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非人
more than human

為何科普媒體不能收財團的錢?論科學知識生產的爭議

1/31/2017

1 評論

 
文/王善榆(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Picture
台灣最大科普媒體泛科學在去年因接受頂新集團贊助惹出爭議
  2016年6月15日,台灣科普網站Pansci泛科學發出了一部影片,內容公開聲明收受頂新集團之贊助,並募集民眾組成「泛科調查兵團」,將對旗下味全公司「林鳳營鮮乳」的生產過程,進行一番調查。而頂新集團在爆發餿水油事件後,遭到台灣民眾在2015年發起「滅頂行動」抵制其旗下品牌之所有產品;泛科學接受頂新集團之贊助,前往味全公司之牧場進行參觀、調查的事件,受到了社會輿論之關注。

  輿論中,以溫朗東為例,其一批評泛科學以「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的論點,企圖將科學與社會做區隔,反而使得頂新集團得以使用「科學」驗證,這個中立客觀的驗證方式,生產出無毒無害的社會論述,取得食品安全的正當性。其二批評在於,泛科學屬於傳播媒體,但媒體的再現的過程中,自身立場是帶有主觀的,因此可大方承認自身之立場,但不應以客觀科學之名規避,逃避了身為媒體之社會責任。

  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的回應則是,是否抵制頂新集團旗下產品之價值判斷,並非該企劃案欲呈現的,僅對於林鳳營牛奶進行科學驗證;鄭國威個人立場[1]認為,第一、不因為不站在主流立場,而不敢碰觸敏感議題。第二、適當揭露的置入性行銷是可以的。意即先跳脫出抵制頂新與否的爭議,而是提供林鳳營牛奶生產的陳述,至於是否抵制的部分,必須交由閱聽眾去省思。

  本文之意圖並不在於做出泛科學做為一個媒體,是否該收受贊助,亦非是否該抵制頂新集團、旗下林鳳營牛奶是否有毒的價值判斷。而在於:第一、對科學知識生產背後利益關係的爭議做討論。為何收受利益關係方的贊助所生產出來的知識,難以獲的公眾之信任? 泛科學作為一個媒體傳播者,同時也是科學知識的生產者,為何存在矛盾?本文將先對科學知識生產背後的專業化做簡要爬梳,再對正反兩造的論述進行分析。 其二、「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科學、社會與政治是互相獨立的嗎?本文將對科學與社會的界線進行討論。
Picture
十九世紀的科學實驗室模擬圖(圖片來源:Leon Reed,Flickr)
科學家從何時開始收錢?

  在回答泛科學接受頂新集團贊助為何會產生爭議以前,筆者希望回顧科學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被專業化的?科學為何可以變成一個謀生、營利的工作?本文將從自然史的角度來論述。

  西方科學的發展中有受到「自然神學」影響的部分,科學是為了去找出上帝創造世界、運行世界的法則,以彰顯造物者的偉大。相較於迷信宗教的說法,自然神學更強調理性驗證。在19世紀以前,「科學家」這種科學作為一個專業,做為一個給薪行業是罕見的。多數的科學研究者是業餘愛好者,在工作閒暇之餘進行科學研究,科學對這群愛好者而言是一種興趣。而這種興趣不僅是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更是符合社會利益(social interest)[2]。

  當時鼓勵紳士們(gentlemen)[3]在閒暇時間,走入大自然從事科學活動,這不僅是浪漫主義時期主張崇尚自然的氛圍,認為歐洲人已經受到「文明的社會」所汙染,應該去敬畏、讚嘆原始的自然;反對過度理性,強調感性經驗,應該以自然的法則來解釋人類行為。因此紳士們被鼓勵走入「原始的自然」進行探險。

  另一方面,科學作為紳士階級的休閒活動是具有文化資本(culture capital)[4]的象徵。懂得讚賞自然,擁有許多標本收藏品的紳士,是被視為有品味的,受到社會的讚許、青睞。且在自然史有所貢獻的科學家將名留青史,成為偉人的動機使得紳士投入科學研究,成為一批業餘的紳士科學家。

  最著名的例子,或許就是達爾文,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而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便是用進廢退說的提出者。出身英國鄉間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他,自費搭上小獵犬號這艘原先是探勘海岸線的船隻,蒐集他日後所需要的標本、資料。經過幾年的研究後,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原始》。可以說是達爾文其雄厚的家世背景,以及當時社會利益期待,得以支持他進行昂貴的科學研究[5]。

