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城鎮的過客
Encountering

夢醒時分──夢窪與夢淖間的上海

4/28/2016

0 評論

 
文/林子群
Picture
外灘北端(作者提供)
Picture
  周星馳的電影伴隨著七八年級的世代們成長,綜觀他的眾多作品,《上海灘賭聖》肯定是部經典之作,片尾最終決戰的戲碼,「法國賭神」皮爾卡桑大戰「今晚打老虎」阿星,更為全片中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橋段。可觀影數回後,不免納悶到底法國賭神跑去中國做什麼呢?又為了哪些原因而待在上海?瞧了瞧電影中場景設定的時間點:1937年的上海,無論以前國中歷史唸得再差,應該多少都能若有似無的想起些什麼才是。有人會提到「租界」,有人會想到「十里洋場」,有些人會丟出「外灘」一詞,有的人則會追溯至稍早幾十年前的「開港通商」或「英法聯軍」。終究,電影結束,長串字幕跑盡,周星馳飾演的賭聖阿星也下戲後,我們對於「上海」的認知尚有哪些呢?
 
  頭遭觸及真實上海的經驗,可順著時序的軌跡探回兩年半前的仲夏。那時為前往西藏而打上海轉機,僅僅停留了短暫的一夜。唯二記得的,大概是位於浦東荒郊野外的平價飯店裡,那有著騷味的鹹豆漿和嚼起來若蠟的饅頭;以及遊覽車窗外,因滂沱大雨而溼漉朦朧的外灘街景。
 
  再次聽到她的消息,則是今年初在葡萄牙波圖的青年旅館裡,聽著幾位新認識的朋友,分享他們在上海生活、工作的經歷。加拿大人N曾任職於一家頗具規模的英語補習班,他在上海住了整整兩年多,甚至談了段論及婚嫁的感情。剛畢業沒多久的美國人B結束在阿布達比的工作後,目前任職於上海紐約大學,在上海的日子將滿一年。
 
  N開口閉口都是「新天地」,對那一帶可謂十分熟悉,他說自己還蠻懷念在上海的生活,只是若再給他一次回去外灘工作的機會,他寧可敬謝不敏的推辭掉。B則表示她非常享受上海多采多姿的生活廣度,尤其是永不歇止的繽紛夜生活,每當鄉愁湧溢時,五光十色的華麗霓虹總能令她短暫忘卻對於康乃狄克的思念。
 
  自他們的口述、回憶,我對於上海的認知仍十分有限,或者說僅止於表面。如今二十一世紀的十里洋場,究竟以何種樣貌活耀於世界的舞台上,老實說自己一點概念也沒有,頂多是勉強地從以前的歷史、地理課本內,打撈曾讀過的隻字片語胡亂貼合一番,可那東拼西湊的粗糙意象,又能幾分吻合實際城市樣貌的外輪廓呢?幸運地,前陣子清明連假期間,秉著越積越多的好奇,終於是花了若干天夜,自個兒走訪了趟上海。

從成為租界到地產開發
 
  回顧上海近代的發展脈絡,1840年代的《南京條約》為現代的上海揭開序幕。除了作為五口通商的其中一座港口外,後續簽訂的《上海租界章程》則起始了「租界」的歷史,自此以後,憑藉著頻繁的通商衍至的文化交流,連同租界內異地文化逐漸發酵,上海於史冊長軸上的步伐,便注定與位於其長江身後的大中國歧途分岔。
 
  法國租界和英美租界是眾租界中最主要的兩股板塊,「法國賭神」皮爾卡桑無論為真有其人或純屬虛構,便應是起因於那獨特的時空條件下。英美租界約坐落於今日的黃浦區,法租界涵蓋的範圍則大約在黃埔、靜安、徐滙區之間。租界內,各式外國人們的生活場景被移植而入,舉凡菸館、洋樓、成排的梧桐行道樹等,再配合上五官深邃的外國人們行走其間,儼然是個全盤迥異的新天地。
 
