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日久故鄕在他鄕:印尼移工在台建立歸屬感

12/20/2018

0 評論

 
文/林柏翰、陳玥彤、沈俊成
※本文已授權關鍵評論網獨家轉載
圖片
台北車站旁的印尼街(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異國街」匯集了許多在外地打拼的學生、移工的故事和回憶。當我們離開原鄉,難免會想念千里之遙的故鄉。人們在外國需要適應外國的環境,這時異國街就會是一個首要之選,無論開心地想要和朋友聚會,或者是受到挫折想要朋友的陪伴,在這個空間裡,慢慢的會產生人與地的依附,進而形成某些人群專有的「地方感」,是外人看來不值一提的。

在台灣的某些角落,藏身很多條異國街,可是我們通常選擇性地忽略,或者是只把他們視為是賣國外的東西(餐廳、日用品)、提供服務給外國人,不會刻意留步。因此我們對於異國街的不了解,同時也是對外國移工的不了解。但其實,異國街跟人們的關係,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是超越我們的想像,人們對異國街的依附,不只是建立於有家鄉的食物或熟悉的街道景觀,更是人際網絡中的一環,來到這裡對他們而言,是心理上的紓解和凝聚情感的場域,更重要的是身分的標誌及認同。

穿梭印尼街的古今
 
印尼街,是他們的記憶中的味道,是他們在台灣的歸屬。這裡,匯集了許多人在異鄕打拼的故事。
 
印尼街早期坐落於台北車站二樓,到了2005年,因為當時金華百貨欠繳租金被強制停業,台北車站重新與微風百貨簽約,北車二樓才變成現在微風美食廣場[1]。原本的印尼街則遷到離台北車站不遠處的北平西路,天成飯店的後面。
 
印尼街藏身於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東3門附近,是一條匯聚了印尼風味餐廳、日用品店、美容院、書攤的短短50公尺小巷,因為地勢下凹形成與外界隔絕的異國小社會,所以較不容易被人們發現,即便在無意中走入也會因為異國的語言及面孔,而產生隔離的現象。

筆者以前第一次去印尼街,看到街上全是不熟悉的臉孔,聞到食物中散發出香料和香草的味道,聽見人們使用外國語言交談著,隔離和防備更是強烈。我們一直看守好我們的背包,刻意和人他們保持距離,也避免和他們對到眼,也不敢走完整條街。
 
直到後來深入瞭解移工的生活,發現到他們並非我們過去刻板印象中的那般情況,才逐漸鬆懈隔離的那道防線。
為什麼成為移工
 
來台灣工作的印尼移工大部分是來自人口稠密的爪哇島,因為當地的高失業率迫使許多人離開原本環境,才能為家庭提供較多的收入。而這些遠走他鄉的移工,其實很多都是踏著前人的經驗,看到自己家鄉裡的前輩在海外工作成功的例子,進而就會吸引更多人到海外工作,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在印尼的某些聚落,經濟情況低落使得他們的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所需,為了找到待遇較好的工作,他們決定到不熟悉的國度——台灣來賺取更多收入。

在台灣工作多年後,由於台灣的法令限制等因素,大部分的移工們會回到故鄉,他們會帶回很多在台灣才買得到的物品或雇主送的禮物,以及將在海外所賺的錢翻新房子或為家人買輛摩托車等,過上比原本舒適的生活。而同鄉的其他人們看到這樣的情況,也會對在海外工作抱著更大的期望,既然眼前有個活生生的成功例子,就會想或許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過上更好的生活。在台灣工作的移工所得大約是印尼高中畢業生的三倍,對他們來說是最可行的翻身方式,這樣的吸引力使他們紛紛加入海外移工的一員。
 

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非得要來到陌生未知的國度?實際上這些人在成為移工之前,已經是“the feast of lions”(獅子的獵物),危險隨時可能發生,他們不知道雇主如何?能不能夠適應?是否能夠如願而返?這些都是他們會遇到的阻礙。但是透過前輩朋友們分享的經驗故事,他們會想說:既然那些曾去過台灣工作的朋友們曾經也對台灣的文化和環境一無所知,也不知會遇到的雇主為人,仍然能賺取金錢回國,改善自己家庭的生活,那為什麼自己不行?
 
