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果揭曉,最終反對派以55.3%對上贊成派的44.7%,「蘇獨」宣布失敗,贊成派的領袖──首席大臣(First Minister)薩孟德──也宣布下台以示負責。同樣面臨獨立問題的台灣,各家主流媒體如何解讀公投結果?
由台灣首富蔡衍明領軍的旺中集團親中派媒體《中國時報》在頭版以「薩蒙德承認敗選 呼籲團結 蘇獨公投未過 歐美股漲」為標,於新聞導言指出歐美股市上演「慶祝行情」。在兩面全頁的專題報導中,除了指出英國的下一步艱辛外,《中國時報》記者評論,在英國將下放權力給蘇格蘭的保證下,薩蒙德並不算輸,但卻在評論本文中提及薩蒙德是一個「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民族主義份子,指稱他喜歡閱讀威爾斯民族詩人Thomas的作品,而Thomas曾公開支持威爾斯人「暴力」破壞英格蘭人住宅。
《中國時報》報導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的備詢內容,指出臺灣「不會辦獨立公投」。該報引述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人民「多數渴望安定,分離運動暫息」,並警告若台灣舉行類似公投,將引起美國的反對且激怒中國。而這份親中的報紙,也以匿名刊登一篇社論抨擊「獨立不是浪漫的夢想」,宣稱蘇獨的啟示在於獨立要考量現實,否則將由全民買單。
相反地,親臺灣獨派的《自由時報》則在頭版以敘述「蘇獨公投落敗 薩蒙德辭黨魁、大臣」簡單處理蘇獨結果。在內頁的報導中,指出蘇格蘭仍然是贏家,甚至「贏了一切」,並警告蘇獨運動「難保再起」,該報編譯選擇引述獨立黨黨魁的話,質疑英國首相卡麥隆是否真會下放權力,將蘇獨之於卡麥隆與「福克蘭戰爭之於柴契爾」,或「伊拉克戰爭投票之於布雷爾」類比,不看好卡麥隆下一步的處理。該報記者分析,蘇格蘭獨立「並非基於民族情感,而是住民自決」,指稱這場公投是人類文明的勝利、英蘇的驕傲;這與《中國時報》指責蘇格蘭民族主義有很大的不同。
對兩岸關係啟示的部分,《自由時報》採用該報華府特派員對前國務院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y Schriver)所做的訪問,指出中國應學習英國和平處理公投的態度,畢竟倫敦「並沒有威脅或用飛彈對準蘇格蘭」。
相較之下,黎智英壹傳媒集團麾下、重視市場反應的《蘋果日報》則不在頭版處理蘇獨新聞,而新聞內頁也直接缺少該報記者對蘇獨的分析,僅簡單陳述英蘇各方意見、以及江宜樺指出台灣不會舉行公投的小段談話,並引述台灣社社長張炎憲的言論,認為台灣辦理公投順利成章,但公民意識仍然不足。
《蘋果日報》中,較明顯的評論被放在民意論壇,包括臺灣知名政論家陳文茜的文章,以及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偉峰的分析,前者稱讚卡麥隆做法文明、認為蘇格蘭人民不敵現實,後者則讚許蘇格蘭公投中展現的高度民主。
而保守派媒體《聯合報》同樣在頭版單純描述「蘇格蘭續留在英國」、「薩孟德宣布下台為獨立公投未過關負責」,相較於傳統上被認為政治色彩相近的《中國時報》而言,並未在議題設定中隱含太多立場。
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報》此次在內頁中左批卡麥隆養大蘇獨導致未來協商困難、右讚薩孟德裡外雙贏、為蘇格蘭贏得更多自治權。此外,該報編譯選譯《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蘇獨公投顯示當代出現統治階級菁英的危機,指出美歐地區的人民都對政府感到憤怒,甚至與《自由時報》同樣訪問薛瑞福,認為北京應當從蘇獨學到「沒用飛彈」的一課。對照該報以往對臺獨的保守立場,對蘇獨的立場此次在民意論壇刊登「蘇格蘭不獨 理智贏了情感」一文,才較為明顯,
不同的是,《聯合報》記者與《自由時報》皆訪問到華府智庫的學者歐漢龍,但前者轉述歐的說法,指稱「臺灣推動獨立公投是糟糕的想法」,「美國不需要因為台灣獨立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後者則僅轉述歐認為「獨立公投會在台灣發生的機率非常小」,並指出「台灣應該主動提出方案,而不僅是被動等待美國把台灣列入亞太再平衡戰略中」。
