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非人
more than human

「入境隨俗」的 Uber 科技(一):創意拼配的技術物

2/5/2017

0 評論

 
文/林昱帆、許祐群、郭育安、張育萌、黃培育
Picture
  Uber(優步)是一間交通網路公司,以開發行動應用程式(App)連結乘客和司機,提供載客車輛的服務,而這家公司前些日子宣布,即將在2月10日起,暫停在台灣的服務。

  自 2010 年 7 月開始以舊金山為起點營運,Uber至今影響全世界,對於全球的計程車產業造成了顛覆性的革新與衝擊,提供的不僅僅是器物層面的飛躍,更是藉由智慧型手機軟體和雲端計算等科技的串連,讓預約乘車成為一個「更為簡易」的體驗,而在這樣商業模式建構的過程,過往的制度和產業也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  首先是法律問題,目前 Uber 在紐約和舊金山兩地的法律官司還在繼續,各國也傳出 Uber 與該地政府、產業的衝突。據 Uber 表示,所有使用此 App 的司機和他們都是只是「合作夥伴」關係,但法院認為,他們之間是雇傭關係。這一點在台灣也是碰到一樣的情況。

  再來,Uber 每進軍一個新城市,都會遇到開發司機與乘客的問題,在獲取客戶的同時,還要和新司機建立合作關係。在台灣從 2013 年進入開始,雖然這方面穩定了,但卻和原有的計程車體系造成碰撞。

​  另外,是有關信任與安全的問題,Uber 司機粗魯對待乘客的情況並非沒有,甚至有傳出 Uber 司機對女性乘客做出逾矩的行為。對 Uber 來說,這些都是巨大的考驗。本文將從 Uber 崛起到進入各國所面臨的衝擊、因當地社會脈絡而有不同樣貌,以及其在台灣所碰到的狀況,深入探討。
創意拼配的技術物:Uber的優勢

  Uber 稱其創立緣由,是 2008 年的某個夜晚,兩位創辦人在外頭招攬不到計程車,因此誕生此一「輕觸按鈕即可預約搭乘」的主意。由此推論,Uber  的創立乃是基於解決招攬/搭乘計程車經常遭遇的不便。Uber 透過結合數種技術物,提供了一般計程車業難以或鮮少提供的搭乘體驗,因而廣受乘客端青睞;反之在司機端提供的功能便無顯著效益。以下將透過分析五個搭乘計程車可能發生的情境,了解 Uber 具體而言提供了哪些優勢。
 

1. 繞路

​
  計程車繞路爭議時有所聞,上 Google 搜尋字樣「taxi longer route」共有 21,100,000 個搜尋結果。若以台灣為例,搜尋「計程車繞路」即有 281,000 個搜尋結果,其中第一項結果為台北市公共運輸處提供的〈民眾搭乘計程車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文章,甚至去年(2016)5 月還有因繞路而造成的肢體衝突事件。不論司機有意無意,通常面臨以上情況,乘客有幾種反應方式:(1)當下反應,請司機調整路線;(2)抵達目的地才發現或反應,容易造成爭論;(3)記下車牌號碼,事後向車行申訴或報警;(4)忍受並接受較高的費率。

  在此情境中,由於 Uber 司機與乘客均配有 GPS 記錄路程,若乘客認為司機沒有採取最佳路線,可以透過 App 或網頁,登入帳號後選擇針對該次乘車路線進行申訴, 並可選取「行車路線比所需的長」進行後續確認。就筆者測試,針對了一個「無繞路」的正常路線進行申訴,官方於三天後回覆「司機採用該路線為導航提供之最佳路線,無法提供退款或補助」。此外,若超過三十天的車程也無法進行申訴。

  Uber 採用此方法,共三個方面可有效解決繞路問題/爭議:(1)透過 GPS 紀錄路程;(2)不必當下反應,可事後判斷並線上申訴;(3)由乘客及司機以外的第三方(Uber 官方)進行繞路的評斷,若有明確繞路事實,將依比例退款。
Picture
Uber 官網之乘客申訴頁面(圖片來源:Uber官網,下同)
Picture
選取「行車路線比所需的長」進行後續確認
Picture
若超過三十天的車程無法進行申訴
2. 加價

  ​除了繞路爭議,與此相關的還有計程車加價的問題(不論是繞路或改碼錶等加價方式),導致乘客下車時發現車資遠遠超出預期。針對此問題,Uber 透過 GPS 於叫車前即時獲知司機與乘客的位置,預先計算車資並呈現在乘客的手機 App 介面上,使乘客在乘車前對於費用有心理準備。再者,搭乘時紀錄的路程,將代入車資公式計算,即得到該趟車資。最重要的改變是:計程車單趟費用不再是計程車司機可操縱的變因,而是由 GPS 紀錄、公式計算費率、信用卡收費等 Uber 使用的技術物來達成收取費用,從司機角度來看雖然可能造成權益損害,但就乘客而言,這無非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與好處。
Picture
Uber 透過 GPS 於叫車前即時獲知司機與乘客的位置,預先計算車資並呈現在乘客的手機 App 介面上
Picture
搭乘時紀錄的路程,將代入車資公式計算,即得到該趟車資
3. 素質不均的小黃司機