對台歸屬感的建立
 
在印尼街建立的地方感某部分也來自對台灣的歸屬感,影響移工在台建立歸屬感的原因有很多:人際網絡、雇主態度、社會風氣、情感交流、時間長短等。我們訪問的小吃店老闆娘已經在台灣生活了25年,剛嫁來的時候因為經濟方面辛苦、且當時社會風氣較無法接受外籍配偶,因此老闆娘說道:
感覺很苦又不能回去,回去感覺臉丟光光,也是命運就註定的感覺,啊就走下去就對了......我二十多年前來的時候,他們老一輩的不能接受我們外籍新娘
當我們問老闆娘喜不喜歡台灣,她笑笑地說:
現在是喜歡,以前的時候我哭了兩年,現在是慢慢自己會賺錢,啊然後小孩他們長大了這樣子;現在比較開放,好像你們年輕人也可以接受我們,所以就會愛上台灣
當我們詢問小吃店的老闆娘會不會將台灣視為第二個家時,我們獲得預期之外的答案,
會呀,變成第一個家了,我爸媽都沒了,在印尼沒有家了
居住在台灣25年的時間以及至親的離去,讓老闆娘已經將台灣視為她的故鄉、她的第一個家。

除此之外,我們詢問來台年數較短的移工們:「喜不喜歡台灣、如果工作契約到期還會想留在台灣工作嗎?」,幸運的是這些移工都遇到了好的雇主所以都回答了喜歡,而且表示要繼續留在台灣工作。

在建立歸屬感上,歸屬感的形塑會受到不同面向的因素影響,對於老闆娘而言,經濟與社會風氣的保守成為她建立歸屬感初期時所受的阻礙,然而,因為時間、因為家人都在目前她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上,對於台灣不再只有認同,更是覺得自己是這個社會甚至這個國家中的一份子,他鄉已成了故鄉。來台年數短的移工們,雖然對台歸屬感不及他鄉變故鄉的程度,但雇主對他們的尊重、信任以及來台年數的拉長,讓移工們能慢慢克服異國生活困難,逐漸對台灣的生活與工作空間產生依附與認同。

異國第二個家
近年來以東南亞移工休憩活動為基礎的消費空間,逐漸浮出台灣城市各處地表,呈現新一波的族裔地景塑造,誘發了空間政治與族裔認同形構的複雜過程。各處出現的東南亞族裔地景,……其特點都是在交通要津形成了以休閒消費為主的商業『公共空間』。——王志弘 [2]
族裔地景大致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與原鄉的景觀相似,異國族群易與原鄉產生連結,把熟悉的情感投射於此,形成經常性的聚集;第二,位於交通的節點上,人們容易形成群聚,且因為顯著的地標記憶,傳播更為便利;第三,具有休閒消費的功能,能去異國街只有少數幾天的放假日,所以娛樂與消遣是這個街上所必備,在這裡可以卸下平日的勞累放鬆,也能透過與同鄉人的休閒活動,進而在陌生的環境找到喘息之地。

印尼街在各種不同的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意義。以多數台灣人的觀點來看,理所當然地認為那是一條有賣印尼料理,有很多印尼人聚集的普通異國街,所以不會停下來留意。再者,印尼是平常不會看到、不熟悉的景觀,所以較容易有隔離(空間區隔)的反應,使得印尼街難以被大眾所知及深入了解。

真正會把印尼街視為族裔地景的人們,便是這群印尼移工們,除了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情感的歸屬與投入。久而久之,印尼街逐漸形成了他們專屬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藉由經常性的聚集,培養了「地方的愛」。在我們訪談的四位男性當中說道:
Tiap minggu, kalau ada liburan selalu kesini. Kesini biasanya untuk ketemu sama teman teman(每個禮拜都會放假一次,放假時一定會來印尼街。來印尼街是為了跟其他朋友見面。)

每當放假時就已經先跟朋友約定好在印尼街見面,而朋友也是隨call隨到,這時就形成彼此的默契。所以地方跟人們的互動是雙向的,人際的交流會加深對地方的依附,而聚集在這個地方同時也會促進人們的感情提升。印尼街雖然是條只有短短五十公尺的街道,但是那是他們在異鄉時能夠再一次地喚起故鄉情懷的地方,找回記憶的熟悉。

印尼街提供的功能

談到印尼街所提供給移工們的事物,在此想先談談這條街的格局、景觀。 印尼街沒有統一的格局,隨處可見棚子和地攤,雖然看起來有些雜亂,但是這樣的環境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與店家有互動並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
   
