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非人
more than human

美國國家公園百周年紀念:慶祝什麼?

5/2/2016

0 評論

 
文/黃開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Picture
李奧納多主演的「神鬼獵人」創下單廳高票房(圖片來源/CatchPlay)。
  上個月,李奧納多‧迪卡皮歐以《神鬼獵人》(The Revenant)獲獎,鄉民一片可憐從清純男童演到蓄鬍大叔、終於獲獎的李奧納多,並向其致敬。但不少人卻不知《神》片本身,是一篇描寫18世紀美國白人與印地安原住民競奪海豹皮中,混合自私、貪婪與生存的故事(更多背後生態政治分析,可參考林益仁老師在芭樂人類學的文章)。不過,事實上原住民與白人之間的紛爭,並不只存在電影中,同時也存在於百年來的國家公園發展史;「一起慶祝」(Let’s Celebrate!)的標語下,隱藏的是白人開拓者(或是今日的管理者)與原住民之間的矛盾關係。
 
  今年,是美國國家公園設立一百周年紀念。創立於1916年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自威爾森總統簽署組織法案(Organic Act)通過而成立。在這關鍵的一年,可以見得對於官方而言是值得大肆慶祝的時刻。以大峽谷國家公園為例,公園內各個賣店都擺上紀念百年的圖文書籍。翻開這些書籍的任何一本──比如說名為《59座插畫中的國家公園:慶祝荒野奇景100年》,都可以發現他們如何歸功於蘇格蘭裔牧羊人繆爾(John Muir)──這位自學的博物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先知與登山愛好者,普遍認為他使得19世紀晚期漸趨富強的美國開始重視所謂「荒野」,使其免於消失在逐漸完成並深化的拓荒行動,進而使美國人民成為自身發達的受害者。他的鼓吹伴隨石油大亨小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Jr.)大量購地與興辦基金捐獻給國家公園的慈善舉動,使國家公園能「為了未來世代享受下,莫再受任何損傷」[1]。
 
  但是繆爾等人所提倡的「荒野」,其另一層次的意涵是建立在白人對西部的拓荒上 [2],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獲取資源,也為了重溫美國先民在東部草創的艱辛,要在一片荒林開墾的過程中不斷找尋凝聚認同的「美國精神」,以邊疆(frontier)建構美式民主的認同神話 [3]。如此要求純淨蠻荒的公園,自然不可能容許其他人類的存在,因此印地安人被趕出原本的家園,到了政府劃定的「保留地」(Indian reservation)中維生。
Picture大峽谷遊客中心《大峽谷:一趟驚奇之旅》的播放看板(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大峽谷遊客中心,每15分鐘就播放一次《大峽谷:一趟驚奇之旅》(Grand Canyon: A Journey of Wonder)。故事訴說一個在人類誕生以前的世界,那是一片黑暗世界之時,大峽谷卻已經存在。在一陣閃電下,人們發現了這塊處女地;一處自然景色卻容納多個文化(many cultures),而今,數以千計的人來到大峽谷參觀,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用不同的方式「哈囉」、在大峽谷前拍下照片。鏡頭此時換到另一個角度,往天空拉高鳥瞰,這些站在山頭上的人們逐漸消失化為一點,即便來自多元人種,在大峽谷下也不過是一點,為大峽谷的廣闊而顯得不足為奇。

  接著,影片開始拉開大峽谷背景的縱深。首先登場的是人類學家,主持學者對著鏡頭直視觀眾、說明人類學對拓展大峽谷人類歷史的重要,接著在深不過一公尺的不規則「掘坑」中,看她引領一群穿著國家公園制服的工作人員沿地形起伏量起「掘坑」邊緣凹處的「長寬」(沒錯,在坑型不是四方的狀況下),其中一人沒有戴手套地,就拿著一片陶片開始用另一手騰空丈量。接著,場景轉到印地安人,用一幅幅的插畫,以及前後片段都不再出現的鳥與水流聲的天然配樂,重現生活場景。


Picture
場景轉到印地安人,用一幅幅的插畫描寫大峽谷印地安人生活場景(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影片開始進入圍繞「冒險」為主題的環節。場景又再跳到科羅拉多的急流,說明十九世紀的探險家鮑威爾(John W. Powell)等人,如何穿越急流,在大峽谷方知天地之闊;再下一鏡,轉到現代人們如何喜愛在大峽谷急流泛舟,感受「地球的原始力量」(the raw power of the Earth)。從急流到險崖,繼人類學家之後,一位地質學家以邊垂降、邊沿崖邊逐高度敲打岩石的形象登場,告訴人們大峽谷的地質分期及相應地景分類,要觀眾感受、並邀請「下一代的地質學家繼續完成我們的任務」。
 
