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赤道之虎新加坡?經濟富裕下的多重民生問題

9/19/2015

0 評論

 
文/劉凱健(台灣大學化學系學生)
图片
今年是新加坡建國五十年,到處都可以看見國旗出現,圖為浮爾頓酒店在國慶日前後的燈光秀(萬宗綸攝)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成長在李光耀時代》作者兼新加坡資深媒體人的李慧敏指出,目前新加坡人對於人口、房屋及交通的施政,以及外來移民問題,早已民怨沸騰。自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先生辭世後,新加坡恐蘊釀一波反對李顯龍的聲浪。「在不少新加坡人的心目中,李光耀仍有著無法取代的『崇高』甚至是『神人』的地位,將新加坡的建設成就完全歸功於他的智慧與努力。」但根據《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指出,李光耀的功過很難論定,一方面是新加坡人民對他的尊重與感恩,另一方面他曾利用行政及司法手段打壓異己,但隨著他的逝世,新加坡許多困境也將一一浮現。新加坡如今民怨載道的種種社會問題,簡單來說,是因為快速成長的人口以及分配不均的財富所造成,例如:過度擁擠的都市與公共交通、一輩子的房奴生活還有成長得比工資還快的物價等,狹義上來說可視為短時間內快速成長的經濟所造成的弊端。

貧富懸殊大,物價水準高

  首先,根據凱捷管理顧問公司(Capgemini)與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2014年6月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3年新加坡身家超過100 萬美元的富豪約10萬5100人,也就是說,平均每37位新加坡人中就有1位百萬富豪。若把所有人的資產相加,總額高達5225億美元。雖然政府也打房,抽取高額富人稅,購買新車更是貴得嚇人,而強力驅動的經濟成長則讓中小企業主生意不斷,且能進行跨國商業活動,賺到令人稱羨的商業收入。但是,全球物價調查網站城市生活指數平臺(Expatistan.com)對各城市物價進行排名,新加坡的物價指數,名列全球第七,亞洲第一。在信仰菁英領導制的李光耀主導下,新加坡成為一個安全又乾淨的國際金融、製造業重鎮,但引入大批的銀行家、股票經理人及許多專業人士進駐後,新加坡的物價及房價更是水漲船高。

  對照之下,一般民眾快樂不起來,不僅僅要忍受高消費的生活開支,還要擔心工作機會被剝奪而導致負擔不起日常生活所需,高消費生活指數更讓他們備感壓力。此外,新加坡為了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力道,急需大批較為「廉價」的外國勞工填補,自1990年起愈來愈龐大的移工進入,也讓新加坡人產生工作被搶走的剝奪感。根據消費者網站顯示,1998年1.5新幣便可享用到的南洋美食叻沙(LAKSA),在2015年的今天,小販中心的最低價也要5元新幣,短短的十七年,物價飛漲了277%。因此,《經濟學人智庫》調查顯示,新加坡已連續兩年(2013、2014)成為全球物價最昂貴的城市,甚至還超過紐約及巴黎。話雖如此,相關領域的專家還是認為,乾淨、有秩序、執政廉潔、高效率及高生活水準的新加坡,仍會是全球富人選擇落腳的頭號城市之一。換句話說,因為遷徙進入新加坡的外來白領與仰慕者所造成的物價飛速高漲的情況,有可能還要繼續下去。

  為解決這個課題,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第一,今年2月底,新加坡政府宣佈將所得稅的邊際稅率從原有的3.5%-20%,最高邊際稅率提高至22%,針對收入前5%的富人課更多的稅收,這也是新加坡近30年來首度調整稅率,並將把稅收使用在社會及老人福利。但其實22%的邊際稅率,遠低於日本的50%、台灣的40%富人稅。第二,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在2015年2月發佈的新加坡2015財政年預算案公告,斥資新幣7億1700萬,推出50%個人所得稅回扣,協助中等收入納稅人,估計將有150萬人受惠,回扣額頂限設在1千元新幣,以確保受益者絕大部份是中高等收入群體 。

Picture
外來人口暴增,居民受苦於交通擁塞

  無可否認,新加坡是小國,面積才
716平方公里,但是根據統計,2014年人口就有547萬,其中公民及永久居民才387萬,瘋狂的人口密度僅次於香港。1998年的新加坡,人口才392.7萬。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平息後,為開始用一系列的受惠政策還有所樹立的高、廉、捷形象,迅速吸引了高階知識分子、白領、富豪紛紛移民或定居新加坡。由於在教育體制方面的種種優勢,新加坡日益受到投資移民申請者的青睞,全家移民、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成為眾多投資移民家庭的首選。但畢竟扣除自然保護區、蓄水池和軍事用地等,實際可使用面積只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家到底需要能夠容納多少人?新加坡政府的理想數字是650萬。但與政府的觀點不同的是,2015年的547萬人的數字,已經成功激起了人民的憤怒。


  根據Google Trends統計2004年至今的搜索關鍵字「Traffic Congestion(交通擁堵)」第一名的就是新加坡人。網路上也隨處可見,部落客或是到訪的旅客抱怨政府應盡基礎義務設施項目之一的公共交通過於擁堵,以致於乘客倍感不適。造成公交擁堵最主要的原因是,佔據平均全國人數30.34%約160萬非本國居民或永久居留的每日外來人口,影響了剩餘其餘69.66%本地居民應享有的權益。新加坡雖然一直以來本著開放的移民政策,但是隨著近年來新移民的不斷湧入,控制人口飽和度也是政府的考慮因素。與此同時,新加坡的車流量所造成的塞車也是令新加坡人民詬病的另一個大課題。繁忙時間的道路賽車,永遠是阻喝人們驅車前往上班、上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人口課題,隨著澳大利亞、加拿大相繼提高了商業投資移民的門檻,受移民人士歡迎的熱門國家新加坡的投資移民對於申請人要求也將更加嚴格。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公佈的新標準,2011年1月1日起,新加坡投資移民的金額將由原先的150萬新幣提高到250萬元。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新加坡投資移民的申請者開始增多,但是新加坡政府處理案件的速度卻沒有提升。此外,為了防止外籍移工濫用前來新加坡工作的機會和本地人結婚而滯留在新加坡,法律還規定凡是持有或是曾經持有勞工準證的人,如果和本地人結婚,必須經過人力部的批准。目的則是為了拒絕在經濟貢獻上低過平均水準的人加入新加坡。為了控制人口素質,法律也規定了持有工作準證的女子不能在新加坡生子,假使懷孕生子,也無法讓小孩取得新加坡國籍。就政府的觀點,擁有高學歷以及卓越工資的高階人士才是他們理想中的潛在國民。因此,近幾年來,獲准新加坡護照的人多是收入不錯的知識分子和成功人士。

