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昱帆、許祐群、郭育安、張育萌、黃培育
喝洋墨水誕生的 Uber
Uber 於 2009 年在美國成立後,於 2010 年 6 月首度於舊金山地區推出服務,7 月正式營運,當時名為 UberCab,並推出支援 IOS 與 Android 系統的手機叫車行動應用程式,當時 Uber 模仿倫敦計程車風格,由著西裝之駕駛開著較高級的車系(BMW 7、Benz 等)服務客戶。2011 年 5 月於紐約市營運,2012 年 4 月於芝加哥測試傳統計程車模式營運。
Uber 在美國及世界主要城市,除了叫車服務外也發展許多配合節日或不同客戶需求的服務,如 2012 年響應國家冰淇淋月所推出的 Uber Ice Cream,提供呼叫冰淇淋車的冰淇淋外送服務;2014 年 4 月於紐約市推出 Uber Rush 的自聘自行車快遞服務;同年 8 月宣布「轉角商店」服務提供生活用品宅配服務;以及 UberPool 服務使 Uber 司機提供之共乘服務能夠更趨近「共享經濟」模式。
Uber 在美國一面擴展市場,一面面臨官司訴訟糾纏與抗議行動,Uber 在政府部門、民眾與計程車司機等不同行動者之間試圖爭取合法營運。
2011 年 5 月,Uber 收到舊金山交通局發函命令終止無照經營的計程車服務,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也指其非法經營禮車服務必須停業,2012 年命令其停止並終止營業。雙方一路協調,2013 年暫時協議撤銷訴訟。9 月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投票通過贊成協議,並建立「交通網路公司」的服務類別,使 Uber 得以合法營運,而加州也成為第一個 Uber 合法營運的地區。2016 年 Uber 在舊金山同意與檢察官達成和解。
不只加利福尼亞,紐約各地區的政府幾乎都在與 Uber 爭訟,理由各有些微不同。2012 年華盛頓特區計程車委員會宣稱 Uber 無照提供計程車服務,並沒收其車輛。經 Uber 請願後,地方議會在 7 月投票通過使 Uber 服務合法,使許多計程車司機抗議。同年,Uber 在芝加哥被計程車業者控訴違反公平交易與公眾安全相關法案。
Uber 在政府法律與民眾之間的拉扯也引起許多民間動員的抗議行動。CNN 的報導指出,過去紐約市計程車牌照價值飆升(曾超過 100 萬美元),但由於 Uber 市場日益擴大,載客率上升與傳統計程車行業激烈競爭,計程車行業牌照已跌至約 74 萬元,比 2015 年跌了 74%;而 2016 年 San Francisco Examiner 報導,舊金山計程車公司宣告破產。Uber 公司也曾受到其司機抗議,2016 年 2 月舊金山灣區 Uber 司機號召抗議 Uber 公司的降價舉措,呼籲其該捍衛司機的權利。
美國各州狀況不一,Uber 必須在各地區面臨不同官司纏訟,並一一試圖突破。2016 年 8 月,Uber 已在近 60 個州或城市合法化,並宣稱將基於共享經濟,爭取美國 38 州的合法經營權。
Uber 於 2009 年在美國成立後,於 2010 年 6 月首度於舊金山地區推出服務,7 月正式營運,當時名為 UberCab,並推出支援 IOS 與 Android 系統的手機叫車行動應用程式,當時 Uber 模仿倫敦計程車風格,由著西裝之駕駛開著較高級的車系(BMW 7、Benz 等)服務客戶。2011 年 5 月於紐約市營運,2012 年 4 月於芝加哥測試傳統計程車模式營運。
Uber 在美國及世界主要城市,除了叫車服務外也發展許多配合節日或不同客戶需求的服務,如 2012 年響應國家冰淇淋月所推出的 Uber Ice Cream,提供呼叫冰淇淋車的冰淇淋外送服務;2014 年 4 月於紐約市推出 Uber Rush 的自聘自行車快遞服務;同年 8 月宣布「轉角商店」服務提供生活用品宅配服務;以及 UberPool 服務使 Uber 司機提供之共乘服務能夠更趨近「共享經濟」模式。
Uber 在美國一面擴展市場,一面面臨官司訴訟糾纏與抗議行動,Uber 在政府部門、民眾與計程車司機等不同行動者之間試圖爭取合法營運。
2011 年 5 月,Uber 收到舊金山交通局發函命令終止無照經營的計程車服務,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也指其非法經營禮車服務必須停業,2012 年命令其停止並終止營業。雙方一路協調,2013 年暫時協議撤銷訴訟。9 月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投票通過贊成協議,並建立「交通網路公司」的服務類別,使 Uber 得以合法營運,而加州也成為第一個 Uber 合法營運的地區。2016 年 Uber 在舊金山同意與檢察官達成和解。
