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策緯(香港中文大學跨文化研究碩士)
2016年10月15日晚間8時55分,最後一班由台中火車站開出的自強號,成為行駛台中山線平面鐵路的最後一班列車,隨即而來的台中鐵路高架化通車,更再次吹響台中中區再生計畫的號角。早先一年(2015)時,台中市長林佳龍宣布將火車站前的第一廣場改造為「東協廣場」,結合「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新盛綠川水岸廊道計畫」,為台中中區擘劃出一套再發展藍圖。
2016年10月15日晚間8時55分,最後一班由台中火車站開出的自強號,成為行駛台中山線平面鐵路的最後一班列車,隨即而來的台中鐵路高架化通車,更再次吹響台中中區再生計畫的號角。早先一年(2015)時,台中市長林佳龍宣布將火車站前的第一廣場改造為「東協廣場」,結合「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新盛綠川水岸廊道計畫」,為台中中區擘劃出一套再發展藍圖。
在鐵路高架化、台中車站新站啟用下,原先由鐵道分隔的城市空間將重新連結:前站有台中知名伴手禮店宮原眼科、預計2018年1月開幕的台中李方艾美酒店,後站有大魯閣新時代,緊鄰車站的朝馬則有南山集團與秀泰影城聯手插旗。在此規畫下,不難想見未來以台中車站為中心,方圓將成為高檔酒店、影城複合式商場及(文創)伴手禮店鋪的街廓。
那麼,前站相隔一條綠川,甫於2016年7月風光揭牌的「東協廣場」,將在台中中區扮演什麼角色?
那麼,前站相隔一條綠川,甫於2016年7月風光揭牌的「東協廣場」,將在台中中區扮演什麼角色?
中區再生拼圖下的東協廣場
台中市經濟發展局估算,移工每個月在東協廣場至少消費1.2億新台幣。看準消費力和地段,文創商旅業者也搶進投資。但台大城鄉所教授王志弘(2016)認為,在台移工沒有國籍,只有假日才會來消費,店家經營者多數為外籍配偶。這樣的社會基礎不同於新加坡的小印度,新加坡的印度人是擁有國籍且居住於當地的 。
也因此,台中市政府如何想像東協廣場?平日日常消費由誰來支撐?這個問題若將東協廣場納入台中車站周邊街廓規劃共同來看,大致上能夠預想的方向顯然是──前往艾美酒店、文創商旅消費的海外觀光客;在大魯閣新時代、秀泰廣場消費的台灣本地人──畢竟,移工平日是不大可能出來消費的。
台中市經濟發展局估算,移工每個月在東協廣場至少消費1.2億新台幣。看準消費力和地段,文創商旅業者也搶進投資。但台大城鄉所教授王志弘(2016)認為,在台移工沒有國籍,只有假日才會來消費,店家經營者多數為外籍配偶。這樣的社會基礎不同於新加坡的小印度,新加坡的印度人是擁有國籍且居住於當地的 。
也因此,台中市政府如何想像東協廣場?平日日常消費由誰來支撐?這個問題若將東協廣場納入台中車站周邊街廓規劃共同來看,大致上能夠預想的方向顯然是──前往艾美酒店、文創商旅消費的海外觀光客;在大魯閣新時代、秀泰廣場消費的台灣本地人──畢竟,移工平日是不大可能出來消費的。
正如在東協廣場投資商旅的台北寶來營造的董事長林賜郎受訪時所言:「我想要吸引外面的人進來消費,像是一些日韓新加坡的觀光客」、「消費得起的外勞就會留下」[1]。林佳龍(2016)曾定位東協廣場「這裏成為新移民與移工們的集散地,讓他們可成為城市的主人,而不只是過客,不僅有助於台灣發展多元文化,更可成為中區再生的一塊重要拼圖。[2]」然而,東協廣場在規劃面而言,顯然不是為了在台移工而設,縱使台中市勞工局局長認為應該讓移工留下,但實際讓廣場、移工與在地居民共存的可能性是什麼?是否將如王志弘教授所預言的:「東南亞店家變得精緻化,但移工消費不起,最終離開」呢?
繼光街不只賣香香雞:共存可能嗎?
