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地理論壇
geogforum

威脅究竟在哪?內湖慈濟開發案的流域環境災害風險

4/20/2014

1 評論

 
文/游牧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生)
图片
慈濟內湖園區的外觀(游牧笛提供)
图片圖一、大湖(黑線)與內湖慈濟園區北基地集水區(紅色斜線)地形圖

  內湖區擁有台北市中心期盼而不可得的大片山林,每到假日,吸引許多市民來到內湖放鬆身心,體驗自然。同樣地,全台灣力量最大的宗教團體之一「慈濟功德會」,亦在1997年於內湖看上臨近大湖公園山谷中的一片基地,目前作為聚會、資源回收等用途之場所。十餘年來,慈濟計畫將這片土地變更土地使用項目,從興建婦幼醫院到最近的國際志工大樓,計畫幾經更迭。然而,這項開發計畫,卻在內湖遭受到部分居民、專家的強力質疑,在今年(2014)召開了第九次的專案小組會議,前後共657次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開發與反對雙方不斷就相同的意見進行攻防,至今做出「納入內湖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但可先單獨送個案審議」的暫時結論,等於此一開發議題的正、反雙方仍將繼續糾纏。
 
  大湖,舊稱十四分埤(陂),位於內湖五指山系南方山坳中,屬於基隆河支流大溝溪水系,以大湖出水口為基準的集水面積約5.93平方公里,集水區形狀呈長條形,海拔高度由北往南下降;慈濟開發基地中的北基地所在支流集水面積約0.79平方公里,南基地集水區太小,暫且不討論(圖一);大湖集水區下游端受限於白鷺鷥山與康樂山間,形成狹窄溪谷。根據日本時期所編纂之《臺北廳志》,十四分陂圳用於灌溉新里族庄之土地,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由地方頭人林秀俊主導開築,因此推知大湖最早可能為半人工蓄水之湖泊;1904年臺灣堡圖可見到百年前的十四分埤規模,其水域面積涵蓋了今日慈濟南、北二基地。

  就整個大湖地區地形的自然狀態來看,集水區下游端狹窄的山谷,可能造成瞬時洪水無法宣洩,而在今日的湖區積水成澤,因此平坦的湖區可能是氾濫所形成的。僅管如此,2001年造成傷亡的納莉大水並不能直接歸咎於基地的填土破壞,因為在現場的調查中發現,大溝溪在進入大湖山莊街後,寬度被明顯限縮,水流瓶頸才是淹水的主因;至於南、北基地填土所限縮的湖區,因為大湖進行防洪工程時已有濬深,總蓄水量或許有所提高。故由水系所造成的洪水氾濫,基地的開發或許不是重要影響因素;然而水流的衝擊可能是北基地的隱患,由於北基地阻礙了原本的溪流流路,改為環繞基地流出,且目前留存的槽化河道斷面很小,當水勢過大時,有可能會湧出河道,直接衝入基地內並造成損失。

  接著仔細觀察大湖湖區週邊的幾個山谷,包括內湖慈濟園區北基地、南基地所在的山谷,其地勢均呈現由上游至下游緩斜的樣貌。在尋常水位時,這些小溪根本沒有能力沖刷出如此寬廣的溪谷,因此比較有可能的是從集水區上游所夾帶下來的沉積物埋積而成,在台灣,這類埋積溪谷並不罕見,但大量的沉積物則是反應出不同的營力,即「重力作用」所導致的各種邊坡崩壞事件,山崩、地滑、土石流等都是有可能的(詳細的成因需要更多的資料加以佐證)。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所公布的環境地質圖[1]中,也明確表示在基地周遭部分地區有岩體滑動高度潛勢[2](圖二),而慈濟將之解釋為潛在順向坡,疑有誤導非地質專業者順向坡仍不存在的情形;同時,整個南基地北側面臨岩屑崩滑的中、高潛勢威脅(圖三),也在環評報告中未能見到。在這邊要特別提醒的是,雖然基地僅是鄰近上述的高潛勢區,但坡地災害有「發生區」與「堆積區」之別,環境地質圖上所標示的是潛在發生區,而岩屑崩滑、崩落後的堆積區亦會遭受影響,南、北兩基地有部分座落於堆積區上。
图片
圖二、岩體滑動潛勢圖(直條紋區塊為高潛勢區,斜條紋區塊為中潛勢區,紅色箭頭為岩層傾向)
图片
圖三、岩屑崩滑潛勢圖(黃色區塊為中度潛勢,橘色區塊為高度潛勢,紅色箭頭為山坡坡向)
图片
圖四、落石潛勢圖(橫條紋區塊為高潛勢區,紅色箭頭為山坡坡向)
图片圖五、大湖周邊水系分布與流向(紅虛線為圖一基地,黃虛線為實際開發基地)

