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城鎮的過客
Encountering

香港長洲:港式風味的小漁村地景

5/15/2018

0 評論

 
文/廖雅玟
※ 本文已授權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獨家轉載
圖片
長洲碼頭旁漁船停靠整齊的泊港處(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17/08/02)
位於大嶼山、南丫島以及香港島之間的長洲,雖然面積僅占246公頃,但卻是香港人口分布最為稠密的離島,亦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不同於政治經濟快速發展下,城市面貌因為追求經濟成長而受全球化影響,呈現高度趨同性的香港島,長洲保存著相當淳樸的漁村地景。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居住;因為長洲海灣不深闊,得以容易找到生活資源,且群島為拱,致使海上波浪較為平靜,提供島上居民一個良好的遮蔽棲息之地,在種種有利的地理條件下,造就長洲為一個利於人類居住的環境。
早在漢代,長洲就開始出產海鹽,然而當時朝廷為了保護曬鹽與採珍珠之利,於是在長洲置軍保護;而至唐代因為香港島的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必須緝捕盜賊以保護頻繁的商貿活動,因而對長洲的管治鞭長莫及,再加上長洲為一個小離島易靈活穿梭各島之間,而使得居民開始私下曬海鹽來販售。雖然遠在漢代長洲的經濟發展就因為產鹽與珍珠這兩個天然資源而得以蓬勃發展,但其後的發展卻不如鄰近的香港與屯門,主要的原因為:長洲受限於只是一個規模小的離島,在物資的支援上明顯不及其他大區的直接互通,因而在發展上所深受侷限,但也因此使得長洲至今在地景上仍保存著相當純樸的漁村色彩。
映入眼簾的小漁村文化地景
​

2017年8月2日我與朋友從香港中環5號碼頭搭乘普通渡輪前往長洲,整趟路程費時了約55分鐘,令我訝異的是:單趟的船票只需花費HK$13.6(約NT$51),而且船班平均每20分鐘發一班,實在讓我對香港陸、海、空運輸的便利佩服至極。等渡輪駛離維多利亞港而抵達長洲時,映入眼簾的景象完全顛覆一小時前在中環看見的高樓大廈,眼前所見的景色是排列整齊的小漁船、建築為帶有港式風味的素樸風格,且大部分都不超過三層樓;令人難以適應亦是香港所囊括的範圍、且距離香港島不遠的另一個國度。
由於長洲不大,於是我們選擇租借腳踏車用最從容的時間去體驗長洲的漁村風味。從碼頭到東灣海灘這一範圍內,放眼望去皆是販售長洲特色美食的小店,其中含括了:魚蛋、糯米糍、平安包、海鮮、西瓜冰以及港式茶點……形成具有長洲特色的飲食文化地景;此外島上的建築也都相當的素樸,幾乎都是以最普遍且簡單的建築形式呈現,甚至靠近長洲灣沿岸以北的住家都是以灰色水泥為主,不上任何磁磚和油漆並拉起帆布來抵擋海風,再加上在長洲普通話是比較不通的,所以可以很清楚地聽見當地居民彼此之間用粵語交談,且互動十分熱情、親切,藉此讓長洲的文化地景散發著獨特的港式離島漁村風味。
圖片長洲碼頭旁素樸的人文地景(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17/08/02)
一個充滿魅力的小島

長洲面積雖然不大、發展也不若周圍島嶼,但島上也算是具備基礎的生活機能,有:屈臣氏、麥當勞、惠康超市、滙豐銀行、中國銀行、郵政局、公共圖書館以及官立中學等,這些象徵現代化的建築或多或少與這個小漁村的韻味有些衝突,但至少屬於國際型連鎖商業的店面都集中分布在碼頭對面,尚未入侵碼頭至東灣海灘之間具有較濃長洲人文氣息的區域。

長洲是小漁村,島上居民有不少人以捕魚為業,面臨海上惡劣的工作環境,島上免不了祀奉著海神信仰,單就長洲島就存有四間祀奉媽祖的天后宮,分別為:北社天后宮、大石口天后宮、西灣天后宮以及南氹灣天后宮;就長洲島上八大廟宇中,就有四間廟宇是天后宮,而此可見島上因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的關係而產生了帶有漁村特色的廟宇地景。