不只加利福尼亞,紐約各地區的政府幾乎都在與 Uber 爭訟,理由各有些微不同。2012 年華盛頓特區計程車委員會宣稱 Uber 無照提供計程車服務,並沒收其車輛。經 Uber 請願後,地方議會在 7 月投票通過使 Uber 服務合法,使許多計程車司機抗議。同年,Uber 在芝加哥被計程車業者控訴違反公平交易與公眾安全相關法案。
Uber 在政府法律與民眾之間的拉扯也引起許多民間動員的抗議行動。CNN 的報導指出,過去紐約市計程車牌照價值飆升(曾超過 100 萬美元),但由於 Uber 市場日益擴大,載客率上升與傳統計程車行業激烈競爭,計程車行業牌照已跌至約 74 萬元,比 2015 年跌了 74%;而 2016 年 San Francisco Examiner 報導,舊金山計程車公司宣告破產。Uber 公司也曾受到其司機抗議,2016 年 2 月舊金山灣區 Uber 司機號召抗議 Uber 公司的降價舉措,呼籲其該捍衛司機的權利。
美國各州狀況不一,Uber 必須在各地區面臨不同官司纏訟,並一一試圖突破。2016 年 8 月,Uber 已在近 60 個州或城市合法化,並宣稱將基於共享經濟,爭取美國 38 州的合法經營權。
駛入亞洲的第一站:新加坡
2013 年 Uber 試圖打入亞洲市場,以新加坡為首站提供叫車服務。新加坡原本在交通運輸上,計程車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 Uber 進入新加坡市場並未如許多國家或城市一般引起大規模的抗議行動(雖仍有零星抗議)。
2015 年 10 月,星國運輸部長針對抗議行動做出回應,其稱星國國內計程車願意面對競爭,但 Uber 司機不需要營業牌照是不公平的競爭行為。可以看出政府同意 Uber 營業並贊成其與傳統計程車業競爭,但卻對其是否適用法規或需要營業執照與否仍帶保留。2016 年星國政府修法使 Uber 與其它網路叫車系統於隔年年中將能夠合法營運,顯示星國政府以修法模式擁抱 Uber 這樣新型態(宣稱「共享經濟」的營業模式)的經濟行為,司機只要各別成立公司或登記受雇於租車公司,以取得私有車輛駕駛營業、健康檢查,並擁有特定級別的駕照即可上路。在此規定下,司機的保險與稅務問題皆在法規管制內。
星國計程車市場不如台灣一般趨於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皆較接受 Uber 進入市場,可能與其自身利益未受許多影響有關。
2013 年 Uber 試圖打入亞洲市場,以新加坡為首站提供叫車服務。新加坡原本在交通運輸上,計程車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 Uber 進入新加坡市場並未如許多國家或城市一般引起大規模的抗議行動(雖仍有零星抗議)。
2015 年 10 月,星國運輸部長針對抗議行動做出回應,其稱星國國內計程車願意面對競爭,但 Uber 司機不需要營業牌照是不公平的競爭行為。可以看出政府同意 Uber 營業並贊成其與傳統計程車業競爭,但卻對其是否適用法規或需要營業執照與否仍帶保留。2016 年星國政府修法使 Uber 與其它網路叫車系統於隔年年中將能夠合法營運,顯示星國政府以修法模式擁抱 Uber 這樣新型態(宣稱「共享經濟」的營業模式)的經濟行為,司機只要各別成立公司或登記受雇於租車公司,以取得私有車輛駕駛營業、健康檢查,並擁有特定級別的駕照即可上路。在此規定下,司機的保險與稅務問題皆在法規管制內。
星國計程車市場不如台灣一般趨於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皆較接受 Uber 進入市場,可能與其自身利益未受許多影響有關。
踢到鐵板的 Uber:日本
Uber 之所以能打入各國市場,靠的是一般計程車業者可能會出現的「拒載」、「繞路」與「加價(不按表收費)」等三大問題。在世界各地常可聽聞到傳統計程車業者抵制 Uber 的運動、進行大規模抗爭,但在日本,計程車業者並沒有群起抗議 Uber。
日本大眾運輸系統相當發達且齊全,迅速、清潔的地鐵與火車系統且公車的收費低廉,搭乘計程車的需求其實並不高。除此之外,日本的計程車服務也十分周全。在日本,法律規定得非常明確,只要以有償方式提供載人、載貨服務都屬《道路運送法》的管制對象,若要營業就必須申請營業車牌(白牌)。如 2015 年 2 月初 Uber 在日本的福岡推行名為「大家的 Uber」的私家車叫車服務,3 月初便被國土交通省禁止,因「違反了法律」,私家車主並不具備計程車營運資格。
