際農業公司的進駐,形同廢物。

  思考著面對大農業工廠,如果當地農民能用自身力量串聯起來,如同我國國內的「捍衛農鄉聯盟」與「台灣農村陣線」,要求將此農業計畫透明化,並提出自身訴求,這個計畫才能如最初的良善立意,成為真正的互助關係。最終,重點不在於計畫實施的成功與否,而是怎麼實施,巴西移植過來的技術能否真實融入進當地產業,並發揮最大價值,是我們拭目以待的。 

校稿編輯:顧文傑
0 評論

【新加坡】從高樓蔬菜到新生水,新加坡的資源戰略

4/24/2015

0 評論

 
文/劉凱健(台灣大學化學系學生、馬來西亞人)
图片
新加坡NEWater參觀中心(圖片來源/Shaun Wong,Flickr)
  在缺乏土地的新加坡,為了要滿足目前約四百萬人民的蔬菜量,單靠進口是不夠的,因此新加坡近年來,便出現了由Sky Greens註冊專利的高樓式垂直耕作技術:在小於20畝的土地上,建造出高樓大廈,並種植超市常見的溫室捲心菜與中國包菜,藉由水的動力驅動,在鋁製A型框架上慢速旋轉,每八個小時經過水槽一次,在獲取陽光的同時也會從水中取得充足的養分,所有的過程只需要少量的能量與水、大概是一顆60瓦特電燈泡所需的電量,約三塊錢新加坡幣(約新台幣72元)就可以維持一個月的運作,並能將碳排放量降到最低,費用卻只有從中國進口的40%。

  不僅如此,在農場的有機垃圾還可作為堆肥再利用。原先新加坡僅自產7%的蔬菜,預計未來可達到50%,還可以惠及全球,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因為對新加坡而言,一切都務必要減少、重複使用、再循環,目標是高產能以及自給自足。到底自然資源對新加坡而言,有多麼的急迫?光從水這件事便可略知一二。

  1990年,新加坡曾為擺脫鄰國馬來西亞對其生存命脈的制約,展開了海水淡化的研究,但由於成本太高,每立方公尺約需要0.78至1.4美元(約新台幣23.4至42元),進而在2000年開啟了新生水計畫(NEWater),成本僅為前者的一半,能量需求也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雖然,由於缺乏大型縱深的河流,星國政府專門修建了多個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帶來的水源,儘管降雨量不少,仍然是國際平均值的兩倍,卻遠少於國人每日兩億加侖的用水量(約7.6億公升),因此新加坡目前接近40%的水源主要是從馬來西亞進口。正因如此,2011年開始每天把200萬加侖的新生水摻入蓄水池中,約佔國內供水量的2.5%,做為飲用水的間接供應,預計會大大降低對外來水的依賴。新加坡政府承認,他們在說服人們克服飲用新生水的心理障礙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同時也指出,新生水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衛生標準。 


  其實馬來西亞自新加坡建國以來,賣水給新加坡的價格從1960年代之後沒有變化過,馬國第四任首相馬哈迪(Mahathir)曾說,香港從中國大陸購水的價格,差不多是馬來西亞向新加坡提供水價的260倍。但畢竟合約簽訂的時間有限,目前是簽至2061年,占國內供水的50%以上,並且就水價問題兩國也不斷紛爭。從長遠來看,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於此同時,據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將近40%人口將沒有足夠的水可用。地球上的水,97%是鹽水,剩下3%的淡水,大部分在南北兩極和山峰結成冰塊,而留給人類飲用的不到1%。若以永續發展的角度考量,如果我們這一代把所有資源都耗盡,下一代又將如何呢?此外,也有水資源專家表示出,未來的戰爭,是為水而戰。即使是水資源再充裕的國家,如果不善加利用,也會有耗盡的一天。 

  「簡直把水當作戰略物資」去新加坡參訪過的台灣經濟部水利署科長王藝峰說。以台灣而言,其實也有類似的再生水計劃。新加坡對於新生水方面的研究完全公開化並歡迎各國效法。但與新加坡不同的是,台灣的再生水卻遇到阻攔,原因在於台灣本身便有豐富的水資源,就降雨量而言,台灣在全球屬於「多水國」,因此自來水價格相較再生水來說更為便宜,使用者也不會有使用上的心理壓力。由於心理因素,新生水不適用於灌溉和飲用,若只為洗手間使用又顯得利用不足;反觀新加坡則是以價制量,還設立了「李光耀水資源獎」,以表彰對於水資源問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士或機構,得主可獲卅萬新幣和金質獎牌,並透過教育加強人民的認識、減少抵觸的聲音。此外,由於新生水售價遠低於其他不使用新生水的家庭與工商業用水,也無須繳納汙水費與節水費,每度至少可節省30至50%的水費,使新生水政策相當成功。 

