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非人
more than human

沼氣發電:台灣綠色能源的挑戰

12/21/2014

0 評論

 
文/董冠麟(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學生)
图片
在瑞典常見的BIOGAS BUS(圖片來源:Agroco Advantage)
  到瑞典搭乘公車時,你可能會觀察到這邊的公車上會寫著「BIOGASBUS」;而路上也會看見寫有BIOGAS的加油站;究竟什麼是BIOGAS是什麼?

沼氣有什麼可能?

  沼氣(BIOGAS)是將有機廢物(如廚餘或動物糞尿水等)經厭氧分解及發酵後所產生的能源;沼氣中甲烷占50~65%、二氧化碳占30~45%,其餘氣體包括水氣及其他微量氣體(根據廢物來源不同,會有比例上的差異)。沼氣發電即是利用其中的甲烷做發電使用。此外,經厭氧作用後的廢棄物殘餘(稱作沼渣),因為已經過厭氧發酵,污染量已降低,又可做農業推肥使用。目前已有沼氣發電的國家以歐盟、美國及中國為主,其他亞洲國家如南韓、泰國及台灣也正在努力嘗試發展相關技術。

沼氣發電原理

  在沼氣生成後,需先經過純化處理去除硫化氫等腐蝕氣體,才能導入沼氣引擎發電機產生電力。其中去除腐蝕氣體的目的在避免氣體腐蝕管線及設備,降低設備使用壽命,目前的純化方式則包括生物脫硫法及水洗法。在經過純化後,沼氣會被導入引擎燃燒,並將化學能轉換為機械能,並帶動發電機發電,最後送出供電。

图片
沼氣發電原理(圖片來源:經濟部)
國外案例及使用現況

  在沼氣發電技術上,目前以歐洲、美國相對完善,其中歐洲又以德國與義大利有最多的沼氣發電廠;亞洲部分,泰國在1995年即利用農業廢棄物與工廠廢水轉換沼氣作為替代能源使用;韓國於2009年引進瑞典廠商技術並在蔚山市興建新沼氣生產廠,將汙水及食品垃圾等轉化為沼氣燃料。中國中西部偏僻地區因畜牧產業多並規模充足,因此部分大型畜戶也正積極發展及應用相關技術。

  目前沼氣回收技術落實最完善的國家應屬瑞典。瑞典為了有效回收這些有機廢棄物,在城市中設置了許多真空抽吸管,提供都市居民傾倒生活廚餘,這些生活廚餘在導入後,會被自動送至一個處理中心,進行廚餘分類並產生沼氣;針對畜牧產業廢棄物,許多畜牧養殖場也設有養殖廢水的處理場,能夠將養殖廢水經過分類、厭氧分解及發酵產生甲烷。

  在今天,瑞典交通工具的氣體燃料中,沼氣占其中的58%,其中包括沼氣燃料及汽油、沼氣、天然氣混合燃料交通工具;更在2005年發展出全世界第一輛以沼氣發電的火車。

台灣的沼氣發展現況及挑戰

  台灣是否也能利用沼氣來發電?根據環保署統計2012年廚餘回收量為79萬5,213公噸;其中處理方式以生廚餘送至掩埋場或做土壤改良物使用,熟廚餘則以送予名營養豬場做飼料使用,剩餘廚餘則做垃圾掩埋。又根據環保署統計2013年底台灣畜牧飼養量中,豬隻為5,806千頭、牛隻為142千頭、雞隻91百萬頭。整體而言,台灣的有機廢棄物總量應屬充足。

  然而,就台灣目前的現況而言,技術上最大的阻礙包括相關技術不純熟、相關機具購買及維修成本相對高;結構上,台灣的養殖戶多為小型畜戶;發電成本對小型畜戶來說相對高於原本的處理成本,因此目前尚無法將沼氣回收技術完全落實於畜牧產業。若需近一步提升沼氣回收量,則有賴政府的相關機制及措施來協助畜戶進行沼氣發電。


引用文獻
  1. 郭猛德、蕭庭訓、王政騰 2008。養豬三段式廢水與污泥處。畜牧半月刊,81: 29-38。
  2. 蘇忠楨 2008。綠能養豬發展新契機。現代養豬4月號,69-76。
  3. 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統計年報。1-25,2-240。

0 評論



發表回覆。

    人-非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但卻很少真正去思考人與非人實體(其他物種、科技、物理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地理眼希望透過這裡,讓人類中心的思考,有那麼一點改變的可能。

    Archives

    十一月 2018
    四月 2018
    八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Climate Change
    Cross Species Intera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Political Ecology
    STS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