  就公共交通課題,新加坡2013年4月16日公佈在上午尖峰時段,提供免費搭乘交通工具的計畫,以舒緩大眾運輸網絡嚴重擁擠現象。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說,將自6月24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試驗,通勤者在工作日上午7時45分前,抵達市中心16個指定地鐵站,可免費搭乘地鐵。在上午7時45分至8時抵達指定地鐵站的通勤者則享0.5新元的車資折扣。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發布聲明說:「進行這個試驗的目的是要鼓勵通勤者,能夠並願意更改搭車時間的話,可在尖峰時段前,早一點搭車進城」。

图片
新加坡交通擁塞成為話題(圖片來源:http://www.aussiepete.com/)
  為了控制國內私家汽車的增長與促使人民改搭公共交通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90年代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便想出了舉世聞名的COE,所得還投入中央資金,為利民建設所用,並在政府網站上定期發佈每年的財政收入及支出狀況及明細,增加財政的透明度。簡單來說,便是「車輛限額計畫」,根據交通狀況和道路容量,科學地確定車輛投放配額,讓國民在購買汽車以前,必須上網競標擁車證,價格由零元起,競標結束後價高者得。但根據價格的統計,擁車證的價格只會居高不下,2014年1600CC以下的小汽車的牌照2014四月最新價格是186萬台幣,下一個等級的中型車是204萬台幣,配上新加坡的暢銷車款「Toyota Corona 1.6」需要大約新幣13.5萬(約326萬台幣)。根據lta.gov.sg官方數據顯示,去年2014年的總發行量為28932張,每張有效期為十年,並強制規定超過十年車齡的汽車不准上公路以維護交通安全與控管車輛。數據也顯示,新加坡私家車每年的新增數量,逐年降低,由2007年的109,376降至如今的28,932,效果非常顯著。

  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於1998年開始實施的電子道路定價策略(Electronic Road Pricing, ERP),讓駕車人士意識到,開車可不僅僅是負擔自己的油錢而已,還得負擔因開車而引發的公共外部成本。經過8年的發展,收費制度已趨於完備,還在2006年內置GPS,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代替原先設置的感應器與拱柱,還有利於空間利用與市容美化。由於ERP的施行,減少了2.5萬輛車輛於尖峰時段進入尖峰地段,車速更大大提升了20%,維持在時速每小時45-65公里之間。此外,新加坡也是全世界最早收取道路交通擁堵費的國家,實施這項政策已經近40年,效果明顯:進入交通擁擠區域的日交通量減少了15%,其中上午上班高峰期減少16%,車速又提高了22%。今年,尚達曼還自2003年以來首次宣佈調漲汽油稅。他指出,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下調,即使汽油稅調高,新加坡汽油零售價格還是會低於過去兩年半來的水準。這將每年為政府帶來約1億7千700萬元的稅收。為協助公眾過渡到較高的汽油稅,政府將為各類車輛提供一年的路稅回扣,汽車可享有20%的路稅回扣,汽油電單車60%回扣,使用汽油驅動的商用車則可享有百分百的路稅回扣。這項優惠將從今年8月1日至明年7月31日生效,政府將因此損失1億4千400萬元的收入。

图片
新加坡到處都是像這樣的組屋建築(萬宗綸攝)
房價攀升,國土擁擠

  最後一項,新加坡人最關注的房價問題。常言道,「衣食住行」。身為美食天堂的新加坡,地處東南亞的交匯處,又由於極高的國民人均收入,吸引了周遭各國的料理好手前往發展飲食業,因此在食品方面沒有太大問題。同理,身為擁有「花園城市」讚譽的新加坡,更加是旅行客嚮往的地點之一,再加上自身的環球影城、烏節路,鄰國的Legoland、Premium Outlet等,是新加坡國民的週末好去處,衣、行也不成問題。但落在了最後一項,住。

  外來人口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投機客,不斷刷新新加坡的房價。使得建國一代常言的,努力工作,20歲買房的預言無線往後延長。這一點,便引發了新加坡本地居民的強烈反彈。檯面的高GDP,不意味著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是如此。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2012年12月30日,新加坡人均GDP為60,688美元。非盈利經濟學家組織新加坡經濟學會的副會長Yeoh Lam Keong表示,該調查顯示了一些實情:新加坡人絕對富裕,但相對不幸福。新加坡智庫──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助理高級研究員Yeoh解釋,在平衡工作和生活方面,新加坡人屬全球最差之列,工作時間也屬全球最長之列。新加坡人壓力過大,沒有足夠時間娛樂和過家庭生活。