  除了自外地而來的洋人們,本地的中國人於往後數個時間點,也因各種緣由加入了租界裡的大千世界,使得租界內的人口組成越發複雜,在地生活越發精彩。以太平天國鼓譟的動亂為濫觴,約十一萬人搬入了廣東路、福州路一帶的英美租界,幾十年後的1930年代,城市裡的人口數膨脹至三百萬、四百萬,1940年之前,上海已然成為遠東地區最為龐大的都會區。
Picture
典型外灘轉角洋樓(作者提供)
  隨著爆炸性的高速成長,如何安置為數眾多的外來人口成為棘手的問題。民居建築的發展,同時暗示著中國現代房地產市場的開端,起先的趨勢為大規模的成區興建,由洋人外商所主導。很快的,本地商人加入了競逐的行列,1940年代末,上海已有3000名中國人為房地產大業主,他們多為買辦出身,每人均占有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地產面積。
 
  在這波地產開發的浪潮中,初建於南京路的里弄住宅成為爾後上海住宅的支配類型(prototype)。什麼是里弄住宅?它其實是中式傳統四合院的變形,以連棟二層樓以上的四合院為基礎,後頭設有窄庭接連後棟的廚房、儲藏等服務性的空間,幾十棟工整的排列方整,形成一個獨立的大型區塊。
 
  以此為衍生,里弄住宅發展出了數種型式。舉凡1900年後石庫門里弄住宅的兩間一廂二樓格局──不修設後邊窄庭,廚房(披間或灶披間)直接附於房屋後側;1910年後多出現於靜安寺路西方、重慶南路、襄陽南路的新式三層樓里弄住宅格局──設有衛生設備、瓦斯炊具與熱水器;1920年後常見於徐滙和盧灣區的花園里弄住宅;1930年後流行的公寓里弄住宅以及其後逐漸堆高的現代化公寓住宅。
 
  然而,民居興建的速率跟不上人口移入的腳步,對住宅的需求遠遠超越供給,怎麼辦好呢?上海人們將計就計的以「切分」、「對分」既有的格局來回應住宅短缺的難題。於是乎,原本的住宅分出了隔間或者長出了加建,在既定的框架下塞入更多的人數。根據一份1930年代末所發表的統計報告,里弄住宅最密集的英美租界裡,三到五戶住在一屋可是再稀鬆平常不過,最密集者甚至能不可思議的擠至九戶住一屋。以四戶住一屋為例,每戶平均六人,在那住有二十四人的屋舍內,每個人平均分到的僅僅為少得可憐的0.9坪,看似有趣有機、集約高效的居住樣貌,同時令人難以想像居住者們過的為怎樣的生活。
 
  對照起今日高廈羅布的上海,往日的傳統民房似乎隱沒至了城市的天際線之下,而那房舍之中、之間、之外的常民生活,又保留了多少老上海的原貌呢?初抵浦東機場的正午時分,反覆思考著這問題。
Picture
城市外郊住宅區(作者提供)
Picture
城市南郊開發區(作者提供)
上海人與外地人
 
  入關後,從機場搭乘地鐵至位在普陀區的青年旅館,車廂外首入眼簾的為近幾十年剛開始墾拓的浦東城域,窗外不斷流逝的景象彷彿電影,參差不齊的建築群落和三不五時穿插其間的廣陌荒地,接續剪接出了關乎浦東外郊這部尚未經修潤的毛片。據以往的旅行經驗,本以為沒幾下功夫便能抵至青旅歇下行囊,哪曉得上海的版圖之大,令褲袋裡那張五塊人民幣的單程票頓時變得好划算,最後整整耗上一個半小時,才抵達隱身於一處城市外圍社區內的青年旅社。
 
  迫不急待地展開了自己最喜愛的城市漫遊,沒有目的地,依循直覺率性於城市裡的街道中閒晃,走到哪就算哪,此類漫遊的經驗於過往可是從沒令自己失望過。旅程的頭兩天,先是走經了貴氣堂皇的南京東西路購物大街、有著華麗典雅的新古典主義洋樓的外灘、舊城區的城隍廟街坊、過往的法國租界,連同城北城南的幾處外圍郊區。旅程的第三日,多年交情的老友C充當半日地陪,領著我巡觀更為道地的尋凡上海。
 
  和C結識於高中社團,畢業後他來到復旦大學修習醫科,已在上海生活了將近五年,成為如今約莫一百萬名居住於上海的台灣人裡的一員。我們在人潮絡繹不絕的打浦橋站會面,老友睽違一年半聚首,隨之而來的聊不完的話題。他引著我潛入在地上海人常出沒的田子坊,在里弄小巷間品觀小攤販們聚滙而成的繁忙商圈。
 
