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城鎮的過客
Encountering

溫哥華:另一種華人之城

2/10/2017

0 評論

 
文/林穎東
Picture
鳥瞰溫哥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溫哥華(Vancouver)太大了,大的不知從何寫起。

  溫哥華位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亦被譯為卑詩省),北緯約49度,距離美國的西雅圖僅有兩三個小時的車程。是一個建基在由冰河、火山運動、板塊運動等複雜的內外營力,所堆積出的外洗平原的城市。和鄰近的北溫哥華、大學保留地、列治文等地區共同組成「大溫哥華」(Metro Vancouver)地區,約佔了整個英屬哥倫比亞省全體人口的一半。

  也因為位於河道出海口,上游山區可以一路順流而下,許多人會上山砍柴後,利用河水將木柴輸送下山,因此溫哥華早年便以航運、林業、伐木業起家,溫哥華第一棟非原住民式建築,即是建在木場外的一間酒吧,而圍繞著酒吧發展成溫哥華第一個城鎮:煤氣鎮(Gastown),今日儘管煤氣鎮不見木場,成為市中心的觀光勝地,但林業、運輸業仍然是溫哥華的一大產業。
Picture
溫哥華最早的城鎮:煤氣鎮的著名地標之一的蒸汽鐘,今日煤氣鎮已成為了著名觀光景點,許多觀光客都會來此遊玩
和一位加拿大同學聊到他們的日照時間長,每天6點就被太陽曬醒,10點才日落,可以從事許多活動,他帶著有趣的表情,開玩笑地說道:「夏天確實是如此,但到了冬天,每天起床時天都是黑的,當你進入教室上課時,天才發亮,而當你終於下課,可以出外活動時,天卻已經暗下來了!所以我每次到冬天,每天都在猶豫到底該不該蹺課!」
Picture
天氣好,許多市民紛紛到戶外公園, 從事戶外活動,享受陽光
  許多雜誌、調查機構,常會將溫哥華列為世界排名前幾十名的「最宜居城市」,理由常為氣候宜人、環境幽美等等。由於溫哥華位處高緯,加上鄰近海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使得夏天時,每天早上五、六點多太陽就升起,晚上十點多太陽才下山,海風亦讓整個城市並不會過度炎熱(儘管如此,氣候變遷下仍有許多溫哥華人吃不消,認為夏天實在太熱),城市內有許多都市公園,例如北美適合從事戶外運動,假日常見到許多城市居民前往公園、郊區,從事戶外運動,如健行、野餐、騎腳踏車等等活動。但到了冬天景色卻截然不同,位處高緯但鄰近海洋,因此降水天數多,因此溜冰、冰上曲棍球等室內運動,則成為了當地的盛行運動,不過由於每天日照時間短,因此許多人因此降低了外出運動時間。

  初到溫哥華時,和當地朋友聊天,便可感受到尺度大小的不同。在台北,對我來說,開車半小時內會到的距離,是「近」的距離,開車「兩、三小時」的距離為「遠」,但和當地人聊天,卻發現在他們認知中,開車兩、三小時可以到的西雅圖,是一個「容易到達、距離很近的城市」,開一天車才可以到的距離才稱為「稍微一點遠」,令小島臺灣出身的我深深感到巨大的認知差異。

​  許多人對於溫哥華的印象,除了天氣好、環境優美外,亦對於溫哥華人的友善感到驚訝,在路上遇到的人,每個人臉上幾乎都掛著笑容,當你不小心和路人擦撞時,往往他會比你早一兩秒說出「I’m sorry」;公車司機有時會一邊開車一邊講笑話給乘客聽;在溫哥華一個月,我在路上只有一次被大卡車司機預警式的輕按一聲喇叭,其他時候車子都會主動停下來,讓行人先穿越馬路(不論是斑馬線與否),再緩緩啟動引擎。

  有時候覺得很難以想像--在幾百年前,這個城市會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存在。
Picture
加拿大名菜— Poutine
Picture
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學生餐廳點了一份加拿大名菜:Poutine,也就是「薯條淋起司培根肉醬」,吃了一口,立刻衝往便利商店買瓶水猛灌,實在是鹹到頭皮發麻……,真不愧是被英國統治過的國家,食物實在是……很有特色。
  最早的溫哥華居民,是當地的原住民──所謂的「第一民族」──後來法國、英國人各自到此殖民,接著中國、日本人為了找尋工作機會,許多人在移民美國和加拿大時,也會選擇北美洲西岸這個城市,溫哥華頓時移入了大量的黃種人,但是過多的外籍移工、移民,也造成了嚴重的族群問題。
 
  儘管今日溫哥華是個移民眾多、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城市,但是過去普遍對滿清、中國有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爆發了激烈的排華、排日事件,許多移民的住屋都被砸毀,甚至頒布多項法條來限制華人的工作權及待遇,許多華人為了生存僅能在惡劣的環境下,從事白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如在湯店當服務生等。為了不讓低層華人移入溫哥華等英屬哥倫比亞地區,對華人徵收高額的人頭稅,在1923年通過了「排華法案」,限制僅有四種人可以前往加拿大──商人、外交官、學生、特殊情況人物。

