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世界角落
Corners

二手菸的滋味:馬拉威孩子的菸草童年

10/17/2015

3 評論

 
文/陳祉吟(台灣大學護理系學生)
Picture
馬拉威孩子身陷於採集菸草的童年之中
  馬拉威,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其人口約有80%住在農村地區。在經濟上高度仰賴農業,但農業的生產方式多以小耕農作為主,為了增加收入來源,農民傾向種植高經濟作物,故馬拉威的外匯來源以菸草為主,占了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過去大面積的菸草種植多集中在美國,但現今大約有75%的收穫卻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由於菸草公司在馬拉威享有低關稅、低規範及低廉勞工,使得馬拉威成為目前世界五大菸草生產國之一。但儘管這樣的「綠色黃金」帶來了顯著的外匯收入,但卻衍生另一隱憂──「菸草童工」。

​  馬拉威為世界低度發展國家,約有72%的人口生活於貧窮線之下(每日收入不到1美金),而該國的童工數約有150 萬人,為非洲之冠,其核心因素就是「貧窮」。許多父母要求子女從事勞作以維持生計。隨著煙草銷售所帶來的高經濟價值,許多兒童被迫因經濟需求與家人一同在菸草場工作,所以在菸草收穫的季節來臨時,可看到一大片蓊鬱的菸草田中充滿著這些年輕的身影,而他們的年齡通常僅有五歲。童工們的任務為清理土地、建設菸草乾燥棚、除草和採摘菸葉,然而,長時間暴露在高尼古丁濃度的環境中,對這群童工產生嚴重程度的健康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菸草工人們進行剪切和捆綁菸葉時,每日經由皮膚吸收到的尼古丁量高達54 毫克,等同於50 支香煙的量,造成工人患有菸草萎黃病(Green Tobacco Sickness),即尼古丁中毒症狀,而出現嚴重的頭痛、腹部絞痛、肌肉無力、呼吸困難、腹瀉和嘔吐,嚴重甚至導致高血壓和心律不整,而尼古丁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神經系統更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傷,長期暴露下會破壞大腦的結構和功能,而破壞認知和行為能力。

  不僅健康受到威脅,許多童工也被迫放棄上學的機會而到田間來從事勞作,這也在無形中導致童工們終生陷入剝削、文盲、知識水準低和貧窮的惡性循環中。這群孩子多半在無知的情況下,冒著自己的健康、安全和未來,在這片「綠色黃金」中進行危險勞動,好得以賺錢來貼補家用,但實際上,他們平均工作12 小時,僅獲得大約0.17 美元的薪資。而能拿到薪水的童工們,還算是幸運的一群。國際兒童人權組織指出,有菸草農場主人當初承諾給予童工們良好的酬勞,但到了收成拍賣結束後,童工卻僅得到一件舊毛衣。而這一件舊毛衣,正是自由貿易下勞動受層層剝削的結果。
Picture
馬拉威中部的婦女帶著年幼的孩子在整理菸草(圖片來源:IPS)
​利潤流向何處?

  在馬拉威,光是將成人工人替換為雇用「童工」來採集菸草,便可讓菸商在一年中省下高達一千萬美元的人力成本,再加上該國在法律上對於勞工權益未有保障,許多跨國香煙公司紛紛選擇投資馬拉威來種植菸草。根據聯合國統計,馬拉威所生產的低成本菸草葉有98%以上出口到國外,主要流向到歐盟和美國,且超過90%的馬拉威菸草是由兩大美國中盤商買家所收購,中盤商再將收購來的未加工菸草轉售給國際煙草公司,他們主要的客戶是世界兩大香菸製造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商品名-萬寶路)和英美菸草公司(商品名-好彩)。

​  而在馬拉威的菸草買賣過往皆是透過「喊價」的方式進行,所以到了拍賣季時,菸農們會將這一季所採收的菸草拿到拍賣市場進行議價,然而拍賣的過程中,菸農們並不了解菸草實際在國際市場的價格,故價格高低幾乎由資本家所把持。交易市場人聲鼎沸,在這樣資訊不對等的產銷結構中,ㄧ包包的菸草便以快速且草率的拍賣方式被中盤商所收購,而菸農們的心血也一一「賤價」售出。

​  馬拉威政府自2012 年起開始推行契約農業,鼓勵菸農與菸草販賣公司簽訂契約,來建立彼此長期合作之供需關係,以保障菸農有固定收入來源,免除拍賣市場的惡性競爭,確保菸農的利益在交易過程中未受折損,但該政策推行至今,受到許多菸農的反彈,抗議該政策的制定仍是以企業的最大利益為考量,「勞動剝削」的現象依舊存在。而顯然地,馬拉威的兒童也未因此能脫離菸草田,回歸到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反而因處於生產鏈的最低階層,其權益便再次受到剝削,甚至是忽視。

​法規保障了誰?

  儘管馬拉威政府簽署了由聯合國和國際勞工組織所訂定的童工公約,也在國家法律條文中明訂,禁止僱用14 歲以下的童工,那麼為什麼政府仍舊對於童工議題視而不見?答案其實很簡單:馬拉威的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菸草出口,這占了國家出口收入的70%,因此馬拉威政府對於違反童工公約的農場僅有輕度的制裁,在過去的兩年中有49 家菸草農場主人因雇用童工而被起訴,但他們僅受到34 美元的罰緩。這樣的懲罰當然並不構成對菸商的威脅,使得菸草童工仍持續承受尼古丁所帶來的身心危害。儘管馬拉威是國際勞工組織的會員國之一,但為了國家的經濟利益,並確保外國資金的挹注,犧牲的卻是這群菸草田裡童工們的人權。
Picture
政府的視而不見,助長了新自由主義的擴張(漫畫作者:Khalil Bendib)

​綠色黃金,還是綠色泡沫?

  Swafi,ㄧ位在馬拉威菸草田工作的青年,與半島電視台的專訪提到:「我2004 年便來到這工作,希望能有好的收入,但實際上卻沒有我想的如此美好,但很無奈的是,低教育知識的我,別無選擇只能來這工作。」而另一位農婦也提到:「我們需要這些孩子來幫忙,才能賺取微薄的收入,而賺錢的目的是為了能買玉米來填飽肚子。」由於早期在政府的呼籲下,許多農民相信種植菸草會比種傳統糧食作物,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財富,但,結果卻不然。又因菸草為國家的主要外匯收入來源,政府怎麼都不可能放棄這塊「大餅」,所以農民們在缺乏可使農業轉型相關技術和資金的條件下,仍舊持續過著「種菸草,買玉米」的貧困生活。

​馬拉威童工吸的「二手菸」

  馬拉威和台灣一樣有義務教育,但是卻有將近25 萬名6 到11 歲孩子從未上過學,有些孩子因為貧窮,不但無法支付學雜費用,甚至連基本生存都有問題,為了賺錢馬拉威的兒童們被迫失去受教育的機會。而童工所採集的菸草經由國際貿易行銷於歐洲、亞洲和美國的市場中,但很少購買香菸的人知道,他們手中的那根菸是犧牲馬拉威童工們的健康和教育所製成的。在已開發國家,吸菸者往往不斷被提醒有關吸菸的健康風險,然而這些癮君子常有「無視」的迷思,認為吸菸的受害者僅有自己而已,但事實上,他們的「中毒」習慣也透過產品的生產鏈,毒害著馬拉威兒童們的夢想與未來。當你從手裡點起一根菸時,是否曾想過遠在非洲的馬拉威兒童,也受你「二手菸」的危害?

參考資料
  1. ALJAZEERA半島電視台˙Malawi’s Children of Tobacco˙網路取自http://www.aljazeera.com/programmes/peopleandpower/2014/01/malawichildren-tobacco-2014114957377398.html
  2. thegurdian˙Child labour: the tobacco industry's smoking gun˙網路取自http://www.theguardian.com/global-development/2011/sep/14/malawi-childlabour-tobacco-industry
  3.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2013). The Global Cigarette Market. Retrieved from http://global.tobaccofreekids.org/files/pdfs/en/Global_Cigarette_Industry_pdf.pdf
  4. McKnight, R. H., & Spiller, H. A. (2005). Green tobacco sick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ublic Health Rep, 120(6), 602-605.
  5. 畢嘉士基金會˙認識馬拉威˙網路取自 http://englishcoffee.org.tw/aboutmalawi.php
3 評論

快來看美麗的澎湖曬魚業

10/6/2015

0 評論

 
圖文/瑞比夏至
​  夏天是澎湖的曬魚季節,來到澎湖嵵裡可以看到非常壯觀的曬魚產業,一開始漁家會把魚放在鹽水裡面浸泡,泡完拿出來鋪在網子上,再拿去蒸大約12分鐘。最後拿到太陽下曝曬兩天,製成魚乾(曬魚五法可見此)。魚乾製作完畢後會儲存在大冷藏庫,隔天用海運運到台灣,目前主要銷售到台灣中南部的市場,價格隨著鮮魚市場而調整,譬如鮮魚一公斤大約20元,加工後一台斤大約可以販售80至100元。過去漁獲多時,我的阿公會找村裡的中年婦女來幫忙曬魚、裝箱,在這個過程裡因為要不斷彎腰,以及承受日曬,所以會有一些職業傷害。裝箱時,阿公很嚴格要求魚肚破掉的都要挑掉,不能賣出去。