技術方面,早在 Uber 之前,日本計程車業者早已聯合推出自己的車輛調度系統,調度中心接到電話之後,就會自動安排附近的計程車去迎接,在 10 分鐘內到達乘客所在的地方。另外,車上也幾乎已統一加裝 GPS 衛星導航,乘客要到的地方,司機會先設定好衛星定位再出發,使乘客能清楚查看螢幕中的導航路線,從而能免除繞路的爭議。
職業態度方面,日本的計程車服務,司機除了穿著整齊、車內環境整潔舒適之外,也已信用卡系統連線,不允許不照表收費的情形發生,而刷卡付款之後,會馬上列印收據,方便商務客報帳,也提供立即的付款證明。
由於管理制度已經幾乎相當完善,上述三項計程車之問題在日本幾乎不可能出現。日本計程車費儘管高價,優質的服務卻使 Uber 難以進入日本市場。
不過,在日本西岸京丹後(Kyotango)市的丹後町,這個僅不到 6,000 人、當地人口流失嚴重、超過四成居民超過 65 歲的高齡小鎮,全町僅有一間計程車行。若要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當地居民僅能依賴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巴士,但須在出門的前一天傍晚就預訂,巴士只會在町內行駛,不會駛出小鎮範圍。Uber 的交通服務可能成為日本高齡化社會的一項解決方案。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條件與交通需求下,Uber 在日本只獲准在丹後町提供服務。
Uber 之所以能打入各國市場,靠的是一般計程車業者可能會出現的「拒載」、「繞路」與「加價(不按表收費)」等三大問題。在世界各地常可聽聞到傳統計程車業者抵制 Uber 的運動、進行大規模抗爭,但在日本,計程車業者並沒有群起抗議 Uber。
日本大眾運輸系統相當發達且齊全,迅速、清潔的地鐵與火車系統且公車的收費低廉,搭乘計程車的需求其實並不高。除此之外,日本的計程車服務也十分周全。在日本,法律規定得非常明確,只要以有償方式提供載人、載貨服務都屬《道路運送法》的管制對象,若要營業就必須申請營業車牌(白牌)。如 2015 年 2 月初 Uber 在日本的福岡推行名為「大家的 Uber」的私家車叫車服務,3 月初便被國土交通省禁止,因「違反了法律」,私家車主並不具備計程車營運資格。
技術方面,早在 Uber 之前,日本計程車業者早已聯合推出自己的車輛調度系統,調度中心接到電話之後,就會自動安排附近的計程車去迎接,在 10 分鐘內到達乘客所在的地方。另外,車上也幾乎已統一加裝 GPS 衛星導航,乘客要到的地方,司機會先設定好衛星定位再出發,使乘客能清楚查看螢幕中的導航路線,從而能免除繞路的爭議。
職業態度方面,日本的計程車服務,司機除了穿著整齊、車內環境整潔舒適之外,也已信用卡系統連線,不允許不照表收費的情形發生,而刷卡付款之後,會馬上列印收據,方便商務客報帳,也提供立即的付款證明。
由於管理制度已經幾乎相當完善,上述三項計程車之問題在日本幾乎不可能出現。日本計程車費儘管高價,優質的服務卻使 Uber 難以進入日本市場。
不過,在日本西岸京丹後(Kyotango)市的丹後町,這個僅不到 6,000 人、當地人口流失嚴重、超過四成居民超過 65 歲的高齡小鎮,全町僅有一間計程車行。若要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當地居民僅能依賴非營利組織提供的巴士,但須在出門的前一天傍晚就預訂,巴士只會在町內行駛,不會駛出小鎮範圍。Uber 的交通服務可能成為日本高齡化社會的一項解決方案。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條件與交通需求下,Uber 在日本只獲准在丹後町提供服務。
被收購的 Uber:中國
Uber 在 2014 年進入中國,不僅將業務擴展至中國總共十四個城市,第二年還拿到 十二億美元的本土融資,包括百度、中信集團旗下公司、中國人壽保險等資方參與,但到了 2016 年 8 月就被當地計程車「滴滴出行」所收購。Uber 在中國的這段期間,除了衝擊當地計程車產業,中國網約車行業一直未有具體的規範標準,而執法部門也曾多次以非法運營為由、扣押使用 Uber、滴滴等私家車。