  我們在「一點點」飲料店各買了杯手搖飲料,旋即反復至熙來攘往的肇嘉浜路,漫步在飄著雨的城市中。C表示「一點點」其實是台灣的五十嵐飲料店,不過換了個別稱,便在上海做起生意。「除了五十嵐,很多台灣的品牌均進軍大陸多年,尤其在上海還頗常見到台灣人熟悉的招牌,例如屈臣氏、7-11、全家、豪大大雞排等,幾乎是隨處現於街頭。」有趣的是,這些招牌並非以很突兀的姿態硬塞入街景,反倒以低姿態融入街道成排的商店中,也許是因招牌上均標示以中文,也許是因其商業行為的取向算是符合中國人的民生消費習慣。與此對比,許多外國的品牌像是UNIQLO、ZARA、HUGO BOSS等可是醒目多了,招牌上的字眼總具備著強烈的識別性。C接著說道,許多外來品牌打入上海前,常常先至周遭的二線市鎮如蘇州、無錫、南京等地試試水溫,反應還不錯才會進軍上海。
Picture
徐匯區的仿古典式社區(作者提供)
  喝著塑料杯裡的水果茶,看著C嫻熟的踏足於城市,我不禁向他問道「搬來上海這麼後,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多少浸染了幾分上海味?」他笑了笑,從容不迫地語道:「你覺得我有上海味嗎?知道嗎?上海人可是出了名的驕傲,所謂驕傲在於他們自認為自己是全中國最高尚的階層,其他人都是農民,哪怕是對北京人也如此認為。上海的原始族群約八百萬人,可目前的常駐人口已逾三千萬,也就是說城市裡有兩千多萬人都是外來人口,他們因經濟考量、事業展望而遷徙到上海,可道地的上海人卻認為眾多的外來人口破壞了上海原先的風貌。在上海,若想真正的融入在地,首要之急是學會上海話,上海話可謂踏入上海人圈子的入門磚。」,「所以……,你的上海話說得如何呢?交了上海女孩當女友沒理由不學個幾句吧!」我略是戲謔的說。「聽勉勉強強,說就還不太OK。」他緩緩地回道。
 
  「如你剛剛所說,兩天下來漫遊於城市時,的確在街上發現了看起來完全不像上海人的外地客。道地的上海人感覺有某種品味,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感覺更是有種說不出的優雅。相較之下,許多外地人們無論是在言語談吐、品格修養、外貌穿搭上均與繁華的街景格格不入,他們之中有人從事較低階的勞務工作;有些則為生計掙錢而汲汲營營。雖然這麼說可能帶著點偏見,可如此的外地人們所攜予而至的違和感,並沒有替上海營造出衝突性的美感,反倒使得眼前的場景顯得荒謬,恰似在已開發國家的硬體設備框架內,填充以開發中,甚至未開發國度的文明內餡。可到頭來,外地人之所以來到上海謀生,冀望的不就是中有一日能過上同道地上海人般的生活嗎?」我若有所思地對C說道。
 
C思索半晌,扶了扶鏡框表示:
「嗯,你觀察到很有趣的現象。雖說外地人均對上海懷有著憧憬,可現實條件卻是嚴苛無比,這麼說吧,上海過去十年房價成長的幅度,可能就相當於從事低階勞力工作的外地人們十年來的收入,也就是說他們做了十年白工,只好繼續住在城市外環的楊浦、普陀或是更郊外的地段,度著品質相對匱乏的生活。換個角度說,城市裡報酬率、成長勁道強的產業存不存在,當然有了,可僅少數能力強的外地人卡得到位,其餘的均為傳統定義裡的上海人所掌握,只要上海人自視甚高的態度不改,這個現象短期內便不會轉變。」
Picture
陸家嘴金融區(作者提供)
Picture
新天地(作者提供)
我們從靜安寺站搭乘地鐵二號線,穿過黃浦江至東方明珠下的陸家嘴站。「上海真的好龐大,龐大的令人充滿壓力,像是舉目所及到處是巨型尺度的購物中心,無止歇且澎湃洶湧的消費活動彷彿是城市在資本主義下的另類寫照。」我喃喃語道。
「是啊,然上海也的確有足夠的本錢、人口去支撐整個日益浮誇的資本架構。對我而言,今日的上海承續著傳統文化上的雅致細膩,卻也具備了暴衝焦躁的狂顛風情。」
他緩緩說著,如同反思著過去幾年來積累的上海經驗。
 
