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地理論壇
geogforum

我看地理/在政治系國關組中打滾 地理系學生的第一手觀察

11/8/2014

0 評論

 
文/黃開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輔修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图片
國際關係研究強調以國家為行動者的角度(圖為首爾商店)
图片知名左派地理學者David Harvey
  身為一名地理系的學生,來到政治系國際關係組修課,已達二年半。那種外系與本系同學之間若有似無的微妙互動關係,讓人與其說身在其中是學習知識、充實自己,與地理系差異頗大的課堂文化,使得從另一方面來說,修課更毋寧是一種有趣的田野觀察,令人不禁想要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以課堂文化來說,我發現不同於地理系老師常常要求學生交每周作業與團體/個人報告,並要每個同學盡量課前/課後閱讀教科書或論文,政治系學生通常在大學四年間,不會受到多少報告的洗禮,大班的上課方式,常常最後以期中、期末考「一試定終身」;而更與地理系老師以投影片為主、不拘形式的教學方式不一樣,政治系老師以傳統的老師板書講述為主,並重視條件式、列點的體系講授與分析,基本上考試時也希望學生往這個方向作答。這些方面的舉例不勝枚舉,但多多少少似乎已經建構地理系與國關組的不同。然而,作為一名修課學生,除了表象的差異之外,重點是知識學習本身;作為兩門都牽涉到空間研究的學問,從老師滔滔不絕的口中,在看待世界的觀點上,是否又能發現政治學與地理學之間,思想上更深層的異同之處?

  其實,兩種經驗是一場截然不同的對話。兩種學問或許最大的交集之處,就在於都是一門包山包海的學問,國際關係研究專注國際、國家到個人之間影響全球治理的制度,地理學從關心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不過,他們都沒有一套獨大的方法論,學科演進上,也都多次發生思想典範的轉移。

學科史如何影響兩個學系的教學重點?

  在國際關係研究史上,就至少經歷三場論戰[1],影響近代學術思想最深的是在「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的賽局回合,兩方學者爭論一個問題: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與流動頻繁後,對國家本身是好是壞?長久來看,究竟會因為國家之間相互猜忌,引發他們主動或被動性的聯合形成集團以相互制衡,還是會因國家之間信任彼此的意圖,願意促成共同的規範,達成國際全體利益的極大化?

  而在地理學史上,1960年代歷經量化革命中的衝突後,從激進地理學的興起,與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帶動馬克思主義進入地理學,爾後到結構化理論、後結構地理學、關係性地理學與非再現理論等雨後春筍般出現,地理學則面臨一個問題爭辯:空間與其上的地表活動關係是什麼?空間只是承載人類居住生活的容器?還是空間與地表活動,是建立在一個因著不同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制度下的相互塑造過程?

  學科的「典範轉移」過程影響全世界,台大的老師們自然也無法自身其外,都深受其學門的當代思潮影響,反映在兩系的教學上。

  在思想體系上,政治系國關組的老師們,也跟著國際關係研究的主流之風,隨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與羅伯‧基歐漢(Robert Keohane)為首的學者腳步,從現實主義學派走向新自由制度主義。但是無論學術風氣如何改變,自現實主義以來,政治系國關組的老師們,就一直比較關心「實然面」的研究,只是隨著全球化加深,不再相信國家之間必定邁向衝突的命運,而相信透過理性算計下,國家之間會終究願意建立制度或典則來規範彼此,增加自己的絕對利得,並促進國際社會整體福祉的極大化;而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某部分相近的特質,反映在近乎大部分老師,都較少專長於偏向「應然面」的理想主義,或者其他帶有批判理論或建構主義色彩的研究,在他們上課的語境中,這些理論之所以會教授的目的,在於當作「打開國際關係視野」的對話目標,但實際上對此多抱有質疑。

  不同地,地理系老師則重視經濟發展掛帥下,是否能夠有既尊重環境與當地人民社會生活的另類解決方案特質。人文地理學的課程受到馬克思主義、結構化理論與關係地理學等學派影響,更對於新自由制度主義中假設的經濟理性帶有質疑,認為分析現實中的真實個案會發現,理性只是一種幻覺,而永遠無法被企及,反而專家與理性觀點通常會包裝成為既得利益者把持權力的工具,透過論述去壓迫其他團體;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地方既有的社會基礎,將會使資本世界的全球化擴張,變成一場持續進行、由在地反撲帶來變動的更複雜過程,相較於國際關係對於跨國環境變遷帶來主權國家挑戰的漠視,地理學重視超脫國家疆界的自然環境變遷下,從社區到世界的不同尺度間,與人類行為相互影響的時空演進關係,在此中,國家的重要性下降,比政治學者更相信國際合作將會被透過另類的區域組織合作、社區合作、或者任何其他尺度、種類的形式所取代。這種來自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共同關懷的視角,是與國際關係研究最大的差別之處。

