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飄洋過海到臺灣:椒麻雞如何從「雲南菜」成為「泰國菜」?

10/26/2018

0 評論

 
文/林巧媃
※本文已授權關鍵評論網獨步轉載
圖片
泰國料理注重香料與食材的使用與搭配(攝於曼谷)
有著鮮明色彩和酸辣口感的泰國菜風靡全世界,臺灣也不例外。藉著暑假,我環狀遊走在島嶼上的各大城鎮、在街頭巷弄內穿梭時常可以看到泰式餐廳。

​我也很喜歡泰式料理,特別是將混著檸檬和香料的滋味。每次我到泰式餐館吃飯時,必點椒麻雞,現在想想椒麻雞似乎是泰式料理的招牌,幾乎每家泰式餐館都有這一道菜餚。然而有位朋友甫從泰國回來,我向她打聽泰國的椒麻雞和臺灣得有何差異,卻驚訝地發現,椒麻雞並非普及的泰式菜餚,或確切的說它不是泰國菜。那麼究竟為什麼,椒麻雞卻出現在臺灣泰國味蕾的餐桌上呢?


什麼是泰國菜

飲食的製作過程,從原料挑選、採集、保留或去除特定部位到烹煮方式皆顯現出在地的自然生態與文化。多樣化的民族與宗教文化交叉存在於東南亞地區,加上十五世紀後的哥倫布大發現、香料貿易與西方殖民統治分別影響生活方式,使得東南亞各國在食物的烹飪方式和食用習慣上略有差異 [1]。

泰國料理食材以海鮮和蔬果為主,常使用的香料有檸檬汁、朝天椒、魚露、蝦醬九層塔、胡椒,又以香茅、檸檬葉和南薑最為經典,味道多為辛辣 [2]。

泰國境內九成國民信奉佛教,傳統上習慣將肉製品切成肉末,為了減少食用者殺生的罪惡感,刻意隱藏肉的形體。現今普遍出現在泰國人餐桌上的有一大碗米、一或兩道有椰汁的咖哩、一條魚、一碗湯和一份似沙拉的生菜。泰國菜的飲食結構,米飯佔有重要一席,因為地處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合水稻生長。泰國的稻米可溯源及古代中華飲食文化深入東南亞地區的證明,藉由農業技術和作物品種的傳遞。


泰國的飲食因地緣和歷史脈絡深受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甚至葡萄牙的影響,各大區域間呈現不同菜色,例如南部受馬來西亞回教徒影響,以海鮮為主要食材;泰北山區一帶野生茶樹多,學習雲南邊境少數民族(傣族)將香料來醃製茶葉,這樣的做法和緬甸傳統食物laphet(一種茶葉料理)一樣 [3]。
圖片
緬甸的茶葉沙拉(laphet thoke)料理(圖片來源:The Hungry Buddha Eats The World)
什麼是椒麻雞

其實椒麻雞出身雲南,各家做法略有差異,不過大致的料理方式得先以花椒、酒與醬油來醃製去骨雞腿,接著再裹粉油炸後切片。椒麻雞的醬料則以魚露、辣油和糖調成,最後在椒麻雞上撒些許蒜末、辣椒末、花生碎片、白芝麻和莞荽。有些店家將製作過程中油炸的部分改為乾煎,不變的是雞腿肉充分吸收醃料,讓入口瞬間就感受到鹹、酸、甜、辣、麻的繁複層次 [4]。

在1949年到1954年間國共內戰背景下,顛沛流離的人們將這道滇菜--椒麻雞傳至泰北和緬甸 [5]。在《雲南菜上桌—馬幫織女的爆香食冊》中,賀佳芬認為雲南菜和泰國菜的製作食料與調味完全不同,兩者呈現大相逕庭的風格。泰國菜使用大量的檸檬,雲南菜則偏好用醋。雲南菜常見的香料是薄荷、香柳、泡在油裡的大蒜,泰國則是用辣椒和生的蒜頭。泰國和雲南的交集是住在邊境的傣族,又稱擺夷族。傣族是泰國眾多民族其中一支,但傣族人的飲食僅出現在泰國北部極少數的地區,正統的泰國菜幾乎沒有擺夷菜餚的面貌,更不用說雲南菜了 [6]。

焦桐的《滇味到龍岡》,將椒麻雞視為出身於雲南的混血菜。在滇緬邊界一路向南遷徙的孤軍就是傳播飲食文化的群體,有著雲南口味的雛型隨著移動者越界至緬甸、泰國、越南而逐漸演變成為今日蘊含多樣族群和文化特色的菜餚。
泰、滇與臺灣飲食文化的交流

幾乎在臺灣的每家泰式餐館都有椒麻雞的現象來看,在臺灣的泰國菜似乎都與雲滇口味同時出現,不管餐點還是店家的名字也屢試不爽。唯獨在臺灣才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形成這般面貌始因於1970年代來自緬甸的一波遷移潮。

在移民研究中,常使用推拉理論來探討移民原因。遷移會發生在於原居地的推力或排斥力,以及遷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交互作用而成。

緬甸官方於1963年開始實施「經濟國有化」政策,逐漸將所有民間經營的私人商店、企業收歸國有,當時有75%的店家是外僑畢生的心血也受到波及。1964年無預警的三次廢鈔。1965年,政府又開始徵收外僑稅,同年官方禁止華文書報的出版發行;關閉所有華校,終止華文學習。全緬甸華校老師流離失所,緬華子女完全斷絕學習華文與中華文化的機會。緬甸華人受到緬甸政府不友善的迫害與次等的對待,放棄在緬甸的一切而遠離他鄉,可將之視為造成遷移的推力。

