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城鎮的過客
Encountering

加勒,印度洋淚珠上的老靈魂:懸崖邊的世界文化遺產?

2/28/2018

1 評論

 
文/林培安
※ 本文已授權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獨家轉載
這是我在斯里蘭卡的第九天,搭上放著印度曲風的巴士,前幾天的經驗告訴我要先跟車上的售票員問好價錢,親自把登山包安置在後車廂內,最後是上車絕對要坐靠窗的位置。搭乘長途公車以及幾天下來的小小經驗,讓我有一種開始融入當地的錯覺,當我雀躍的跟旁邊的大叔聊天,說著我要去加勒看古城時,他卻緩緩地說:
" Galle Fort is good, good for you, not me."(加勒很棒,不過那是對你來說,而不是我。)
在當時,這段話沒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迎著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海風,我看著手機裡要前往的景點清單,心早已飄到那想像中的美好古城。

新舊分明的加勒

加勒位於斯里蘭卡的西南方,距離經濟首都可倫坡有120公里的距離,是南方最大的城市也是南方省的行政首府。斯里蘭卡分成九個省份,省底下又有行政區,由於西南方曾經被西方各國殖民,留下許多殖民時期的建築,同時也是貿易的據點,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發展的重心。

加勒作為殖民重鎮擁有著許多古建築及堡壘,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

瘋狂巴士一路不減速的狂奔,出現在眼前的加勒不是古城,而是繁忙的公車總站以及把馬路擠得水洩不通的TukTuk車,站前市集此起彼落的叫賣聲,Rotti小販、wadi小販、水果商、彩券商應有盡有,來往的人群徒留我一人站在車站前一臉困惑,總覺得加勒新城區就是熱鬧市集的縮影,那古城呢?
圖片
加勒的熱鬧市區(圖片/作者提供)
暫時將疑惑拋到一旁,循著來自俄羅斯的旅館老闆指引,我來到了一間沒有英文菜單的自助餐店,有了過去幾天的味覺衝擊,我已經知道要避開浮著辣油的咖哩,還有不要太相信當地人說的「No spicy, just a little.」(不辣,就一點辣。)佐以斯里蘭卡式的招牌微笑。我熟稔地點了一份最安全的雞肉炒飯,填飽肚子準備展開期待已久的古城巡禮。
 
加勒以火車站和國際板球場為分界,分成新城區和舊城區,新城區曾經在2004年遭遇南亞海嘯的摧殘,而舊城區則因為有古城牆的阻隔,受創並不嚴重。雖然與發展快速的可倫坡無法相比,但依舊扮演著重要節點的角色。

走在新城區的街道上,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提著菜籃的阿姨、三三兩兩成群的學生聚集於此,有些急忙地從我身邊路過、有些會停下來打招呼,甚至寒暄個幾句,城市的繁忙和小鎮的純樸,無違和的融合如此,混雜且有生命的日常,日日在新城區中上演。沿著新城區的主幹道瓦克偉拉路(Wakwella Road)朝海邊緩緩地走去,我看見了猶如半島的古城。
圖片
加勒的新城區與舊城區(圖片/WhatsInPort)
加勒城,印度洋上的殖民堡壘
 
將時間倒轉到中國的西漢(202BC-8),海上絲路的貿易路線便經過所謂「獅子國」,也就是現今的斯里蘭卡。加勒作為一個香料、寶石的轉口港,直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1405-1431)亦有史料記載,甚至有紀念鄭和來訪的石碑(Galle Trilingual inscription),同時也有波斯、希臘、阿拉伯、印度、馬來人於此貿易的痕跡。
 
地理大發現以降,西方國家開始向外拓展貿易路線,同時也展開對異地的殖民,1502 年一場暴風雨讓葡萄牙人意外漂流至此,從此加勒便出現在西方的航海圖中,並在 16 世紀末時正式在加勒建起了城堡,隨著西方勢力的更迭,荷蘭於 1640 年擊退了葡萄牙,成為加勒堡壘的新統治者,並以原本的城堡為中心,擴建了堡壘,作為東印度公司於錫蘭及南亞的貿易、軍事中心,並於 18 世紀達到發展巔峰。
圖片
加勒的城門上還可見東印度公司VOC的標誌(圖片/作者提供)
加勒古堡有著西方傳統城市規劃的網格式格局,歐式教堂、官署、住宅整齊地分佈於舊城的各個區域,對稱的歐式建築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而有所改良,取材自當地的珊瑚礁岩作為建材,平房的磚瓦以及木門上的雕刻融入了南亞文化,同時古城有特別設計的污水系統,可見東印度公司對於此據點的重視。異地的文化融合以及建築的完整保存,讓加勒古堡於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南亞少見的殖民防禦堡壘。
 