  國際勞工組織2010年一份報告顯示,新加坡人投入工作的時間最長。該報告並未詳細說明具體數字,但新加坡人力部數據顯示,新加坡人每週平均工作45.9小時。擁有財富不一定代表生活質量必然很高。香港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積僅為12平方公尺,屬全球最小之列。新加坡情況稍好,平均每人為25平方公尺。不過據Yeoh表示,儘管新加坡擁有全球一流的公共住房、教育及醫療保健,很大一部分新加坡人越來越難負擔得起。Yeoh補充道,移民導致過度擁擠,加上工資停滯不漲,對中低收入的新加坡人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收入差距也升至高位。大部分研究表明,收入差距越大,社會幸福感和流動性便越低。據美國化妝品公司玫琳凱亞太區總裁蔡慶國表示,在新加坡貧富兩極分化,導致富人越來越幸福,而普通人越來越不幸福;加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嫉妒,因此更加不幸福。與此同時,新加坡人又很關注其不足之處,對自身的要求也很高,原因之一是新加坡政府經常提醒大家,一旦鬆懈就會失去一切。這種不安全感,加上居住在一個擁擠城市所帶來的壓力,都令新加坡人抱有怨言。

  就房屋課題,雖然政府執行力強,不斷增建大批組屋,提供平價的棲身之所,但畢竟還是供大於求。新加坡除了不斷降低組屋的門檻,還開始從法律上限制組屋的轉售,例如加收賣屋印花稅或限制兩年才能夠轉售等,套住抄家的流動資金,提早房價投機者的門檻,以阻止不良商家的操作風氣。但「所幸」新加坡靠近鄰國馬來西亞,距離最近的城市Johor Bahru(柔佛巴魯)僅僅是一橋之隔。目前有許多的新加坡國民,開始把目光放向在馬來西亞購買房屋並每日驅車前往新加坡工作。 

图片
新加坡藝術家對李光耀先生致敬(圖片來源:Flickr,Kevin Lim)
  新加坡以一無資源、無優勢的小利用面積島國由無資本發展至今的國際地位,確實值得很多的國家的效法與吹捧。但就如它不以「小國寡民」的理由,放棄生存的權利,而是積極尋找出它在世界的定位,還有政黨上臺需接受民選,領導人得用政績說話,有關注發展與民生的高效率行政,這就是「新加坡模式」。但因為過於奉行李光耀先生的精英領導制,變相地制定了國民篩選標準,積極地汰換國民,還有加入許多標準以上的外來國民,以保證自身經濟的繼續強勢,爭取國際上的話語權。但是,快速成長的背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弊端。雖然說政府已經積極在解決,但是根本問題是出在新加坡的國土並不足以容納如此多的國民。新加坡在給予了國民驕傲的同時,也在同時間迫使無法跟上新加坡腳步的人民遷往他國,換取更多的名額讓國外的新鮮血液充實著新加坡。雖然說無法具體說出這種手法對於新加坡來說,是否是釜底抽薪之計,但站在領導人的角度,為了確保新加坡的榮耀,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今,在德高望重的李光耀先生逝世以後的今天,是否還有人具有如此高度的智慧以及人氣、手腕繼續在國際上發光發熱,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


校稿編輯:萬宗綸

0 評論

【奈及利亞】窮人的威尼斯?馬可可的水上漂流社區

6/24/2014

3 評論

 
文/鄭思琪(台大社工系三年級)
图片
橘色圓圈標示處為拉哥斯(Lagos)的位置(圖片來源/globemuslims.com)
  拉哥斯(Lagos)為奈及利亞西南部的主要城市,該城市沿海,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成為該國經濟金融中心,這讓周遭許多為了謀求比家鄉更好的生活、工作之民眾大量湧入,然而部份的人因所賺的錢無法應付城市的高消費水準,而聚集起來住在生活環境較差的地方,使當地的資源快速耗竭,根據統計有將近2/3的人住在非正式住宅。而馬可可則為拉哥斯州裡歷史最悠久的貧民窟,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享有「非洲威尼斯」的美名,然而這樣的稱呼是否名符其實呢?
图片
當地居民住的木造高腳屋與代步用的獨木舟(攝影/Eve Andersson)
图片女性划船販售蘇打汽水(MPR Photo/Nate Minor)
馬可可的水上社區生活

  馬可可小鎮是位於拉哥斯海濱的貧民窟,建立在瀉湖上,是該城市中歷史最悠久的水上社區(約有120年以上),它在拉哥斯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之前,就已經存在。目前估計有85000以上的人居住於此。

  18世紀,馬可可曾經是繁華的小漁村,許多鄰近的西非法語國家(如貝寧、多哥)的人民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選擇移居此地,他們不會說英語,已定居一個世紀以上,早已失去與家人的聯繫。

  在本地生活的人民住的是木造高腳屋,而獨木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當地的主要經濟活動為漁業以及相關業務,居民大多從事捕魚、魚類加工(煙燻)或造船等工作,即使如此生活仍是艱辛,因此不少居民開辦商店船(boat shop),在船上賣點心、麵條等等食物,而近年在跨國企業可口可樂為了打進奈及利亞市場,培訓與提供女性就業,讓有些女性甚至在船上賣起蘇打,這也影響了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因為蘇打並非居民平日會接觸的飲品,只有在客人來家中拜訪時才會買。

图片
馬可可住民的居住環境(攝/KATE TORGOVNICK MAY)
馬可可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當地人民的居住環境品質十分不佳:

第一,沒有足夠的生活空間:一間木造高腳屋平均睡6-10人,相當擁擠。
第二,電力供應不足:多數家庭晚上使用煤油燈。
第三,水資源不足:雖然四處皆是水,但是卻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可以喝,居民要花錢才買的到水,一個家庭平均每個月要花31美元在地下水上。
第四,缺乏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由於是政府認定的非法建築,政府幾乎不介入管理與提供基礎設施。首要面臨問題是暴雨與海平面上升造成持續性的洪患,將汙水與廢棄物帶進社區,使社區髒亂不堪,再者,因無排水系統,居民的排泄物與家用廢水是直接排放到瀉湖裡。
第五,居民教育程度低:根據Olumide Emmanuel基金會(拉哥斯當地組織)的調查,當地僅有10%的人受過小學教育,而教育程度會影響居民用水安全與環境衛生認知。
第六,治安不佳:警察或政府除了要強制拆除房屋外,很少介入這個區域,因此當地治安維護是由地痞流氓(Area boys)來管,他們是由以暴力、威脅的手段來保護社區,以收取保護費維生,這表面上是在捍衛社區,其實也造成社區困擾。

