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城鎮的過客
Encountering

抑鬱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規劃與消失的居民

10/24/2015

1 評論

 
文/蘇亭瑜
Picture

2015年8月,從低氣壓籠罩陰雨綿綿的臺灣起飛,四個小時後我降落在陽光普照的北京。踏出機艙,高緯度的北京已經脫離夏日的炎熱,微風帶著濃濃秋意。平整的跑道、玻璃帷幕的航廈,整潔明亮與任何機場毫無差異的現代化,是我對北京的第一印象。從機場轉進市區有機場快線和城巴兩種方式,第一次來到北京,想要好好的看看這座城市,選擇了搭乘巴士進入市區。首都機場位於五環之外,到三環內的城區,需要花上四十分鐘的時間。機場到市區這段車程,筆直的五線道公路、整齊劃一的路樹,讓我想到幾年前在日本看到的城市街景,乾淨有秩序、理性建設的城市規劃。只是北京人習慣按喇叭,又總是長按到底,再加上特別突出的講話腔調,整段路就在鬧哄哄中渡過。
在北京十幾天,搬了三四個住所,有的是在胡同內的青旅,也有在airbnb上預訂的當地住宅。第一間旅館位在二環南鑼鼓巷,一個類似台南安平那樣非常觀光化的古街區。從機場抵達轉運站後,直接招了計程車去旅館,下午六點下班車潮,司機毫無困難的開到時速七十,自闢出新的線道,窗外的街景從高樓轉為矮房,中國式建築多了起來,漆著嶄新的紅色油漆,外牆懸掛著「建設文明城市,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的布條。下車前司機告訴我,真是選對時間來北京了,為了一個星期後的閱兵典禮,北京市附近的工廠全部停工兩個星期,這幾天的天空特別藍,空氣特別好。只是司機話還沒說完,下一個乘客已經直接擠上車了。
從抵達機場到入住旅店,我看到現代化的文明北京,住進觀光化的胡同街區,遇到熱情的機場地勤,板著面孔的司機,作為一個段暫停留得過客,我將從北京城市開放空間的性格,寫至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再以北京居民對城市的想像收尾,描繪對夏末初秋的北京印象。

解禁的皇城與人民

北京的城市建設從八個世紀前開始,蒙古人進入中原後,將首都遷至現在的北京,按照《周禮》定下的禮俗規定,規劃皇城建設,每樣建設都嚴格遵守風水方位,且有其存在的功能意義。舊都城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北延伸至鐘鼓樓,往南通至天壇,對稱於此中軸線建設,分為內城和外城,設有內城九門和外城七門及各種祭神的建築。可以說北京的城市建設,是為了統治權利而服務。時至今日,原先以防禦為目的的城牆已經拆除,狹窄的巷弄拓寬成筆直的瀝青馬路;年久破舊的胡同四合院在政策強力主導下拆遷,蓋起新式的水泥大樓,留下的往往只剩下一個地名,讓經過的人們知道這裡曾經發生的過去。

只是以舊城為中心向外拓展的環狀開發及交通規劃,仍然深深影響了現在的城市規劃,而那些被官方認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文物被保留下來,捨去舊時為皇權服務的工具功能,重新開放給一般民眾,轉換了原有的空間意義。就這樣北京居民在這個受到過去牽引,卻又一心向著現代化未來的城市中生活著。

於是北京居民的生活空間,就隨著城市的重新建設而改變。梅英東在《消失的老北京》中細膩的敘述了老北京們在胡同裡用柴米茶油鹽堆砌的日常,一個巷頭巷尾居民彼此都相識的居住空間。在曲折狹隘的胡同巷弄中,只要走出家門外,隨時都有事情在發生、有交易在進行。今日的北京,雖然巷弄還用胡同命名,但真正保有胡同樣貌的地帶,像拼不完全的拼圖,稀稀落落散置在高樓叢林之中;前一刻還走在靜謐的胡同,偶爾傳來屋裡搓麻將的聲響,轉角處大大方方掛著剛洗好的衣服,巷弄裡隨意遇上的兩個人能東南西北聊個沒完,而下一刻,就突然闖入高矗的大樓群,遇上汽車呼嘯奔馳而過的八十米寬大馬路,沒有任何樹蔭遮蔽,在這個新的城市空間,我需要走上十分鐘,才能跨越斑馬線走到馬路另一端,這是今日的北京。現代化的文明北京。
Picture
Picture

​失去巷弄生活空間的北京住民,找到了新的交流空間,從散落於街坊,群聚在對外開放的古蹟空間。原本屬於皇室休憩的景山公園、圓明園、頤和園,或是用來祭神的天壇和日壇等大型戶外空間,轉變為鄰近住戶的交流場所。於是景山公園和天壇公園這樣本身背負著歷史意義和價值的空間,也確實如其名所指,成為「真正的公園」,人們開始聚集在這些地方,不為特別的理由,就只是過來看看,或許就只是坐在那裡,讓交流自然而然發生。曾經排除百姓,屬於皇權的空間,在現代化的建設中,轉變為住民互動的場域;同時,過去屬於住民的巷弄生活,卻因為空間再造逐漸消失。公共的巷弄,變為私人空間的延伸,隨著這些發生交流的空間遺失,北京褪去胡同巷弄裡得人情與精神氣,留下了千篇一律沉悶的高樓。