  因此綜合上文,內湖慈濟園區基地所在的集水區小,洪水影響不大,滯洪功能也有限,然而基地本身則可能受到鄰近的岩體滑動、岩屑崩滑等現象的威脅,故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是:以流域環境而言,基地開發或許不會直接影響鄰近的社區,但基地本身卻面臨著其它的威脅,包括了溪水直接衝擊基地以及坡地災害。慈濟開發計畫中,佔地達基地面積65%的滯洪池、綠地和叢林,顯見並非因應此地真正需要面臨的風險而設計的,若要將國際志工大樓建設於此,恐怕有失遠慮。



  以上的資訊都可以透過政府公開資料取得,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首頁,即可連線至「地質資料庫」(主要查詢地層、岩層傾向、斷層分布等基本資料)以及「環境地質資料庫查詢系統」(查詢環境中的地質災害風險程度等資訊);中央研究院更是將台灣百年來的地圖進行套疊、比對,建置出了「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平台;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近日亦將「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建置完成,其中包括比例尺1:1000的高精度地形圖,這都是以往資訊不公開時,一般民眾難以獲取的資訊;身為網路世代的公民,可以經常利用這些平臺,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立論優勢,同樣的,別人也能利用相同的方法檢視正確性,才能達到議題討論的最佳結果。

最後,筆者以慈濟定期小額捐款戶的身份,想再與慈濟開發案做規畫的人說明下列幾點:

一、慈濟在網頁上提及「慈濟堅持以生態建築與環境共生為原則」,此一概念看似與綠建築概念相吻合,但很多人都會忘記:「對自然最友善的綠建築,就是不蓋非必要的建築物。」臺北以及近郊空屋率高,為何不考慮替代方案?

二、慈濟基地地目目前為保護區,僅管地上景觀已被破壞,但保護區解編應慎重考量,所有的計畫應秉持著公共、公益原則;慈濟的規劃中雖然已設置65%面積的滯洪與綠化區,然而就剩餘的35%建蔽率與120%的容積率去興建大樓,難免成為未來其他團體甚至財團的模仿對象。慈濟應認知到內湖園區開發案具有領頭效應,故更需要用高標準來審視案件。


註解

[1]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坡地環境地質資料庫查詢系統,http://envgeo.moeacgs.gov.tw/geoenv/default.asp。

[2] 岩體滑動即一般所稱之地滑。慈濟所提出的環評資料中說明為「潛在順向坡」,然而坡向為一自然狀態,不會隨著人類的開發而改變,因此應為地滑潛勢區的錯解,高度潛勢即代表在符合一定條件下,發生地滑災害的可能性高。

[3] 圖一所用之水系、集水區範圍之圖層,係使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40*40公尺數值高程模型,搭配ArcGIS 9.3平台與tauDEM模組自動生成並計算。

[4] 圖五之底圖來源為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swipe/index.aspx。


參考資料

1.慈濟內湖園區主要計畫案(http://tw.tzuchi.org/doc/Neihu/1010614-%20NH%20mainproject.pdf)

2.慈濟內湖園區細部計畫案(http://tw.tzuchi.org/doc/Neihu/1010817-NH%20detailproject.pdf)


  
1 評論
00
3/7/2015 06:53:30 am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39602419389212&set=gm.893724307345957&type=1&theater

回覆



發表回覆。

    Archives

    四月 2018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地理論壇投稿方式

    《GeogDaily˙地理眼》歡迎各類型投稿,不限身份,我們徵求以下主題的文章,文長1500~2000字為佳,投稿geogdaily@gmail.com

    1. 地理學觀點時事評論
    2. 地理學研究引介/評論
    3. 學習地理學過程所思
    4. 地理學相關書籍評論

    只要內容適當,本站便會同步刊登於粉絲專頁與網站。你的文章也會登上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區。


    Sitetag

    RSS 訂閱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