  針對第三與第四點來說,這些原因使當地傷寒、瘧疾、腹瀉、霍亂頻傳,難以根治,而居民教育程度低使這個情況更惡化,因為他們認為瀉湖的水是乾淨的,會拿它來洗傷口或做其他使用,種種情形皆對於居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图片從小就要學會捕魚的男孩(圖片來源/laurbana)
都市更新的雪上加霜

  政府在馬可可存在以來長期忽視它,不提供居民任何基本生活保障,甚至在2005年4月,進行了小規模的拆除;接著在2012年7月,政府為了因應城市發展而衍生出都市更新與環境美化的需求,並以阻礙海濱經濟為由,再次強制拆除貧民窟,在破壞幾十間住宅後,警告其他居民在72小時內離開否則予以驅離,並且不提供任何補助與配套措施,然而這樣的作法因引起輿論而未持續執行,這顯示出居民的人權是受到忽視的。

  目前針對居民居住權的法律問題,社會經濟權利行動中心(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ction Center ,SERAC)出面代表馬可可社區在拉哥斯州與西非經濟共同體這兩個法院打官司,試圖為居民爭取合法土地使用權。

图片
水上漂浮社區計畫時間軸(圖片來源/news.naij)
图片
水上漂浮學校實體架構圖(圖片來源/naij.com)
图片學校完成實際照(圖片來源/CNN)
新希望,更好的世界?

  由於馬可可水位每年浮動不一,難以建立永久性的建築,但這樣的困境在2012年有了新的轉機。一位奈及利亞籍的建築師Kunlé Adeyemi,希望能夠結合當地資源與特色來建立「水上漂浮學校」,而這個計畫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與海恩瑞希鮑爾基金會(Heinrich Boell Foundation)資助,並由荷蘭NLÉ建築事務所來規劃、設計,以及協助完成建築,該事務所提出三階段的實施計畫,第一階段是設立漂浮學校,第二階段是將幾個漂浮建築結合起來,以防止被水沖散,第三階段則是成立一個水上漂浮社區。

  整個水上漂浮學校的建築有三層樓之高,220平方公尺的地面:第一層為公共空間、綠地,是活動場所,第二、三層為學生教室,能供100位學生就讀。這座學校以256個塑膠桶當浮底,提供其良好的支撐力,接著為了減輕對環境的負擔,用當地回收的木材搭出三角錐的樣態,雨水能沿著屋頂下來到達底部的雨水收集與儲存系統,居民能將收集到的雨水用來打掃或做其他用途,不僅解決水患問題同時又能節約資源,並在屋頂上裝置太陽能板發電,以解決電力不足的問題,建築物內也有良好的通風、排水系統,而學校的建立使得當地更多孩童有受教育的機會。

這樣的建築適用於水患頻繁或土地被淹沒的地區,未來也可以應用在一般住宅、遊樂場、社區活動中心以及醫院等。

图片以獨木舟上下學(圖片來源/architekturmuseum)

  由於水上學校是建立在被認定違法的馬可可小鎮,它沒有拉斯哥州政府的許可,所以政府不承認這個建築,目前該名建築師與相關團隊正在與政府協調,以確保居民不用被迫遷離。若這個計畫順利實行下去,水上漂浮房屋將會取代木造高腳物,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漂浮社區,期望這樣的改變能解決社區的生理、社會需求,甚至讓馬可可成為一個穩定發展的社區,成為名符其實的「非洲威尼斯」。


參考資料

1. 拉哥斯州政府網站 
2. 英國衛報Coca-Cola and Nestlé target new markets in Africa
3. 國際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報告書《NIGERIA: MAKING THE DESTITUTE HOMELESS - FORCED EVICTIONS IN MAKOKO, LAGOS STATE》
4. 美國CNN A look inside Nigeria's floating slum
5. 台灣醒報 非洲威尼斯 奈國居民喝髒水
6. 綠建築網站 我的學校在水上漂,非洲漂浮學校計畫
7. 新聞網站AllAfrica Nigeria: Urban Slums in Lagos 'Mega City'
8. 新聞網站Aljazeera Nigeria's water-starved 'Venice of Africa'
9. 新聞網站Sahara Reporters UNDP Sets Up Floating School In Coastal Lagos Community, Makoko
10. 南華早報 In Nigeria’s slum on stilts, a floating school offers new hope
11. 國際特赦組織報告書《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入門》
3 評論

【西藏】雪域春色背後的安居哀歌-西藏住房改造計畫

5/3/2014

0 評論

 
文/洪姿宇(台大中文系一年級)
图片
图片
46 歲的藏人洛桑有張敦厚的臉和開朗的笑容,即使談著自己不幸的遭遇,這位前游牧民仍不時發出深具感染力的笑聲。

在搬到青海省麥秀鎮前,洛桑以綿羊和犛牛游牧維生,但當中國政府承諾若他放棄牲口,住進游牧民安置住宅後,就可以買車開業、拿到政府補助時,他離開帳篷,住進有兩間三乘四米房的屋子。

不過新生活並不如預期中美好。

洛桑很快發現自己和兒子能得到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只能靠最多一天 70 人民幣的零工維生,「沒有好工作可做,都只是挖挖洞而已。」他說,「我們是牧民,沒辦法適應這樣的生活。」但洛桑也發現,要賺到夠多的錢買下能自給自足的牲口,已經不大可能了。

