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善榆(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2016年6月15日,台灣科普網站Pansci泛科學發出了一部影片,內容公開聲明收受頂新集團之贊助,並募集民眾組成「泛科調查兵團」,將對旗下味全公司「林鳳營鮮乳」的生產過程,進行一番調查。而頂新集團在爆發餿水油事件後,遭到台灣民眾在2015年發起「滅頂行動」抵制其旗下品牌之所有產品;泛科學接受頂新集團之贊助,前往味全公司之牧場進行參觀、調查的事件,受到了社會輿論之關注。
輿論中,以溫朗東為例,其一批評泛科學以「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的論點,企圖將科學與社會做區隔,反而使得頂新集團得以使用「科學」驗證,這個中立客觀的驗證方式,生產出無毒無害的社會論述,取得食品安全的正當性。其二批評在於,泛科學屬於傳播媒體,但媒體的再現的過程中,自身立場是帶有主觀的,因此可大方承認自身之立場,但不應以客觀科學之名規避,逃避了身為媒體之社會責任。
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的回應則是,是否抵制頂新集團旗下產品之價值判斷,並非該企劃案欲呈現的,僅對於林鳳營牛奶進行科學驗證;鄭國威個人立場[1]認為,第一、不因為不站在主流立場,而不敢碰觸敏感議題。第二、適當揭露的置入性行銷是可以的。意即先跳脫出抵制頂新與否的爭議,而是提供林鳳營牛奶生產的陳述,至於是否抵制的部分,必須交由閱聽眾去省思。
本文之意圖並不在於做出泛科學做為一個媒體,是否該收受贊助,亦非是否該抵制頂新集團、旗下林鳳營牛奶是否有毒的價值判斷。而在於:第一、對科學知識生產背後利益關係的爭議做討論。為何收受利益關係方的贊助所生產出來的知識,難以獲的公眾之信任? 泛科學作為一個媒體傳播者,同時也是科學知識的生產者,為何存在矛盾?本文將先對科學知識生產背後的專業化做簡要爬梳,再對正反兩造的論述進行分析。 其二、「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科學、社會與政治是互相獨立的嗎?本文將對科學與社會的界線進行討論。
輿論中,以溫朗東為例,其一批評泛科學以「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的論點,企圖將科學與社會做區隔,反而使得頂新集團得以使用「科學」驗證,這個中立客觀的驗證方式,生產出無毒無害的社會論述,取得食品安全的正當性。其二批評在於,泛科學屬於傳播媒體,但媒體的再現的過程中,自身立場是帶有主觀的,因此可大方承認自身之立場,但不應以客觀科學之名規避,逃避了身為媒體之社會責任。
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的回應則是,是否抵制頂新集團旗下產品之價值判斷,並非該企劃案欲呈現的,僅對於林鳳營牛奶進行科學驗證;鄭國威個人立場[1]認為,第一、不因為不站在主流立場,而不敢碰觸敏感議題。第二、適當揭露的置入性行銷是可以的。意即先跳脫出抵制頂新與否的爭議,而是提供林鳳營牛奶生產的陳述,至於是否抵制的部分,必須交由閱聽眾去省思。
本文之意圖並不在於做出泛科學做為一個媒體,是否該收受贊助,亦非是否該抵制頂新集團、旗下林鳳營牛奶是否有毒的價值判斷。而在於:第一、對科學知識生產背後利益關係的爭議做討論。為何收受利益關係方的贊助所生產出來的知識,難以獲的公眾之信任? 泛科學作為一個媒體傳播者,同時也是科學知識的生產者,為何存在矛盾?本文將先對科學知識生產背後的專業化做簡要爬梳,再對正反兩造的論述進行分析。 其二、「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科學、社會與政治是互相獨立的嗎?本文將對科學與社會的界線進行討論。
科學家從何時開始收錢?