走過整齊的街區,我坐在靠海的堡壘邊緣,想像著當時一艘艘貿易船開進加勒港口的景象,在一旁打鬧嬉戲、說著僧伽羅語的年輕人將我拉回現實,我用英語問他們平常會來舊城區做些什麼?
「沒什麼,就散步、看海或游泳。」男孩笑笑地回道
 
「那你們會去舊城區的街道嗎?」我問
 
「不會啊,那邊是你們去的。」另一個男孩指著我。

我終於知道,走在舊城區說不出的違和感是哪來的了。
圖片
古城的周圍是當地人嬉戲的場所(圖片/作者提供)
誰的城區?
 
走在舊城區中,除了「看」殖民時期留下的古建築外,還期待著見到當地文化與古城區的融合,然而由於觀光經濟的發展,舊城區中的住宅大多已改建成飯店、主題餐廳或紀念品小店,商機所帶來的高價位成為排除當地人的推力,舊城區儼然成為了遊客想像中的歐式殖民古城,販售著斯里蘭卡特色的文創商品,如果直觀一些以臺灣作為比喻,我會說加勒古城是有圍牆圍著的松菸文創園區。
圖片
紀念品店、餐廳爭相進駐古城(圖片/作者提供)
這樣的過度發展也受到UNESCO的警告,由於加勒古城是以歐式建築與南亞文化的結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過多未經授權的建築及古蹟改建都可能遭致世界文化遺產除名,加勒古城近幾年來的商業發展使得古城徒留建築,卻失去了斯里蘭卡的文化底蘊。
 
當局於今年年初提出了解決辦法,卻也帶來了爭議,斯里蘭卡的法律與秩序暨南方發展部(Ministry of Law and Order and Southern Development)在未與考古部、教育部協商下,決定將城內14個政府機構撤出,聲稱此舉能夠減少對於古蹟的損害,但卻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其中也攸關2500名於舊城區內學生的權益。其中更大的爭議在於當局企圖用減少破壞古蹟,以避免遭世遺除名,但卻任由旅館、餐廳於舊城區擴張,使古城漸漸走味。
 
或許到了2018年的現在,加勒古城在觀光發展的大旗下,依舊沒有擺脫殖民的命運,而當今的殖民者已不是建造古城的荷蘭人,而是更加無形的國家機器與資本。
圖片
斯里蘭卡國旗與鐘樓形成有趣的對比(圖片/作者提供)
旅人的牢騷與當地人的期望
 
在堡壘邊緣看著夕陽落入印度洋後,走在逐漸昏暗的街道上,看著餐廳點起燭火,火光閃爍的一端是遊客們正享用著精緻的晚餐,而另一端是TukTuk車司機攬客的身影,當地人不再停留的古城能不能算是失去了生命力,我想這大概只是敏感旅人的牢騷吧,帶來商機的文化古蹟會不會就是當地需要的呢?這個問題或許永遠沒有正確的解答。

*
 
Galle Fort is good for…who?

關於過客。林培安

林培安,不奢望準時畢業的台大地理研究生。興趣是搜便宜機票,幻想出去流浪卻沒什麼時間,常出沒的地方是酒吧和燒肉店。最近喜歡的作家是胡晴舫。

圖片
1 評論
fu hsu
3/5/2018 04:19:43 am

很喜歡地理眼的文章,謝謝你們的學識和付出。
林先生的此篇文章中,提到了中國西漢時期即有海上絲路,我才疏學淺,純為興趣,可否告知所依據的經典?印象中海上絲路是回教創立以後才慢慢興起的。
謝謝!

回覆



發表回覆。

    【城鎮的過客】全新系列文章長期徵稿

    新專題「城鎮的過客」,邀請廣大的城鎮過客們,寫下自己的實際經驗以及對城鎮的評論,文章可能會由合作平台(自由評論網、蘋果日報網站、聯合線上)轉載,促進台灣乃至於更廣大世界的讀者們,一同思索當代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

    不限專業,來稿請寄geogdaily@gmail.com,信件主旨寫上「城鎮的過客投稿:城鎮名」,錄用後編輯會向您索取一段自我介紹和照片。

    Archives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八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Beijing (China)
    Belgrade (Serbia)
    Cheung Chau (Hong Kong)
    Galle (Sri Lanka)
    Hong Kong
    Kinmen (ROC)
    Manila (Philippines)
    Penang (Malaysia)
    Seoul (S. Korea)
    Shanghai (China)
    Sofia (Bulgaria)
    Sydney (Australia)
    Tiraspol (Transnistria)
    Vancouver (Canada)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