  今天看到的魚量總共是十八籮筐,大部分是跟漁民採購的,以前魚獲多時可以到一百籮筐,阿嬤說半夜就要起來開始煮魚,曬起來有三千多個竹網那麼多,現在漁獲大不如前。一條完整的魚乾是可以直接剝開吃的,而剖開曬的魚則要再烹調過才能吃。澎湖的魚乾真的很好吃喔!
Picture
Picture
沙丁魚
Picture
Picture
小管
Picture
象魚
Picture
溫魚
Picture
四破魚
Picture
曬好的魚
Picture
準備裝箱
Picture
裝箱完要銷出去囉
0 評論

科威特:全世界最愛用推特的國家

10/3/2015

0 評論

 
文/傅馨霈(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
Picture
推特(Twitter)是知名的社群媒體之一
  現代科技的發展牽動著全球化,而社群網站更是直接的催化劑。隨著網路普及化,智慧型手機的進化,社群網站成為一股不可忽視、必定帶來改變的力量。從阿拉伯之春到太陽花學運,社群網站的影響力深入各國,而科威特,在知名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的高使用率特別值得探討與研究。科威特非常特殊,位於阿拉伯文化圈的中心,也被認為是中東地區言論自由最開放、最西化的國家。在這樣看似有些矛盾的環境下,推特所扮演的角色,具體化了科威特的複雜樣貌。
Picture
阿拉伯文成為臉書使用率、成長率最高的語言(圖片來源:thenextweb)
  長期以來,位於伊斯蘭教文化圈心臟地帶的中東被視為封閉又保守的區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加速,網路打通了中東通往全世界的管道,使中東各國上網的比例逐年增加。統計顯示,中東地區使用網路的人口當中,高達88%的人幾乎天天使用社群網路。阿拉伯文更是社群網站第二大的使用語言,45%的使用率僅次於48%的英文。在各知名社群網站如臉書、推特,阿拉伯文成為成長最快速的語言。 

  科威特的網路滲透率逐年上升,而且在各社群網站的滲透率高於大多數的中東國家,尤其是推特。2012年3月,科威特發出將近六千萬則推特文,滲透率為8.13%,領先巴林的4.28%、卡達的2.22%,共有23萬多個推特使用者。從2013年到2014年,以人口平均使用率來計算,科威特為全世界使用最愛使用推特的國家。每三個科威特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有推特的帳號。從此可見,推特已經成為科威特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Picture
阿拉伯國家推特滲透率以及推特文數量 (2012年3月)(圖片來源:adweek.com)
  企業界非常歡迎推特的崛起。科威特還沒發現石油之前,以金融貿易為主要經濟活動,因此重視具有開創性的企業家精神。網路和社群網站的商業化,正符合科威特這樣的傳統價值,因此企業把這樣的科技發展視為另一種商機。許多企業搭上推特風潮,創立官方的推特帳號,並且設定線上服務的時段,給顧客全面性的服務。VIVA Telecom的官方推特帳號提供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的顧客服務,而這家的執行長Salman Bin Avdulaziz Al Badran也使用他個人的推特來親自回應顧客。更有研究指出,推特滲透率和國家GDP之間為正關聯,印證推特的高使用率和經濟發展的相關性,讓企業從推特的崛起得到利益。
 
  對於年輕族群而言,推特的網路世界成為抒發壓力的地方。因為伊斯蘭教的宗教、文化所注重的價值,所以社會依然保守,非常注重個人形象和名聲。科威特的年輕人因此承受非常大的壓力跟約束,限制著他們的言論跟行動舉止,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推特成為了逃避來自家庭、社會壓力的一個管道,提供他們現實生活缺乏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作自己」。這樣的現象也造成沉迷網路的問題,使年輕人不願意回歸現實面對這些壓力。而年輕族群覺得政治與性,是最能感受到「線上的自由」的兩大領域。這呼應了為什麼人民,尤其是越來越接受西方思想跟全球化的年輕人,會那麼喜歡使用網路;同時也造成政府的擔憂。
Pictur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elevised, It Will be Tweeted”(革命不會被電視播送,但它可以被推特出去)(圖片來源:freedomhouse)
  面對推特的盛行,科威特政府保持矛盾的心態。他們歡迎這些科技帶來的發展優勢以及便利性,又抗拒跟隨推特的自由言論,認為這會動搖政治權威及宗教價值。在2012年2月的國會選舉期間,科威特人在推特上討論候選人以及其政見。同年的12月,人民在推特上規劃抗議選舉結果的行動,也出現批評抗議者的推特文。推特的力量徹底改變了人民參與政治的方式,讓政府無法忽視推特的重要性。針對推特上流傳總理下台的傳聞,政府特別出面澄清消息是假的傳聞,可見政府意識到大多數的民眾都使用推特,如此重視推特上的言論。政府部門也藉由舉辦科威特社群媒體的高峰會(Kuwait Social Media Summit),討論其發展趨勢,以及如何跟政府作結合。
 
  但是,推特上的無限自由,逼迫權威政府使用極端的方式限制言論自由,尤其是對針對宗教或政治領袖的言論,使原本被視為波斯灣地區最自由、西化的國家,打破看似民主的表面。在2012年,大約十二人因為發了疑似汙辱君主的推特文,而被逮捕。有人發表「具有宗教冒犯性」的推特文而被判五年的刑期。曾經擔任國會議員的律師Khaled al-Shatti在今年,發了批評由沙烏地阿拉伯主導阿拉伯國家聯盟對抗葉門反叛團體Houthis的推特文,而被逮捕。他的罪名為「挑戰軍主、使科威特軍人士氣低落、冒犯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威脅沙國與科威特之關係」。因為推特文而入獄的事件,為科威特獨有的奇特趨勢。
图片科威特人因推特文而入獄的奇特現象所出現的網路圖片

​  由推特和不同對象的關係,可以看出推特在科威特的重要性。推特成為科威特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帶來商機、言論自由、政治參與的改變,但也造成政府使用極端的手段,試圖控制推特及言論自由的走向。我的解釋是,推特只是檯面化科威特本身矛盾性的平台,凸顯具有衝突性、多元化的國家特質,使原本隱性的問題爆發,使政府和人民不得不重視。
 
  由建國以來,科威特親近西方文化和美國,為中東地區最有可能往民主發展的國家,但脫離不了身為阿拉伯國家所需要遵守的傳統宗教規範和價值。推特所引進的自由言論與空間,促進科威特人民開始思考自己是誰、政治及國際議題的立場、該如何面對言論自由等等敏感問題,衝撞他們內在的多元性質。推特在科威特的盛行,是否有機會造就第二個阿拉伯之春,得看科威特人民如何選擇。

0 評論

赤道之虎新加坡?經濟富裕下的多重民生問題

9/19/2015

0 評論

 
文/劉凱健(台灣大學化學系學生)
图片
今年是新加坡建國五十年,到處都可以看見國旗出現,圖為浮爾頓酒店在國慶日前後的燈光秀(萬宗綸攝)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成長在李光耀時代》作者兼新加坡資深媒體人的李慧敏指出,目前新加坡人對於人口、房屋及交通的施政,以及外來移民問題,早已民怨沸騰。自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先生辭世後,新加坡恐蘊釀一波反對李顯龍的聲浪。「在不少新加坡人的心目中,李光耀仍有著無法取代的『崇高』甚至是『神人』的地位,將新加坡的建設成就完全歸功於他的智慧與努力。」但根據《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指出,李光耀的功過很難論定,一方面是新加坡人民對他的尊重與感恩,另一方面他曾利用行政及司法手段打壓異己,但隨著他的逝世,新加坡許多困境也將一一浮現。新加坡如今民怨載道的種種社會問題,簡單來說,是因為快速成長的人口以及分配不均的財富所造成,例如:過度擁擠的都市與公共交通、一輩子的房奴生活還有成長得比工資還快的物價等,狹義上來說可視為短時間內快速成長的經濟所造成的弊端。

貧富懸殊大,物價水準高

  首先,根據凱捷管理顧問公司(Capgemini)與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2014年6月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13年新加坡身家超過100 萬美元的富豪約10萬5100人,也就是說,平均每37位新加坡人中就有1位百萬富豪。若把所有人的資產相加,總額高達5225億美元。雖然政府也打房,抽取高額富人稅,購買新車更是貴得嚇人,而強力驅動的經濟成長則讓中小企業主生意不斷,且能進行跨國商業活動,賺到令人稱羨的商業收入。但是,全球物價調查網站城市生活指數平臺(Expatistan.com)對各城市物價進行排名,新加坡的物價指數,名列全球第七,亞洲第一。在信仰菁英領導制的李光耀主導下,新加坡成為一個安全又乾淨的國際金融、製造業重鎮,但引入大批的銀行家、股票經理人及許多專業人士進駐後,新加坡的物價及房價更是水漲船高。

  對照之下,一般民眾快樂不起來,不僅僅要忍受高消費的生活開支,還要擔心工作機會被剝奪而導致負擔不起日常生活所需,高消費生活指數更讓他們備感壓力。此外,新加坡為了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力道,急需大批較為「廉價」的外國勞工填補,自1990年起愈來愈龐大的移工進入,也讓新加坡人產生工作被搶走的剝奪感。根據消費者網站顯示,1998年1.5新幣便可享用到的南洋美食叻沙(LAKSA),在2015年的今天,小販中心的最低價也要5元新幣,短短的十七年,物價飛漲了277%。因此,《經濟學人智庫》調查顯示,新加坡已連續兩年(2013、2014)成為全球物價最昂貴的城市,甚至還超過紐約及巴黎。話雖如此,相關領域的專家還是認為,乾淨、有秩序、執政廉潔、高效率及高生活水準的新加坡,仍會是全球富人選擇落腳的頭號城市之一。換句話說,因為遷徙進入新加坡的外來白領與仰慕者所造成的物價飛速高漲的情況,有可能還要繼續下去。