  世界各國的再生水,大多用於農業灌溉、工業冷卻、設備洗滌或植物澆灌等,但新加坡卻將不能用的汙水全面回收,並且採取高科技創造出可飲用的新生水,成為世界矚目的創舉。個人認為,新加坡會執著於創造水以自給自足,原因其實在《李光耀回憶錄》中有提到:日軍於1942年2月進攻新加坡,駐守的十餘萬英軍在糧食彈藥充足的情況下,仍然被迫投降的原因就是因為日軍佔領了柔佛(Johor)的蓄水池,並切斷輸向新加坡的水供;馬來西亞的馬哈迪曾對英國最高專員署表示,新加坡獨立後的施政若影響馬來西亞利益,將會切斷水供。因此,有遠見的領導人,應該要居安思危,在了解到資源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缺點以後,在危機未真正降臨以前,找到新的出路與解決方案,在未來的資源之戰上,佔足先機。 


校稿編輯:萬宗綸
0 評論

【馬拉威】逆差危機 潛伏在非洲的中國陰影

4/22/2015

0 評論

 
文/陳祉吟(台灣大學護理系學生)
图片
紅日東昇,中國正悄悄壟罩馬拉威。圖為馬拉威國旗(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馬拉威和南非有雙邊貿易協定,使南非的商品可免稅入境,故南非過去一直是馬拉威最大宗的貿易進口國,但近年來中國以低價商品進攻市場。根據《非洲時報網》(News Time Africa)報導指出,當地商人表示,同樣的商品從南非進口的價錢是中國的三倍之多。由於馬拉威當地基礎建設不發達且自然資源不足,使得企業必須購買備用發電機和水箱來供應工業所需的電力和水,而這些額外的成本便直接反映在消費者身上,故民眾在消費選擇上,就會傾向購買廉價的進口品。去年馬拉威貿易情況,進口總額為28億美元,出口額僅有13億美元,並估計今年(2015年)出口額僅有16億,但相對的進口額將會急升至33億。面對國家外匯的逆差,馬拉威政府推行愛用國貨的運動,呼籲民眾購買本地生產製造的產品,減少貿易的逆差所帶來的經濟損害。

  從馬拉威的案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中國在非洲經貿的運作模式。

  中國近年來在非洲的崛起和大規模經濟活動,許多專家將之稱為「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由於非洲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天然資源寶庫,非洲所出口的原油,礦石,鋼材和農產品,提供了中國加工製造品原物料的來源,同時非洲廣大的市場也是中國產品的巨大潛力,產生中國就如同巨大的海綿般吸納非洲的天然資源,再把製造好的商品吐運出去的貿易現象。此外,中國為了減少產品在匯兌上的損失,便和非洲貿易合作的夥伴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如此一來可以避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所造成的匯兌損失,以確保中國資產增值。

  不僅如此,中國也積極在非洲大陸進行基礎建設工程,並與當地政府合資、或中方獨資、或與當地財團共股,透過這些方式讓中國國內不同省份的營造公司可以競標取得項目計畫。中國在非洲建設基礎設施的目的,不僅能夠讓財務流動,更可以創造大量的勞力職缺,提供了當地和中國本身的工作機會。對中國而言,要養活十三億多的人口,還要能確保國內產業的經濟規模持續增長,勢必得加強中國對海外貿易的力道。

  馬拉威缺乏自然資源,境內幾乎沒有開採礦產資源,必須仰賴進口所有的燃料產品,這不僅構成了阻礙馬拉威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也成了中國對非洲的貿易策略下的一大受害者。馬拉威人對於廉價中國產品的喜好,更使此經濟劣勢雪上加霜,據2012年官方資料顯示,馬拉威對中國的出口占馬拉威整體出口的4.2%,對中國的進口上則占了16.6%,僅次於南非。 