在回答泛科學接受頂新集團贊助為何會產生爭議以前,筆者希望回顧科學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被專業化的?科學為何可以變成一個謀生、營利的工作?本文將從自然史的角度來論述。
西方科學的發展中有受到「自然神學」影響的部分,科學是為了去找出上帝創造世界、運行世界的法則,以彰顯造物者的偉大。相較於迷信宗教的說法,自然神學更強調理性驗證。在19世紀以前,「科學家」這種科學作為一個專業,做為一個給薪行業是罕見的。多數的科學研究者是業餘愛好者,在工作閒暇之餘進行科學研究,科學對這群愛好者而言是一種興趣。而這種興趣不僅是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更是符合社會利益(social interest)[2]。
當時鼓勵紳士們(gentlemen)[3]在閒暇時間,走入大自然從事科學活動,這不僅是浪漫主義時期主張崇尚自然的氛圍,認為歐洲人已經受到「文明的社會」所汙染,應該去敬畏、讚嘆原始的自然;反對過度理性,強調感性經驗,應該以自然的法則來解釋人類行為。因此紳士們被鼓勵走入「原始的自然」進行探險。
另一方面,科學作為紳士階級的休閒活動是具有文化資本(culture capital)[4]的象徵。懂得讚賞自然,擁有許多標本收藏品的紳士,是被視為有品味的,受到社會的讚許、青睞。且在自然史有所貢獻的科學家將名留青史,成為偉人的動機使得紳士投入科學研究,成為一批業餘的紳士科學家。
最著名的例子,或許就是達爾文,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而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便是用進廢退說的提出者。出身英國鄉間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他,自費搭上小獵犬號這艘原先是探勘海岸線的船隻,蒐集他日後所需要的標本、資料。經過幾年的研究後,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原始》。可以說是達爾文其雄厚的家世背景,以及當時社會利益期待,得以支持他進行昂貴的科學研究[5]。
紳士同時也必須符合高道德標準,必須誠實、有信用,如同華盛頓砍倒櫻桃樹也必須向父親報告。因此,紳士生產的知識是被他們的「誠實」所保證的;而商人所生產的知識,是受到金錢中介的,產生偏誤不值得信任。因此,這群紳士所生產的科學知識,在當時認為不該被拿來牟利,科學僅能作為興趣,不可作為職業。原因在於這樣的作法,是不合符合社會利益的。若非因為他們發自內心對於自然的好奇、讚嘆,而是被金錢所左右,生產出來的知識是不可信的。當時靠販賣標本維生的採集家,便時常發生將同一物種混淆為數種販賣之行為,造成科學社群對於這群「科學販賣者」的不信任,社會地位也低於這群紳士科學家,因此當時認為科學知識的生產應獨立於金錢之外。
隨著科學在帝國主義擴張受到重視,科學研究者進入大學進入擔任教職,或是皇家植物園等國家級研究機構服務,以及專業科學期刊Nature等的出現,科學作為一門專業才逐漸獲得認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成為一份工作,受到政府的贊助,有了賴以為生的薪水。與此同時,科學也不再是一門為紳士所把持的玩具,逐漸走向平民化。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會開始想科學史與泛科學收受利益關係方贊助一事,究竟有何關聯?輿論認為泛科學不該收受金錢贊助,因為這樣所生產出來的科學知識,是不中立的,是不客觀的,無論調查的過程如何揭露,列舉在多證據,都無法改變收受金錢的立場,僅藉著「科學」之名作為立場中立的擋箭牌。
筆者再次強調本文並不在於泛科學一事的價值判斷,而在於討論爭議的起源。便是源自於長期以來,社會對於科學知識生產的信任,是建立在對紳士科學家「興趣使然」的科學實作,不為金錢利益,只因為好奇心驅使對自然法則的追尋,鄙視不遵守道德規範採集家那種「利用科學賺錢」的行為。
