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李思穎(台大法律系四年級,現於日本東北大學交換留學中)
說到倫理觀,對於這個話題的起源在於一部日本最近的戲劇《昼顏》,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高中的生物老師,而女主角是一名在超市作為收銀員打工的家庭主婦,兩人都已婚,發展了婚外情劇情而言,大致都還算符合一般的生活常識。但是有一點,讓我覺得有些介意。
男女主角在婚外情爆發後,都受到了工作上嚴厲的警告,男主角身為教師,被認為應該要具有高尚的節操和遵守倫理道德,以辭職收場;而讓我驚訝的是女主角竟也收到上司嚴厲的警告,認為她的個人行為影響了超市形象,怎麼可以跟客人的丈夫發生婚外情,導致業績下滑。
這對我來說難以想像。試想,一個超市店員與顧客間的關係,並不是需要依賴個人特質和能力而具不可取代性的工作,也不是有什麼緊密的合作關係,而會影響工作的進行。一個人拿著自己想要採買的東西,到收銀臺結帳一事,並不會因為收銀員的道德瑕疵而有任何不同。並且,婚外情這樣的瑕疵,又與工作沒有任何關係。並不是偷顧客錢或是放塑膠袋的技巧很差之類與工作內容直接相關的瑕疵。再者,一個收銀員在超市中並不擔任影響決策的老闆或是形象的代言人,工作上需要的是專業快速的結帳技巧和親切的笑容,與私人形象,個人行為並沒有太大關係。最後,跟顧客的老公產生婚外情這點,由於顧客來源是不固定的,因此所有男性都可以是顧客的老公,所有女性都可以是顧客的老婆,若是純粹說婚外情不行,也就算了,就這樣被賦予收銀員更高的道德義務這點,也覺得有點疑問。
後來,我在另一堂課上,又接觸了日本最近的話題いたずら(職場惡作劇),例如超商店員躺在冰櫃中假裝屍體,而導致超商被從同盟店解約;餃子店的店員用碗假裝胸罩,拍照上傳,而造成顧客不再上門,終至倒閉。
統合思考這兩件不同事情的關聯性,加上與日本朋友的討論,產生了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其實這是關於日本「集團主義」的話題,在日本企業中,每個人都被視為一個團體中的小螺絲釘,雖不見得不可或缺,但只要身處於那個團體中,就被視為代表之一,所有的行為,即使是與公事無關的私人行為,都不只是作為一個人而被評價,而是作為集團的一份子而受公評。
就像是連續劇中的女主角,即使並不在職場擔任特別重要的角色,卻也被賦予守護公司形象的重大任務,而日本人對於公司的形象,也是不分公私,混同而一概而論的。因此即使是特定店員所為的特定行為,一旦爆發,就會影響整體公司的營運,即使開除特定員工亦無濟於事,因爲公司形象已遭毀壞,而日本大眾對於這種道德相關的議題卻是記憶力驚人,就算這家店經歷數年仍沒有倒閉,也無法重返過去無負面紀錄的美好形象,挽回大眾的信心,這也就是日本公司對於 員工的道德及倫理十分重視的原因,尤其是在可被取代的時候,因為個體的價值相對較低,所以反而賦予更高的道德義務。例如打工的店員或是超市的收銀員。
而與日本人談論這些議題時,我也對他們提出了一些疑問:首先,是否因為這些企業體,店家對於民眾而言亦具有可取代性,所以才可以這麼理直氣壯的直接捨去,假如是蘋果公司的執行長出軌外遇的話,是否也會導致蘋果電腦在日本出現倒閉危機? 根據與日本朋友的討論,的確,若是人們生活所需或是更具有特殊性的事物,受到的影響會相對減少。但是,此公司在人們心中的觀感會有所改變,看到時,也會直覺性的聯想到醜聞,形象下滑的結果,長期而言,仍會影響銷量。