  為解決這個課題,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第一,今年2月底,新加坡政府宣佈將所得稅的邊際稅率從原有的3.5%-20%,最高邊際稅率提高至22%,針對收入前5%的富人課更多的稅收,這也是新加坡近30年來首度調整稅率,並將把稅收使用在社會及老人福利。但其實22%的邊際稅率,遠低於日本的50%、台灣的40%富人稅。第二,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在2015年2月發佈的新加坡2015財政年預算案公告,斥資新幣7億1700萬,推出50%個人所得稅回扣,協助中等收入納稅人,估計將有150萬人受惠,回扣額頂限設在1千元新幣,以確保受益者絕大部份是中高等收入群體 。

Picture
外來人口暴增,居民受苦於交通擁塞

  無可否認,新加坡是小國,面積才
716平方公里,但是根據統計,2014年人口就有547萬,其中公民及永久居民才387萬,瘋狂的人口密度僅次於香港。1998年的新加坡,人口才392.7萬。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平息後,為開始用一系列的受惠政策還有所樹立的高、廉、捷形象,迅速吸引了高階知識分子、白領、富豪紛紛移民或定居新加坡。由於在教育體制方面的種種優勢,新加坡日益受到投資移民申請者的青睞,全家移民、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成為眾多投資移民家庭的首選。但畢竟扣除自然保護區、蓄水池和軍事用地等,實際可使用面積只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家到底需要能夠容納多少人?新加坡政府的理想數字是650萬。但與政府的觀點不同的是,2015年的547萬人的數字,已經成功激起了人民的憤怒。


  根據Google Trends統計2004年至今的搜索關鍵字「Traffic Congestion(交通擁堵)」第一名的就是新加坡人。網路上也隨處可見,部落客或是到訪的旅客抱怨政府應盡基礎義務設施項目之一的公共交通過於擁堵,以致於乘客倍感不適。造成公交擁堵最主要的原因是,佔據平均全國人數30.34%約160萬非本國居民或永久居留的每日外來人口,影響了剩餘其餘69.66%本地居民應享有的權益。新加坡雖然一直以來本著開放的移民政策,但是隨著近年來新移民的不斷湧入,控制人口飽和度也是政府的考慮因素。與此同時,新加坡的車流量所造成的塞車也是令新加坡人民詬病的另一個大課題。繁忙時間的道路賽車,永遠是阻喝人們驅車前往上班、上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人口課題,隨著澳大利亞、加拿大相繼提高了商業投資移民的門檻,受移民人士歡迎的熱門國家新加坡的投資移民對於申請人要求也將更加嚴格。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公佈的新標準,2011年1月1日起,新加坡投資移民的金額將由原先的150萬新幣提高到250萬元。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新加坡投資移民的申請者開始增多,但是新加坡政府處理案件的速度卻沒有提升。此外,為了防止外籍移工濫用前來新加坡工作的機會和本地人結婚而滯留在新加坡,法律還規定凡是持有或是曾經持有勞工準證的人,如果和本地人結婚,必須經過人力部的批准。目的則是為了拒絕在經濟貢獻上低過平均水準的人加入新加坡。為了控制人口素質,法律也規定了持有工作準證的女子不能在新加坡生子,假使懷孕生子,也無法讓小孩取得新加坡國籍。就政府的觀點,擁有高學歷以及卓越工資的高階人士才是他們理想中的潛在國民。因此,近幾年來,獲准新加坡護照的人多是收入不錯的知識分子和成功人士。

  就公共交通課題,新加坡2013年4月16日公佈在上午尖峰時段,提供免費搭乘交通工具的計畫,以舒緩大眾運輸網絡嚴重擁擠現象。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說,將自6月24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試驗,通勤者在工作日上午7時45分前,抵達市中心16個指定地鐵站,可免費搭乘地鐵。在上午7時45分至8時抵達指定地鐵站的通勤者則享0.5新元的車資折扣。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發布聲明說:「進行這個試驗的目的是要鼓勵通勤者,能夠並願意更改搭車時間的話,可在尖峰時段前,早一點搭車進城」。

图片
新加坡交通擁塞成為話題(圖片來源:http://www.aussiepete.com/)
  為了控制國內私家汽車的增長與促使人民改搭公共交通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90年代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便想出了舉世聞名的COE,所得還投入中央資金,為利民建設所用,並在政府網站上定期發佈每年的財政收入及支出狀況及明細,增加財政的透明度。簡單來說,便是「車輛限額計畫」,根據交通狀況和道路容量,科學地確定車輛投放配額,讓國民在購買汽車以前,必須上網競標擁車證,價格由零元起,競標結束後價高者得。但根據價格的統計,擁車證的價格只會居高不下,2014年1600CC以下的小汽車的牌照2014四月最新價格是186萬台幣,下一個等級的中型車是204萬台幣,配上新加坡的暢銷車款「Toyota Corona 1.6」需要大約新幣13.5萬(約326萬台幣)。根據lta.gov.sg官方數據顯示,去年2014年的總發行量為28932張,每張有效期為十年,並強制規定超過十年車齡的汽車不准上公路以維護交通安全與控管車輛。數據也顯示,新加坡私家車每年的新增數量,逐年降低,由2007年的109,376降至如今的28,932,效果非常顯著。

  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於1998年開始實施的電子道路定價策略(Electronic Road Pricing, ERP),讓駕車人士意識到,開車可不僅僅是負擔自己的油錢而已,還得負擔因開車而引發的公共外部成本。經過8年的發展,收費制度已趨於完備,還在2006年內置GPS,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代替原先設置的感應器與拱柱,還有利於空間利用與市容美化。由於ERP的施行,減少了2.5萬輛車輛於尖峰時段進入尖峰地段,車速更大大提升了20%,維持在時速每小時45-65公里之間。此外,新加坡也是全世界最早收取道路交通擁堵費的國家,實施這項政策已經近40年,效果明顯:進入交通擁擠區域的日交通量減少了15%,其中上午上班高峰期減少16%,車速又提高了22%。今年,尚達曼還自2003年以來首次宣佈調漲汽油稅。他指出,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下調,即使汽油稅調高,新加坡汽油零售價格還是會低於過去兩年半來的水準。這將每年為政府帶來約1億7千700萬元的稅收。為協助公眾過渡到較高的汽油稅,政府將為各類車輛提供一年的路稅回扣,汽車可享有20%的路稅回扣,汽油電單車60%回扣,使用汽油驅動的商用車則可享有百分百的路稅回扣。這項優惠將從今年8月1日至明年7月31日生效,政府將因此損失1億4千400萬元的收入。

图片
新加坡到處都是像這樣的組屋建築(萬宗綸攝)
房價攀升,國土擁擠

  最後一項,新加坡人最關注的房價問題。常言道,「衣食住行」。身為美食天堂的新加坡,地處東南亞的交匯處,又由於極高的國民人均收入,吸引了周遭各國的料理好手前往發展飲食業,因此在食品方面沒有太大問題。同理,身為擁有「花園城市」讚譽的新加坡,更加是旅行客嚮往的地點之一,再加上自身的環球影城、烏節路,鄰國的Legoland、Premium Outlet等,是新加坡國民的週末好去處,衣、行也不成問題。但落在了最後一項,住。

  外來人口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投機客,不斷刷新新加坡的房價。使得建國一代常言的,努力工作,20歲買房的預言無線往後延長。這一點,便引發了新加坡本地居民的強烈反彈。檯面的高GDP,不意味著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是如此。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2012年12月30日,新加坡人均GDP為60,688美元。非盈利經濟學家組織新加坡經濟學會的副會長Yeoh Lam Keong表示,該調查顯示了一些實情:新加坡人絕對富裕,但相對不幸福。新加坡智庫──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助理高級研究員Yeoh解釋,在平衡工作和生活方面,新加坡人屬全球最差之列,工作時間也屬全球最長之列。新加坡人壓力過大,沒有足夠時間娛樂和過家庭生活。

  國際勞工組織2010年一份報告顯示,新加坡人投入工作的時間最長。該報告並未詳細說明具體數字,但新加坡人力部數據顯示,新加坡人每週平均工作45.9小時。擁有財富不一定代表生活質量必然很高。香港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積僅為12平方公尺,屬全球最小之列。新加坡情況稍好,平均每人為25平方公尺。不過據Yeoh表示,儘管新加坡擁有全球一流的公共住房、教育及醫療保健,很大一部分新加坡人越來越難負擔得起。Yeoh補充道,移民導致過度擁擠,加上工資停滯不漲,對中低收入的新加坡人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收入差距也升至高位。大部分研究表明,收入差距越大,社會幸福感和流動性便越低。據美國化妝品公司玫琳凱亞太區總裁蔡慶國表示,在新加坡貧富兩極分化,導致富人越來越幸福,而普通人越來越不幸福;加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嫉妒,因此更加不幸福。與此同時,新加坡人又很關注其不足之處,對自身的要求也很高,原因之一是新加坡政府經常提醒大家,一旦鬆懈就會失去一切。這種不安全感,加上居住在一個擁擠城市所帶來的壓力,都令新加坡人抱有怨言。

