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lle Fort is good, good for you, not me."(加勒很棒,不過那是對你來說,而不是我。)
新舊分明的加勒
加勒位於斯里蘭卡的西南方,距離經濟首都可倫坡有120公里的距離,是南方最大的城市也是南方省的行政首府。斯里蘭卡分成九個省份,省底下又有行政區,由於西南方曾經被西方各國殖民,留下許多殖民時期的建築,同時也是貿易的據點,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發展的重心。
加勒作為殖民重鎮擁有著許多古建築及堡壘,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瘋狂巴士一路不減速的狂奔,出現在眼前的加勒不是古城,而是繁忙的公車總站以及把馬路擠得水洩不通的TukTuk車,站前市集此起彼落的叫賣聲,Rotti小販、wadi小販、水果商、彩券商應有盡有,來往的人群徒留我一人站在車站前一臉困惑,總覺得加勒新城區就是熱鬧市集的縮影,那古城呢?
加勒以火車站和國際板球場為分界,分成新城區和舊城區,新城區曾經在2004年遭遇南亞海嘯的摧殘,而舊城區則因為有古城牆的阻隔,受創並不嚴重。雖然與發展快速的可倫坡無法相比,但依舊扮演著重要節點的角色。
走在新城區的街道上,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提著菜籃的阿姨、三三兩兩成群的學生聚集於此,有些急忙地從我身邊路過、有些會停下來打招呼,甚至寒暄個幾句,城市的繁忙和小鎮的純樸,無違和的融合如此,混雜且有生命的日常,日日在新城區中上演。沿著新城區的主幹道瓦克偉拉路(Wakwella Road)朝海邊緩緩地走去,我看見了猶如半島的古城。
將時間倒轉到中國的西漢(202BC-8),海上絲路的貿易路線便經過所謂「獅子國」,也就是現今的斯里蘭卡。加勒作為一個香料、寶石的轉口港,直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1405-1431)亦有史料記載,甚至有紀念鄭和來訪的石碑(Galle Trilingual inscription),同時也有波斯、希臘、阿拉伯、印度、馬來人於此貿易的痕跡。
地理大發現以降,西方國家開始向外拓展貿易路線,同時也展開對異地的殖民,1502 年一場暴風雨讓葡萄牙人意外漂流至此,從此加勒便出現在西方的航海圖中,並在 16 世紀末時正式在加勒建起了城堡,隨著西方勢力的更迭,荷蘭於 1640 年擊退了葡萄牙,成為加勒堡壘的新統治者,並以原本的城堡為中心,擴建了堡壘,作為東印度公司於錫蘭及南亞的貿易、軍事中心,並於 18 世紀達到發展巔峰。
走過整齊的街區,我坐在靠海的堡壘邊緣,想像著當時一艘艘貿易船開進加勒港口的景象,在一旁打鬧嬉戲、說著僧伽羅語的年輕人將我拉回現實,我用英語問他們平常會來舊城區做些什麼?
「沒什麼,就散步、看海或游泳。」男孩笑笑地回道
「那你們會去舊城區的街道嗎?」我問
「不會啊,那邊是你們去的。」另一個男孩指著我。
走在舊城區中,除了「看」殖民時期留下的古建築外,還期待著見到當地文化與古城區的融合,然而由於觀光經濟的發展,舊城區中的住宅大多已改建成飯店、主題餐廳或紀念品小店,商機所帶來的高價位成為排除當地人的推力,舊城區儼然成為了遊客想像中的歐式殖民古城,販售著斯里蘭卡特色的文創商品,如果直觀一些以臺灣作為比喻,我會說加勒古城是有圍牆圍著的松菸文創園區。
當局於今年年初提出了解決辦法,卻也帶來了爭議,斯里蘭卡的法律與秩序暨南方發展部(Ministry of Law and Order and Southern Development)在未與考古部、教育部協商下,決定將城內14個政府機構撤出,聲稱此舉能夠減少對於古蹟的損害,但卻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其中也攸關2500名於舊城區內學生的權益。其中更大的爭議在於當局企圖用減少破壞古蹟,以避免遭世遺除名,但卻任由旅館、餐廳於舊城區擴張,使古城漸漸走味。
或許到了2018年的現在,加勒古城在觀光發展的大旗下,依舊沒有擺脫殖民的命運,而當今的殖民者已不是建造古城的荷蘭人,而是更加無形的國家機器與資本。
在堡壘邊緣看著夕陽落入印度洋後,走在逐漸昏暗的街道上,看著餐廳點起燭火,火光閃爍的一端是遊客們正享用著精緻的晚餐,而另一端是TukTuk車司機攬客的身影,當地人不再停留的古城能不能算是失去了生命力,我想這大概只是敏感旅人的牢騷吧,帶來商機的文化古蹟會不會就是當地需要的呢?這個問題或許永遠沒有正確的解答。
*
Galle Fort is good for…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