他也大大低估新生活的開銷;「以前我每天吃肉、喝犛牛奶,現在甚麼東西都要用買的,而且竟然要吃蔬菜!」

事實上,洛桑只是 2 百萬受中國安居工程影響的藏人之一,中國的「住房改造計畫」正慢慢改變千千萬萬藏人的生活。
图片西藏女孩揹著水要回她們位於青海省同德縣的游牧民住宅
農牧並行的生產模式

2010 年調查顯示,中國境內有 620 萬藏民,其中 270 萬人住在位於青藏高原西部的西藏自治區,也就是中國政府所稱的「西藏」;至於其他 350 萬藏人則居高原東部,官方稱作「藏族自治州」的行政區域,這些自治州則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省分。

約 80% 的藏人從事農牧業,40% 藏人(兩百萬人左右)以游牧維生,數世紀以來在廣袤的青藏高原游牧犛牛、綿羊等牲畜,逐水草而居。

什麼是住房改造計畫?

據官方說法 ,西藏農牧民居住條件簡陋、農業生產與收入水平低、基礎建設薄弱、社會事業(教育、公衛)發展停滯,為改善這種情況,擺脫過去的生產模式、推廣現代養殖技術、便於普及教育、醫療,以藏人生活品質和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農牧民定居、安居工程。


2006 年,中國發布《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強調「力爭用五年時間,使全區 80% 的農牧民人住上安全、適用的住房」隨後陸續制定《西藏自治區“十一五”規劃項目方案》(2007.1.31 通過)、《全國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 “十二五”規劃》(2012.5.30 通過),為藏人住房改造計畫打下法源基礎。


《全國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 “十二五”規劃》指出,政府規劃的安居類型有三種:就地分散定居、併入現有鄉鎮村落、整體搬遷集中定居,以極快的速度改造西藏農村人口,2006 到 2012 年之間,已有 2 百萬藏民被遷入新建住房或改建原有住房,占自治區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其中約有 28 萬人被遷居,有些遷到附近,有些則很遠;而在青海省,中國政府從 2000 年代初期以來已經遷移安置 30 萬游牧民,計畫在 2013 年底之前再將 11 萬 3 千人由遊牧改為定居,屆時,青海省游牧民將有九成人口改為定居生活。

图片
图片
西藏甲瑪谷的住房改造計畫(圖片來源:“They Say We Should Be Grateful”)
图片
有口難言
图片
图片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鎮的江村,居民走過一排新落成的房子
基本上,安居計畫要求牧民放棄原本的居所、帳篷與生活方式,主要遷居至都市地區或小城鎮,有時要求牧民變賣田產與牲畜。雖然調查後發現牧民遷入的住宅品質不一,但幾乎所有遷居的牧民都有個共通點—牧民被強制要求接受遷居計畫,通常沒有拒絕餘地或得到有效的反對機會,而且很少甚至沒有賠償金。

事實上,安居計畫在執行、訂定之前,並未徵詢過藏族社區的意見,計劃的決策過程也不曾對外公開,大多數藏人直到計畫即將執行前,才從村長口中通聞這項計畫;但官方說法卻大不相同,報紙與報導皆強調計畫經過縝密的公聽會、村民公開委員會的討論,並經藏人同意,不過卻沒有進一步的證據顯示這些會議確實達到諮詢討論的目的,反而多半被高層官員當作宣布政策的場所。

由於西藏敏感的政治狀況,許多人最初雖不明白安居計畫的意義和執行內容,或者後來不願搬入計畫住宅,但卻因怕被當作異議或反政府分子而噤聲,而不敢質疑或反對這項政策。

首當其衝——藏民的經濟負擔

雖然大部分政府公布的報告大力強調補助安居的經費和銀行優惠的借貸方案,卻忽略家戶事實上需肩負的大筆遷移花費;事實上,個體家戶才是遷居計畫資金的主要出資者(見下表),藏人自籌的資金高達總花費的四分之三,這種情況也被中國媒體報導:


每戶農牧民新建或改建住房平均投資 6.76 萬元,扣除戶均財政補助 1.24 萬元,農牧民戶均自籌資金達 5.52 萬元,是財政補助的 4.5 倍。也就是說,在農牧民安居工程中,政府補助 1 元錢,就能撬動農牧民投資 4.5 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安居:惠及西藏百萬農牧民的民生工程,中國經濟時報,2009-12-09)

許多藏民都表示由於安居計畫,家裡增加沉重的經濟負擔,建造新居的費用通常達數萬人民幣,對年平均收入 4000 人民幣的藏民來說,是筆可觀的數目,許多人也因開銷增加和債務因素,不得不賣掉部分或全部的牲口和田地,嚴重威脅藏人經濟來源。

事實上,遷入新居不一定代表更高收入或更多工作機會,進入城鎮也意味需要和漢人或會漢語的藏人競爭;以玉樹自治州為例,六成游牧民離開原生土地後,無法找到工作,換言之,大概還有 2 萬 5 千名牧民處於「待業中」的狀態,沒有穩定收入來源。
图片
個體家戶負擔的房屋建造與改建資金(單位:億人民幣) (Zhou Wei, Sun Yong (eds.), Report on the 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 p. 375.)
游牧文化安在?
图片
游牧文化向來是西藏重要的文化資產,為適應高原生活,早在數千年前,藏人便發展出與環境共生共存的游牧生產模式,但住房改造計畫讓游牧民進入定居生活,某些地區甚至限制每戶人家飼養的牲口數量,對普遍每家擁有上百頭能循環利用的犛牛、綿羊、山羊的藏人來說,更是極大損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門研究西藏的學者 Robert Barnett 表示,政府認為讓人民生活進步的方法只有定居在近大馬路的房子和成為消費者一途,是非常不切實際的,「讓游牧文化現代化,就是在摧毀它。」 


不過許多人憂心的不只是定居生活緩慢摧毀游牧民文化,還有定居生活下,中央政府對牧民的政治監控。過去游牧民散居青藏高原各地,不易管理,相對具較自由的思想
、宗教活動,但定居之後,集中管理的模式讓政府更易監控藏人。

青藏高原、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反分裂、反滲透、反破壞重點地區,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和西方反華勢力一直伺機製造分裂破壞活動。通過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有利於提高遊牧民生產生活水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從而有效抵禦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全國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 “十二五”規劃》P10-11)

2011 年,中國在西藏自治區 5400 多個村派駐黨政幹部工作隊。這些工作隊將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建立政治監控系統,形同公開侵犯藏人的基本人權,藏區的人權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图片青海省銅仁市,定居游牧民村落中的西藏婦人
鄉關何處?