  紳士同時也必須符合高道德標準,必須誠實、有信用,如同華盛頓砍倒櫻桃樹也必須向父親報告。因此,紳士生產的知識是被他們的「誠實」所保證的;而商人所生產的知識,是受到金錢中介的,產生偏誤不值得信任。因此,這群紳士所生產的科學知識,在當時認為不該被拿來牟利,科學僅能作為興趣,不可作為職業。原因在於這樣的作法,是不合符合社會利益的。若非因為他們發自內心對於自然的好奇、讚嘆,而是被金錢所左右,生產出來的知識是不可信的。當時靠販賣標本維生的採集家,便時常發生將同一物種混淆為數種販賣之行為,造成科學社群對於這群「科學販賣者」的不信任,社會地位也低於這群紳士科學家,因此當時認為科學知識的生產應獨立於金錢之外。

  隨著科學在帝國主義擴張受到重視,科學研究者進入大學進入擔任教職,或是皇家植物園等國家級研究機構服務,以及專業科學期刊Nature等的出現,科學作為一門專業才逐漸獲得認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成為一份工作,受到政府的贊助,有了賴以為生的薪水。與此同時,科學也不再是一門為紳士所把持的玩具,逐漸走向平民化。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會開始想科學史與泛科學收受利益關係方贊助一事,究竟有何關聯?輿論認為泛科學不該收受金錢贊助,因為這樣所生產出來的科學知識,是不中立的,是不客觀的,無論調查的過程如何揭露,列舉在多證據,都無法改變收受金錢的立場,僅藉著「科學」之名作為立場中立的擋箭牌。

  筆者再次強調本文並不在於泛科學一事的價值判斷,而在於討論爭議的起源。便是源自於長期以來,社會對於科學知識生產的信任,是建立在對紳士科學家「興趣使然」的科學實作,不為金錢利益,只因為好奇心驅使對自然法則的追尋,鄙視不遵守道德規範採集家那種「利用科學賺錢」的行為。

  然而,所有的知識生產都是受到社會利益所影響的,即便是紳士科學家,也是受到當時社會對紳士階級的期待,所產生鞏固階級、彰顯自身文化資本的活動。言下之意並非科學活動可隨便收受利益關係方之金錢,而是強調並無所謂的客觀、中立下生產出來的科學知識。

  研究者並不應該作為上帝超然一般的存在,脫離知識生產網絡,取得一個客觀中立性;而是正視其主觀性,所有的科學知識生產,即便與研究者本身無直接相關,也可能是在社會利益的驅使下所生產出來的,即一個議題被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的選擇,遑論當中標準判定、證據的採集是經過研究者的揀選。
   回到泛科學事件,以溫朗東先生的論點來說,林鳳營牛奶這個議題本身就是經過揀選的,即使檢驗的過程中使用了科學方法,我們仍無法說其客觀。另一方面,的確社會上有人對於林鳳營牛奶感到疑慮,它本身便不在食安事件中爆發的項目,此報導可以釐清對牛奶是否有毒的疑慮,但是否每家公司的牛奶都該受到相同標準的檢驗?在食安風波下,頂新集團若想證明自己的清白,避免消費者的全盤抵制,應該對所有產品進行檢驗,而非單指牛奶,就選擇性的報導而言,已經難以被認為是客觀。

  而鄭國威的論點是,在了解到真相以前必須謹慎的驗證,且不應該因為頂新集團目前受到主流社會撻伐,而不去檢驗它。頂新因為油品問題而陷入官司纏訟,且旗下味全全部產品遭到全盤抵制,但是林鳳營牛奶是否有問題,不應該因為抵制運動而不被檢驗,尤其乳品並非是在食安風波中有爭議的商品。意即在有確切證據以前,不能下價值判斷,而泛科學僅提供檢驗,價值判斷的工作僅留給閱聽人。
​
  而鄭國威也提到整個企畫也聲明由頂新集團贊助,此揭露已經說明了其主觀位置,並非以科學作為價值中立的擋箭牌。他也承認在傳播界稱為「置入性行銷」的行為,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由於泛科學是結合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的科普媒體,筆者認為鄭先生所提及「置入性行銷」,已經是種「利用科學賺錢」的方式,有別於傳統媒體報導之資訊。從上述科學史的爬梳,我們可以看見科學作為一項專業工作的出現過程,包括頂尖期刊Nature,也是一種透過傳播專業科學知識的出版業。