印尼街的商家比起其他地區能更吸引移工的原因在於多了店家的中介。店家的老闆或老闆娘因為來台灣較久的關係,自然成為年輕移工的指引及撫慰。在我們訪談的老闆娘分享說,他的顧客會來這裡跟他訴說工作時遇到的情況:
會被雇主打啊,有些會說雇主會一直講髒話啊,我就說,你現在當漁工,不是在工廠,那個出海的台灣人比較粗魯,何況是嚼檳榔的,那個會比較粗魯,你要會了解,啊然後那個穿衣服打領帶的,那個比較優秀!有些會說阿嬤對他們很好,有些不好的就說:我雇主對我很吝嗇啊,一天只給我吃一餐欸,就很餓。我就說:你買泡麵啊!很便宜隔壁就有了。不一樣啦,有很多很多的情況。
老闆娘與移工們的關係超越了交易關係。印尼街彷彿成了移工們在台灣人生地不熟的一處避風港,相較剛來台的家庭幫傭、漁工或工廠機械工,嫁來台灣二十五年的老闆娘,成了他們訴說心裡話、調適心情的對象。有人可以傾聽並加以回應,使得印尼街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擁有家的感覺。

人際網絡的重要性,對於他們在台灣是否有很良好的適應有很大的影響,平素忙於工作,難以和其他人有所交際。因此假日的休閒給他們的調劑也很重要,除了跟舊識平輩之間的敘舊與交際外,其實,來台灣的很多準則都需要比他們資深的移工們協助,後進的移工就能夠從前輩們的口中得知,遇到了怎樣的情況該如何應對,以及心情上該如何調適,畢竟前輩的閱歷豐富,足以應付在外地的種種狀況。
​

家鄉味

不可否認,異國打拼的移工們仍然與故鄉有無法切割的情感連結。身處在陌生的社會會懷念記憶中熟悉的味道、會去尋找一個可以獲得身分認同並感到舒適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台灣的很多移工都會在休假日時前往印尼街,印尼街的食物本身便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圖片
印尼風味炒飯(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當我們詢問移工們關於印尼街食物的想法時,回答都是滿意的,即使味道不如原鄉,價錢也比印尼貴上五倍,但東南亞料理所獨有的味道(眾多香草和香料的結合)是驅使他們前來此地回憶家鄉味的主因,是平常上班吃不到的。

​家鄉的味道不僅僅是家鄉的美食,當這些移工聚集在印尼街時,往往會形成彼此之間的聯繫,能夠說印尼語、能看到同樣來自印尼的移工,能夠花時間聚在一起分享生活瑣事,是他們去哪裡都得不到的幸福感受,使得他們不會去計較價錢的高低,也要在一個禮拜只有一天的休假日嚐到難得的原鄉滋味。
 
歸屬感下的地方感
 
移工從原居地前往異鄉,對於異鄉的觀看認識與理解,賦予了地方不同的意義,進而形塑了自己在異鄉的地方感。對移工們來說台灣是他們全新的生活場域,生活經驗會隨著時間以及工作的轉換而有所改變,對地方的詮釋亦會因此隨之變化。
 
印尼街對移工們來說已經不是個無意義的空間而是個充滿認同感的地方。認同感建立在印尼街所提供的各項功能特別是人際網絡的情感交流上,移工與移工、移工與商家甚至是移工與台灣人,互相聆聽對方說故事,在彼此故事中聽到對方的過往經歷、看見一路克服障礙的艱辛、發現原來也有和自己遇到相同的問題,孤身在台灣的他們,找到了歸屬,人與人、人與地景產生了強烈的依附。


圖片
移工群聚(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不可輕忽的印尼街人際網絡交流功能
 
多數人們看待異國街道,往往只看到其最表層的交易活動功能。事實上,移工在一地建構認同感時,不可否認的交易活動是一項能引發認同的因素之一,但對於其所牽動與地方的連結並不一定深刻,一地若只存在著交易功能便容易因其他地方的興起而遭取代。
 
印尼街重要的即是在那編織出的人際網絡,移工為了和朋友相聚而來到印尼街、商店的老闆娘成了他們能訴說心裡話、能調適心情的對象。這裡提供了一個能與朋友、家人毫無忌憚的交流、傾訴工作上壓力的地方,人際上的情感交流成為了移工在印尼街能有強烈認同與依附的重要關鍵。
 
透過本文,希望能讓人們打破對異國街的既定印象。並非只要有賣印尼口味的食物、當地的商品就叫印尼街,街道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功能,但多數人們看待異國街道時都只看到商業活動。
 
如果願意把自己的視野打開,實際進入當地,會看見原本看不見的事物。透過實際進入印尼街與當地的商家、移工聊天,實際了解移工的生活日常以及隨著來台時間漸長心境上的轉變,發現印尼街對印尼移工來說是個充滿地方感的經常性空間,以及印尼街無法從表面看出的重要功能——人際上的情感交流。
​

編輯:吳宜芷
 
 
參考資料
  1. 陳凱翔(2016年09月28日)。台北印尼街,都市縫隙中的一頁精采篇章。One-Forty。
  2.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0 評論

    發文時間

    十二月 2018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