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地理論壇
geogforum

年底選戰/花蓮大選:逐鹿縱谷,怎樣洄瀾?

11/27/2014

0 評論

 
文/潘彥均(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
图片
國民黨花蓮縣長候選人蔡啟塔望凝聚國民黨勢力,但對手是有「花蓮王」之稱的傅崐萁及其夫人(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當我們提起花蓮時,浮現在我們眼簾的是一片青山綠水,蜿蜒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肥沃縱谷平原承載著花蓮人的歷史與記憶。「臺灣的最後一片淨土」是我們對於花蓮的想像,似乎花蓮總與「發展」搭不上邊。然而,隱藏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背後,花蓮正面臨著結構性的發展困境:產業發展落後導致青年人口流失,人口結構老化造成花蓮與台灣西部發展差距嚴重擴大,同時交通等基礎建設亦不夠完備、政治結構僵化等都造成花蓮在美其名保存其永續性的同時,淪為次等區域。

  儘管花蓮的空間特徵與北部西部地區迥異,不應以相同的發展階段理論定位,然而花蓮正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況,花蓮縣政府亦高喊自由經濟、擴大建設、設立自經區等促進經濟結構轉型以期能拉近與台灣各縣市的距離,但花蓮縣政府是否真的看見花蓮目前所處的困境?大選在即,各候選人在「逐鹿縱谷」的同時,他們眼中的花蓮又有怎樣的發展藍圖?

農工業結構轉型困難

  花蓮由於發展較台灣西部緩慢,至今仍以第一級產業為主,然而,由於農業部門因附加價值過低,人力在產業分工下加速流入其他部門,同時也造成青壯年勞力人口外移,使花蓮加速進入高齡化社會。農業部門勞力降低造成了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自耕農戶數減少,引發了潛在的危機,由於農業部門的調節功能對於因應全球性經濟危機衝擊乃不可或缺,對於國家的尺度而言如此,對於一個縣而言,亦復如此,因此,如何在追求經濟產值的同時保持農業部門的持續生產是花蓮的一大課題。

  花蓮的工業以砂石產業發展為主,早期因資源取向,在花東地區發展了大理石產業、砂石採集業等,其中砂石開採主要皆往北送,高達八成的砂石運往基隆港、臺北港,其中更有5%銷往日本琉球,呈現東砂北運的景象。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政府為了減少砂石開採,決議開放進口中國大陸砂石,同時限制台灣砂石業的開採,卻造成了花蓮的砂石產業、運砂船業倒了一大半。然而,對岸進口砂石品質較花蓮開採的砂石差,雖價格低廉卻非良好建材,同時花蓮也逐漸面臨砂石量不足問題,不僅對花蓮當地的經濟造成衝擊,亦對臺灣地區的建築產業帶來莫大影響。花蓮是否仍需保有砂石產業?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該如何保有可持續性,維護環境的品質?面對經濟發展嚴重落後西部,花蓮的產業結構又該如何轉型?

交通真能帶動花蓮的發展嗎?

  花蓮近年來為了追求快速拉近與台灣西北部的差距,期能藉由對外交通的建設來引進人口流入,促進經濟發展。之前台東的阿朗壹古道闢建台26線公路以及興建蘇花高或是蘇花改的爭議鬧得沸沸揚揚,但仍不外乎是環保意識與追求發展的衝突。暫且先拋開對於花蓮應該怎樣發展的想像,我們該思考的問題是:交通建設對於花東地區的發展是有益還是有害?以蘇花高/改而言,無非是希望藉由交通建設縮短大台北地區、宜蘭與花蓮的距離,期能引進資金挹注、青壯年勞力回流,促使花蓮蓬勃發展,然而,儘管花蓮的可達性提高了,人口與資金真的會回流嗎?花蓮就真的能夠「發展」嗎?從宜蘭的北宜高來看,確實來往台北與宜蘭的人次劇烈提升,然而帶來消費力的同時,造成了宜蘭劇烈地縉紳化、土地價格飛揚;雖帶來了觀光的產值,也同時對觀光業造成莫大的衝擊,包括環境、人文、經濟等面向,因此花蓮在思考是否興建蘇花高時(蘇花改已確定於104年通車),應思考的是:花蓮準備好了嗎?

  除了對外交通,花蓮因地幅廣闊,同時又呈現狹長走向,因此在花蓮內部便存在著南北發展不均的情況,目前花蓮的政治經濟發展皆集中在花蓮市以及周邊新城鄉、吉安鄉等,反之較南邊的玉里鄉、富里鄉則只能仰賴特定的觀光景點附近發展。由於花蓮目前除了第一、二級產業發展外,最重要的即是觀光業,因此花蓮內部的公車路網的建構完全是觀光導向,從市區連接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鯉魚潭等著名觀光景點,但花蓮的居民在移動上卻通常只能依靠汽機車,造成當地居民的許多不便,同時也因路網不發達使得內部各區域間發展亦不均衡。花蓮在追求發展、追求進步的同時,是否顧慮到居民真正的需求?發展的目的是追尋西部發展的腳步還是在花蓮這片綠土上尋根,開闢屬於花蓮的藍海策略是未來的縣長應審慎考慮的。