  最後登場的學者,是博物學者。隨著鏡頭,觀眾可以一起感受到他們復育完成加州神鷲(California condor)的喜悅,牠在峽谷之間穿梭,我們跟著飛翔,再一次地鳥瞰大峽谷,強調大峽谷是動物的避居所。而就在這裡,影片在總結大峽谷是個「超乎想像的蠻地」(wild beyond imagination)與「一處充滿荒岩的地方」(a place of wilderness rock);然而,飛越高原平地後,「奇景開始」(And, the wonder begins)的畫面中結束。
 
  在影片中,印地安歷史被以不到十分之一的長度紀錄,其段落遠少於兩個分別長達近十分鐘的「一定要用尺量」才叫人類學及「一定要沿鋼索攀岩垂降」才叫地質學之影像呈現。觀眾接收到一定要科學的方法才能量測自然(同時,自然也是可以被我們量測的!),唯有冒險才知其深不可測的訊息;而當印地安人用鳥與流水的音效被加以詮釋,他們就也變成「自然」的一環,要嘛其歷史不存在,要嘛其必須以科學而非同而為人的角度進進行量測分析。
 
  在西班牙人入侵以後,大量染病死去的印地安人淨空土地,國家公園成為彷若無人居所的三不管地帶,所以「企業化伐木公司在加州與華盛頓大批殺害不可再生的樹木、獵人與冒險者在大平原殺掉數以萬計的美洲野牛、灰狼與灰熊被射殺幾近滅絕、在世居印地安人家中的建國前古老文物被當作紀念品洗劫一空」[4],惟有建立國家公園的管理機制才能確保私人不掠奪資源。
Picture
大峽谷賣店內原住民工藝品,擺放在靠近收銀檯或者有一個專門玻璃櫃呈現,以一種貴重稀有的形象出現(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Picture
大峽谷販賣店內書籍陳列及其扉頁介紹,包含《在那西方開始的遠方》與《追尋美國味》(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但是原住民並沒有消失,國家公園的成立是進一步確立20世紀初期美國印地安事務局的保留地政策,限制印地安人回到故土的自由。在國家公園內,這些先前的住民被劃為自然的意象,強化國家公園的原始荒野性格,此從販賣店可一窺了然。原住民工藝品都被擺在靠近收銀檯或者有一個專門玻璃櫃呈現,以一種貴重稀有的形象出現,商品旁都擺放解說卡,以大量的「純正」(authentic)、「支持」(support)與「保護」(preserve)產自美國(Made in U.S.A)的語彙,形容這些刻劃身著傳統服飾生活或自然動物的木石工藝品;他們通常還配有一張製作者的相片與親筆簽名,告訴你「貨真價實,蒐藏原住民飾品就趁現在」。諷刺的是,一旁還有《在那西方開始的遠方》與《追尋美國味》等書籍專櫃,在封面及扉頁講述「教化蠻荒西方」的「膽大與堅持使命人民」,又將遊客拉回征服者的角度,提醒他們蒐藏原住民文化不是認同,而是再一次用金錢征服他們的表現。

  基本上,我們可以這麼說,整個美國國家公園設立本身,保護自然的目的,都加以為了滿足慾望。那麼,當「印地安」與「自然荒野」兩元素持續相扣連,他們就永遠會是白人想要征服的對象,透過這種連接論述(articulated discourse),賦予白人進行相關政治手段的正當性。按照李維史陀(Levi Strauss,1989[1955])的說法 [5],這就是為了服務白人,去找尋精神生命意義與同時佔有的兩者本身而存在,最終導致「追尋已不存在的真實之種種遺痕」,產生矛盾的循環,從百年前到百年後的今天,在國家公園土地上不曾改變。
§感謝邱逸玲、陳俐靜、練聿修與賴思妤對內文分析影片內容的補充紀錄。

責任編輯:練聿修
參考資料
​
  1. Anderson, J. & Anderson, N. (2015). 59 illustrated national parks: celebrating 100 years of wilderness and wonder. Nashville, TN: Anderson Design Group.
  2. Cronon, W. (1995). The trouble with wilderness: or, getting back to the wrong nature. In W. Cronon (Ed.), Uncommon ground: the trouble with wilderness (pp. 69-90). London: W. W. Norton.
  3. Turner, F. (1920).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In Turner,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pp. 1-38). New York, N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4. 同[1]
  5. 王志明(譯)(1989)。憂鬱的熱帶(原作者:L. Strauss)。台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55)
0 評論



發表回覆。

    人-非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但卻很少真正去思考人與非人實體(其他物種、科技、物理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地理眼希望透過這裡,讓人類中心的思考,有那麼一點改變的可能。

    Archives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四月 2018
    八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Climate Change
    Cross Species Intera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Political Ecology
    STS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