图片
政治學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曾提出軟實力、巧實力等外交學說。
從方法論看國際關係與地理學的差異

  在方法與主題上,國際關係組的老師仍以國家為主要行為者,針對傳統高階政治(‘P’olitics)的權力、軍事去進行分析目標的敘述性研究為關懷,其他層次的行為者都不具備影響世界體系的實質影響力,更對於低階政治(‘p’olitics)的環境問題不特別感興趣;並且,在著重現實的國際關係學理中,特別與人文地理學界現況相反,國際關係學界過往在無法跑遍各國、一介學者訪談各國高官也不可行的狀況下,以分析政府報告、公文為媒介的論述分析,在當前受到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經濟理性分析影響下,已經有轉往量化研究傾斜的方向。

  相對地,地理系主張使用不同的體系與方法。首先,地理學強調環境議題與地景,從地景去分析既得利益者在權力上的宰制關係,不同尺度參與者都有等同的重要性:被濫伐的環境、被汙染的河川與土地、被剝奪的公民身分、被犧牲的經濟產業……都反映優勢團體與弱勢團體之間的衝突;另一方面,人文地理學界在受到量化革命的洗禮後,已經將量化成果當作研究背景的佐證,但實際操作上,開始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參與式觀察、訪談等各種多元質化方法,相信研究者本身的感情也會影響觀察過程,要針對不同議題進行不同參與程度,以進行完整的深度(in-depth)研究,挖掘其中人在社會環境變遷衝突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過程。

  從現實主義的敘述性分析、關注任何以國家為首的事件,到關懷環境、弱勢,相信論述有它潛在影響世界的影響力,以上是我看見台大、乃至台灣地理學界與國際關係學界最與眾不同之處。雖然,國關學界中亦有以法國、英國為首的歐洲學派,分別以其年鑑學派與歷史社會學傳統,提出不同於美國主導的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地理學亦有美國為首的量化分析學派,但可以看見各自學科的世界主流觀點,也都仍主要深深影響台大政治系國關組與地理系的老師,在教學與授課思想上的主題,兩者都想企圖用這些觀點,解釋世界運行的會有秩序;然而兩個學科的龐雜性,在當代強調學術分工明確的狀況下,似乎也同樣面臨挑戰。

图片
地理學也關注小尺度的群體如何可能參與在大結構之中(圖為2012年03月09日反核大遊行,萬宗綸攝)
學科價值不在界定領域類別 而在有無貫穿的思想體系

  我記得有一位國關組老師授課,談到政治系出路時曾說到:「有一個經濟系同學後來在外商公司擔任談判工作數年後,回來跟我說:『老師,不懂國際政治還真的不行啊!』」;而另一方面,在地理系則聽見有老師提倡國關組學生反而該來修地理系的課,因為地理系仍有其價值存在,或者地理系學生不應該忘記地理學的核心價值。

  老師們的言詞背後,無非是想透過外系學生到本系修習課程後,證明本系當今仍存在的理由,但其實,透過以上分析即可了解,一個學科的價值不在於界定它實質的學術領域類別,而是有無一套思想體系的貫穿,為所有從事該研究的人所共享。如今這些擔憂,已經透過比較國際關係與地理學顯現的差異中,給出了解答;而不同的思想體系,更會讓許多對於國際關係與地理同時感興趣的同學,在如此不同的學科之間,彼此互相學習對方的激盪過程中,能獲得更多啟發。

註解

[1] 三場論戰包含: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爭辯、傳統主義與行為主義爭辯與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爭辯。
0 評論



發表回覆。

    Archives

    四月 2018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地理論壇投稿方式

    《GeogDaily˙地理眼》歡迎各類型投稿,不限身份,我們徵求以下主題的文章,文長1500~2000字為佳,投稿geogdaily@gmail.com

    1. 地理學觀點時事評論
    2. 地理學研究引介/評論
    3. 學習地理學過程所思
    4. 地理學相關書籍評論

    只要內容適當,本站便會同步刊登於粉絲專頁與網站。你的文章也會登上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區。


    Sitetag

    RSS 訂閱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