​相機和澡盆間的斷裂

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都,加上長達八百多年的首都地位,北京理當具有獨特的城市風貌,和豐富的人文底蘊;然而我走過的北京城,事實上除了那些散落於水泥樓房中的老胡同社區,以及偶爾會看到的仿中國式建築,北京的城市地景和熟悉的臺灣城市毫無二致。只是皇城印象為這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觀光人口,依據北京觀光局的統計,每年的到訪北京的人數約四千萬人,伴隨著旅遊的趨勢,北京的城市空間受到觀光文化而改變,城市空間同時屬於又不完全屬於北京居民。

在現代化都市更新以及觀光文化的凝視下,北京的居住空間有了兩種面貌:以實用為目地規劃的新興住宅區,以及尚未被拆遷的老社區。在新興的城市規劃中,住宅空間有秩序的被集中規劃,以「嘉園」為名,標記及劃分群聚住宅大樓的地理位置。新興住宅提供居民穩定的熱水、空調和電梯,嘉園內也規劃了供住民休憩和交流的空間。只是發生在鄰居間的交流減少了,大樓內,住戶們關緊自己的房門,胡同裡街坊探頭出來大聲聊天的場景不復見於此,住民們必須走到離家幾分鐘距離外的開放空間,才得以有和鄰居交流的機會。而也有些住宅區並沒有社區獨立的開放空間,於是走在北京街頭,偶爾可以看到彼臨馬路旁,住民們隨興擺上一張桌子就開桌打起麻將。同時這樣的規劃也促成了另一種空間的轉向,使得在喪失了交流空間的住宅區旁臨近的古蹟空間,發生了意義的轉變。以天壇公園、頤和園等古蹟保存區為例,雖然每次入園參觀都需要收取門票,但同時也開放民眾購買年票,於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地區,轉變成居民們休閒的場域。在天壇公園可以遇到母親帶著孩子在園區中玩耍、長輩每天入園運動和聊天,還可以見到社區組成的土風舞團在練舞,或是裝備完全的民眾在踢毽子、打桌球。

​然而,與此同時,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卻又肩負著觀光空間的身份,大量的觀光客湧入參訪文物,空間的組成變得複雜,曾經屬於皇權的空間重新還給民眾,但也不再只屬於北京居民。於是北京居民互動的空間,在現代都市規劃中由臨近街坊遷移至大型開放場域,又在觀光開放的影響下,私人的互動成為受到外來者凝視的北京文化。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於尚未拆遷的老胡同社區。遠道而至的訪客們,穿梭在曾經只屬於當地住民的胡同巷弄,居民的活動成為訪客們記錄留念的事物。住宅空間變為觀光聖地,四合院門口、掛在巷弄中晾曬的衣物、牽著小狗聊天的長者,都化為鏡頭捕捉的景色。老北京的日常在訪客眼中變成活的歷史,恣意地侵略與記錄。生活和觀光活動交纏在一塊,走入老胡同,我遇上居民在路邊擦澡、小孩坐在巷口理髮的畫面。居民休憩的空地纏繞在遊客穿梭的空間。奇妙地是,胡同的住民像是並未感受到流動的人群一般,仍然自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於是同一個空間產生微妙的斷裂,分割出了一個屬於生活的,和另一個屬於觀光的個別空間。
​
Picture
Picture

上海姑娘的無聊北京

我在北京的第二個住所遇到一個上海來的女孩。旅店位在舊城區交口東四,一間胡同改建的青年旅館。上海女孩臨時起意決定到北京過生日,沒有規劃行程來到北京,我遇到她的時候,她正在旅館大廳和旅店主人規劃她在北京的行程。

​女孩說她對北京的第一印象非常失望,覺得北京機場好小阿,在她想像的北京是一個充滿歷史味道的古都,但來到北京卻覺得北京沒有甚麼特色,鄰近的西安反而更有味道,走出火車站就看到古城樓,城區還保留著以前的建築風味。再說北京有名的食物上海也吃的到,實在不知道來北京有甚麼特別。旅店的老闆也是一個年輕女孩,在國外待過一陣子,對上海女孩的話沒特別回應,只說北京就是這個樣子,擺出興致缺缺的模樣。接著上海女孩在地圖上圈出頤和園和798藝術區,兩個位在五環外的地點;旅店老闆和她說這兩個地方沒甚麼好玩,頤和園不過就一個花園很無聊,798藝術區頂多看看工廠改建成藝術空間的樣子,沒什麼特別。好玩的地方要到南鑼鼓巷,來北京就是要體會京味兒,南鑼鼓巷有特別多北京小吃,還有很多新鮮的東西可看;不然就去三里屯,到年輕人多的地方逛街,或酒吧街玩一玩,熱鬧多了。