图片
花蓮的多元族群長期以來處於被消費的位置(圖片來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人口流失與被忽略的多元族群

  根據前段所述,花蓮現今面臨人口結構老化的趨勢,根據花蓮縣縣政統計資料來看,於102年年底花蓮的65歲以上人口數達到44,117人,佔總人口的13.21%,同時老年人口比例也從民國92年開始便持續攀升;此外,幼年人口的比率與人數則持續下降,92年底時為67,499人,約佔總人口19.22%,而到102年底時卻只剩下45,072人,僅佔總人口的13.50%。人口老化是造成花蓮發展遲緩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結果,兩者會相互影響而造成發展的惡性循環,因此解決花蓮的人口問題同時也是解決花蓮的發展議題。回應到前述的交通問題,交通路網的興建是否真能帶來發展?除了大量觀光客湧入帶來必然的觀光潮與環境衝擊之外,縮短了與台北的距離,雖使花蓮的易達性提升,相反地對於花蓮人到台北也是如此。因此,假使真正造成人口外移的推力沒有解決,卻先追求交通建設的發展,換來的結果很可能是加速人口的流失。以台灣西部的高鐵建設為例,高鐵通車後雖縮短了台北與高雄的距離,但是否考量過中間各鄉鎮的節點呢?對於這些節點所擴張出去的區域,高鐵帶來的是經濟的流入還是大台北都會區與大高雄都會區的無形邊界擴張,值得深思。改善花蓮的基礎建設以及產業轉型擴大就業,才是減少人口流失的根本辦法。

  此外,花蓮另一種要的空間特徵即是其人口組成的多元性,花蓮的原住民族群佔了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客家人則佔了約三成,因此在資源分配政策以及如何解決族群衝突也是花蓮一大課題。然而,花蓮由於商業活動較不頻繁,且居民多是軍公教人員以及榮民,在政治表現上普遍較為保守,因此在政治活動上常年由國民黨系把持,民進黨甚至直接放棄花蓮縣,不派出候選人參選,而目前的花蓮市長傅崐萁甚至在2009年參選時被國民黨開除黨籍亦輕易當選,可以看出花蓮不僅政治結構偏藍,同時地方派系更凌駕於政黨的影響。這樣的政治結構造成了花蓮難以翻轉政治,同時也容易忽略多元族群的政策目標,甚至將原住民族客體化,除了不尊重多元民族文化之外,還深化了族群位階不平等,將族群衝突的地雷深埋於這片土地。以7月的花蓮原民豐年節來看,除了荒謬地邀請了眾多「中國」少數民族來表演,使台灣當地原住民成為附屬;辦這樣的活動,作為一種大發「觀光財」的作法,實質上是將原住民「博物館化」,用漢人本位的角度去產生原住民族的圖象,這種思考邏輯根本上是一種族群間的位階不平等,同時也消費了原住民文化。再看慕谷慕魚事件,又再再顯示了政府對於原住民族的不了解以及不願了解,原住民族對於土地與空間的想像與發語權被迫限縮,肇因於政府的錯誤政策與政治參與權力本質上即不對等,未來的市長若無法拋卻漢人中心主義的思考,再多的原民保護政策、多元文化節慶都只會淪為口號與無形的壓迫。

图片
傅崐萁夫婦同台「競選」(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图片花蓮港位置
六位候選人 傅崐萁夫婦占兩名、民進黨未提名

   這次九合一選舉,花蓮縣最後共有六位候選人登記參選縣長,除了因政治操作考量而「賢伉儷」一同參選、一同設立競選看板的現任花蓮縣長傅崐萁以及縣長夫人徐榛蔚之外,尚有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前花蓮市長蔡啟塔、無黨籍的柯賜海、黃師鵬以及朱國華。可以發現花蓮有別於其他縣市的縣市長選舉,少了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外,也多了許多無黨籍的參選人,其中又以傅崐萁獲選聲浪最大。傅崐萁以過去幾年的政績以及八成以上的滿意度再度參選,所提出的政見大部分都是延續之前的政策為主,而國民黨籍候選人蔡啟塔為了打贏這場選戰,提出了「十大保證」,其餘幾位候選人也分別提出了相關政見,但有誰回應到了花蓮目前面臨的發展困境?