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或許是中國的計程車改革及網約車管理辦法,於 2016 年公布新規《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給予網約車合法身分,將網約車車輛登記為「預約出租客運」,叫車服務也須承擔駕駛的責任。此舉不僅讓 Uber 在中國的營業成本大幅增加,Uber 原有的商業模式也受到挑戰。而若 Uber 中國配合中國的法規營運,可能還會引起其它國家要求 Uber 比照中國模式辦理。
在競爭激烈、尚未獲利與中國法規問題之下,Uber 退出中國的市場,轉為持有滴滴打車股權的風險投資者,似乎是 Uber 的商業抉擇。Uber 在中國有百度投資,滴滴則是有騰訊和阿里巴巴投資,因此在收購 Uber 中國後,滴滴將成為一間由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資的企業。
《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乍看是要求計程車公司守法合理,但法令內出現「集權主義」式的文字,如規定平台公司「不得洩露地理座標、地理標誌物等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資訊」,且要「為公安機關依法開展國家安全工作」。公安機關、網信部門可依職權「檢查網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護技術」,幾乎是將企業機密暴露殆盡。另外,該法令提及網約車公司應遵守中國網路安全的相關規定,所蒐集與生成的資訊,「應當在中國內地存儲和使用」,其精神就是出自《網絡安全法(草案)》:所有在中國的資訊營運者,都必須將業務數據儲存在中國境內。國家資本主義的專制政體強調互不干涉網路主權,並以防火長城的 error 404 來區分敵我。
即便 Uber 在中國能夠避開網絡審查等爭議(如 Google、Facebook、Yahoo、Twitter 等名聞遐邇的互聯網服務公司),但其在騰訊微信號 (wechat) 大多已被屏蔽,無法利用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而滴滴有著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投資,利用中國最活躍的社交通訊平台—微信來推廣業務。數據顯示,2015 年滴滴在中國的用戶覆蓋率達到 82.3%,超過 Uber 的三倍多。2016 年 8 月 1 日滴滴出行宣布與 Uber 全球達成戰略協議,通過換股收購 Uber 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
中國政府向來有扶持技術民族主義的傾向,中國式互聯網已經完全成型,用戶的使用習慣、流量分布,企業的產品質量、服務水平,以及政府的審查標準,都讓西方創業公司變得很難進入中國市場。
Uber 在 2014 年進入中國,不僅將業務擴展至中國總共十四個城市,第二年還拿到 十二億美元的本土融資,包括百度、中信集團旗下公司、中國人壽保險等資方參與,但到了 2016 年 8 月就被當地計程車「滴滴出行」所收購。Uber 在中國的這段期間,除了衝擊當地計程車產業,中國網約車行業一直未有具體的規範標準,而執法部門也曾多次以非法運營為由、扣押使用 Uber、滴滴等私家車。
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或許是中國的計程車改革及網約車管理辦法,於 2016 年公布新規《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給予網約車合法身分,將網約車車輛登記為「預約出租客運」,叫車服務也須承擔駕駛的責任。此舉不僅讓 Uber 在中國的營業成本大幅增加,Uber 原有的商業模式也受到挑戰。而若 Uber 中國配合中國的法規營運,可能還會引起其它國家要求 Uber 比照中國模式辦理。
在競爭激烈、尚未獲利與中國法規問題之下,Uber 退出中國的市場,轉為持有滴滴打車股權的風險投資者,似乎是 Uber 的商業抉擇。Uber 在中國有百度投資,滴滴則是有騰訊和阿里巴巴投資,因此在收購 Uber 中國後,滴滴將成為一間由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資的企業。