  就房屋課題,雖然政府執行力強,不斷增建大批組屋,提供平價的棲身之所,但畢竟還是供大於求。新加坡除了不斷降低組屋的門檻,還開始從法律上限制組屋的轉售,例如加收賣屋印花稅或限制兩年才能夠轉售等,套住抄家的流動資金,提早房價投機者的門檻,以阻止不良商家的操作風氣。但「所幸」新加坡靠近鄰國馬來西亞,距離最近的城市Johor Bahru(柔佛巴魯)僅僅是一橋之隔。目前有許多的新加坡國民,開始把目光放向在馬來西亞購買房屋並每日驅車前往新加坡工作。 

图片
新加坡藝術家對李光耀先生致敬(圖片來源:Flickr,Kevin Lim)
  新加坡以一無資源、無優勢的小利用面積島國由無資本發展至今的國際地位,確實值得很多的國家的效法與吹捧。但就如它不以「小國寡民」的理由,放棄生存的權利,而是積極尋找出它在世界的定位,還有政黨上臺需接受民選,領導人得用政績說話,有關注發展與民生的高效率行政,這就是「新加坡模式」。但因為過於奉行李光耀先生的精英領導制,變相地制定了國民篩選標準,積極地汰換國民,還有加入許多標準以上的外來國民,以保證自身經濟的繼續強勢,爭取國際上的話語權。但是,快速成長的背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弊端。雖然說政府已經積極在解決,但是根本問題是出在新加坡的國土並不足以容納如此多的國民。新加坡在給予了國民驕傲的同時,也在同時間迫使無法跟上新加坡腳步的人民遷往他國,換取更多的名額讓國外的新鮮血液充實著新加坡。雖然說無法具體說出這種手法對於新加坡來說,是否是釜底抽薪之計,但站在領導人的角度,為了確保新加坡的榮耀,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今,在德高望重的李光耀先生逝世以後的今天,是否還有人具有如此高度的智慧以及人氣、手腕繼續在國際上發光發熱,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


校稿編輯:萬宗綸

0 評論

巴勒斯坦中的基督徒:美國觀點中聽不到的故事

9/4/2015

0 評論

 
文/曹子謙(台灣大學心理系學生)
图片
2006年,巴勒斯坦的西岸城市伯利恆準備慶祝耶誕夜(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的衝突,在絕大部份大學生的心中,可以和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的衝突劃上等號。以我們所接受到的資訊來說,以色列就是一群想要回到故鄉的猶太人,因為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所以在眾多阿拉伯國家當中立足,也因此引起仇恨。然而當你從歷史、族群以及政治因素去了解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的關係後,會發現事情遠比你想像中來得複雜。

  事實上,社會群體內部是異質的,以色列中有支持巴勒斯坦的人、穆斯林中有支持猶太復國的組織,而這些都是是我們平常接收不到的資訊。本文將討論「巴勒斯坦中的基督徒」︒除了希望對目前的以巴關係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之外,也希望可以消弭一些台灣人的刻板印象︒首先我會提供巴勒斯坦基督徒的現況,藉機點出穆斯林以及基督徒在巴勒斯坦比我們所想像中來得更和諧。接著以宗教、經濟以及政治三個層面去坦討巴勒斯坦基督徒所面臨的問題。進而點出巴勒斯坦基督徒所面臨最大的問題不是當地的穆斯林,而是以色列政府。最後,提供以美國/以色列政府角度下,所寫出來巴勒斯坦基督徒所面臨的問題,其中的差異值得我們深思。

基督徒在巴勒斯坦的概況

  一般所指的「巴勒斯坦基督徒(Palestinian Christian)」是指居住在巴勒斯坦中的基督徒。而這些人可能信仰的是不同的教派,包含東正教、天主教、新教等。根據統計,巴勒斯坦基督徒的人口大約有21萬人,佔巴勒斯坦⼈人口數的8%。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巴基斯坦基督徒的人數在以色列的創立之前,佔大約有10%的總人口。但是隨著戰爭的爆發,大量的基督徒外移,導致一度只剩下2%(5萬多人)。而後才又因為持續的移民逐漸回復到現今的水準。但是由於戰爭以及政治的關係,巴勒斯坦基督徒相較於以色列基督徒,過著較為艱困的生活。也有一部分的基督徒流落在難民營當中。
  

  猶太復國主義(Zionist)的人常宣稱,基督徒到現在會流落在難民營當中,是因為他們的鄰居是極為不友善的穆斯林所害的。他們也常常藉由這樣的原因持續的去收編巴勒斯坦的土地。然而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就可以看出,若是因為鄰居是穆斯林的原因而被迫離開的話,那麼在戰爭發生之前就不應該會有10%的基督徒仍然留在巴勒斯坦中。雖然在巴勒斯坦,基督徒和穆斯林的關係雖不能說是融洽,但是也絕對談不上對立。西方(歐美)的基督徒常常無法理解為什麼巴勒斯坦中會有基督教,也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為什麼沒有爆發激烈的衝突。而一位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就曾經這樣說過:「這可是部分來自於對於世界各地基督形成的不瞭解,但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因為種族主義或我族中心的觀點,他們認為一個基督徒應該長成某種樣子。」(This may be partly due to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hape of Christianity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but may also be partly due to the often racist and ethnocentric notions of what a Christian should look like.)[1] 從這段言詞我們就可以看出,巴勒斯坦人對於基督徒的態度,是比我們所想像的友善許多。或許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當年基督教就是從這裡所發源的︒
图片在基督徒學校中,互相玩耍的穆斯林與基督徒(圖片來源:culturalcatholic)

更多兩個族群友善的例子

  在加薩走廊(以巴戰爭最頻繁的地區之一)當中,學校往往會設立在有穆斯林、也有基督教的地區。而該地的神聖家庭學院(一所被梵蒂岡所創立的學院)也有超過六分之五的人員是穆斯林。

  相反地,在大量基督徒家庭被以色列激進份子摧毀時(他們認為這些基督徒是叛徒),首先發起募款幫忙的也都是穆斯林。在聖誕節、復活節等基督教的節慶當中,當地的穆斯林也常常會打扮成聖誕老人或是復活節兔來響應。另外,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1990年穆斯林激進份子曾取消一場原訂在平安夜的攻擊計畫︒

  除了宗教上,在文化上兩個族群也都試圖在政策上展現充分的尊重。舉例來說,巴勒斯坦政府廢除了一項要求女性律師在代表出庭時需要蒙面的法律。基督徒也相對的在他們的建築物當中保留一間日光室供穆斯林禮拜。

  藉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並不是兩個對立的族群。而是兩方一起承擔著巴勒斯坦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問題。而這問題的來源來自於以色列。在這樣子的「外患」之下,穆斯林以及基督徒都是深受其害的。舉例來說,巴勒斯坦的基督徒,若是想要到耶路撒冷去朝拜,一樣要和穆斯林一同經歷複雜的手續以及多次的搜身檢查。一位巴勒斯坦基督徒就曾這樣說,「是以色列持續不斷的占領與掠奪摧毀了巴勒斯坦人的生計,這對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是如此。」(It is the ongoing Israeli structure of occupation and dispossession that continues to
devastate Palestinian livelihood for both Christian and Muslim alike.)[2]

巴勒斯坦基督徒面臨的問題

  基督徒在巴勒斯坦雖然說並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受到穆斯林的仇視。但是宗教的不同確實為他們帶來許多問題。另外,在巴勒斯坦中的基督徒也往往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

  第一個是宗教方面,雖然說巴勒斯坦的政府制定不同的政策,以保護基督徒不需要被迫接受伊斯蘭文化(之前舉的女性律師出庭不必蒙面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這樣的政策在民間普遍是較不被接受的。在絕大多數的學校當中,男女是必須分班的。這也使基督徒在爭取自身的權益(特別是婦女權時)往往會和當地的價值觀有所衝突。另外,雖然說基督教以及穆斯林在巴勒斯坦的關係還算不錯,但是也存在有極端的份子,認為基督教不應該存在於他們國家之中。於是幾乎每年都會有零星的針對基督教的攻擊行為,如攻擊學校、刺殺教會重要職位等。去年年底則是頻繁地襲擊境內的教堂。︒

  再來是難民的議題,聯合國在保護難民的議題上,有兩個組織:「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以及「聯合國難民署(UNHCR)」。當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都受到UNHCR
的保護時,只有巴勒斯坦的難民是在UNRWA的保護之下。這樣的原因是當年在針對巴勒斯坦的保護時,分成UNRWA以及UNCCP兩個組織。UNRWA純粹是負責人道救援,包含教育、飲食等,而UNCCP則負責其他所有的事項,包含提供政治庇護、︑保障安全及國際權益︑和周圍國家協調等等。但是隨著以色列強硬的不合作(或者說是美國),UNCCP逐漸的失去功能,到現在為止幾乎等待廢除。使得巴勒斯坦難民只有基本的飲食、教育權,在國際上幾乎是沒有什麼保障的。
图片
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外所興建的圍牆,用以管制進入的穆斯林以及基督徒(圖片來源:http://aktualne.atlas.sk/)
  此外,來自以色列的壓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穆斯林的不友善,來自於其政治以及宗教的因素。但是令大家比較訝異的是,猶太人對於巴勒斯坦基督徒也是相當不友善的︒最明顯就是反應在進入到耶路撒冷的申請上面,以色列政府往往阻撓申請的程序,往往等了數小時也不得進入。去年4月19日,耶路撒冷舉辦復活節聖週慶典。但是以色列政府以安全為素的理由,只讓600名基
督徒進入耶路撒冷。