產業政策:自由貿易、科學園區

  在產業方面,傅崐萁提出爭取設立東部科學園區、建立有機農業品牌、成立3D觀光親子樂園,而蔡啟塔則提出強化藍色公路發展深度旅遊、發展海洋深層水產業、推廣有機農業、強化農產品產銷與運輸平台,同時他們也都提出了設立自由貿易港區與自經區,可以看出兩者對於花蓮該如何發展的想像都還局限於西部發展模式,認為唯有設立自由貿易區才能達到區域產業轉型。儘管傅崐萁與蔡啟塔都強調不炒地皮、不強制徵收土地等,然而自由貿易必然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卻無法從相關政見中得到回應;蔡啟塔更提出結合花蓮港的腹地開發成為「花蓮商港特區」,然而在花蓮目前產業結構仍集中於產值較低的一、二級產業的狀況下,設立商港特區很可能只是政治人物的黃粱一夢,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前提應是讓花蓮先擁有市場經濟上的比較利益優勢,一味地用免關稅、降低關稅來引進外資投入,並無法真正地將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花蓮的居民。

  此外,東部科學園區的設立亦是如此,沒有相關的區位條件,容易淪為炒地皮的政策。而推廣有機農業、強化產銷、建立品牌等,對於花蓮的農業普遍附加價值較低,建立有機農業品牌以取得消費者信任同時增加其附加價值,是改善花蓮農業勢在必行的政策,目前花蓮縣政府已成功建立了「花蓮無毒農業」品牌,然而在銷售管道上仍稍嫌不足,因此建立良好的產銷平台以及擴大花蓮農業的能見度才是改善花蓮農業發展的根本。

難以返鄉:候選人均有意識 惟規劃均欠妥

  交通方面,各候選人都意識到花蓮人民時常有買不到車票返鄉的情況,因此傅崐萁提出了增加北花直達班次、力促及監督花蓮火車站提升為全國特等站,徐榛蔚則提出加強北迴及花東鐵路捷運化,柯賜海則強力保證人人買得到車票…等,解決返鄉問題似乎是所有候選人的共識,然而,造成花蓮返鄉一票難求的根本原因為觀光潮搶走了原本返鄉的車票,平日來往花蓮的車票其實是供過於求的,因此如何管理分配觀光人潮流量是根本解決之道。由此可見,花蓮的交通問題與觀光業息息相關,不僅是對外交通,對內的路網分布也能看出花蓮目前都是以觀光導向為發展目標,以公車路網而言,連接的節點皆以火車站與著名觀光景點設站,班次數量的考量也以遊客的時間為基準,卻忽略了居民對大眾運輸的基本需求,花蓮若要發展為環保觀光的永續城市,勢必要擴大大眾運輸的使用。對此,傅崐萁提出的政策乃建構纜車、全縣自行車道以及全面推動城市公車;無黨籍參選的朱國華也提出了增設公共巴士大眾運輸工具至各鄉鎮;傅崐萁很明顯地仍是以觀光為導向,忽略市民需要;反之朱國華則考慮到郊區與市區的連結,然而朱國華提出的開闢捷運系統則似乎考慮欠周,花蓮山多平原少,水土保持與永續性又是花蓮在發展時不可背棄的目標,不應一味地追求現代化而忽略了本質的空間特性。

嚴重缺乏多元族群實質政見

  對於族群與人口議題,傅崐萁、徐榛蔚、蔡啟塔對於多元族群的政見都只是政治口號,並無法看出實際作為與想法,其餘候選人對於族群問題甚至根本幾乎沒有著墨,花蓮長年以來總是忽視客家族群、原住民族,但一提及觀光產業卻又將之作為花蓮的一大特色,大發觀光財,對於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無非是一種不公平對待,花蓮的原住民族佔了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在政治的場域中卻被排除在外,花蓮的候選人應正視多元族群的問題,而非只是空洞的口號。相較於族群議題,人口老化與勞力流失問題,各候選人則皆提出了較實際的政策:傅崐萁欲以成立青年購屋貸款利息補貼基金與全面義務教育學費補助以防止青年人口流失,同時推動設立老人安養與醫療照護中心、老人免費乘車與健康檢查以回應花蓮逐步邁入高齡化的趨勢;蔡啟塔亦提出強化長居照護機構以適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保守的花蓮政治 永續淨土在哪?

  除了上述幾項異同之外,部分候選人也提出了一些較為特別的政見,以無黨籍的朱國華而言,整體的政見傾向於民生主義與民主主義,包括在花蓮入戶籍20年以上中華民國國籍可享分配花蓮土地承租權及給予開墾荒地之權利以及土地利用變更的相關規定等,可以看見與他與其他候選人對於花蓮有不一樣的想像,儘管有些政見看似過於理想,但也提供了發展花蓮的另一個可能性;而包括傅崐萁、徐榛蔚以及蔡啟塔的政見則傾向於保守。或許,花蓮的政治活動還是趨於保守,但若無法看清花蓮所面臨的困境,追求勝選而不斷開支票並且迴避重要議題,盲目地追求發展卻忽略花蓮的優劣勢,必然無法帶領花蓮成為一片高度發展的永續淨土。

 


0 評論



發表回覆。

    Archives

    四月 2018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地理論壇投稿方式

    《GeogDaily˙地理眼》歡迎各類型投稿,不限身份,我們徵求以下主題的文章,文長1500~2000字為佳,投稿geogdaily@gmail.com

    1. 地理學觀點時事評論
    2. 地理學研究引介/評論
    3. 學習地理學過程所思
    4. 地理學相關書籍評論

    只要內容適當,本站便會同步刊登於粉絲專頁與網站。你的文章也會登上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區。


    Sitetag

    RSS 訂閱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