《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乍看是要求計程車公司守法合理,但法令內出現「集權主義」式的文字,如規定平台公司「不得洩露地理座標、地理標誌物等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資訊」,且要「為公安機關依法開展國家安全工作」。公安機關、網信部門可依職權「檢查網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護技術」,幾乎是將企業機密暴露殆盡。另外,該法令提及網約車公司應遵守中國網路安全的相關規定,所蒐集與生成的資訊,「應當在中國內地存儲和使用」,其精神就是出自《網絡安全法(草案)》:所有在中國的資訊營運者,都必須將業務數據儲存在中國境內。國家資本主義的專制政體強調互不干涉網路主權,並以防火長城的 error 404 來區分敵我。
即便 Uber 在中國能夠避開網絡審查等爭議(如 Google、Facebook、Yahoo、Twitter 等名聞遐邇的互聯網服務公司),但其在騰訊微信號 (wechat) 大多已被屏蔽,無法利用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而滴滴有著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投資,利用中國最活躍的社交通訊平台—微信來推廣業務。數據顯示,2015 年滴滴在中國的用戶覆蓋率達到 82.3%,超過 Uber 的三倍多。2016 年 8 月 1 日滴滴出行宣布與 Uber 全球達成戰略協議,通過換股收購 Uber 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
中國政府向來有扶持技術民族主義的傾向,中國式互聯網已經完全成型,用戶的使用習慣、流量分布,企業的產品質量、服務水平,以及政府的審查標準,都讓西方創業公司變得很難進入中國市場。
入境隨俗的 Uber:印度
Uber 在印度的狀況不是司機非法營運或打擊當地計程車業,而是 2014 年 12 月一位女乘客指控 Uber 司機性侵,印度首都新德里市政府即對 Uber 的營運頒出禁令。然而時隔兩年,2016 年 11 月 Uber 在新德里卻能另行推出 Uber Wedding 的婚禮交通服務。
原因是每年 11 月到隔年 2 月是印度傳統的婚禮季,舉行一場婚禮往往需要策劃幾個月的時間,而一場婚禮的慶祝活動可能會持續一周,使得交通需求大增。Uber 因而聲明用戶可用 Uber Wedding 為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預約接送的車,並支付相關的費用。
印度富人婚禮是出了名的奢華,婚禮的交通花費大,加上印度政府在近期廢除面值 500 盧比和 1,000 盧比的貨幣,並限制每張信用卡每天的刷卡額度,支付一些大額的費用變得麻煩。習慣於現金支付的印度人,經常因為這樣導致用於支付婚禮的費用不足,因此 Uber 採取了「預先付款」的方式來因應。不過這個服務不是常規性的,只是專門為了應對印度婚禮高峰期而推出,當印度婚禮季結束,這個服務便會隨之中止。
Uber 在印度的狀況不是司機非法營運或打擊當地計程車業,而是 2014 年 12 月一位女乘客指控 Uber 司機性侵,印度首都新德里市政府即對 Uber 的營運頒出禁令。然而時隔兩年,2016 年 11 月 Uber 在新德里卻能另行推出 Uber Wedding 的婚禮交通服務。
原因是每年 11 月到隔年 2 月是印度傳統的婚禮季,舉行一場婚禮往往需要策劃幾個月的時間,而一場婚禮的慶祝活動可能會持續一周,使得交通需求大增。Uber 因而聲明用戶可用 Uber Wedding 為參加婚禮的親朋好友預約接送的車,並支付相關的費用。
印度富人婚禮是出了名的奢華,婚禮的交通花費大,加上印度政府在近期廢除面值 500 盧比和 1,000 盧比的貨幣,並限制每張信用卡每天的刷卡額度,支付一些大額的費用變得麻煩。習慣於現金支付的印度人,經常因為這樣導致用於支付婚禮的費用不足,因此 Uber 採取了「預先付款」的方式來因應。不過這個服務不是常規性的,只是專門為了應對印度婚禮高峰期而推出,當印度婚禮季結束,這個服務便會隨之中止。
Uber 在台灣:對在地計程車業的影響
面對共享經濟以及新網路科技的進逼,台灣大車隊總經理表示:「沒想到我們會站在戰場的最前線。」在 Uber 出現之前,全世界的計程車產業都只看在地化的市場,以及面臨在地的競爭,突然面對世界級的資金及技術競爭,大家都陷入一片茫然。