  綜合上述幾點我們可以發現,巴勒斯坦基督徒所碰到的問題大多不是來自於當地的穆斯林,反倒是來自於猶太人(以色列政府)。除了在國際上給予壓力,造成多數難民流離失所之外︒在聖城的管制上,也往往不公平的對待巴勒斯坦基督徒。

美國、以色列政府角度下的巴勒斯坦基督徒

  American-Israeli Cooperative Enterprise(AICE) 是一個為了促進美國以及以色列合作關係所建立的NPO︒其組織宗旨主要是為了促進以學術交流、加強兩方的共同價值觀︑提供研究以色列學者獎學金、辦理共同活動以促進情誼等目的。而AICE在網路上建立一個Jewish Virtual Library,這個圖書館的目的是希望包含所有有關於猶太人的學術研究,特別是以巴衝突。其中就有一篇對於巴勒斯坦基督徒的研究,以下摘錄部分內容 [3]:

  • 「在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就是二等公民︒他們在當地被視為繳交保護費以避免穆斯林教徒奴役︑殺害他們。」
  • 「巴勒斯坦的基督徒飽受穆斯林的歧視,舉例來說,他們無法在沒有同意的情況下騎馬」
  • 「巴勒斯坦的法律並沒有宗教自由,舉例來說,一份以色列政府的調查就指出在巴勒斯坦,基督徒地主沒有受到應有的保障」

  其中還有許多說明巴勒斯坦政府攻擊教堂、強迫基督徒離開政治圈、以及當地基督徒害怕穆斯林會把對於以色列的怒火發洩在他們身上等內容。而由於這一篇文章的內容和另外一個視角下的資料,可以說是大相逕庭,也有許多巴勒斯坦基督徒親口證明正並非屬實。於是,我去查詢這一篇文章所參考的文獻,究竟都來自於哪裡?結果發現,絕大部份這位學者所參考的文獻,都是來自於美國或是以色列的
研究。

倒向亞美利加的天平

  巴勒斯坦中,基督徒目前佔約10%的比例。然而在一個伊斯蘭國家當中,他們並沒有像我們所想像一樣,迫害基督徒或是仇視他們。雖然說不免會有少數的激進份子,不過在政策、學校以及宗教節慶當中,兩個族群都展現了一定程度的包容。

  反觀,以色列政府對於基督徒的壓榨是較嚴重的。除了在政治︑軍事上造成基督徒流離失所,以及大量教堂倒塌以外,在核准他們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也處處刁難。另外,他們也常常以「基督徒會有現在的問題是因為穆斯林」作為理由或是宣傳手法,藉此侵佔或是繼續迫害巴勒斯坦的人民︒

  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絕大部份來自於美國的觀點。而在以巴衝突上,美國又是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因此觀點難免偏向一方。巴勒斯坦基督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讓我們省思台灣接收到的國際新聞,是否寓含著偏見。這也呼籲著,我們應該養成批判性的思維,不要慣性地相信所有接收到的資訊︒

參考資料
  1. Jeremy 2013. Palestinian Christians: the forgotten faithful. Embrace the Middle East. http://www.embraceme.org/blog/palestinian-christians-forgotten-faithful 
  2. Timothy Seidel 2006. Christianity in Palestine: Misrepresentation and Dispossession. THE ELECTRONIC INTIFADA. https://electronicintifada.net/content/christianity-palestine-misrepresentation-and-dispossession/6280
  3. Jewis Virtual Library. 2013. Palestinian Authority: Christians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jsource/Peace/christianpal.html
0 評論

哈里發塔的血汗勞工:杜拜不為人知的一面

8/23/2015

0 評論

 
文/施勝安(台灣大學地質系學生)
图片
哈里發塔(Burj Khalifa)位於杜拜境內,其高度達828公尺,號稱是目前的世界第一高樓和最高人工構造物(圖片來源:chusico,Flickr)
  杜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人口最多的酋長國,杜拜同時也是大公國中最大的一個城市,是中東地區的經濟與金融中心。哈里發塔(Burj Khalifa)位於杜拜境內,其高度達828公尺,號稱是目前的世界第一高樓和最高人工構造物。於2004年9月21日開始動工,最後在2010年1月4日正式完工啟用。然而在杜拜富麗堂皇的表面底下,有許多我們不曾注意的事件正轟轟烈烈的發生著,然後又無聲無息地被掩沒在此起彼落的工地叫喊聲中。

哈里發的罷工事件

  2006年3月21號,在哈里發塔的施工現場,約有2500名的勞工在工地發動罷工,甚至出現了暴動──砸毀汽車、辦公室等,根據報導,引發暴力衝突的主要是亞洲裔的工人,他們的訴求項目包括調高薪資和更好的工作環境。這些工人所領取的薪資,從有技術的工匠每天可領7.6元美金(每月725迪拉姆幣),到每天領4塊錢美金(每月380迪拉姆幣)
的一般勞工[1]。

  約莫兩個月後,5月16號,哈里發塔的建造承包商Besix,傳出該公司8500名的工人發動了一起計畫性的罷工運動,不同於以往臨時起意的形態,這起罷工持續了至少五天以上,主要的訴求仍是增加他們的工資,並要求最低工資不得低於1,000迪拉姆幣並且要附加300迪拉姆幣的食物津貼。一名參與罷工的工人指出,他們每個月的薪水只有389迪拉姆幣(約3450新台幣)[2]。

  事隔一年,2007年十月底,哈里發塔的工地再次傳出罷工事件,數千名的外籍移工占領道路,並向警方丟擲石頭,訴求一樣是更好的薪資和工作環境。而這次事件的引爆點在於迪拉姆幣的貶值,迪拉姆對美元的匯率下降了0.55個百分點。因為自從1997年十二月,阿聯就採用固定匯率的方式釘住美元,並維持在1 美元 = 3.6725 迪拉姆幣,所以突然的貶值讓這些外籍移工可以寄回家的錢,相對而言變少了[3]。

图片
2007年十月罷工事件的引爆點在於迪拉姆幣的貶值。
  薪資低落、工作環境惡劣,且建設大量依賴外籍移工,所以在罷工現場大多是移工身影。而造成這一連串結事件的導火線,必須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經濟發展談起,長久以來存在於勞工制度的缺陷則使得情況越變越糟,建造哈里發塔就是那最後的一根稻草。

杜拜的經濟發展脈絡

  杜拜坐落於波斯灣沿岸,其經濟發展靠著石油的開採而崛起。後來杜拜政府致力使經濟多元化,大力發展商業與刺激公司活動,讓杜拜的經濟從依賴石油,轉向以服務、觀光業為主。杜拜統治者渴望藉由摩天大樓來展現城市的現代,所以自2000年起杜拜政府開始大規模建設,這使得杜拜的不動產快速增值,建築業快速的成長,最後也長出了一棟世界最高的哈里發塔。而正是因為過於快速的經濟發展,而造成了人口結構上的失衡。

人口結構的失衡

  阿聯位在波斯灣岸,氣候乾燥而炎熱,原本在這裡生活的人口規模本來就不大。後來因為石油的開採而大放異彩,但是真正屬於遊牧民族後裔的阿拉伯人非常少,所以需要從其他國家來的人才和勞力協助發展。根據聯合國的估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擁有全世界第五大的國際移民數量,在全國930萬的總人口中,高達780萬是外國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埃及和菲律賓。

  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阿聯的總勞動人口有630萬,勞動參與率高達七成以上,而一份2009年的估計顯示,外籍人士佔了所有勞動力的85% [4]。從人口統計和勞動力的分析,可以看到阿聯的發展非常倚賴這些勞動力,而外籍移工又是主要勞動力的來源。而在這些勞動力之中,從事建築方面相關的人數比例最高。在這一個炎熱的沙漠地區,傳統上,遊牧民族的生活型態不那麼需要不動產。然而,石油帶來了人潮,也因此為了滿足越來越多住房需求,建築業也就因此快速發展。

图片
哈里發塔施工現場(圖片來源:NBC NEWS)
阿聯的勞工法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勞動法並沒有規範所謂的「最低工資」,但是法條中提到,每月低於4000迪拉姆幣的薪資將無法支持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雇主有「參考的標準」。然而從哈里發塔的罷工者口中可以得知,他們每個月所賺的錢大約只有380到720迪拉姆幣不等,甚至不到聯邦法律建議的四分之一。

  阿聯的勞動局在2013年頒布的最低薪資規則,適用對象為三大族群。勞動局指出,私部門的工人依照技術分為五大族群,第一類是職員且必須大學畢業,他們每月的薪水不得低於12000迪拉姆;第二類是技術員,他們每月的薪水不得低於7000迪拉姆;第三類則是有技術的勞工,薪資不得少於5000迪拉姆,只要他們有任何一所中學的證書。

  雖然勞動局規範了薪資的最低下限,但是適用對象是有所限制的,並非所有人都適用,主要受益的對象還是在具有學歷的工人身上,而且規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否適用於外籍工人。試想為了賺錢而遷徙的工人,在工地賣力工作,若是他們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學歷,他們還會做這種苦差事嗎?很明顯的,這一些新法規的頒布並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阿聯政府還是繼續將低階技術的勞工暴露在危險且不平等的待遇之下

图片
杜拜富麗堂皇的建築是奠基於一群辛苦付出的勞工身上(圖片來源:PROBASF - We create chemistry,Flickr)
工會和集體談判的缺失

  阿聯法律不承認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力,勞動法更直接禁止工人罷工,並且允許雇主對發起罷工的工人,暫時扣留其工資,送交當局審理。由於工人不被准許組織工會,也就沒有機構代表他們的利益。工會是勞工與相關政府機構、雇主進行談判的重要工具,並且有助於尋求結構性質的改革。不能罷工、無法組織工會、沒有集體談判的權利,工人就像一頭任人宰割的羊,完全沒有談判或甚至反抗的力量。

  在這個富麗堂皇的杜拜城市底層,住著一群賣力付出的血汗工人們,他們不吭聲不是因為生活無憂無慮,而是因為不敢,來自司法的迫害與雇主的金錢壓力,不但使他們不能組織工會,也讓罷工難上加難。然而,正是這一群苦命的勞工打造了這一個繁榮的城市。

  隨著高樓一棟一棟的聳立,勞工卻一點一點地遭受剝蝕,人權的意識似乎沒能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杜拜即將在202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建設的計畫可不比哈里發塔來的小,若是杜拜政府繼續忽視勞工的人權,隨之而來的勞工問題可想而知。


註解

[1] “Strike halts work at Dubai tower”. BBC news. 23 March 2006.
[2] Riyasbabu, “Besix workers turn violent, beat up their colleagues”. Khaleej Times. 21 May 2006.
[3] “Dubai construction workers strike”. BBC news. 29 October 2007.