Picture
民國3年到4年,香港和溫哥華之間輪船時刻表(圖片來源:作者攝於溫哥華博物館)。
Picture
溫哥華反亞裔運動照片(圖片來源:作者拍攝於溫哥華博物館)。
  排華活動到了一個高潮,隨之而來的大蕭條更讓華人移民生活更加艱難。而當地華人面對如此被剝削、歧視情況,便團結起來組成會館,每個到當地的華人移民便會自動成為其中一員,強制繳交會費,而會館則會為華人的生存權,向政府、社會抗爭,也提供運送遺體回中國的服務,也因為當時情況,華人多半聚集在一起生存,形成了溫哥華的中國城。二戰爆發後,中國、加拿大加入了同盟國行列,許多華人加入加拿大軍隊,會館甚至幫忙宣傳愛國債券,要求華人購買債券支持戰爭,因為戰爭時期的貢獻,戰後1947年加拿大政府才廢除了排華法案,恢復公民權利。好景不常,之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及韓戰爆發,在反共的浪潮下,再度掀起一波反華風潮。

  少數的日本移民在1877年抵達英屬哥倫比亞省後,也受到嚴重的歧視,無法投票、擔任公職、受教權被剝奪,也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為了證明自己是加拿大一份子,也為了追求自己的權利,在一次世界大戰,有兩百位日裔移民加入加拿大軍隊服役並參予戰役,其中有超過五十位不幸犧牲,今日長眠於史丹利公園,但到了1931年日裔移民才獲得投票權。到了二戰,珍珠港事件、香港保衛戰(該戰役加拿大軍人超過兩千人殉職)後,日裔移民的身分更加為難,加拿大政府以懷疑為間諜、危害國家安全等理由,拘禁日裔移民,超過兩萬人被關在拘留營中,政府甚至出售日裔加拿大人財產。戰後情況並未改善,日裔移民只有兩種選擇:回到日本或是往東部遙遠的落磯山區,且拘留營直到1946年才關閉,當時共有四千多名日裔移民,從溫哥華港上船,被遣返回日本。直到戰爭結束後四年,日裔加拿大人才能回到西岸。
Picture當時中華會館聯合上街抗議「湯廚」工作待遇太差(圖片來源:作者拍攝於溫哥華博物館照片)。

​  直到1970年代,加拿大決定實施「多元文化」政策,廢除不平等待遇,這些亞洲移民的待遇才逐漸好轉,1988年賠償當時被拘禁的日裔移民;政府又於2006年和2014年對當時向華人所徵收人頭稅及排華法案道歉。隨著情況好轉,許多中國、臺灣人也多次在大事件發生,如六四、香港回歸中國,或是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時,移民至溫哥華,華人逐漸成為溫哥華的一大族群力量,目前加拿大全國華人共約一百五十萬人,占全國人口約4%,是國內第三大族裔,而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在溫哥華市,歐裔人口大約佔了46%左右,華人則是高達了27%,日裔人口雖僅有1.7%,但仍是溫哥華的一份子,路上仍會看見許多日本人所開設的日本料理店。

Picture
二戰後日裔移民必須決定遣送回日本或是前往洛磯地區的命令(圖片來源:作者拍攝於溫哥華博物館)。
「請問一下,你知道XXX要怎麼去嗎?」一位華裔婦人用帶有點北京捲舌音、流利的中文,在列治文的商場問我路。
「不好意思耶,我不清楚。」
「怎麼?你不是中國人阿?」
「恩,我是臺灣人。」
婦人笑了笑,問了隔壁另外一位大哥,那位大哥也回以流利的中文,指引婦人正確方向
  請各位讀者暫時放下臺灣的脈絡,這對話裡面的「中國人」、「臺灣人」用語不單牽扯到臺灣統獨問題,更多是在顯現溫哥華的華人地位。列治文在溫哥華市區南邊,許多中國移民因為其鄰近機場,交通便捷,地價較便宜等原因,紛紛在此地購產,造成當地路上幾乎都是華人臉孔,走進商場,十人有八人是華人,一人是白人,剩下一人是其他人種,曾有位在溫哥華生活十五年的長輩,帶著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語氣跟我說:「在列治文,你就算只會中文也能生存。」在當地,華人幾乎取代白人成為主要人口,在此脈絡下,回到上面那段對話,我們可以理解到在婦人所說的「中國人」其實就是「在地人」的意思,否則一個「中國人」並不會對當地道路瞭解,而「臺灣人」則是「外地人」的意思,和筆者的政治思想並無關係,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中國人」與「臺灣人」,不再僅是傳統的統獨思想。從這段對話中,不難想像溫哥華華人的人口與勢力,已成為地方一霸的存在。
開始參觀溫哥華博物館(Museum of Vancouver)常設展後,第一個展區的主題為「c̓əsnaʔəm, the city before the city」,入口處有一個解說牌,上面寫著一段話:「The city of Vancouver grew up as part of our story.」
 