  然而,專業科學家與先前一種多賣的標本採集者,差異在於是否遵守科學社群之道德規範,如同與達爾文同時期提出演化論的華萊士,出身也是一位標本採集者,其優秀的表現足以與達爾文共享此殊榮;而許多並未遵守規範的採集者,便落得聲名狼藉。 回到泛科學問題,爭議的出現便在於這條道德規範的界限,在重視資訊與權力關係的傳播界,對於「置入性行銷」已經是爭議不斷;而泛科學做為一個生產科學知識的科普媒體,更是同時挑戰了科學界與傳播界的道德界線。
​
  科學家接受國家經費進行研究被信任,是源自於對社會對科學家身份的信任,以及國家作為贊助者不能干預科學知識生產,並促進公眾利益的學術中立前提下,這樣脈絡下生產的科學知識得以被信任。泛科學倘若接受頂新集團的金援,視為無報酬之公益捐助,今日或許不會引起爭議;然而贊助方與生產知識間存在著利害關係,這便是爭議的起源。
Picture
Shapin 與Schaffer兩位科學知識社會學大師的著作《霍布斯與空氣幫浦》
科學、政治與社會

  「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科學知識與社會價值判斷,甚至是政治秩序之間,究竟處與何種關係,是互相獨立,還是彼此依存?在談論泛科學爭議以前,我要從Shapin 與Schaffer兩位科學知識社會學大師的著作《霍布斯與空氣幫浦》[6]來切入,討論現代科學與政治秩序間的關聯,在於都試圖解決秩序問題。

  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如何獲得公眾的承認?為何生產出事實需要透過科學實驗?1662年化學家波以耳利用其空氣幫浦實驗,證明在固定溫度、質量下,氣體壓力與體積將呈現反比關係[7]。這是國高中教育中的經典教材,然而有多少人真的做過這個實驗呢?在沒有親眼見證實驗的狀況下,為何這個研究成果得以被我們當作事實去接受? 實驗成果如何廣為接受?

  波以耳除了具備操作幫浦的物質技術,更具備了社會技術與書面技術。他認為實驗產生事實的能力,不只是實際上執行了實驗,更在於相關社群擔保確認其真實性,一個具備知識的紳士集團的見證,並透過其權威性的論述,形成一種觀察經驗的增衍。而這個相關社群的見證,必須在社會空間中實驗。也就是說,波以耳邀請了紳士們來到一個只開放給「被認證具備知識的人」的空間,來見證他的實驗,即是他的社會技術。

  言下之意在於,他的實驗並非閒雜人等都可以觀賞的,僅有受到認可的科學社群內部人士可參加。儘管如此,波以耳認為這樣實驗已經算是公開展示了。爾後波以耳透過書面技術,將研究成果出版,將實驗詳盡地描述,讓讀者身歷其境,連失敗都不避諱地寫入書中,彷彿實驗成果非常客觀。

  然而霍布斯並不同意波以耳這樣的作法,他其中一個反對論點是,實驗的社會空間應該是開放給所有人,而非僅限於被認可的紳士們,這樣關起門來的做法不具正當性。更進一步而言,霍布斯反對自我詮釋的群體,如果社會內部有群體自立權威,會導致社會的對立。

  霍布斯的想法與當時政治、宗教有關。政治上,源自於當時英國內戰 [8] 結束後,體會到戰爭殘酷的他認為人類具有鬥爭的天性,因此必須把權力交給「利維坦」,一個權力集中的法治象徵─國家機器(利維坦),避免人類陷入弱肉強食的「自然狀態」,造成無秩序,由於公民對秩序的渴望,組成了國家,也就是他的政治學鉅著《利維坦》的思想起源。宗教方面,霍布斯反對英國當時各群體對於《聖經》自我詮釋[9],如此行為將造成秩序混亂,破壞正當性。

  因此霍布斯也反對波以耳這樣的自我詮釋群體,不應該是科學社群自我封閉,達成所謂「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的狀態,而是正視科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即知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

  回到泛科學的爭議,雖然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先生強調科學與社會是不可切分開的,認為生產科學知識(檢驗林鳳營牛奶)是他們的工作,而消費者是否抵制,價值判斷在於自身。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波以耳的科學發現,不僅是實驗結果的事實,更仰賴於他身處的科學社群對其結果的解釋力,而且這個詮釋透過書面技術傳播。