[4] “UAE Population”. Fanack Chronicle.

0 評論

寮國:「菸」霧繚繞的佛教聖地

7/31/2015

0 評論

 
文/吳音妮(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生)
图片
居處緬泰寮邊境高地的阿卡族男性混合吸食著鴉片與菸草(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根據2003 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寮國國民成人吸菸比例高達40.3%,高居東協之冠,其中,成年男性吸菸比例67.7%,排名全球第3。在世界地圖中看起來相當不可思議,寮國就這麼在中南半島亮了起來。本文將介紹寮國國內嚴重的吸菸狀況,並導入經濟層面、全球化企業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最後說明吸菸的危害和可施行的改善方針。

图片
2012 年各國成人吸菸比例(圖片來源: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更令人驚訝的是,寮國的醫療人員與僧侶,也都存在高比例的癮君子。東南亞菸害防制聯盟(SEATCA)對寮國全國各地千名醫師抽測,結果將近三成醫師曾經或正在吸菸。另一份針對佛寺僧侶的抽測結果顯示,超過半數曾經吸過菸。寮國是一個佛教國家,85%人民是佛教徒,一般男性曾在青少年時期到到佛寺出家,作為成年禮。79.1%有吸菸的受測者坦承他們在寺廟的期間開始接觸香菸,和統計顯示寮國人民大部分於青少年時期開始吸菸不謀而合。

  醫師和僧侶作為人民的模範,無視政令宣導和菸害知識,不避諱香菸,由此看來,吸菸在寮國似乎是「不被重視的惡習」。

  而吸菸人口中,不只是性別有顯著差異(男:女=4:1),吸菸行為更反映在職業、居住地和族群的不同。根據 2007 年全球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GYTS),寮國多數吸菸人口為農民,分布在鄉村地區,而且絕大多數吸菸者是 Loum 族。這反映出不但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可能影響吸菸普及率,就連族群的身分識別、風俗習慣,都是影響吸菸的因素。

图片
2007 年寮國北、中、南吸菸人口之民族調查(圖片來源:Lao PDR Tobacco Tax Report Card,2010)
图片2001~2005 年菸草占寮國農業GDP 百分比(資料來源:SEATCA,2008)
為何吸菸人口比例高?寮國的菸草經濟

  近年來,寮國政府雖然加強了菸害宣導,但各種背道而馳、推行種植菸草的政令顯示,顯然追逐獲利才是政府真正的態度。因為菸草是寮國相當重要的農作物,從生產、製造到販售,都為寮國提高不少國內生產毛額(GDP)。

  雖然種植菸草在寮國有淵遠的歷史,然而它並非一開始就是國家賴以生存的作物。追溯菸草產業開始在寮國蓬勃發展的時期,可推回 2000 年初寮國政府開始改革開放,推動一系列國有企業私有化。當時外國企業紛紛搶進市場,並透過許多不合理的借貸、租約向政府和人民搜刮消費及所得,菸草事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001 年菸草私有化時,英國帝國菸草集團(Imperial Tobacco Group)看準市場,和寮國政府合辦公司,並簽署了一份保障菸草事業的合約,約定將來二十年香菸能以極低稅率在寮國國內販售。根據統計,菸草公司至 2006 年底規避的稅賦,至少有1507 萬美元。除此之外,菸草公司購買土地、引進加工技術,從生產、製造到販賣,全面控制寮國的香菸市場,短短幾年已獲得龐大利潤。寮國政府憑稅收和持有香菸公司約五
成股份,每年也有相當高的獲利,也因此加速推動著種植菸草的政策。


图片
2000~2007 年寮國政府菸草稅收及營收(1新台幣約等於263 元的Lao Kip)(資料來源:SEATCA ,2008)
全球化下的菸草市場

  寮國並不是唯一受香菸毒害的亞洲國家。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提升,香菸逐漸遭歐洲市場驅逐,菸草企業紛紛轉向發展中的亞洲各國求存。在多數國家尚未建立菸害觀念的情況下,香菸商品用極低的稅率在市場上逐漸蓬勃發展,成為投資新興標的。

  寮國因為和企業簽訂的制稅合約,香菸市價(特別是便宜品牌)在過去十年幾乎沒有改變。然而寮國和亞洲多數國家一樣,正以每年將近 10% 的 GDP 成長率快速進步,比較平均國民所得與香菸價格,計算出買一百包香菸所占所得比例,可以明顯發現香菸越來越便宜。許多研究都指出,香菸在越窮的國家,對照所得來看,反而越便宜。

吸菸帶來的危害─醫療支出

  菸草不只關係到一國稅收問題,更嚴重影響到國民的健康。寮國的前六大死因有四項是吸菸會加劇的中風、慢性病、肺癌及肺部疾病,寮國肺病比例更高居全球第3。寮國全國每年耗費22%的醫療支出治療這些吸菸相關疾病,費用高達三百萬美元,其中77%由家庭負擔,剩下則由政府和保險支付,平均每個家庭在酒精及香菸上的消費還高於醫療花費。



  2013 年,一份針對位於寮國首都永珍一所醫學大學施測的研究顯示,受測506名學生當中僅5.07%學生抽菸。而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青少年吸菸比例正快速下降,這很有可能和寮國近年中學入學率上升有關。要解決國民吸菸習性,教育成了解決之道。寮國農民教育程度不高,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工作,同儕之間普遍流行抽菸,間接反映出吸菸在鄉村普及的情況。

图片
寮國北部的孩子(圖片來源:Flickr,Dietmar Temps)
  另一方面,經東南亞菸害防制聯盟(SAETCA)專家計算,若寮國政府能開始修正菸草合約,按照國內現有法律執行,至 2028 年稅收將大幅提高51.14%5,多出來的經費將能用來支持醫療花費、菸害政令宣導和提升教育,同時因香菸買氣下降(假設香菸價格將因稅率提高而上漲),吸菸人口減少,也能降低吸菸導致的疾病,並讓孩童遠離吸菸環境,降低死亡率、增加勞動力。由此可見,稅率改善是當務之急。菸草事業在過去十幾年來為寮國帶來相當高的經濟效益,然而政府損失的稅收和人民的健康卻無法彌補。不讓煙燻覆蓋寮國未來,望寮國政府能早日看清遠景,著手洗淨毒害。


參考資料

  1. Smoking Patterns for both Sexes (2012).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2. Alongkone Phengsavanh (2008). Smoking Behavior and Tobacco Control among Medical Doctors in Lao PDR. Southeast Asia Tobacco Control Alliance (SAETCA). 
  3. Sychareun Vanphanom (2009). Smoking Prevalence, Determinan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Habits among Buddhist Monks in Lao PDR. doi: 10.1186/1756-0500-2-100
  4. Dr. Maniphanh Vongphosy (2010). Lao PDR Tobacco Tax Report Card 2010. Southeast Asia Initiative on Tobacco Tax (SITT).
  5. Isra Sarntisart (2008). Tax Policies for Tobacco Industry in Lao PDR. SAETCA. 
  6. Ms. Sophapan Ratanachena, Dr. Ulysses Dorotheo (2012). Cigarette Tax and Price: Affordability and Impacts on Consumption and Revenue. SITT. 
  7. 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Cigarette Afforda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lungfoundation.org/ht/a/GetDocumentAction/i/6565
  8. E H Blecher, C P van Walbeek (2003).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igarette affordability. doi:10.1136/tc.2003.006726
  9. Laos Top 50 Causes of Death (2010). World Life Expectancy. 
  1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5). The World Bank. 