台灣大車隊成立於 2002 年,是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在全國擁有15,000 多位司機,依交通部資料統計,市占率高達 18%;根據公開財報,他們 2015 年的營收達到新台幣 16 億元。從各個角度看,都是計程車界的霸主。但是面對估值高達 600 億美元的 Uber,台灣大車隊卻又顯得渺小。
Uber 來了之後,面臨競爭之下台灣計程車行開始追求創新,以台灣大車隊為例,雖然 2011 年 5 月即推出 Android/iOS App,但直至 2013 年 6 月 Uber 正式進入台灣,台灣大車隊才開始加速 App 的更新頻率:2014 年共有 6 次更新,2015 年共 7 次更新,競爭更加白熱化的 2016 年,則共有 11 次更新,而且在更新過程中陸陸續續加上如 Uber App 所提供的功能:預計抵達時間、車資試算、GPS 叫車、分享路程、司機評價等等,除此之外,考量許多人搭車時容易遺失物品,甚至提供了 Uber 沒有的功能:遺失物協尋。由此可見由於 Uber 的競爭,的確使得台灣大車隊開始求新求變,除了追趕上 Uber,也思考如何結合在地經驗超越 Uber。
雖然功能確實提供了,但筆者嘗試使用 App 叫車時,就體驗上還是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比如說:通常 App 叫車,取消叫車是非常基本的功能,但是使用台灣大車隊 App 叫車時,「取消叫車」按鈕隱藏在使用者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導致筆者當次使用時,司機到了定點並打來電話才知道要取消叫車,這對於乘客或司機來說,都是徒增不便。觀察 App Store 的評價,也符合了筆者的經驗,除了功能之外,「使用體驗」也是一款 App 應用能否成功相當重要的因素,台灣大車隊 App 目前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筆者衷心希望透過Uber帶來的競爭壓力,能促進在地計程車產業進行質變創新,帶動產業活水。
面對共享經濟以及新網路科技的進逼,台灣大車隊總經理表示:「沒想到我們會站在戰場的最前線。」在 Uber 出現之前,全世界的計程車產業都只看在地化的市場,以及面臨在地的競爭,突然面對世界級的資金及技術競爭,大家都陷入一片茫然。
台灣大車隊成立於 2002 年,是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在全國擁有15,000 多位司機,依交通部資料統計,市占率高達 18%;根據公開財報,他們 2015 年的營收達到新台幣 16 億元。從各個角度看,都是計程車界的霸主。但是面對估值高達 600 億美元的 Uber,台灣大車隊卻又顯得渺小。
Uber 來了之後,面臨競爭之下台灣計程車行開始追求創新,以台灣大車隊為例,雖然 2011 年 5 月即推出 Android/iOS App,但直至 2013 年 6 月 Uber 正式進入台灣,台灣大車隊才開始加速 App 的更新頻率:2014 年共有 6 次更新,2015 年共 7 次更新,競爭更加白熱化的 2016 年,則共有 11 次更新,而且在更新過程中陸陸續續加上如 Uber App 所提供的功能:預計抵達時間、車資試算、GPS 叫車、分享路程、司機評價等等,除此之外,考量許多人搭車時容易遺失物品,甚至提供了 Uber 沒有的功能:遺失物協尋。由此可見由於 Uber 的競爭,的確使得台灣大車隊開始求新求變,除了追趕上 Uber,也思考如何結合在地經驗超越 Uber。
雖然功能確實提供了,但筆者嘗試使用 App 叫車時,就體驗上還是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比如說:通常 App 叫車,取消叫車是非常基本的功能,但是使用台灣大車隊 App 叫車時,「取消叫車」按鈕隱藏在使用者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導致筆者當次使用時,司機到了定點並打來電話才知道要取消叫車,這對於乘客或司機來說,都是徒增不便。觀察 App Store 的評價,也符合了筆者的經驗,除了功能之外,「使用體驗」也是一款 App 應用能否成功相當重要的因素,台灣大車隊 App 目前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筆者衷心希望透過Uber帶來的競爭壓力,能促進在地計程車產業進行質變創新,帶動產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