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常常到台北植物園散步,國小也有認識植物的課程,因此對植物園印象相當深刻,那是一個林木茂密、樹叢參天,又有美麗的荷花池引來不少水鳥,饒富生機的地方。不過鮮少人知道植物園東側的南海學園,也就是科學館、歷史博物館那一帶,曾經是日本人所建立的神社,且今日還能見到一些遺跡。除此之外,南海學園對面的建國中學紅樓也是相當值得一看,加上植物園中的其他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其實這一帶的歷史文化相當豐富。
建功神社的出現,根據昭和十八年(1943)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所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等資料記載,建功神社由台灣神社(野地旅0112劍潭古寺)宮司於大正十五年(1926)提議建立,祭祀所有通過官方審核的對臺灣有功人士,並於昭和三年(1928)完成鎮座,社格為無格社,但實際地位僅次於官、國幣社,也高於總督指定的護國神社,建成時在臺灣地位僅次於官幣大社台灣神社、官幣中社台南神社、國幣小社新竹神社、國幣小社台中神社而位列第五(當時嘉義神社尚未升格國幣小社),高於所有的縣社、鄉社和社,比較類似「別格官幣社」,當建功神社例祭時,全臺灣都會一起進行遙拜儀式。
神社座落於當時「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植物園中,這個植物園的出現年代較早,明治二十九年(1896)便先在此地設立「總督府殖產部附屬苗圃」,並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改制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苗圃,大正十年(1921)成立中央研究所後,成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植物園。苗圃與植物園設立的目的,是透過近代林學實驗,使得臺灣等殖民地的林業資源為帝國所用。因此今日植物園還有許多當時留下來的高大樹木,而每逢夏日,便有荷花盛開的水池,也是在當時便屬於苗圃的一部份。
下面列出各時期的地圖,可以比對一下近百年來,植物園、建功神社這一帶的地景變遷:
神社座落於當時「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的植物園中,這個植物園的出現年代較早,明治二十九年(1896)便先在此地設立「總督府殖產部附屬苗圃」,並在明治四十四年(1911)改制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苗圃,大正十年(1921)成立中央研究所後,成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植物園。苗圃與植物園設立的目的,是透過近代林學實驗,使得臺灣等殖民地的林業資源為帝國所用。因此今日植物園還有許多當時留下來的高大樹木,而每逢夏日,便有荷花盛開的水池,也是在當時便屬於苗圃的一部份。
下面列出各時期的地圖,可以比對一下近百年來,植物園、建功神社這一帶的地景變遷:
再回頭來看建功神社本身,就神社而言,它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建築。建功神社由知名建築師井手薰所設計,雖然格局上仍大致保存著的神社應有的形制,但實際建築體上則是揉入許多西方建築的成分,如社殿的圓頂、幾何圖案裝飾,鳥居改用漢式牌樓風格,以及本殿與拜殿合而為一棟社殿建築等,無論在日本或是臺灣,都是神社建築上的一大異數。
戰後,絕大多數的神社都難逃一拆,但建功神社或許是得利於特異的造型,或者是裡頭並未祭祀日本神道教神祇、天皇之故,神社的社殿被保留了下來,外表做了一些加工,並且將原本社殿前水池兩旁的休憩所改、增建成一口字形建築,並將整個建築體採用中國宮殿式風格改建後,把神社圓頂用個金黃色大帽子一蓋,便成了南海學園的「小天壇」展場。今日進入小天壇展場中,抬頭一望,那令人讚美的圓頂便會出現在你我的眼前,當然上面的國民黨黨徽是後來的事情了。除社殿之外,似乎神橋仍有部分保留,但不能確定,另外在今日小天壇展場正門兩側,仍可見到當年留下的神社玉垣。
戰後,絕大多數的神社都難逃一拆,但建功神社或許是得利於特異的造型,或者是裡頭並未祭祀日本神道教神祇、天皇之故,神社的社殿被保留了下來,外表做了一些加工,並且將原本社殿前水池兩旁的休憩所改、增建成一口字形建築,並將整個建築體採用中國宮殿式風格改建後,把神社圓頂用個金黃色大帽子一蓋,便成了南海學園的「小天壇」展場。今日進入小天壇展場中,抬頭一望,那令人讚美的圓頂便會出現在你我的眼前,當然上面的國民黨黨徽是後來的事情了。除社殿之外,似乎神橋仍有部分保留,但不能確定,另外在今日小天壇展場正門兩側,仍可見到當年留下的神社玉垣。
建功神社的建築與我們一般想像的神社大相逕庭,不單單我所遊歷過的神社(臺灣神社列表)找不到任何一個相似的例子,大概在日本本土、其他日本佔領區(滿州國、中國東部、南洋地區)應該也找不到這樣的神社,此建築在歷史意義上非常特別,值得更多人一起認識、保護它。
南海學園的正對面,便是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也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明治三十一年(1898)設立「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明治四十年(1907)設立「總督府中學校」,並分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模仿英國伊頓公學學制,第二部則採用日本傳統學制,後來第一部因總督府不支持而停辦,於是至大正十一年(1922)原址第二部改設「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等學校」,第一部則以同為模仿伊頓公學學制的「台北高等學校」取代。
校園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雄偉莊嚴的紅樓。紅樓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僅為整棟大樓中最中央約108公尺寬的校舍,由總督府營繕課的近藤十郎所設計,略帶後文藝復興時代意念的現代折衷風格,表面以紅磚覆蓋,華麗紋飾少。然而昭和二十年(1945)的台北大轟炸時,紅樓遭燃燒彈擊中,嚴重毀損。直至民國三十九年才修葺至可用狀態,並經過數次改建、整建後成為今貌。
南海學園的正對面,便是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也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明治三十一年(1898)設立「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明治四十年(1907)設立「總督府中學校」,並分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模仿英國伊頓公學學制,第二部則採用日本傳統學制,後來第一部因總督府不支持而停辦,於是至大正十一年(1922)原址第二部改設「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等學校」,第一部則以同為模仿伊頓公學學制的「台北高等學校」取代。
校園內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雄偉莊嚴的紅樓。紅樓建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僅為整棟大樓中最中央約108公尺寬的校舍,由總督府營繕課的近藤十郎所設計,略帶後文藝復興時代意念的現代折衷風格,表面以紅磚覆蓋,華麗紋飾少。然而昭和二十年(1945)的台北大轟炸時,紅樓遭燃燒彈擊中,嚴重毀損。直至民國三十九年才修葺至可用狀態,並經過數次改建、整建後成為今貌。
這一趟花了大約兩個小時,仔細的看過建功神社和建中紅樓,並且也順道重溫植物園的悠閒氣氛,並第一次參觀了布政使司衙門、蠟葉標本館、以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等史蹟建築,不過這次在這些地方比較屬於走馬看花,留待下次有機會再行介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