0 評論

齋戒月結束了!這些亞洲城市這樣慶祝開齋節

7/21/2015

0 評論

 
文/侯孟秀、萬宗綸
Picture
图片汶萊的速食店內因為齋戒月公共場合不得飲食,而空無一人,大家都來買外帶(侯孟秀攝)
  伊斯蘭教的齋戒月在這幾日劃上句點,穆斯林在這長達三十天的時間中,白天禁止進食與飲水,以淨化心靈,太陽下山後,親友們才會聚在一起晚禱與用餐。而開齋節(Hari Raya),是哈吉來曆(伊斯蘭曆法,仰賴月相)閃瓦魯月(第十個月)的第一天,進行完早禱後就能開始吃東西,可說是全球穆斯林歡慶的日子,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國家會有假期,以亞洲來說,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尼在7月17日這天的股市都是休市的。地理眼的孟秀剛好人在汶萊與馬來西亞沙巴,宗綸則在新加坡,為讀者們帶來作為文化他者的觀察。

齋戒月在汶萊

  在汶萊,一位帶遊客去水上村落遊覽的船夫跟我說,蘇丹王會在開齋節隔天開放三天在皇宮宴請全國人民,而在那之前,也就是齋戒月期間,穆斯林在晚上六點以前不可進食,外頭也很少販賣食物的攤販或店家,即便有也會是華人開的,並且會很可愛的寫上 ”Yes! We are open.” (是的!我們有開。)

  好不容易在商場找到肯德基,和菲律賓的跨國速食店Jollibe,進去之後發現到餐廳內沒有人在用餐,即便坐在位置上,也是放著外帶好的食物在等待他人。經詢問店員,才知道齋戒月時,汶萊白天都不可以在公眾場合吃東西,若要買餐點,都必須外帶回家,於是我又帶著炸雞薯條走三十分鐘回到飯店(炸雞跟薯條都軟了……)。走回飯店大廳,跟櫃台說我們帶食物回來吃,他就笑笑跟我們說對呀,題外話,伊斯蘭教的教義其中之一,便是對陌生人友善,在汶萊我的感受很深。

  齋戒日晚上,穆斯林可以開始吃飯,這時因為大家都湧上街吃飯,所以路上會非常擁擠(特別是因為汶萊人擁有汽車的比率非常高),路上塞車的現象很容易在想像之中出現。


图片
知名的茶市也因開齋節而休息(侯孟秀攝)
開齋節在沙巴

  我從汶萊回到沙巴的隔天就是開齋日,在當地華人的詮釋中,認為開齋節就像華人的新年。沙巴的街上有非常多的商店都休息,並且不限於穆斯林開的店,例如加雅街上很有名的怡豐茶室也沒有營業。

  開齋日隔天,沙巴州長的官邸舉行宴客,邀請各大三星、四星、及五星級飯店的人員過去準備,民眾會在官邸外頭等待官員用餐完畢,才開放民眾進去用餐,裡面飯店擺攤供餐,就像是一個大型園遊會,最前方是官員的座位,以及表演節目。你會看見街上的穆斯林們都穿著新衣,女性也大多精心上妝,並且全家出門,跟齋戒月時看見的街景很不一樣,百貨公司中有開張的店家在這一陣子也都有打折的促銷活動。

图片
沙巴的眾多民眾都到官邸來參加宴客(侯孟秀攝)
開齋節在新加坡:碰上建國五十年

  適逢下個月就是新加坡建國五十年,街上早已四處掛著新加坡國旗,還有汽車的照後鏡包上了國旗圖案的套子,也有家庭伸出長長的國旗,上頭掛著晾曬的衣服,服飾店也紛紛推出「偉大的新加坡」活動,服飾下殺三折起。於此同時,這幾天也是開齋節的連休三日假期,我剛好住在武吉士的青年旅館,這裡有著相當知名的蘇丹清真寺(Sultan Mosque),不同於二月來此的熱鬧,取而代之的是紛紛休息的店家以及冷清的街道,他們都慶祝去了。不只是穆斯林區,華人為主的牛車水也有相當多的商店沒有營業。

  我在地鐵上或路上都能看見穿上馬來服飾的馬來人,揹著漂亮女士包的馬來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從皮包裡拿出一顆小糖果,送給同樣穿著馬來服飾的弟弟,然後心滿意足地笑著,還叮囑著弟弟這顆糖應該怎麼吃,站在他們前面的是他們的爺爺,表情肅穆,爸爸和媽媽站在不遠處,爸爸是華人,但也穿著馬來服飾,全家一同出遊歡慶開齋節。新加坡的華人新年只放兩天,除夕和大年初一,因為假期要均分給不同族群的重要節慶,穆斯林的開齋節是其中之一,不專屬於馬來人,一部分的印度人也是穆斯林。新加坡的部長級官員也拜訪馬來西亞柔佛州蘇丹主辦的開齋節餐會,送上祝福並頌揚新加坡與柔佛間的友好。

图片
19日台北車站大廳聚集上萬名移工。有些同鄉好友一起席地而坐開心聚餐(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施宗暉攝)
開齋節在台北

  儘管台灣的穆斯林人口僅佔0.1%,但來自全球最大穆斯林國家印尼的移工人數則多達20萬人,足足是台灣穆斯林公民的10倍之多。由於移工在平日皆須上班,台灣亦沒有任何宗教節慶的休假,到了開齋節後的第一個周日,為了在開齋節與親友相聚,獨自一人在異國打拼的上萬名穆斯林移工,於是出現在台北車站周遭,一同與其他在台穆斯林移工歡慶開齋節。經過多年的空間使用爭議,台北市勞工局今年分別在二二八公園與車站內微風廣場舉辦開齋節活動,與台北車站配合,讓出入車站的旅客,以及參與開齋節的穆斯林都能周全被顧及。

  台北車站周遭有著被稱為小印尼的族裔聚集區,有著數家販售電話卡與印尼菜餚的商店,雜貨店裡頭更是只寫著印尼文。在2000年左右,台北車站二樓原本的金華百貨攤商因為生意不佳,開始將客群鎖定在假日會到台北車站聚會的外籍移工。2007年時,這些攤商因為站體規劃問題,撤退至車站周遭的都市間隙,那裡原本是一般住家,因為鐵路地下化、捷運與高鐵等重大建設完工後,不堪噪音干擾與站體遮蔽陽光,而紛紛搬走。

  似乎是對移工在台情形、開齋節意義,以及台北車站周遭族裔經濟發展的不了解,有許多台灣網友仍然以種族化的語言要求台北車站做為這座城市的門面,不應該讓這種「外勞等級」的活動,「佔據」了「大家」的「公共空間」,令人感到惋惜。

0 評論

多明尼加移民下的女性角色……當女性成為新思想的引進者

7/18/2015

0 評論

 
文/吳怡潔(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图片
圖為馬英九近日至多明尼加參訪國會的照片,最右為參議院議長黎莎朵(Cristina Lizardo Mézquita)(圖片來源:中央社)
图片多明尼加和美國的相對位置
  多明尼加是位於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小國家,命運多舛,歷經西班牙人兩百多年的殖民,又曾被美軍占領及海地統治,好不容易爭取到獨立,政權又常被軍事強人掌控,社會風氣始終難以落實法治。自1960年以來,數以萬計的多明尼加人移民海外,因為歷史及地緣上的關係,美國成為多國人移民的首選。到了1997年,有近十分之一來自多明尼加的人住在美國,數量只稍遜於墨西哥等鄰國。這些人中,有 24% 的人出生於美國。

  早先的移民主要是為了躲避政治迫害,尋求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也試圖改善經濟條件,很多人借道波多黎各試圖進入美國。過去三十多年來,多明尼加移民熱潮不減反增,此和美國需要大量便宜勞力的經濟政策亦有關。大約有超過九成的多國移民是合法入境,但為了賺錢,有時反而非法移民會更容易找到工作,因為如此雇主就不需要替他們支付保險費用。在這過程中,男性移民和女性移民體會到不同以住的跨國生活經驗,但相較於男性,女性的轉變更加明顯,因為女性通常是家中的照顧者,長輩和孩子都必須想辦法安頓好。


图片
1980-2012美國的多明尼加移民人口數(圖片來源:MPI)
图片1994年,一位名叫Ramona的多明尼加移民,在街道旁賣起自己民族的特色食物,可以看出移民女性試圖改變以往守在家中的生活方式,也試著走出來靠自己手藝掙錢(圖片來源: Transnational Changing Gender Roles)
前進美國,家鄉前進

  多明尼加是農業國,大多數人以第一級產業維生。在移民風吹起後,原本家中務農的家庭,因為先生到外地工作,留下家鄉的農田給妻子看守,但妻子無力耕作,必須聘僱其他人幫忙,然而妻子通常沒有這樣的權限可以作決定,導致農作收成量大減 [1]。在人類學者Nancie L. Gonzalez在40年前的訪談中 [2],移民內部呈現出明顯的重男輕女現象,當女性個案到美國工作時,會把自己工作的錢匯回給家鄉父母,而母親會把錢分給自己的兒子,用得理所當然。此和台灣早期經濟起飛時,很多女性沒法讀到太高學歷,十多歲就到外地工廠工作,每個月必須寄錢回家的情況頗為相似。

  美國於70年代廣設加工出口區,多明尼加也相繼設置。雖然工資一開始不如男性,選擇的工作項目也較少,但多國女性仍對有工作一事抱持滿意。「女人所賺的已夠買滿不只一桌的食物(What a woman earns now is enough to put food on the table and more)」,已成為一句當地人流傳的話,可見女性在經濟地位上的改變。



  此外,男性通常會把海外工作當成暫時性的,因為他渴望能早點回國,重獲傳統上的性別特權,而女性則希望能延後回國,因為不想失去工作以及新得到的自由。女性的經濟能力提升,對於其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做決策的權力也會有所改變,大致來看,是一種正面的發展。

