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地理論壇
geogforum

黑白講 – 臺北車站大廳的黑白空間默契

7/13/2016

1 評論

 
文/施牧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生)
Picture
插畫家Duncan曾創作過有關台北車站大廳黑白格子的主題
Picture日本遊客對北車地板很感興趣(擷取自自由時報)
  臺北車站大廳,人群熙來攘往。旅客若是想休息,或為等車,便索性席地坐在黑白方格相間的大廳鋪面上。但有趣的是,不論何時,團體或個人,幾乎所有旅客都選擇坐在黑色方格裡。這個現象,筆者稱之「黑白空間默契」,經過眾人口耳相傳,的確掀起不少討論,連知名粉絲專頁Duncan也為此畫出一張情境圖。然時間一久,大家似乎又習以為常了。不過筆者不甘讓這個議題被都市生活的步調埋沒,只是淪為另一個日常現象,故決定探討現象背後的趨力及其象徵意義。

觀看視角

  筆者將社會學家沃爾斯(L. Wirth)的都市狀態(Urbanism)與人類學家道格拉斯(M. Douglas)的污穢體系等理論應用在本文中,以建構空間默契的象徵體系。

  道格拉斯於1966年出版了《潔淨與危險》一書,指出污染/潔淨的分類依據是人類建立規範的基石。人類從原初的混亂中構築秩序,再用污穢體系描繪出秩序的邊界。之內,是明確、有組織、可預測的;之外,是模糊、無序、未知的。從中衍生出來的禁忌(taboo)則是將後者形塑成危險、不潔的代表,並表示若踰越界線,就會沾染污穢,遭致傷害。這樣的機制能夠使人們自我規訓,並回頭強化這個象徵體系。

  在沃爾斯1938年發表於《美國社會學刊》的〈都市狀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中,現代性都市首次受到社會學界的定義,即大量社會特質相異的個人密集居住的定點空間。也就是說,現代性都市有人口數量(size)、人口密度(density)、人口異質度(heterogeneity)三項指標皆高的特性。沃爾斯接著指出,這些特性使得都市中的個體趨於冷漠疏離。

  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察覺人們表現出上述的行為。電梯裡低頭不語的人,等過馬路時彼此保持距離的人。這些「禮貌性冷淡」就是現代性都市生活的展現。面對瞬息萬變的都市環境,時時刻刻被未知縈繞著,人們需要一些能夠掌控的事物,而最容易掌控的就是自己。於是人們彷彿簽訂了一份隱形的社會契約,選擇規範自己,儘量保持冷漠,保持隱匿,不要引起彼此的注意,以免侵犯到他人的空間,或是招來他人的侵犯。這就是一個污穢體系。冷淡疏離象徵著潔淨,只要大家保持這樣的默契,那麼生活就不致陷入不可預測的恐懼,而能夠照常。反之當今天默契被打破,譬如捷運上有人一直盯著別人看,或走路時彼此靠得太近,這些違反常規的行為使人感到不安,也就象徵了污穢與危險。

臺北車站大廳的黑白空間默契

  臺北車站大廳的顏色空間配置,讓以往隱而未見,僅潛伏於日常的現代性都市污穢體系有了展演的契機。

​  實際前往臺北車站大廳進行大眾觀察,並隨機訪問選擇坐在黑色方格的人,請他們回答選擇黑色的原因以及對於這個現象的看法,以了解大眾的行為依據與空間識覺(perception)。經詢問,人們選黑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 「黑色感覺比較不容易髒」
  • 「坐黑色比較不會引人注目」
  • 「看大家都坐黑色,所以也坐黑色,以便與他人保持距離」
Picture
臺北車站大廳一隅,可見到坐在黑色方格裡的旅客(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Picture車站大廳公共空間私有化示意圖。當一個黑色方格被佔據後,鄰接(紅線)的四塊白色方格之公共性就會降低,致使其他人選擇接觸點最小的對角黑色方格。(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黑色成為趨勢,或許不容易髒是肇始點之一,但更值得玩味的是「不想引人注目」的意識。在現代性都市中,隱藏自己就是最好的戰術,讓彼此都不需要花力氣注意彼此,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持續生活步調。這樣的意識著實體現了都市個體匿名、無根、孤立的特性。

  對於白色,受訪者表示其實沒有什麼忌諱,但看到大家都坐黑色,就跟著坐。要是哪天看到人們都坐白色,他們可能也會選白色,總之要「保持距離」。

  筆者認為,臺北車站大廳內「保持距離」的大眾行為能夠用空間私有化的機制來解釋。在環境識覺上,黑白方格將大廳鋪面規則分割,形成格狀的半公共的空間。沒有人在的時候具有全然的公共性,然一旦有人坐進方格內,該方格便失去原本的公共性,變成私有化的空間,是為個體身體空間的延伸,也進而使得鄰接方格的公共性降低。其他人若想要停佇於此,則為保持間隔距離,避免碰觸已被佔據的空間,故選擇坐在接觸點最小的對角方格,也就是相同顏色的方格。臺北車站大廳的空間於是讓都市大眾的疏離意識得以具體現形。

  臺北車站大廳的黑白空間默契,是在現代性都市生活的脈絡底下所發展出來的象徵體系。個體的隱匿、冷漠與疏離在此被視為潔淨,是建構規範的要素。人們自我約束,避免接觸,以保全彼此的空間,使自己在面對高度異質、不確定性、未知恐懼等眾多可能汙染時,依然能夠求得不變的日常生活。
1 評論
Conan Yang link
9/19/2017 05:10:38 pm

藝術家創造幾何黑白空間 打破過往冷調印象
http://www.pubu.com.tw/news/%E8%97%9D%E8%A1%93%E5%AE%B6%E5%89%B5%E9%80%A0%E5%B9%BE%E4%BD%95%E9%BB%91%E7%99%BD%E7%A9%BA%E9%96%93-%E6%89%93%E7%A0%B4%E9%81%8E%E5%BE%80%E5%86%B7%E8%AA%BF%E5%8D%B0%E8%B1%A1-3724

回覆



發表回覆。

    Archives

    四月 2018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地理論壇投稿方式

    《GeogDaily˙地理眼》歡迎各類型投稿,不限身份,我們徵求以下主題的文章,文長1500~2000字為佳,投稿geogdaily@gmail.com

    1. 地理學觀點時事評論
    2. 地理學研究引介/評論
    3. 學習地理學過程所思
    4. 地理學相關書籍評論

    只要內容適當,本站便會同步刊登於粉絲專頁與網站。你的文章也會登上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區。


    Sitetag

    RSS 訂閱



    相關學術普及資源

    巷仔口社會學
    菜市場政治學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人社東華 
    PanSci 泛科學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