由台灣首富蔡衍明領軍的旺中集團親中派媒體《中國時報》在頭版以「薩蒙德承認敗選 呼籲團結 蘇獨公投未過 歐美股漲」為標,於新聞導言指出歐美股市上演「慶祝行情」。在兩面全頁的專題報導中,除了指出英國的下一步艱辛外,《中國時報》記者評論,在英國將下放權力給蘇格蘭的保證下,薩蒙德並不算輸,但卻在評論本文中提及薩蒙德是一個「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民族主義份子,指稱他喜歡閱讀威爾斯民族詩人Thomas的作品,而Thomas曾公開支持威爾斯人「暴力」破壞英格蘭人住宅。
《中國時報》報導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的備詢內容,指出臺灣「不會辦獨立公投」。該報引述國際關係學者,認為人民「多數渴望安定,分離運動暫息」,並警告若台灣舉行類似公投,將引起美國的反對且激怒中國。而這份親中的報紙,也以匿名刊登一篇社論抨擊「獨立不是浪漫的夢想」,宣稱蘇獨的啟示在於獨立要考量現實,否則將由全民買單。
相反地,親臺灣獨派的《自由時報》則在頭版以敘述「蘇獨公投落敗 薩蒙德辭黨魁、大臣」簡單處理蘇獨結果。在內頁的報導中,指出蘇格蘭仍然是贏家,甚至「贏了一切」,並警告蘇獨運動「難保再起」,該報編譯選擇引述獨立黨黨魁的話,質疑英國首相卡麥隆是否真會下放權力,將蘇獨之於卡麥隆與「福克蘭戰爭之於柴契爾」,或「伊拉克戰爭投票之於布雷爾」類比,不看好卡麥隆下一步的處理。該報記者分析,蘇格蘭獨立「並非基於民族情感,而是住民自決」,指稱這場公投是人類文明的勝利、英蘇的驕傲;這與《中國時報》指責蘇格蘭民族主義有很大的不同。
對兩岸關係啟示的部分,《自由時報》採用該報華府特派員對前國務院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y Schriver)所做的訪問,指出中國應學習英國和平處理公投的態度,畢竟倫敦「並沒有威脅或用飛彈對準蘇格蘭」。
相較之下,黎智英壹傳媒集團麾下、重視市場反應的《蘋果日報》則不在頭版處理蘇獨新聞,而新聞內頁也直接缺少該報記者對蘇獨的分析,僅簡單陳述英蘇各方意見、以及江宜樺指出台灣不會舉行公投的小段談話,並引述台灣社社長張炎憲的言論,認為台灣辦理公投順利成章,但公民意識仍然不足。
《蘋果日報》中,較明顯的評論被放在民意論壇,包括臺灣知名政論家陳文茜的文章,以及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偉峰的分析,前者稱讚卡麥隆做法文明、認為蘇格蘭人民不敵現實,後者則讚許蘇格蘭公投中展現的高度民主。
而保守派媒體《聯合報》同樣在頭版單純描述「蘇格蘭續留在英國」、「薩孟德宣布下台為獨立公投未過關負責」,相較於傳統上被認為政治色彩相近的《中國時報》而言,並未在議題設定中隱含太多立場。
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報》此次在內頁中左批卡麥隆養大蘇獨導致未來協商困難、右讚薩孟德裡外雙贏、為蘇格蘭贏得更多自治權。此外,該報編譯選譯《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蘇獨公投顯示當代出現統治階級菁英的危機,指出美歐地區的人民都對政府感到憤怒,甚至與《自由時報》同樣訪問薛瑞福,認為北京應當從蘇獨學到「沒用飛彈」的一課。對照該報以往對臺獨的保守立場,對蘇獨的立場此次在民意論壇刊登「蘇格蘭不獨 理智贏了情感」一文,才較為明顯,
不同的是,《聯合報》記者與《自由時報》皆訪問到華府智庫的學者歐漢龍,但前者轉述歐的說法,指稱「臺灣推動獨立公投是糟糕的想法」,「美國不需要因為台灣獨立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後者則僅轉述歐認為「獨立公投會在台灣發生的機率非常小」,並指出「台灣應該主動提出方案,而不僅是被動等待美國把台灣列入亞太再平衡戰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