  家庭賦予女性極大的責任義務,傳統上女性要負責做家中所有的家事,也要養家庭和小孩,有的女性在孩子小的時候離開工作,幾年後回來,發現孩子已不認識她,在情感上會有更多的不捨和拉扯。根據一位移民到美國的多明尼加女性觀察,她認為美國家庭不同之處在於,美國家庭更強調個人主義,較少彼此擁抱、接觸。多明尼加的家庭成員不只是父母和孩子,還會擴大到姑姑、阿姨、祖母、養母等,以女人為中心的鏈結,幫助她們克服生活中的種種難關。「家庭空間(homespace)」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可能還包含學校和社區 [3]。
而在盛行個人主義的美國,多明尼加家庭則也鼓勵女孩要受教育,教導經濟來源全部依賴先生是不可靠的事。男女平權的觀念明顯受到美國現代社會的影響。相較之下,目前仍然有許多加勒比海地區國家,對於女性仍有著支配及附屬地位的想法,多國因移民者多,對於傳統的男女不平等地位也能以較開放的想法檢視。


流動而轉動的多明尼加

  多國的移民流動,反映了全球化資本對國家勞動力產生的推拉力量,女性是其中一個決定性的行動者,必須不斷和其性別化的策略協商。若是最後返回多國生活,其所接收到的新想法和觀念,也將對家庭和孩子一生發展有重要影響。多國移民的女性對於自己的認同是跨國的,需要學習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習慣,即便是不會英文,但也要懂得打工、做生意,等到第二代出生後,學習當地語言、受教育,和移民國家的關係便越來越深,即使有想回國的念頭,也較不容易實現。


  多國近幾年極力發展觀光業,帶來不錯的收入,多國產的咖啡和雪茄也是世界知名,經濟方面頗有進展,是加勒比海中美洲一帶國家中,經濟發展近年來最為突出者。多明尼加人移民到國外後,對本國的連結仍然會持續,並且常將錢匯回本國,匯款的金額總額每年有向上上升的趨勢,男性和女性差不多相同,表示女性的賺錢能力和男性有並駕齊驅之勢。女性角色的改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都可時時介入,在父權至上的時代,多國女性若能抓住時代脈動,爭取機會,從全球化潮流下的被動者,成為全球化的主動參與者。目前多國國內已有女權運動的發展,未來的發展令人期待。

參考資料

  1. Sherri Grasmuck & Patricia R. Pessar. (1991) Between two islands : Dominica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Nancie L. Gonzalez (1976) Multiple migratory experiences of Dominican women.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49(1):36-44. 
  3. Nancy López (2004) Transnational Changing Gender Roles: Second-Generation Dominicans in New York City, In Dominican Migration: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Ernesto Sagás and Sintia E. Molina eds).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0 評論

子不語怪力亂神?海地的巫毒信仰……殭屍與媒體/奴隸與政治

7/16/2015

1 評論

 
文/吳佳穎(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學生)
图片
巫毒儀式進行中,巫毒信仰重視社區群體參與(圖片來源:維基)
  幾年前巫毒娃娃吊飾曾在台灣流行過一陣子,但是一提到「巫毒」,大家仍不免聯想到恐怖的活死人(殭屍)、黑魔法、詛咒、危險與神秘等。今年4月到6月,台灣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了海地與巫毒信仰特展,並邀請到海地女祭司兼國際人類學學者,也是海地大學的副校長多明尼克教授,為台灣介紹海地巫毒信仰文化,也包含藝術、音樂等,當中更提到了巫毒信仰跟過去海地爭取殖民地獨立有很大的關聯。

图片
海地大學副校長多明尼克教授(圖片來源:擷取自三立財經台)
图片Erzulie Dantor為Loa之一,圖為其最普遍的描繪形象
破除對巫毒的刻板印象

  在海地,台灣的邦交國之一,巫毒教是除了天主教之外,另一大官方宗教,在社會上扮演有重要角色,巫毒教(Voodoo/ Vodou)源自西非,這種原初宗教揉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與通靈術。巫毒,可以說是一種生活之道,包含萬事萬物如何活著,海地巫毒信仰中有著被稱為Lwa(或Loa)的神靈,Lwa仲介人類與天神之間,與神靈溝通是巫毒教的精神核心,因為宇宙萬事萬物連結,無法單獨存在或與世隔離,因此與神靈溝通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如何處理能量在物與人、個人與團體之間所產生的不平衡,並不像好萊塢電影中所描述,巫毒教全都是殭屍、可怕的巫術,這是主流西方媒體對民間信仰不了解,所產生的片面刻板印象並傳播到世界各地。


  1980年代有個實際案例,有位黑人納西斯被發現在其死後18年竟然出現在街頭,據稱被巫毒教的巫師救活,但事實上,他當初根本沒死,而被指出是服了一種含有河豚毒素、大曼陀羅花、樹蛙的複合毒藥,會使人的呼吸變遲緩、代謝變慢、甚至瞳孔放大,家人以為他死了,下葬後不肖巫師再將他們挖出,稍微解毒後帶到農場做奴隸,利用毒藥控制,過去醫術不是很發達,以為是殭屍巫術,這樣的民間傳說很多,使人感到害怕而沒有注意到背後另一個奴隸結構的問題,後來才被揭露出來。


图片
1980年被稱為活死人的納西斯(圖片來源:Zombiewalk)
图片
2009年的納西斯
  大部份的話語權,好萊塢電影中常以殭屍為題材,基督教、天主教的一神信仰是主流,對巫毒教這樣的民間信仰的解讀難免偏頗,傳到華人世界翻譯時,Voodoo(Vodou)本來有另一個音譯:「伏都」教,卻因為神秘色彩使「巫毒」這樣的字眼勝出,如此語言上的連結加深人們對它的誤解,另外,殖民主義與現代化浪潮,也讓原本的傳統信仰被污名化,認為那是迷信,不文明與不進步,需要被改變。但知道殭屍的真相後,巫毒信仰還可怕嗎?真正令人畏懼的恐怕是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假象,還有利用人性恐懼牟利的人。   

信仰的凝聚力V.S.政治利益

    15世紀西班牙人從西非擄掠黑人到海地做奴隸,海地巫毒教在西班牙和法國殖民主義者手中是備受壓迫的,但是巫毒教與西非部落制度緊密結合,黑人給大批綁架到陌生土地(海地)做牛做馬,巫毒教是他們與彼此、與故土的唯一連繫,羅馬天主教無論如何壓迫,都無法杜絕海地人暗中信仰巫毒教。18世紀,有大批在海地的黑人奴隸受壓迫後想反抗、逃跑,而過去一些反抗的領導者也剛好是巫毒教的祭司,因此對殖民國來說,巫毒等於反抗,所有非天主教的一切儀式皆被禁止,反抗者皆受到嚴厲的處罰,然而巫毒信仰仍在民間實行著。到了1791
年,奴隸起義革命,地下的巫毒組織與祭司扮演重要的參與者,在精神層面凝聚黑人奴隸,也讓海地成了中南美洲首先脫離殖民,獨立的國家,但獨立後許多領導人與巫毒教脫勾,巫毒教被官方禁止,後來美國在佔領海地期間,更加壓制巫毒信仰,於是地下巫毒組織繼續在民間扮演幫助窮人、對抗全力菁英的重要角色。
图片
帶領海地走向獨立的革命家杜桑˙盧維圖爾(Toussaint L'Ouverture)
图片已經結束的海地與巫毒信仰展
  不管在哪一個社會,宗教往往扮演著安定人心的力量,而且能夠凝聚、組織民眾,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對社會文化、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對為政者來說,宗教可以是一種統治的手段,殖民國家逼迫海地人信仰天主教,而1957年的總統老杜瓦利埃,就是利用巫毒的知識來建立自己的權力,並在海地實施獨裁,海地人在1972年可自由信仰巫毒教。後來1986的軍事政變中,巫毒作為地下組織的力量,使很多的巫毒祭司失去生命,天主教神父讓阿里斯蒂德當上總統,中間經歷好幾次政變與動盪,巫毒教直到2003年才與天主教和新教一樣,被列為海地的官方宗教。如今,海地黑人所信仰的巫毒教已經與原來的非洲巫毒教不盡相同,海地巫毒教還揉入天主教的元素。海地人一方面信仰天主、聖母瑪利亞、聖徒,另方面也同時信仰巫毒教,兩者互不排斥。我們從海地的歷史,可以看到政治與巫毒教的力量相互影響,在分析海地的的政治社會時,除了國外的勢力介入,獨裁與貪腐外,巫毒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元素。

平反巫毒論述:宗教自由

  2014海地的天主教高級教士表示,傳統巫毒信仰,是無法幫助海地人解決貧窮問題的,迷信反而造成貧窮與社會問題。但這樣將巫毒視為窮人宗教的論述,本身是以西方基督信仰為上的觀點,有宗教歧視的意謂,海地的貧窮並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殖民的經濟體、獨立後被經濟封鎖、以及對法國的賠款等國際性結構綜合導致,而當初海地奴隸為了爭取獨立自由,以巫毒信仰團結起來,造成事後西方對它的誤解與諸多刻板印象。台灣身為海地的邦交國,如今我們應該重新去認識與尊重巫毒信仰,重新詮釋海地的歷史,並肯定宗教在文化與社會上的貢獻。


1 評論
<<上一步
轉送>>

    發文時間

    十二月 2018
    十月 2018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二月 2013

    RSS 訂閱

    議題與位置

    全部
    Agriculture
    Animal
    Culture
    Economy
    Environment
    Ethnicity
    Food
    Gender
    Housing
    Labor
    Medical
    Mobility
    Politics
    Poverty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Urban Planning
    亞洲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