旅店老闆接著自顧自的說,現在這種天氣最適合去柏林,穿個薄外套非常舒服,來北京做甚麼,北京這麼無聊;然後又問上海女孩有沒有吃過Lady M,一間她在紐約最喜歡的甜點店。


在這個胡同改建的空間中,我感覺到居民和外來者,對於北京城市想像巨大的差異。上海女孩來到北京尋找她想像中的古老帝都,但年輕老闆,對於那些屬於「過去的」文化沒有興趣。她喜歡最新的潮流,現代的建築,聽英文歌、到國外度假,對她來說,巷弄文化不足以代表北京,值得觀賞的,是新北京構築的消費空間、資本空間。這讓我想起第四天晚上,原本要從三里屯到景山看北京城夜景,坐車的路上,司機和我說這時間去景山沒東西可以看,故宮裡沒住人,晚上就是一片黑抹抹的,要載我到后海,去酒吧街聽音樂,比較熱鬧、好玩。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氛圍,如同地鐵裡高掛著未來北京高樓群起的大都會照片;如同看板上強調個人競爭力,穿著西裝打扮時髦的進步精英;如同北京街頭隨處懸掛著的「文明北京、進步北京」的布條;在這個快速改變的城市中,資本主義、消費文化和娛樂活動成為北京人對現代生活的想像,而胡同裡的老北京生活,屬於觀光凝視中建構與想像的古都北京,隨著空間的散落,逐漸在這座城市消失,變成相片裡的景色、旅遊廣告中的文宣,再也不復見。
​
Picture
Picture
​
​*
我總感覺北京是一座非常憂鬱不快樂的城市,每個空間都有它的目地的──屬於消費和商業的西城區,屬於觀光的東城區──在北京我可以滿足生活中的一切需求,但我卻遺失了生活。生活在座這城市被抹除了,空間只是一個快速完成生活需求的地點,不再和個人的生命發生連結,除了家以外,沒有任何空間足以讓人留戀。那些原本是共有的、開放讓居民交流性質的巷弄空間,在理性規劃的城市建設導向中,被剷除拓寬為幾十米寬的道路、興建辦公大樓;由政府主導的開放空間,轉為居民交流空間的同時,卻又擔負著觀光的任務,居民的空間也是屬於外地遊客的參訪空間,日常生活受到干擾及壓迫,而北京居民對於進步城市的想像,又與真實生活產生了斷裂,北京城變成一個徒具有生活機能,卻不具備生活品質的巨大空殼,居民的主體性在理性規劃中被抹除,造成了這座城市不安又抑鬱的性格。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偉大,在於她是否擁有很多地方讓人偶遇卻帶來驚奇。這些地方不收門票,也沒有鬧哄哄的導遊,之後,你就會想在這座城市住的久一些,並期盼在有類似的奇遇。」
                              -梅英東,《消失的老北京》

​走在東長安街八十米寬的馬路旁,我忍不住傳了一則訊息給遠在臺灣的朋友,告訴她,只要可以離開北京去哪裡都好,在這座忽略了「人」的城市中,我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孤獨。只是走回到胡同裡的民宿,看到坐在巷口給爺爺理髮的小男孩,旁邊圍著一群人在下棋,我又覺得,北京是個非常可愛的城市。
Picture

關於過客。蘇亭瑜

台南人,台大哲學系就讀中。喜歡閱讀,討厭電影,有講不完的話,卻討厭喋喋不休的人。耐不住一成不變,因此總是在旅行。覺得人生不需要找到一個恆常不變得真理,只想要從生活的角度理解這個社會。最近在讀的書是《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


1 評論
Andy
10/26/2015 07:06:50 am

回覆



發表回覆。

    【城鎮的過客】全新系列文章長期徵稿

    新專題「城鎮的過客」,邀請廣大的城鎮過客們,寫下自己的實際經驗以及對城鎮的評論,文章可能會由合作平台(自由評論網、蘋果日報網站、聯合線上)轉載,促進台灣乃至於更廣大世界的讀者們,一同思索當代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

    不限專業,來稿請寄geogdaily@gmail.com,信件主旨寫上「城鎮的過客投稿:城鎮名」,錄用後編輯會向您索取一段自我介紹和照片。

    Archives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八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Beijing (China)
    Belgrade (Serbia)
    Cheung Chau (Hong Kong)
    Galle (Sri Lanka)
    Hong Kong
    Kinmen (ROC)
    Manila (Philippines)
    Penang (Malaysia)
    Seoul (S. Korea)
    Shanghai (China)
    Sofia (Bulgaria)
    Sydney (Australia)
    Tiraspol (Transnistria)
    Vancouver (Canada)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