住房改造計劃對藏人的影響是全面而長久的,涵蓋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諸多層面,弔詭的是在計劃執行的過程,雖然政策與自己切身相關,藏人卻不曾有置喙的餘地,更沒有正常申訴的管道,二百多萬藏人如同籠罩一片巨大的沉默黑幕下,強迫或半強迫的完成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住房改造計劃,受影響的藏人多得難以想像。

如 Robert Barnett 教授所言,政府對於所謂的「現代化」是否能有另一種想像?現代化必然代表與土地和傳統文化割裂嗎?數千年來,藏人已在氣候、生活條件嚴苛的青藏高原地區發展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特殊生活模式,西藏確實需要這樣的現代化嗎?


在中國官方的資料中,不難發現行政機關對藏人傳統生活的偏見,包括「髒亂」、「人畜共處」、「沒水沒電」……等,基本上以高高在上的偏見和傲慢的態度觀察藏人生活型態,以施惠、施恩的角度制定政策,但是如此未深刻了解藏民文化,何以能為藏人設計出切合藏人需求的社會規劃?


住房改造計畫漏洞與問題相繼浮現,人權觀察組織先後在 2007 年和 2012 提出兩次調查報告並提供建言,包括暫停執行遷移和住房改造、提供適當補償方案、重新訂定物權法、維護集遊和言論自由等,引起國際社會關切,2012 年,聯合國特別報告員 Olivier de Schutter 在人權會議中更公開呼籲中國政府「立即停止游牧民非自願性的遷移和其他鄉村住民非自願性的遷移、住房改造」。


青藏高原雪域廣袤無涯,人們說是世界的淨土,但在這片美麗背後,被撤村的、拆房的藏人似乎是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定居的游牧民心裡還繫著那一片不知何時能再見的青青草原,鄉關,究竟在何處呢?




參考資料:
1.
http://xznm.agri.gov.cn/Html/2012_10_12/2_2056_2012_10_12_25118.html 西藏自治區農牧廳訊息網
2. http://zfxxgk.ndrc.gov.cn/PublicItemView.aspx?ItemID=%7Bec582153-5fd0-49b7-92ed-4e9c5ca53d4a%7D 全國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十二五”規劃 公開稿
3.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02/content_10927993_2.htm 《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
4. http://www.hrw.org/reports/2007/06/10/no-one-has-liberty-refuse
5. http://www.hrw.org/sites/default/files/reports/tibet0607webwcover.pdf  2007年人權觀察組織報告“No One Has the Libertyto Refuse”
6. http://www.hrw.org/news/2013/06/27/china-end-involuntary-rehousing-relocation-tibetans
7. http://www.hrw.org/sites/default/files/reports/tibet0613webwcover_0.pdf 2013年人權觀察組織報告“They Say We Should Be Grateful”
8. 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hrcouncil/docs/19session/A.HRC.19.59.Add.1.pdf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Olivier De Schutter提交之報告
9. http://factsanddetails.com/china/cat6/sub35/item209.html 游牧民相關資訊

關於【西藏】(Tibet)

雖然中國政府曾與達賴達成協議,在西藏暫不進行政治制度的變更,但由於解放軍宣佈解放內藏農奴,並進行土地、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改革,引發西藏地主、世俗貴族和宗教人士的不滿,最終於1959年3月初在全西藏範圍內發生大規模武裝活動,解放軍進行鎮壓。第14世達賴喇嘛於1959年3月17日及其信徒約8萬人逃至印度以尋求國際協助。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佈了解散達賴政府的命令,第14世達賴喇嘛隨後在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成立流亡政府。1965年9月1日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
0 評論

【緬甸】計畫在仰光興建三萬單位低價住宅

4/3/2014

0 評論

 
文/許芝群(台大國企系三年級)
图片
仰光市中心的城市地景(圖片來源:go-myanmar)
  由於近年來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土地價格不斷飆升,使得房價、租金節節高升,已到達人民難以負荷的地步,因此,緬甸政府預計要在仰光郊區的國有土地上建置三萬單位低價格的住所,以控制土地、房屋價格高漲的局勢。 

  近年來,緬甸大城市的土地價格開始不斷飆漲,這是由於緬甸的政治情勢趨於穩定,加上政策開放外資進來,緬甸的房地產市場開始湧入大量的外國資金,卻缺乏相關的法規限制;同時,還有國內人民投機炒作的心態,將土地、房屋價格哄抬到非常高的地步。此外,由於緬甸開始步上經濟發展的路線,許多人民開始遷徙至大都市居住,快速都市化下,使得居住需求大幅提高,但供給沒有相對應增加的狀態下,土地價格及房價開始飆升。 

  土地價格飆升影響緬甸經濟、都市發展以及人民居住這三個面向。就經濟發展來看,政策開放外資進入,雖然對於整體國家經濟發展有幫助,但卻導致國內突然湧入大量資金,使得資金浮濫,投資炒作的空間大,土地、房屋價格飆升,反而影響投資環境,例如,設置工廠的成本增加、辦公室租金太高等,這些都會讓外資卻步,反過頭來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形成經濟發展的阻力。