寧靜又神秘的自然地景

遠離碼頭附近的熱鬧區域,向南方沿著西灣前進,有別於北方的人文交織的熱鬧感,現在則進入了一個鮮少建築的幽靜空間。跟著前往「張保仔洞」的指標前進,我停下腳踏車開始爬上山坡路,沿途翠綠的樹木與草叢讓我開始有點感到害怕,若不是指標明確,我可能沒有太大的勇氣前進。大概步行前往了20分鐘,不同於沿途所看見的陸域生態,呈現在眼前的卻是寬闊的海景;而再更往前走5分鐘,走了因為巨石的排列密集,而使得變的非常狹小的道路後,右邊即是抵達的張保仔洞入口處,左邊則是看到海邊巨石、寬闊海景、眾鳥在你眼前快速低飛的壯闊畫面,甚至還伴有此起彼落的烏鴉叫聲,讓我瞬間理解:為什麼會有海盜張保仔選擇在這裡藏寶藏的傳說了,畢竟當下我都有自己是一名海盜的錯覺了。
待在長洲一整天,騎著腳踏車隨處亂晃,真的很能感受到與臺灣漁村的不同,但事實上也無法具體說出是不同在哪裡,只能解釋:當下的空間藉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人地之間所構成的影響,營造出只屬於香港離島風味的素樸漁村特色。另外我也十分驚艷長洲這個島嶼的魅力,在自然方面不僅擁有壯闊的海岸、柔和的海灘;又在泊港處附近有濃厚人文氣息的商區、在小巷裡隱藏著低調素樸建築形式的住宅,在島嶼上隱藏著多面向的景色,呈現著許多面向的驚奇、美麗與魅力。
圖片
碼頭正對面的部分商家集中了連鎖商業的店面(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17/08/02)
從小漁村返回國際金融中心
​

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待在長洲,很從容地體驗當地的文化風情、很放鬆地融合當地的神話傳說去看自然地景;用一天的時間去體驗到這座小島個各面向的魅力與風情,但也隨著夜幕逐漸低垂,這趟香港離島小漁村的旅行也即將畫下句點;傍晚的夕陽照在街道上,且隨著人群越往碼頭移動,長洲島上越顯得寧靜。在渡輪駛離長洲的55分鐘後,出現在眼前的是黑夜裡燈火明亮的高樓建築,維多利亞港周圍皆是期待著能在晚間八點看到燈光秀的遊客;在船上的我還不能適應不到一個小時前的我,竟然可以處在一個與現在眼前風景完全不同的島嶼。
圖片
圍繞於維多利亞港燈火通明的高樓大廈(圖片來源:筆者攝於2017/08/02)
香港是從一個地瘠山多且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開始發展,其經歷了港英政府的治理後轉而發展成轉口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亞洲經濟都會。根據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組織及網絡(GaWC)公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分級排名,香港被列為是第一線城市中的Alpha+等級,全球城市的排名僅次於Alpha++等級的倫敦、紐約,以及同為Alpha+等級的新加坡,而位居於全球城市分級排名的第四名,由此可見香港的城市發展已在全球佔據了重要勢力的一角。

當香港因應嚴峻的經濟競爭而快速地發展時,其喪失的是原本富含自身文化的地景,呈現出的是具有全球化的趨同性地景。而長洲因為地緣關係致使發展受限,卻意外保留早期的小漁村地景,雖然有一些象徵現代化、進步的建築與設施開始在島嶼上出現,但卻不至於對整個漁村韻味構成太大的威脅,只是要如何去抵擋全球化勢力入侵長洲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如果香港帶給我的是現代化的進步的高級城市,那麼長洲就是協助香港保有自我特色的空間,是一個充滿濃濃港味的純樸小漁村。
參考資料
  • 〈長洲歷史演變〉,群峰學會,2018/5/5 
  •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16. (2017, April 24). In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Retrieved April 25, 2018.
圖片

關於過客。廖雅玟

目前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喜歡體驗多元的文化,也喜歡趁著放假的時候到處留下足跡。

0 評論

    【城鎮的過客】全新系列文章長期徵稿

    新專題「城鎮的過客」,邀請廣大的城鎮過客們,寫下自己的實際經驗以及對城鎮的評論,文章可能會由合作平台(自由評論網、蘋果日報網站、聯合線上)轉載,促進台灣乃至於更廣大世界的讀者們,一同思索當代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

    不限專業,來稿請寄geogdaily@gmail.com,信件主旨寫上「城鎮的過客投稿:城鎮名」,錄用後編輯會向您索取一段自我介紹和照片。

    Archives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八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Beijing (China)
    Belgrade (Serbia)
    Cheung Chau (Hong Kong)
    Galle (Sri Lanka)
    Hong Kong
    Kinmen (ROC)
    Manila (Philippines)
    Penang (Malaysia)
    Seoul (S. Korea)
    Shanghai (China)
    Sofia (Bulgaria)
    Sydney (Australia)
    Tiraspol (Transnistria)
    Vancouver (Canada)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