第二,若是以在事後有所彌補且讓大眾知悉又如何?如餃子店員工在用碗假裝胸罩後好好地洗碗,且同時拍照上傳,宣示並未造成任何負面影響,或是店家在事件發生後,開除當事店員並開記者會昭告天下呢?以日本人的觀點而言,做了就是做了,既然已經流傳出去,就算有所處理,亦為時已晚,所以即使做了補正或彌補的行為,並不真正產生效果。公司作為一個主體,應該要承擔所有員工所犯的錯,所以即使開除該員工,仍應擔起責任。
男女主角在婚外情爆發後,都受到了工作上嚴厲的警告,男主角身為教師,被認為應該要具有高尚的節操和遵守倫理道德,以辭職收場;而讓我驚訝的是女主角竟也收到上司嚴厲的警告,認為她的個人行為影響了超市形象,怎麼可以跟客人的丈夫發生婚外情,導致業績下滑。
這對我來說難以想像。試想,一個超市店員與顧客間的關係,並不是需要依賴個人特質和能力而具不可取代性的工作,也不是有什麼緊密的合作關係,而會影響工作的進行。一個人拿著自己想要採買的東西,到收銀臺結帳一事,並不會因為收銀員的道德瑕疵而有任何不同。並且,婚外情這樣的瑕疵,又與工作沒有任何關係。並不是偷顧客錢或是放塑膠袋的技巧很差之類與工作內容直接相關的瑕疵。再者,一個收銀員在超市中並不擔任影響決策的老闆或是形象的代言人,工作上需要的是專業快速的結帳技巧和親切的笑容,與私人形象,個人行為並沒有太大關係。最後,跟顧客的老公產生婚外情這點,由於顧客來源是不固定的,因此所有男性都可以是顧客的老公,所有女性都可以是顧客的老婆,若是純粹說婚外情不行,也就算了,就這樣被賦予收銀員更高的道德義務這點,也覺得有點疑問。
後來,我在另一堂課上,又接觸了日本最近的話題いたずら(職場惡作劇),例如超商店員躺在冰櫃中假裝屍體,而導致超商被從同盟店解約;餃子店的店員用碗假裝胸罩,拍照上傳,而造成顧客不再上門,終至倒閉。
統合思考這兩件不同事情的關聯性,加上與日本朋友的討論,產生了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其實這是關於日本「集團主義」的話題,在日本企業中,每個人都被視為一個團體中的小螺絲釘,雖不見得不可或缺,但只要身處於那個團體中,就被視為代表之一,所有的行為,即使是與公事無關的私人行為,都不只是作為一個人而被評價,而是作為集團的一份子而受公評。
就像是連續劇中的女主角,即使並不在職場擔任特別重要的角色,卻也被賦予守護公司形象的重大任務,而日本人對於公司的形象,也是不分公私,混同而一概而論的。因此即使是特定店員所為的特定行為,一旦爆發,就會影響整體公司的營運,即使開除特定員工亦無濟於事,因爲公司形象已遭毀壞,而日本大眾對於這種道德相關的議題卻是記憶力驚人,就算這家店經歷數年仍沒有倒閉,也無法重返過去無負面紀錄的美好形象,挽回大眾的信心,這也就是日本公司對於 員工的道德及倫理十分重視的原因,尤其是在可被取代的時候,因為個體的價值相對較低,所以反而賦予更高的道德義務。例如打工的店員或是超市的收銀員。
而與日本人談論這些議題時,我也對他們提出了一些疑問:首先,是否因為這些企業體,店家對於民眾而言亦具有可取代性,所以才可以這麼理直氣壯的直接捨去,假如是蘋果公司的執行長出軌外遇的話,是否也會導致蘋果電腦在日本出現倒閉危機? 根據與日本朋友的討論,的確,若是人們生活所需或是更具有特殊性的事物,受到的影響會相對減少。但是,此公司在人們心中的觀感會有所改變,看到時,也會直覺性的聯想到醜聞,形象下滑的結果,長期而言,仍會影響銷量。
第二,若是以在事後有所彌補且讓大眾知悉又如何?如餃子店員工在用碗假裝胸罩後好好地洗碗,且同時拍照上傳,宣示並未造成任何負面影響,或是店家在事件發生後,開除當事店員並開記者會昭告天下呢?以日本人的觀點而言,做了就是做了,既然已經流傳出去,就算有所處理,亦為時已晚,所以即使做了補正或彌補的行為,並不真正產生效果。公司作為一個主體,應該要承擔所有員工所犯的錯,所以即使開除該員工,仍應擔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