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票率 51.72%
2.泛藍得票率 65.25%
台灣總統與立委大選開票結果,泛藍在原住民族地區大勝,你也是看到藍藍的原住民嗎?是什麼原因讓原住民族的立委未曾改變過?是原住民族社會對於台灣主流社會的充耳不聞嗎?
以平地原住民立委數據做為參考。首先,必須澄清一件事情,你以為原住民都是支持「藍」的嗎?在這次選舉當中,真正支持泛藍的僅有原住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將近一半的人口並未表示意見,這代表著族人參與選舉的意願相當低落,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狀況?
這一張原住民族的票能做什麼……?
長期以來原住民族社會被主流社會所忽視,甚至在某些議題上與主流社會意見產生極大的衝突(如自治、狩獵與動保、開發與環保),隨之而來的衝擊是無力、無奈與困頓,看不見體制改變的希望,而是在體制中成為「離散的族群」。臺灣原住民族在1960年代大量出走原鄉,演變至今在都會區定居的原住民比原鄉還多,以至其子代面臨認同上的議題產生,雖然有著血統,但對其族群之文化所知甚少,這種不像原住民也不像漢人的離散處境,衍生出族群認同上的模糊困境。
這種長期以來的失落感,間接造成了投票率的低落。另外,加上階級問題、經濟因素等,這些因素脫離不了原住民族「權力」被國家所剝奪的現況,如土地、經濟、法規與原住民族文化所產生的衝突而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在這樣重重因素下,大量看不見希望的原住民,不認為投票能夠做出改變。更何況,都市原住民投票的成本往往也比一般的返鄉投票更高,台北往返台東的車資將近是1400元,或許選擇多上一天班還比較實際。
與國民黨相繫的部落組織
而藍藍的原住民是怎麼來著?關於國民黨如何收編部落組織可以參考Vanessa在MATA TAIWAN的文章,當中也提及民進黨如何被污名化的過程,部落組織在國民黨的運作下變成相當好動員的工具。
然而,文化的力量同時也在此運作,各族群都有對「集體性」的追求,而這個集體性的單位即是「部落」、「氏族」等,每個單位在其群體領袖的主導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如阿美族是以男子年齡階級作為主要的社會政治組織,女性則扮演家族決策重要的角色;在公眾事務上是以部落為單位;另外,在不同位階上又有幾個重要的領導者,頭目及其幕僚、青年之父年齡組、領唱者、各年齡組之級長等。當這些文化中的重要領袖主導著部落發展的方向,面臨與部落組織被國民黨化,經費、贊助、補助各種資源的結合,那麼環環相扣的地方政治如此被抓緊在一起了。
或許你看到的是「藍藍的原住民」,而沒看見「不投票的原住民」,兩股勢力的結合導致了今天的結果,因為願意投票的人不夠多,所以既有的政治生態主導了一切,選舉的結果只是不斷世襲著政治世代,日復一日,原住民族的議題仍然不被重視,民主淪為停滯。《台灣原住民選民投票參與之研究》研究中指出,提升原住民選舉的變異性,才有助於參與程度的提升。如果只是喊著「國民黨不倒,台灣才會好」這對於原住民族社會是無感的,更應該關注在「為何不投票」的問題上,以及如何改變這件事情,這才會對所追求的「民主」更有幫助。
責任編輯:練聿修
校稿編輯:練聿修、萬宗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