  而就都市發展來看,土地、房屋、租金價格過高會影響都市的土地利用,導致都市內部發展不均,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將資金轉往他地,例如其他的未開發城市,限制都市內建設的資金來源,導致發展受限,最後,土地、房屋等價格過高也會帶來人民居住的問題,過高的價錢可能會讓人民無法負荷,使他們無法容身於適當大小的房子,也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更可能帶來社會問題。
 
  緬甸政府之前曾推出資產交易稅這項政策來抑制土地、房屋價格高漲的現象,但仍然無法解決租金高漲的問題,因此,政府後來希望能夠透過解決供需不平衡的問題,也就是蓋國有房屋,來解決房屋、租金過高的問題,讓人民能有安穩的居住空間。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方法仍是治標不治本,雖然政府試圖透過干預市場的機制來穩定土地、房屋價格,但政府能提供的國有住宅有限,而且無法解決投機行為,還是可能會有繼續炒作房價、租金的單位或居民,若政府要能徹底地解決這項問題,還需要從投機客方面著手,透過更多的資金或價格方面的限制來抑制土地房屋價格再繼續上升。


關於【緬甸】(Burma)

緬甸歷經了英國統治後,成為一個軍人專政的議會制國家,最為人知曉的大概是全國民主聯盟的領導人翁山蘇姬。緬甸目前的經濟發展陷入停頓,或甚至衰退,其軍政府對待翁山蘇姬的態度,也常成為國際以經濟制裁對待緬甸的理由。
0 評論

【阿根廷】階級隔離下的門禁社區

4/2/2014

0 評論

 
文/陳芃羽(台大地理系三年級、台大經濟系輔修)
图片
布宜諾艾利斯的門禁社區,下方為富人階級,上方為貧困階級(圖片來源:theguardian)
  在布宜諾艾利斯的郊外,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居住在「門禁社區」,在房屋群落外築起圍牆與鐵絲網,還有警衛身揹著手槍、突襲步槍在社區外守衛著,這些都是當地富人為了把窮人排除在外的措施,在圍牆外仍然可以看到衣衫襤褸的乞丐在乞討食物,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這種門禁社區甚至被視為是一個「國家」,外地人要進入社區要提供身分證還有特定授權才予以通行,圍牆就是一種隔離的邊界。圍牆外有一個玩笑話是門禁社區裡的兒童覺得裡面的高爾夫球車是人類的主要運輸方式,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紅綠燈。


  因為自2001年阿根廷發生金融危機後,失業率節節上升造成首都內的歹徒和綁匪增加,犯罪率大幅提高,圍牆內的富人要買東西甚至要走高速公路越過貧民窟到遙遠的地方採購,種種的安全保護措施就是為了避免兒童被綁架。 

  為什麼阿根廷會有門禁社區廣設的現象呢?Blakely 和 Snyder(1997)的《要塞美國》(Fortress America)指出,門禁社區為一個將公共區域私有化,並限制其出入口的住宅區,通常社區外有籬笆或圍牆圍繞,透過私有警衛、保全人員等安全措施,來控管進出社區的人以維持社區之安全性。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ies) 歷史可以追溯回十九世紀,當時是富有的 portenos(港口城市居民)用來度過夏天的地方,又稱quintas(用來遠離擁擠和汙染的城市)。第一個門禁社區是TortugasCountry俱樂部,成立於193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西北方的城市Pilar,為一個鄉村俱樂部。


  而門禁社區真正在布宜諾艾利斯繁榮的時期為1990年代,當時的房地產市場發展蓬勃使得門禁社區數量大幅增加。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後,失業率節節上升,犯罪率也急速升高,中產階級和專業階級在面對社會問題和政府財政以及貧困下,基於對安全的迫切需求,門禁社區成為大城市郊外的一個特殊的景象,在房屋外築起圍牆與鐵絲網,擁有基礎的設施,目的就是保護其內部居民不受外部的治安影響,而孩童生活在自行建構的泡泡之中,與現實世界隔絕,也被稱之為「The Bubble Generation」(泡泡族),形容那些孩童活在受到保護的泡泡之中。 

  富人因為害怕不良的治安因而築起高牆隔離窮人,這樣的現象某種程度上也表示了阿根廷城市的貧富不均現象。根據阿根廷Cronista報社的報導指出,2013年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地區貧富差距擴大最快的國家,用於考察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在過去15年間上升了5.4%,在0.43~0.5之間波動,而國際社會公認吉尼係數超過0.4就處於警戒水平,且阿根廷的這項指標在現階段還是持續增長中。根據《經濟學人》2013年的報導指出,阿根廷政府為瞭解決社會貧富不均和門禁社區廣設的問題,在2013年十月通過《居住區門禁法律》,允許省政府對新的門禁社區徵收其土地十分之一的稅收或等值現金,來籌建社會保健住房。另外,對門禁社區的空白土地徵收50%的稅,且允許政府對已經荒廢5年的地徵稅,目的就是要減少貧富不均現象所產生的問題。 

  此外,阿根廷政府也嘗試解決城市內的貧民窟問題。2001年,阿根廷對貧民窟進行一項綜合改造計畫,對低收入群體提供低息貸款建設國民住宅,改造過程中優先選擇當地低收入家庭的勞動力參加工程建設,以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透過這種居民親身參與改建的合作社,將原本的違章建築變成了符合城市環保標準的住宅。 

  富人為了擁有安全的居住環境而選擇居住在門禁社區,然而,門禁空間在實質的空間中做出一種劃分,不但使得都市生活的公共空間漸漸消失,也是一種另類的「階級隔離」形式。這樣的形式,對於自有空間有著排外性及獨占性,降低了社會互動的機會,促使都市社會空間破裂,不僅增加貧富族群間的緊張和衝突,也使得幼童從小就生活在大人所建構完美世界的舒適圈裡,與現實世界隔絕,活在「象牙塔」中。 

參考資料 

1. The Economist 2013. Argentina’s wealth gap─Barbarians at the gate. http://www.economist.com/news/americas/21588416-capitals-exclusive-closed-neighbourhoods-face-heavy-new-tax-barbarians-gate (last accessed 13 March 2014). 