繼光香香雞而為人所知的繼光街,事實上就在東協廣場側邊,鄰近一側還有老台中人所知的電子街。無論繼光街或電子街,今日的地景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如同由移工在第一廣場築起的地下社會,繼光街上有更多外籍配偶和移工開設的餐廳、咖啡店、理髮店、雜貨店。與其比鄰的,有老台中人熟知的青草茶和各式小吃店鋪。
繼光香香雞而為人所知的繼光街,事實上就在東協廣場側邊,鄰近一側還有老台中人所知的電子街。無論繼光街或電子街,今日的地景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如同由移工在第一廣場築起的地下社會,繼光街上有更多外籍配偶和移工開設的餐廳、咖啡店、理髮店、雜貨店。與其比鄰的,有老台中人熟知的青草茶和各式小吃店鋪。
在繼光街,不同國籍移工的家鄉味與台灣味是巧妙結合的,「中文」在這裡是共通語言,不同國籍的移工和台灣人,都能通過中文與店主交流。入席而坐後,菲律賓語、印尼語、越南語、泰語、台語及中文都是有可能的,一間異國風味餐廳,可能比你想的「還要國際化」。
在繼光街,「新南向」彷彿不是天方夜譚,發展多元文化彷彿是可能的。然而,距離林佳龍說「移工成為城市的主人,而不只是過客」是可能的嗎?或許吧──但首先,或許移工得要先有機會成為店主。
移工的消費力並不低。實際上在東協廣場或繼光街的異國餐廳,價位雖然不算高,但也「不廉價」,一餐大概台幣150至200元,要說之後的東協廣場可能變得精緻化使移工消費不起而離開,其實可能太過悲觀,「現在還沒精緻化的價格實際上已經與台灣百貨公司美食街相仿」,再抬高價格的空間有限。
但地租可能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現在的店主許多由外籍配偶經營,若在中區再生下,地租上漲使其無法承租,亦或是寧願轉賣店鋪賺取土地利潤,那麼對原先就不是規劃給移工的街廓而言,發展必然使移工離開。但倘若可能通過政策介入,保障(鼓勵)有居留權的外籍家庭經營店鋪的權力──甚至保障移工承租、經營、工作權,這點很重要的是移工法令放寬,因現行法令下,兼差打工或從事與申請來台項目不符之工作是非法的──那麼或許有可能實現多元文化的共存。
在繼光街,「新南向」彷彿不是天方夜譚,發展多元文化彷彿是可能的。然而,距離林佳龍說「移工成為城市的主人,而不只是過客」是可能的嗎?或許吧──但首先,或許移工得要先有機會成為店主。
移工的消費力並不低。實際上在東協廣場或繼光街的異國餐廳,價位雖然不算高,但也「不廉價」,一餐大概台幣150至200元,要說之後的東協廣場可能變得精緻化使移工消費不起而離開,其實可能太過悲觀,「現在還沒精緻化的價格實際上已經與台灣百貨公司美食街相仿」,再抬高價格的空間有限。
但地租可能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現在的店主許多由外籍配偶經營,若在中區再生下,地租上漲使其無法承租,亦或是寧願轉賣店鋪賺取土地利潤,那麼對原先就不是規劃給移工的街廓而言,發展必然使移工離開。但倘若可能通過政策介入,保障(鼓勵)有居留權的外籍家庭經營店鋪的權力──甚至保障移工承租、經營、工作權,這點很重要的是移工法令放寬,因現行法令下,兼差打工或從事與申請來台項目不符之工作是非法的──那麼或許有可能實現多元文化的共存。
後記:母語教育、新南向政策與再發展
繼光街一隅,很幸運的遇到一位剛接孩子放學的母親,帶著孩子前往販售越式法包(Bánh mì)兼賣越南食材小販買菜。母親自然地拿起菜和老闆以越南文溝通,也不時轉頭與孩子說話。我們在談母語教育時,總是希望重建「說母語的環境」,如果失去了這般混雜可愛的異國地景,大概很難在台灣看見一位母親以母語和孩子及第三人溝通。
繼光街一隅,很幸運的遇到一位剛接孩子放學的母親,帶著孩子前往販售越式法包(Bánh mì)兼賣越南食材小販買菜。母親自然地拿起菜和老闆以越南文溝通,也不時轉頭與孩子說話。我們在談母語教育時,總是希望重建「說母語的環境」,如果失去了這般混雜可愛的異國地景,大概很難在台灣看見一位母親以母語和孩子及第三人溝通。
新政府說著的新南向,如果真的希望為這些孩子留下珍貴的語言及文化資本,那麼東協廣場的再發展計畫,絕對是可能創造更多可能性的。當下的土地利益或許因而減少,但卻增加了文化的多元性及為孩子留下重要的文化資產,更可能讓原來生活在第一廣場地下社會的移工,正式在台中──號稱文化城──的土地上登場,消弭本地居民與移工的隔閡。
東協廣場,有那麼多的可能性、可以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佳龍市長,「讓移工成為城市的主人,而不只是過客。」希望你說到做到。
東協廣場,有那麼多的可能性、可以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佳龍市長,「讓移工成為城市的主人,而不只是過客。」希望你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