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非人
more than human

讓藝術介入河流!竹圍樹梅坑溪的流域治理新可能

4/27/2015

0 評論

 
文/廖敬而(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图片
樹梅坑溪現況(攝/廖敬而)
  在流域流經的都市地區,已成為在氣候變遷下造成環境影響最為劇烈、同時也是生命財物損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但是,政府作為流域治理的主要推動者,卻在現行流域管理模式下常處於被動的角色,加上行政組織的繁瑣,使得往往災後重建的投入大於災前的防治,也因為缺乏公民社會的共同參與及溝通,使得公部門的硬體改善建設時常因不諳當地環境狀況與居民想像,產生與地方生態或生活品質另類的環境衝突,缺乏納入環境與「人」互動的關懷[1]。這促使公眾開始嘗試以不同的方法挑戰或修正現行以「工程」為導向的體系,試圖開啟政府與公民社會溝通結合的新平台,主動邀請民眾一同參與災害防治。

  流域涵括非常廣泛的地理空間,廣大的空間範圍更涉及不同關係人之間的利害、競逐關係,因此造成在過往的治理上相當破碎。既然流域治理需要當地民眾廣泛的參與,我們不禁便反問:「什麼樣的溝通機制、媒介或平台,可以創造出一個對話空間,讓所有立場殊異關係人,例如政府、民眾、民間組織等等,都可以輕易的進入、闡述己意並發揮影響力?」。

什麼是藝術介入?藝術真的能干預公共事務?

  低度發展地區活化議題逐漸高漲,近年來,政府多以植入「藝術」為手段,作為活化各地產業的元素。「藝術介入空間」或「藝術介入社區」在台灣已有多年的實踐,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990年代裝置藝術當道、特定場域(site-specific )類型展覽大量發生。然而,早期由於介入型藝術與政府之間政策過於緊密聯繫,造成藝術「強勢介入」,成效反而成為消費性質的藝術節慶,或者速成性質的社區營造,造成當地居民相當程度的反彈[2]。因此政府逐漸將藝術介入空間的手段納入公民參與,委託民間組織做為主要推力,使藝術在作為活化「社區」功能中不僅只是對外成果展示的手段,甚至成為政府與民間共同治理的平台空間。

  面對最近急速興起的環境問題,藝術除了活化空間的功能之外,也開始被引入環境治理的領域。只是作為軟體、意識形態、民間主力的「藝術」手段,在介入硬體工程、政府主導「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型態又會如何轉變?藝術介入跟流域治理兩者間是否有合作、整合的可能?
图片
表整理自/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網站
竹圍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多元參與角色的準平台

  竹圍地區早期曾服務台北市周邊的衛星城市,歷經工業化時期密集勞工與工業產業進駐的區位。1990年代之後,隨著捷運站的設立,打通交通的便捷性、生活機能的逐步健全,帶動當地對於「社區想像」的討論空間。但當地仍遺留許多工業化時期的遺毒,諸如區域性的河川樹梅坑溪受到的嚴重污染,以及流域周遭土地不當利用等環境負債(Environmental Liability)的情形,河川局也僅針對局部作改善,仍無完整的治理計畫。

  意識到在地環境議題嚴重卻不受到在地者人的積極關注,2009年由策劃人吳瑪悧推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結合當地作家、竹圍工作室,以及地方學術機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淡江大學,主張以行動重新恢復樹梅坑溪生態,希望藉由藝術參與,構築當地居民、意識的交流平台,凝聚社區意識,同時也對河川教育與社區培力(empower),周邊土地使用與產業策略能有所勾勒。並強調能讓參與者,尤以新移入居民為對象,實際接觸居住環境的問題,希望藉此能開啟人們對於一條溪流的空間想像(行動的五個子計畫如上表)。

  吳瑪悧老師認為公共藝術是一種地景的創造,可以讓大眾看見、享受的作品,然而發展至今產生另一種的思辨:「藝術只能是一個實體的呈現嗎?」公共藝術這種東西是不是除了藝術家之外,也可以讓更多關係者共同參與?