​  泛科學不僅是一個科學知識生產者,更是一個新聞傳播者,因此它所生產的科學知識,不只是林鳳營牛奶的實驗數據,更是透過這群參與科學家社群的見證,來得到認可。且因為自身就是媒體,傳播知識的權力也操之在手,將資訊傳達給並未親眼見證的社會大眾。科學知識的傳播,從來都不只是科學,並非只是使用何種儀器、產生何種數據的物質技術,更涉及到背後的社會技術、書面技術。

  泛科學事件中最應該注意的是,由於泛科學自身已經是具備了一定權威性的科學社群,生產出來的數據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字,或是科學數據而已,對於他們生產出來的知識,是具備一定的背書,對社會是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並非信任與否交由公眾的簡單話語。套用黃哲斌先生的概念就是「反向置入行銷」,頂新集團不只是將泛科學的節目中放入他們的產品廣告,更是在他們的產品中強調這是泛科學所背書的,這或許才是此次爭議中社會最擔心的部分。

  而套用科學知識社會學者對霍布斯的分析,即科學與社會是一體兩面的,知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

  的確,泛科學在公開資訊(揭露資金來源)、邀請民眾參與調查,確實是打破所謂科學社群的自我封閉。然而目前社會輿論因為食用油問題,對頂新集團進行全面抵制,由於牛奶是抵制行動中最重要的象徵商品,而泛科學做為一個具一定權威性的科普媒體,對牛奶進行調查,最後所生產的論述,不僅是一個對牛奶是否安全的檢驗報告,更可能會對滅頂行動產生社會意義上的衝擊,被貼上盲目抵制的標籤等,就不只是單單對牛奶抱有疑慮的消費者造成影響而已。

  意即,實驗的結果不能僅僅看作是牛奶是否有毒的事實,更是衍生而來對此次運動衝擊的社會意義。 當然,許多行動參與者能理解牛奶並非此次油品事件中的問題商品,僅是對生產公司感到不信任,而非盲目抵制,他們是否從牛奶資訊延伸至其他處並不在本文之討論範圍。
 
結論

  本文回顧了科學知識生產背後利益關係的爭議,我們對科學知識的合理性,並非全然相信其公正客觀,而是在承認其主觀立場之下,科學研究者在一定社會道德規範,知識的生產不受到金錢所影響,得到公眾的信任。 而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並非如以往「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的說法一般壁壘分明,而是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坐落於社會脈絡之中,這點在達爾文的案例中顯而易見,此次頂新邀請泛科學也是如此;而社會往往也受到科學的影響,科學數據透過書面技術、社會技術對社會進行論述。

  身為公民的我們並非陷入科學即社會、科學即政治的極端,而是理解科學方法得到知識的特殊性,但不應該認為其是中立、放諸四海皆準的權威,而是將其放回生產出來的脈絡,重新檢視。

註解
  1. 泛科學與其合作作者間為獨立關係,因此各篇文章僅代表其個人立場,不代表泛科學立場,或是其他作者之立場。
  2. 社會利益指從事符合社會價值規範的行為,尤其科學社群,是受到正面鼓勵與評價的。
  3. 悉指具有當時社會中家世背景良好,具專業技術行業、文化資本的階級男性
  4. 布爾迪厄指出,文化資本是種知識的類型、技能、教育、任何一種個人可以讓他自己在社會上獲得較高地位的優勢,包括他人對自己高度的期許。
  5. 愛德華.拉森 2004。了不起的演化論。新北:左岸文化
  6. 史蒂文.謝平、賽門.夏佛 2006。利維坦與空氣幫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台北市:行人。
  7. 波以耳定律之方程式p2=p1v1/v2
  8. 英國內戰(英語:English Civil War)是指1642年至1651年在英國議會派("圓顱黨")與保皇派("騎士黨")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
  9. 這本書剛出版便造成了轟動。很快的霍布斯便接到了大量的讚美和批評,遠遠超出當時所有其他的思想家。不過,這本書的出版卻迅速使他與其他逃亡的保王派關係決裂,迫使他不得不向革命派的英國政府求取保護。當時保王派試圖殺掉他,因為書中的現實主義內容不但震怒了信仰聖公會的保王派、也震怒了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
1 評論

    人-非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但卻很少真正去思考人與非人實體(其他物種、科技、物理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地理眼希望透過這裡,讓人類中心的思考,有那麼一點改變的可能。

    Archives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四月 2018
    八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Climate Change
    Cross Species Intera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Political Ecology
    STS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