  隔天,我反覆回嚼著昨日與C的對談,展開了另一趟漫遊。從徐家匯向南行,先是走到了上海南站,接著徒步東行,花了三個多小時來到了外在浦東的世紀公園。沿途的樓房高廈勾勒出的城域輪廓曲折多拐。除了市中心的新天地、徐滙、靜安等區外,城市的發展透露出了個頗值得玩味的現象,往往幾棟成群的高樓或商場旁,比鄰的卻是低矮老舊的民宅或尚處廢置、烏煙瘴氣的空地,隔著街的兩塊街廓呈現繁榮與破舊的強烈反差。此般的現象於城市裡隨處可見,有種說不上來的弔詭。感覺上,城市內絕大多面積的開發取向為點狀分布,可各個簇群間黏合彼此的為極不合諧的黯淡疏離帶。不曉得這和中國當局的都市計畫思維有無直接關聯,此番極度闊裕扣合著極度困頓的場景,往往令外來者如我感到迷幻,分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又或質疑眼前所見的街景到底屬不屬於上海。
 

  從世紀公園旁的花目路站搭捷運回青旅,原本空蕩蕩的車廂停靠幾個站點後,很快的乘客們便擠得若沙丁魚,連深深吸滿口氣鼓起胸膛都嫌奢侈。一回到青旅,想到還要上樓回房就覺得倦,漫遊好幾刻鐘後,此時累得腳底板刺疼難耐,於是晃到了大廳後的酒吧歇腳,順道繼續完成前天筆記本裡打上草稿的幾幅速寫。
Picture
東方明珠塔速寫(作者提供)
洋人與十里洋場
 
  隔壁桌的一群外國人不時瞇著眼望向我的筆記本,待我畫得差不多並闔上本子後,開口問我能不能借他們瞧瞧。他們挪出了個位置,邀我一道加入話局,一塊陷入柔軟綿密的沙發內襯。他們各自簡略的自我介紹,高大灑脫的M來自瑞士伯恩,正在中國旅行,上海之後他將深入內陸,拜訪張家界與黃山;聲線扁平的F是西班牙安達魯西亞人,剛在上海找到了份工作,安頓下來之前暫時窩居青旅。最後是笑容親切的荷蘭人L,她現居萊頓,由於申請到一份實習工作而飛越了大半個地球來到上海。
 
  L一聽到我是台灣人,便欣喜的問道「你住哪裡?」,「台北。」,「台北哪裡?」她喜上眉梢的追問,「士林。」我有點摸不著頭緒的回答。「我曾經在師範大學當交換學生,在台灣、台北度過了非常美妙的一年。」此時她竟轉以中文回話,流利的口語與標準的腔調令我頗是驚艷。
 
  我們點了一輪便宜的青島啤酒,在酒吧昏黃燈火的伴佐下接續著方才的語句。M講道對於許多外國人而言,到中國旅行的意義就如同亞洲人們到歐洲尋訪,中國之大、各地文化的多樣豐富程度不下於整個歐陸,對於這趟旅行自己可是興奮不已,雖然上海已令他大開眼見了,可依然渴望在接下來的行程裡,見識到更多想也沒想過的奇聞異事。
​
  F說著自己除了白天的正職工作外,晚上還會間另一份優渥的差事。「哪有兼差是優渥的?」我們不大相信的懷疑道。F呵呵地說,那份差事是帶人去參加派對,算人頭數,越多人去派對,他的分紅便越可口。「知道嗎?」他停頓良許,接著說道:
「上海可說非常的崇洋,說直截一點,崇尚白洋,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引薦白人們去參加中國人辦的派對,只要列在我的名單上,那一毛錢都不必出,免入場費外加無限暢飲的酒精。那些派對上有很多出生中產階級以上的青壯年,其中甚至不乏事業小有成就的百萬富翁,可成長於保守社會氛圍的中國人根本不會PARTY,所以他們希望白人們出現在他們的派對裡,除了示範怎麼PARTY外,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很多白人的派對才吸睛,有種『嘿你看,我跟白人很親近,所以我比你們都優越』的詭異思維。你說這是自卑情節嗎?當然是啦,世界上哪有這麼好康的事,只要是白人就能暢所欲為,管你是歐洲人、美洲人還是拉丁人,白人對他們而言都一樣,代表了優越與崇高。其實,這樣的價值觀也能很明顯的從街頭的廣告看板發覺,不論是外來或在地的品牌,廣告裡一定要有白人,以此強化品牌的美好意象,告訴消費者們有白人替品牌背書,請安心選購。」
F所言極為諷刺,如今在經濟實力上具絕對話語權的大中國、上海,何以骨子裡卻深烙了自卑,在文明、文化上對自己極度不具信心?接著,L說道自己是全公司唯一的外國人,主要從事翻譯的業務,替公司將些英文的資訊翻譯為中文,有時則代表公司向客戶做簡報。「好吧!雖然這麼說很不好意思,他們之所以願意給妳實習的機會,其中一個可能是因為妳的膚色,當然了,妳優秀的中文程度也是一個原因,只是……由妳來做簡報確實能替公司的形象加分。」我對著她坦言道。「可是,我不希望因為自己得到機會只因自己是白人,而非因能力被認可。」她埋怨地說著。「妳現在處於上海、亞洲,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實。」語畢我舉起杯子同她乾杯,希望她別因此而感到鬱悶,她輕輕吐了口氣,使勁地擠出笑容,隨嚥下苦澀的沁涼啤酒。
 