2. Thuillier G. 2005. Gated Commun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 challenge for Town Planning. Housing Studies 20:2, 255-71. 

3. GoodAirs 2007. The Bubble Generation . http://www.goodairs.com/2007/04/bubble-generation.html (last accessed 13 March 2014). 

4. 吳翊瑄、沈鈺庭、陳相志、廖怡涵 2009。台中透天型門禁社區與住戶購屋選擇之研究-以重劃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學士論文。 


關於【阿根廷】(Argentina)

阿根廷(Argentina)剛獨立時,有著和美國幾乎相同的發展潛力,礦產、水力、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但是後來的經濟形勢卻逐漸惡化,國內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
0 評論

【埃及】重新觀看死人城

4/1/2014

0 評論

 
文/彭云(台大地理系三年級、台大公衛系雙修)
图片
埃及死人城的生活情況(圖片來源:人民聊吧)
  埃及的首都開羅裡,有著名為死人城(City of Dead)的居住區,稱為死人城的原因主要是當地有約莫100萬人與墓群一起居住,在埃及人口激增、住房緊張、地價昂貴等情況下,死人城逐漸成為開羅窮人的聚居地。
 
  對於這樣的住房問題,政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在首都開羅周圍的沙漠建築新城市,但仍有許多人希望可以留在都市中,因為都市有更多的工作機會。除此之外,埃及原本的傳統觀念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傳統的社會規範中,直到男方買得起房屋前,一對愛人是不能結婚的。 


  因此,美國的埃及住房專家David Sims,協同埃及政府提出一項新穎的方案,嘗試在Manshiet Nasr這一個廣大的寮屋郊區進行試驗,也就是轉交土地的所有權給寮屋的居民,並保障土地的使用權,也就是說居民可以將自己的土地抵押或借貸,以創造自己的事業。這項計畫最後的成效不錯,一直擔心被驅趕的居民也對此滿意。 


  埃及的死人城聽起來駭人,其實不然。在開羅,有一處著名的卡拉發公墓群,占地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當地的墓宅是按照民居風格來建造,有院落、圍牆、大門、房屋以及墓室;死人城地下埋著死去的人們,而地上住著約100萬民的活人;死人城也因此變成了開羅最有名的貧民區。   


  死人城是開羅的古墓區,約莫在14世紀時,開羅的有錢人或是做官的人就開始在這裡建造墓地,為了保護墓地不被別人破壞,他們會雇用守墓人,並在墓地裏搭建簡易住所,讓守墓人居住。守墓人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受僱為別人守墓,每月獲得數百埃鎊做為酬勞;第二類則是無力購買住房,便免費替墓主家守墓,以換取棲身之所;第三類是家道中落者,無力在城裡購置房產,只得去看護自家祖墳。 

  死人城中,有公共汽車、計程車,也有清真寺、咖啡館、水煙館、商店、地攤等,街道也和別的貧民窟差不多髒亂,但這裡的街巷更狹窄雜亂,既沒有街名指示牌,也沒有交通警察和治安警察,但卻比其他地方多了一份寧靜。 

  對於這個狀況,埃及人類學專家邁萊克亞坎解釋說,埃及人自古認為,墓地是生者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僅屬於死者,墓地也是生命的開始,因此,埃及人自古有個習俗,活人、死人是不分家的,埃及人並沒把墓地看作死亡之地,而是把它視為生命起始的地方。 

  而上文提到的地區,也就是開羅內最大的寮屋區,Manshiet Nasr,又稱為Garbage City,大多居住著以蒐集垃圾為工作的人,這些人因乾旱的原因,在1950年代從郊區移居到此處;約超過五十萬人居住在此地,因服務不足、缺乏基礎設施而過著貧窮惡劣的生活,該區回收開羅80%的垃圾,當地的孩子們有極高比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腹瀉以及傳染性疾病,居民有49%都患有腸道寄生蟲。 


  政府將土地的所有權轉讓給Manshiet Nasr地區的居民,並確實改善了他們的惡劣的生活,然而這樣的方案是無法改善死人城的住房問題的。因為墳墓是無法隨便轉讓的,而一整個公墓群更是另當別論,此外,埃及人的生死觀是非常特別的,埃及人普遍認為死者與生者之間依然還會保持某種聯繫,陰陽兩界必然有互通的渠道,因此,即使死亡之後,死者依然存在家族中並且受到尊重,使得抵押或是借貸目的更是不可能在死人城中發生。 


  在近年,埃及政府開始也關注這樣的問題,並出資改善死人城的供電、供水等基礎建設,並整肅當地混亂的治安,但也間接的表明了認可死人城中死人與活人混雜的狀況;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觀光客都對死人城非常有興趣,也有許多人聞名而至,這點也是死人城內貧窮狀況能夠改善的另一個契機。 

參考資料: 


1. 新華報刊 2012。開羅城裡的“死人城”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12-09/23/c_131850672.htm (擷取日期:2014.3.12)。 


2. Pangea guides 2013。Manshiet Nasr (Garbage City) http://www.pangeaguides.com/africa/egypt/cairo/manshiet-nasr-garbage-city.html(擷取日期:2014.3.12)。 


關於【埃及】(Egypt)

從法老王到阿努比斯,再到世界七大遺產的金字塔,埃及身為四大古文明之一,一直都有著其獨特且迷人的沙漠文化。而先前也感染了阿拉伯之春的茉莉花革命,這個千年古國如今也開始走向時代嶄新的一面。
0 評論

    發文時間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