  在藝術活動中,策劃者、計畫主持者,多以藝術研究、藝術創作為背景,可以說藝術家以專長的藝術方式,表達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以及對社區的關懷;行動策畫的藝術家,本身亦具備與人互動的特質,才能使公眾一起獲得愉悅的經驗。這與過去的藝術生產的模式有極大的差異,不再以實體的創作價值為己任,當藝術進入了公眾意題,藝術家就必須走向公眾,在共通討論、執行以及修正的創作模式下,引發更多參與者關注社會議題的責任力量。

  計畫的內容與方式隨著對應的參與族群條件差異,藝術家必須提出更多元的藝術參與設計。策展團隊在事前評估地方量能時,必須針對關係者對活動的參加動機、環境的觀點、訴求以及願景進行詳細評估,方能引發參與者由關心到自發性的參與逐步的累積。

图片
不同流域河段的居民,對於水的想像是不同的(插畫/瑞比夏至)
不同河段的居民想像

  在地居民著重的是眼前的問題,不同流域段落會看到不同的問題導致需求不同。例如,上游種菜的居民,重視的是水質與水量的穩定充足,因而對溪流的自然環境變化具有最為細膩的觀察;下游的居民則常為淹水所苦,因此對於下游都市化導致的河川地下化、河道侷限導致降雨逕流無法匯入河川為主要的訴求,代表不同流域河段的居民對「水」的看法與願景想像是不一樣的。這些不同的訴求除了在過往的政府河川治理公聽會上能以交流之外,現階段也得以在藝術行動的機會中匯聚並討論。

在乎生物環境:NGO團體凝聚居民環境意識

  環境保護團體主要關注的是樹梅坑溪中生物的多樣性。然而,都市溪流的水利工程,不少河段都是採用「三面光」的方式進行河川防護,引發了環保團體與公部門願景上的衝突,針對生物的居住環境該如何在水利工程中修正的討論必要,以及未來工程規劃時的必須考量。

  藉由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的地方量能匯聚,愈來愈多的在地民眾自發性的投入環境保護、長期性生物調查等在地工作,不少在地教育業者更進一步自發性主導生態體驗活動,針對國中小學生以及家長舉辦對於昆蟲、鳥類以及植物等調查、觀賞活動,引起更多在地者的共識,這是有限政府所不能及的事,除了水利工程之外,這些生態宣導仍必須仰賴民間團體的熱情投入。

促成各方參與的藝術團隊

  竹圍工作室總監李曉雯指出,藝術家走入社區所能引發的共鳴以及規模,仍取決於社區本身具有以及潛在的能量。行動團隊必須先行對社區資源以及社區意識進行調查與評估,能夠明確找出社區共有問題意識,社區以及團隊本身的動員能力,甚至是地方的未來願景,方能提出議題的正確面向以及動員的行動方式。

  而團隊感受到民眾對在地環境變遷議題的關心還不夠,還期望能成為地方平台(報紙、工作坊、藝術計畫、主題講座)的角色。當地方有期望想要、願意瞭解在地環境議題的同時,行動團隊能及時扮演一個「引入門」的角色。行動團隊關注的是──能不能在這裡有效能塑造公共議題;期望的是──竹圍人能不能培養對於在地溪流環境的敏感以及願景,繼而能用在地的參與力量長期經營。至於未來能以發展的成果,並非行動團隊的專注重點,只需要提供能讓各方參與者得以進行公共討論的平台,創造對話、產生結論的契機。

公共空間的建立與連結

  流域議題連結的範圍,包含各種不同社區型態、居民構成、流域環境以及環境議題,因此行動團隊的活動策畫不僅要能夠回應在地意識,活動營造的選址更必須打破地理環境的限制,讓流域各段不同的能量得以在一個共同平台上有匯聚。