  除了價格因素之外,台灣計程車司機素質不均也常是乘客詬病的原因。若碰到會油門猛踩猛放、打瞌睡、講騷擾性言語等司機,乘客往往只有現場臨機應變、事後車行投訴等方法。相較之下,Uber 則透過兩種方式建立起乘客與司機的信任。

  第一,採用 P2P(peer to peer,點對點)之方式,建立起司機-乘客共同評價機制。其運作方式如下:每次搭乘前,叫車者可看到司機分數(最高 5 顆星,4.6 以下即被停權),司機也可看到乘客分數(可選擇拒載)。每次搭乘後,乘客可為司機評分,司機也可為乘客評分。搭乘者如果碰到分數過低的司機,考量其平均來說體驗不佳,可選擇取消叫車;司機為了維持星等,也有動力維護較好的服務品質。就筆者來說,搭乘過兩次 4.6 星等司機的車,其整體體驗及開車技術上的確不如擁有 4.9 星等的司機。

  第二,實名制綁定,每次叫車時,乘客可看到司機之姓名、長相及車號,若發生騷擾等案件,可循以上資訊找到該司機,從預防面防止司機產生騷擾或犯罪等心理。同理,乘客姓名也為實名,若司機社群通報某一乘客為奧客,該社群均會避免接受某一乘客的叫車。值得一提的是,Uber 對乘客端並無低星停權等限制,可見其對司機端之權益限制大過乘客端之限制。
Picture
搭乘者如果碰到分數過低的司機,考量其平均來說體驗不佳,可選擇取消叫車
Picture
每次叫車時,乘客可看到司機之姓名、長相及車號
4. 計程車抵達時間、地點不明

  若採用電話叫車,通常體驗是:確認上車地點、目的地,然後由語音系統告知計程車預計抵達時間。這裡產生的第一個困擾是:有時正在趕時間,卻要等待一段不短的時間,還不如直接跑到馬路邊叫車;第二個困擾則是:預計抵達時間不準確,常常人到了計程車還沒到,或是相反的情況發生。

  Uber 將此列為首要問題,App 於 2010 年推出時即具備即時計算最近車輛抵達時間(ETA, 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的功能。此一舉動有兩項改進:(1)乘客不再需要在叫車之後才知道抵達時間,而可在叫車前得知並決定是否還需要叫車;(2)從 App 的地圖上乘客可看到 Uber 計程車移動之即時位置,過程中會不斷顯示最新的預計抵達時間,乘客也可得知計程車到達的正確時間、地點,再前往該地點上車。

  Uber 在此所採用的技術為一種稱為 A* (A star) 的演算法,透過此演算法可有效率地計算出計程車從 A 點移動至 B 點的所需時間,並接近即時地呈現在使用者的介面上。

Picture
Uber採用稱為 A* (A star) 的演算法,可有效率地計算出計程車從 A 點移動至 B 點的所需時間
PictureUber採用「動態定價」,根據當下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即時計算出當下某地的費率乘數
5. 熱門地點、時段叫不到計程車

  有時熱門時段或恰巧有重大活動進行(比如特定節日、演唱會),散場後往往會有叫不到車的問題。Uber 在第一年聖誕節碰到了這個問題,當時有許多乘客抱怨叫不到車。Uber 觀察這個問題來自於「需求遠大於供給」,於是採用經濟學入門即教到的概念:「動態定價」。根據當下供給與需求的變化,即時計算出當下某地的費率乘數。此時若同樣情況再發生(以演唱會為例),乘客便會發現該地的費率變為兩倍、三倍,甚至五倍、十倍,願意或有能力付出的乘客將會維持原選擇進行叫車,其他乘客則會選擇其它交通方式離開,或是等待直到尖峰時段經過再叫車。

  在這裡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動態定價就是讓乘客付更高的費用,怎麼可以說 Uber 透過此方法解決了問題?的確如此,但根據 Uber 研究,採用動態定價的地區,乘客叫不到車時的不滿意度的確顯著降低,也就是透過調整價格,平衡了供給與需求,區隔了願意與不願意支付該價格的乘客,讓他們自行改變交通決策。[1]

註解

[1] 關於這個問題,可見此篇〈對於 Uber 動態定價模型的一個深度檢視〉(A Deeper Look at Uber’s Dynamic Pricing Model):http://abovethecrowd.com/2014/03/11/a-deeper-look-at-ubers-dynamic-pricing-model/(取用日期:2017年1月10日)。

​​※點此看〈
「入境隨俗」的 Uber 科技(二):全球在地化的 Uber ​〉

0 評論



發表回覆。

    人-非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但卻很少真正去思考人與非人實體(其他物種、科技、物理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地理眼希望透過這裡,讓人類中心的思考,有那麼一點改變的可能。

    Archives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四月 2018
    八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Climate Change
    Cross Species Intera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Political Ecology
    STS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