許多老一輩的緬華,認為華人子弟必須學習正統的中華文化,而這條重要的路徑就是回臺灣。此外1970年代的臺灣經濟正起飛蓬勃發展,小型加工的代工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工作機會非常多。而且當時臺灣政府移民政策寬鬆,申請手續非常快速,很快就取得居留證,這些條件於是形成華僑遷徙的拉力 [7]。


遷移行為並非僅是政治經濟等整體結構因素作用下的結果。當大量遷移者在移入國定居,遷移者的移民網絡即可能漸漸成形,形成跨境遷移不斷持續的進行甚至移入規模愈來愈大。移民在選擇遷移目的地時,也會受到移民網絡的影響。

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認為,移民傾向選擇有同胞及親朋好友的落角處,充分利用早期開路先鋒所建立的跨國人際聯繫(interpersonal ties),來降低遷移成本和風險。網絡的關係就像移民本身的社會資本,移民可透過這關係獲得海外工作的機會,而且在社會網絡的幫助下,會更加有意願的進行遷移 [8]。


緬甸華人移居至臺灣普遍以全家移民方式來臺,在親人的依親模式下,將親友分批逐一聚居在新北市中和市南勢角華新街一帶。當時南勢角地區,地段房價租金便宜、鄰近大臺北交通便捷、生活機能便利、家庭代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更吸引緬甸華人在此群居。隨著匯聚在中和華新街的緬華愈來愈多,一部分的人以開立緬甸餐飲小吃店為起步,一手道地風味的緬甸廚藝,讓思鄉緬華得以一解鄉愁。一群人沿襲緬甸的文化特質,習慣說緬語、吃緬甸食物,逐漸形成緬華族裔經濟社群。

除了70年代後幾波遷移至華新街的緬甸華僑,50年代隨著國軍移防至臺灣的雲南人分布在桃園龍潭、中壢龍岡以及南投的清境農場。這批人緬甸華僑多數是雲南漢人或擺夷族,仍維持華人、雲南人或擺夷人的飲食習慣。

有些華僑以及移民離開族裔社群尋求工作機會,因為不平等的機會結構層移民較難進入主流社會,所以大多選擇累積足夠資本後自行創業,以經營家鄉味飲食店來謀生。到其他城市開餐廳維持生計,不太可能賣臺灣消費者陌生的緬甸菜,因而轉而販售紅遍全球的泰國菜。他們家族的多次遷移歷史,反映在混雜滇味菜色、融入泰國餐廳的菜單裡,於是椒麻雞、大薄片和綠咖哩便在臺灣成了一家親 [9]。
​
圖片
大薄片(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飲食與族群意識

在消費文化的地理學研究中,食物是重要的討論議題。隨著移民遷移流動,「食物與飲食習慣」的「道地」或「不道地」皆提供一個在地社會與跨國文化分析相當好的切入點 [10]。王志弘討論臺北都會區的東南亞風味餐廳時,指出由東南亞來臺華人與東南亞配偶所開設的餐廳,呈現兩種不同但又時有糾葛的道地,這其中有一種是「認同邊界鞏固的道地」,通過飲食消費的身體實踐來鞏固族裔認同,塑造我群意識的邊界,其主要顧客同是來自東南亞的移民或移工,東南亞餐廳不僅提供傳統家鄉味,也作為一個聯繫移民或移工的場所,特別是朋友之間面會交誼的功能。

家鄉飲食不僅是緬懷與劃界,也是來自東南亞華人或移民的謀生管道。另一種「道地」是有著南洋異國符號的餐廳經營者為了求生存也得改變經營型態,因為販售道地的餐飲不一定是最佳選項。因為餐廳的主要客群為臺灣人,得將異國飲食口味在地化,但仍以道地作為商品差異化的修辭,標榜異國美食 [11]。

*

看得見的、具體的菜餚是物質文化的一部分,以椒麻雞為出發點,探討它在臺灣成為「泰式」文化背後的歷史和社會脈絡時,我深刻理解飲食文化的流動特質,若一昧定義「正統」和「道地」的內容反而忽視飲食在跨界過程中口味的適應、合璧和創新。不僅是物質文化的流動,看不見的飲食觀念和文化價值也在跨越疆域之際,展示出族裔身分和認同的意義。

文字編輯:郭育安
圖片編輯:萬宗綸
註解
  1. 鄭南,〈地緣區域視野下的東南亞飲食文化考察〉,收於蒲慕州編《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臺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頁302-303、277、305。
  2. 洪光明,《跟著美食去旅行》﹙新北市:幸福文化出版,2010﹚,頁118。
  3. 洪光明,《跟著美食去旅行》﹙新北市:幸福文化出版,2010﹚,頁121。
  4. 焦桐,《滇味到龍岡》﹙臺北市:二魚文化,2013﹚,頁102-103。
  5. 焦桐,《滇味到龍岡》﹙臺北市:二魚文化,2013﹚,頁101。
  6. 賀佳芬,《雲南菜上桌—馬幫織女的爆香食冊》﹙臺北市:本事文化,2014﹚,頁12。
  7. 游惠晴,(2009)。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形成與發展之研究。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8. Stalker, Peter,(2002)《國際遷徒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International Migration,蔡繼光譯)。台北市:書林),頁63。
  9. 賀佳芬,《雲南菜上桌—馬幫織女的爆香食冊》﹙臺北市:本事文化,2014﹚,頁13。
  10. 遲恒昌,(2009)。道地?泰國餐廳在台北的食物地理學。文化研究月報(89).
  11. 王志弘,(2008)。族裔—文化經濟、謀生策略與認同協商: 臺北都會區東南亞風味餐飲店個案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39, 1-44。

0 評論

    發文時間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