  社造活動的舉辦地點為社區互動的重要節點、資源網絡的建構中心。藝術行動以「觀海極品社區」中庭為主要行動節點,位於竹圍市中心的社區型大型住宅。活動總監李曉雯受訪時表示,觀海極品社區空間足夠,是市場、地方公設機關的集中地,並且竹圍市中心主要為竹圍新住民的主要住處,觀海極品的高樓在市中心更具有視覺上的「辨識性」,能以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到這項在地活動。當與在地住戶交涉場地使用時,普遍住戶對於有一個關注在地環境的團體感到非常高興與友善,背後代表的,是社區營造的節點是可以在活動策劃基地外「被創造」,而被創造的新空間也具有激發更多在地量能的可能性。

图片
樹梅坑溪下游三面光、地下化工程(攝/廖敬而)
公部門的回應:有效匯集各河段環境共識與癥結

  水利局也認定藉由這樣在地參與的辦法,更有可能有效彙整不同河段、不同人的環境意識與願景,在治理計畫上有利於「優先性」的決定。行動至今,新北市水利局除了針對樹梅坑溪的整治計畫陸續有了公聽會以及說明會出現之外,也預計此地至民國106年會優先興建汙水處理系統,有助於下游居住環境的實質改善、同時也可以減少家庭廢水等汙染。而不同的聲音匯聚也促使公部門之間「跨部門」合作的可能性,目前水利局協調與農業局、環保局,積極中游地區的養豬場洽談,認為上游的畜牧行為亦會影響下游河段水質,必須由根本的汙染源根治起。在防洪部分,以下游竹圍橋地區最為嚴重,因此水利局也重新思考掀開河道的評估方案。也與既有新北市「大河願景」計畫結合,邀請委員會中的各專長委員進入行動平台,透過討論了解不同專家的意見,尤其是透過早餐會或者工作坊去執行,避免單一性的講座,讓各面向、部門的參與者都有機會可以發言討論。

「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

  流域治理的計畫範圍受限於流域內地理環境本身各段的不同,所衍伸出的環境問題以及潛在風險各有論述。因意識到的環境問題多限制於在生活的一小部分,對於整個流域範圍的議題並不容易去體察。但整個行動反向提出「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做為行動的副標題,藉由當代藝術行動,引發流域生活中共同的環境元素-「水」,討論流域治理的「優先性」是什麼?是整體流域的防水防洪先?還是中游的養豬場要嚴格管制甚至撤離?相對應的下游的家庭汙水管制又該如何管轄? 

  行動團隊利用「早餐會」的方式嘗試建立起整個流域的交流平台。每個月一次的早餐會,選在流域內不同的地點舉辦,在廟裡、菜園、豬舍或是住戶家中舉辦。策畫人蕭麗虹老師表示,換個地方吃早餐看似沒有什麼特別,但這樣的做法可以遇到不同類型的人,譬如說在中、上耕作的農夫,也是藉由早餐會這樣很簡單的吃飯行動接觸後才了解,例如上游高爾夫球場建立後明顯對現在的樹梅坑溪的水量開始不足,進而導致土質變差。更進一步的環境問題便可以由此揭櫫。同時也回饋到行動團隊本身,意識到「農業」作為藝術創作的可能性,思考藝術介入農業的可能性,做為下一波環境行動的創意主題。總監李曉雯也認為,藝術行動創造溝通平台的建立,有效的讓不同角色階級參與者,因藝術創作的「低門檻」特色,可以深入淺出,也使後續有許多在地能量能持續被激發、累積,成為下一波行動的蓄能點。

註解

[1]張濱懷 2009。颱洪災害影響下流域回復力指標系統建構之研究-以淡水河流域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學位論文

[2]廖億美2006。藝術介入公共領域的創造性關係-一個台灣環境運動的視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與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校稿編輯:萬宗綸
0 評論



發表回覆。

    人-非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但卻很少真正去思考人與非人實體(其他物種、科技、物理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地理眼希望透過這裡,讓人類中心的思考,有那麼一點改變的可能。

    Archives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四月 2018
    八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Climate Change
    Cross Species Intera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Political Ecology
    STS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