過去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地區,有著多元的原住民生存著,僅沿西北海岸就多達三十多個族裔存在,但今日在溫哥華街上,放眼望去,盡是白人與亞洲人面孔。
  隨著中國移民的比率到了超過27%,但溫哥華的原住民比率卻僅有2%,和亞裔移民地位逐漸提升相反,「第一民族」一直都在政經地位上處於弱勢,存在著貧窮、犯罪率高、自殺率高等問題。

  過去,加拿大原住民被帶有歧視意味的「Indian band」所稱呼,並受到奴役與剝削,直到1969年的白皮書,才正式承認第一民族為加拿大的人民,逐漸開始廢止歧視法令、賦予第一民族各種權利,成立自治政府,就連聯邦政府也不能做過多干涉。官方史觀、博物館、學校教育不再僅追溯到歐洲人移民歷史,而是繼續往前回溯,開始正視過去的歷史,將自治政府與聯邦政府分成「Our government」(我們的政府)與「Your government」(你們的政府)。除此之外,第一民族也常在重大場合上發表演說,呼籲大家對於第一民族的重視,但是目前不論是溫哥華,還是全加拿大,第一民族都仍然處於弱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政府正視第一民族的地位與歷史外,當地原住民、非政府組織、學術界、政府也嘗試從文化資產著手,幫原住民文物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藉此反抗西方文化霸權。由於原住民手工藝術品、家具成品在市場上價值不斐,無形中也限定了客源,因此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當地的原住民藝術家合作,結合高科技技術來解析原住民風格的藝術品、家俱,嘗試創作出較便宜的複製品,增加更多的客源與收入,同時該計畫過程中,讓原住民藝術家聚在一起切磋交流,隨後創造出更多元的作品,向外推銷,無形中也提升了原住民文化的能量。
和兩三位朋友一起在市中心逛街,到了晚餐時間……
A:我查到有間希臘料理餐廳蠻有名的耶!(後來排隊人潮太多就放棄了)
B:去吃中餐如何?
C:那邊有越南菜耶!
後來我們去吃了日本拉麵
  儘管仍存在著部分問題,但是複雜的文化環境,人們的友善,造成溫哥華的街道上,呈現多種文化並存的地景,也創造出一個多元文化的溫哥華,也提供了多樣的飲食選擇。在高樓林立的中心商業區,左邊有提供淋上滿滿楓糖的甜甜圈及美式咖啡的Tim Horton's 快餐店(加拿大最大的快餐店,比麥當勞還大),右邊則是間口味已經在地化(各種加州捲)的壽司店,載往前整則有希臘菜、巴西烤肉……,如果想念家鄉味,可以去中國人或是臺灣人開的中餐廳(儘管兩者都為了迎合西方人而加了大量的調味,太油、太甜、太鹹,讓懷念中餐的我吃完後深深的覺得「相見不如懷念」,但是臺灣人開的中餐口味仍較淡,較合臺灣人胃口),甚至週末、禮拜五晚上也可以去華人眾多的列治文,那裡有盛大的夜市舉辦著,異國美食吸引了許多饕客前往(雖然芒果冰、珍珠奶茶又貴又難吃)。外來文化在地化互相交流、影響,最終共同形成了溫哥華自身的文化與地景。

*

「你回去後打算怎麼介紹溫哥華?」當地長輩問到。 「溫哥華」我想了一想,說:「另一種的華人之城!」

​
參考資料
  • 溫哥華人口資料:http://worldpopulationreview.com/world-cities/vancouver-population/
  • 第一民族與UBC合作計畫:http://www.forestry.ubc.ca/2016/02/first-nations-artists-use-technology-to-carve-out-new-business-model/
Picture
列治文的夜市,顧客多到要排隊進場
Picture


​林穎東

成功高中畢業、目前為台師大地理系大四老人。看著研究所學長姐受苦受難的樣子,開始覺得未來日子難過了...

0 評論



發表回覆。

    【城鎮的過客】全新系列文章長期徵稿

    新專題「城鎮的過客」,邀請廣大的城鎮過客們,寫下自己的實際經驗以及對城鎮的評論,文章可能會由合作平台(自由評論網、蘋果日報網站、聯合線上)轉載,促進台灣乃至於更廣大世界的讀者們,一同思索當代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

    不限專業,來稿請寄geogdaily@gmail.com,信件主旨寫上「城鎮的過客投稿:城鎮名」,錄用後編輯會向您索取一段自我介紹和照片。

    Archives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八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二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Beijing (China)
    Belgrade (Serbia)
    Cheung Chau (Hong Kong)
    Galle (Sri Lanka)
    Hong Kong
    Kinmen (ROC)
    Manila (Philippines)
    Penang (Malaysia)
    Seoul (S. Korea)
    Shanghai (China)
    Sofia (Bulgaria)
    Sydney (Australia)
    Tiraspol (Transnistria)
    Vancouver (Canada)


    小額捐款支持地理眼
    Amount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