  眾人沉默片刻,決定點上第三輪青島,又要了份撲克牌以取代益發沉重的話題。時值近晚間十點,酒吧的燈光比先前更加昏暗,帶著雜音的音響播放的是小紅莓樂團的Zombie,唰唰唰的洗牌聲映襯著沉默。
Picture
上海速寫(作者提供)
*
  夜晚,戶外的空氣酥脆冰涼,可每吸一口卻感到越是不甚舒坦。偌大的上海都會,夜色裡,孳生自各家各戶的些微聲響悄悄地流竄而出,似瘦弱炊煙般裊裊飄昇,集結於夜幕弧頂,匯聚為股不知如何形容的城市氛圍,暴戾、狂瞻、隱晦、瘋癲……?在這座曾經擁有尹雪艷、金大班的城市裡,曾幾何時適宜用以形容她的詞彙變得如此張牙舞爪;在這座曾經眾人對張愛玲注以傾城之戀的城市裡,城市往昔獨有的、細膩中帶點冷諷的艷麗,是悄然的斑駁逝去。百樂門不復存,夜巴黎如今是終日滿載的夜店,小團圓的餘燼以燻灰之貌淤陳於城人們的思緒。這刻,深深的體悟即,上海永遠不會是自己往後將為之魂牽夢縈的城市。
 
  相似的情緒首次萌發於幾年前初抵紐約的那晚,此際再次乍現。曾經,人人懷著美國夢前往北美,當中的許多人更是懷著紐約夢而落腳大蘋果。如今,類似的情景渡過重洋,懷抱著中國夢的人們則遷居中國、安頓於上海,於廣陌的都會叢林裡,以截然不同的文墨紙筆刻劃起自己的上海日記。青少年時期即結識的老朋友C、相識於葡萄牙波圖的B與N,幾個小時前才認識的F,說中文懷著濃郁台灣腔的L,均因上海夢輕盈迷漫的爛漫色澤而駐足十里洋場。
 
只是,待夢醒後,眾人們將爬出夢窪,抑或跌陷入夢淖?
​
參考資料
  • 羅時瑋「華人港市的現代化(迎接海洋世紀)」
Picture

​關於過客。林子群


台北人,對旅行和電影有著用之不竭的熱情,熱愛聽故事,亦樂於書寫故事。
>>他的其他過客文章:〈往昔的紅星:掙扎於重生的貝爾格勒〉

0 評論



發表回覆。

    【城鎮的過客】全新系列文章長期徵稿

    新專題「城鎮的過客」,邀請廣大的城鎮過客們,寫下自己的實際經驗以及對城鎮的評論,文章可能會由合作平台(自由評論網、蘋果日報網站、聯合線上)轉載,促進台灣乃至於更廣大世界的讀者們,一同思索當代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

    不限專業,來稿請寄geogdaily@gmail.com,信件主旨寫上「城鎮的過客投稿:城鎮名」,錄用後編輯會向您索取一段自我介紹和照片。

    Archives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八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Beijing (China)
    Belgrade (Serbia)
    Cheung Chau (Hong Kong)
    Galle (Sri Lanka)
    Hong Kong
    Kinmen (ROC)
    Manila (Philippines)
    Penang (Malaysia)
    Seoul (S. Korea)
    Shanghai (China)
    Sofia (Bulgaria)
    Sydney (Australia)
    Tiraspol (Transnistria)
    Vancouver (Canada)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