  儘管中國否認對於非洲具有「新殖民主義」的色彩,但國際上確實看見了崛起的中國用不帶著殖民者原罪的工作效率和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模式,進行為數眾多的工程營建計畫,填補當地大量基礎設施的空白,並且透過經濟貿易協定等方式讓全非洲感覺正在共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面對這股貿易新浪潮,馬拉威在先天資源和勞動條件的弱勢上,不僅無法取得經濟互惠的平等地位,也衝擊了國內企業的發展,讓人感受到經貿全球化下,馬拉威所面臨的嚴苛挑戰。

校稿編輯:顧文傑
0 評論

【尼加拉瓜】尼加拉瓜運河,一場中美地緣政治的角力

4/12/2015

3 評論

 
文/陳室菘(台灣大學獸醫系學生)
图片
100多年前美國曾經規劃尼加拉瓜運河,如今卻由中國興建(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貫穿尼加拉瓜的運河將使當地人及他們的家園、農場受到威脅。根據估計,3萬名農民會因此流離失所,就算中國企業方面已經承諾補償損失,人民的抗議仍持續進行。這不單單是因為居民全然自發性的反應,美國與西方強權煽動民眾情緒的影響,如前幾年的阿拉伯之春與18世紀的門羅主義,更是不容忽視。近年來,美國一直試著使古巴脫離俄國掌握,同樣的,美國也處心積慮地排除中國在尼加拉瓜的勢力,因為尼加拉瓜運河的興建不只牽涉到貿易、經濟、生態和社會層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眾所皆知,中國在投資背後很可能想介入地緣政治,縱然運河的建設是由一家中國私營公司投資。明顯的,中國政府對整個拉丁美洲有愈來愈濃厚的興趣。對中國而言,尼加拉瓜運河不只另闢了一條貫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商務貿易途徑,還附帶了未來在美國「後院」的軍事使用權。不單只是中國,金磚五國的其他成員也將共蒙其利,尤其是俄國。從地緣政治看待這條貫穿中美洲的尼加拉瓜運河,對美國和西方列強將構成嚴重威脅。

  尼加拉瓜運河的興建對美國世界霸權的地位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首先,尼加拉瓜運河將顯著降低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雖然巴拿馬在 1999 年拿回所有權,但事實上仍是由美國控制。巴拿馬運河是美國的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重要節點之一,三分之二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貨物皆來自或即將送至美國的港口,這些有專屬特權的貨輪和美國軍艦無需等待排隊通過。目前中國的貨物通過量是第三名,然而隨著新運河的興建,交通流量將重新洗牌,結合新的通道、允許更大量的貨物通過,尼加拉瓜運河的競爭優勢不可小覷。 

  第二,這條大規模的中美洲跨洋通道居然不在華府的直接掌控之下,意味著世界地緣政治局勢深刻地改變,由美國主導的超級強權世界體系,又向衰退邁出了一大步。基於運河帶來的便利性,金磚五國將從中獲得重大經濟利益,例如: 巴西出口的鐵礦將方便運往中國和亞太地區、中國將更容易進口委內瑞拉的石油等。因此,美國五角大廈針對中資興建尼加拉瓜運河進行分析後判定,其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危險必須加以反擊。

  2013 年美國提出投資專案,稱美國公、私營部門願意攜手投資400億美金在尼加拉瓜運河興建上,然而尼加拉瓜當局和中國投資者更屬意俄羅斯和巴西的參與。美國極不願意接受他的「後院」發生改變的事實,從那時起開始以外交手段、資訊戰來詆毀尼加拉瓜運河興建工程。於是親美的尼加拉瓜政治團體預言運河興建將招致大災難,關於對中國過度依賴的危險性和中國對人權的迫害也被刻意提及。諷刺的是,美國在巴拿馬運河擴建時聲稱可以用技術克服生態風險,卻以慫恿環保人士以環境為由,抵制運河興建。

  中情局更利用國內外的媒體展開資訊戰。美國各大媒體的口徑明顯轉趨一致,標題統一的關鍵字是「懷疑」、「腐敗」、「環境毀滅」與「日益高漲的憤怒」等字眼。而主導工程的中國投資人王靖,則常被西方媒體描述為「可疑」、「缺乏經驗」以及「與中國共產黨政府共謀」等抹黑性陳述。從這些美國對尼加拉瓜運河興建工程無所不用其極的反制策略,可以看出中國投資尼加拉瓜運河的舉動,的確使美國自1832年以來在拉丁美洲長年經營的地緣政治備受嚴峻挑戰。

校稿編輯:顧文傑
3 評論

    發文時間

    十二月 2018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