然而,所有的知識生產都是受到社會利益所影響的,即便是紳士科學家,也是受到當時社會對紳士階級的期待,所產生鞏固階級、彰顯自身文化資本的活動。言下之意並非科學活動可隨便收受利益關係方之金錢,而是強調並無所謂的客觀、中立下生產出來的科學知識。
研究者並不應該作為上帝超然一般的存在,脫離知識生產網絡,取得一個客觀中立性;而是正視其主觀性,所有的科學知識生產,即便與研究者本身無直接相關,也可能是在社會利益的驅使下所生產出來的,即一個議題被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的選擇,遑論當中標準判定、證據的採集是經過研究者的揀選。
回到泛科學事件,以溫朗東先生的論點來說,林鳳營牛奶這個議題本身就是經過揀選的,即使檢驗的過程中使用了科學方法,我們仍無法說其客觀。另一方面,的確社會上有人對於林鳳營牛奶感到疑慮,它本身便不在食安事件中爆發的項目,此報導可以釐清對牛奶是否有毒的疑慮,但是否每家公司的牛奶都該受到相同標準的檢驗?在食安風波下,頂新集團若想證明自己的清白,避免消費者的全盤抵制,應該對所有產品進行檢驗,而非單指牛奶,就選擇性的報導而言,已經難以被認為是客觀。
而鄭國威的論點是,在了解到真相以前必須謹慎的驗證,且不應該因為頂新集團目前受到主流社會撻伐,而不去檢驗它。頂新因為油品問題而陷入官司纏訟,且旗下味全全部產品遭到全盤抵制,但是林鳳營牛奶是否有問題,不應該因為抵制運動而不被檢驗,尤其乳品並非是在食安風波中有爭議的商品。意即在有確切證據以前,不能下價值判斷,而泛科學僅提供檢驗,價值判斷的工作僅留給閱聽人。
而鄭國威也提到整個企畫也聲明由頂新集團贊助,此揭露已經說明了其主觀位置,並非以科學作為價值中立的擋箭牌。他也承認在傳播界稱為「置入性行銷」的行為,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由於泛科學是結合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的科普媒體,筆者認為鄭先生所提及「置入性行銷」,已經是種「利用科學賺錢」的方式,有別於傳統媒體報導之資訊。從上述科學史的爬梳,我們可以看見科學作為一項專業工作的出現過程,包括頂尖期刊Nature,也是一種透過傳播專業科學知識的出版業。
然而,專業科學家與先前一種多賣的標本採集者,差異在於是否遵守科學社群之道德規範,如同與達爾文同時期提出演化論的華萊士,出身也是一位標本採集者,其優秀的表現足以與達爾文共享此殊榮;而許多並未遵守規範的採集者,便落得聲名狼藉。 回到泛科學問題,爭議的出現便在於這條道德規範的界限,在重視資訊與權力關係的傳播界,對於「置入性行銷」已經是爭議不斷;而泛科學做為一個生產科學知識的科普媒體,更是同時挑戰了科學界與傳播界的道德界線。
科學家接受國家經費進行研究被信任,是源自於對社會對科學家身份的信任,以及國家作為贊助者不能干預科學知識生產,並促進公眾利益的學術中立前提下,這樣脈絡下生產的科學知識得以被信任。泛科學倘若接受頂新集團的金援,視為無報酬之公益捐助,今日或許不會引起爭議;然而贊助方與生產知識間存在著利害關係,這便是爭議的起源。
在回答泛科學接受頂新集團贊助為何會產生爭議以前,筆者希望回顧科學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被專業化的?科學為何可以變成一個謀生、營利的工作?本文將從自然史的角度來論述。
西方科學的發展中有受到「自然神學」影響的部分,科學是為了去找出上帝創造世界、運行世界的法則,以彰顯造物者的偉大。相較於迷信宗教的說法,自然神學更強調理性驗證。在19世紀以前,「科學家」這種科學作為一個專業,做為一個給薪行業是罕見的。多數的科學研究者是業餘愛好者,在工作閒暇之餘進行科學研究,科學對這群愛好者而言是一種興趣。而這種興趣不僅是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更是符合社會利益(social interest)[2]。
當時鼓勵紳士們(gentlemen)[3]在閒暇時間,走入大自然從事科學活動,這不僅是浪漫主義時期主張崇尚自然的氛圍,認為歐洲人已經受到「文明的社會」所汙染,應該去敬畏、讚嘆原始的自然;反對過度理性,強調感性經驗,應該以自然的法則來解釋人類行為。因此紳士們被鼓勵走入「原始的自然」進行探險。
另一方面,科學作為紳士階級的休閒活動是具有文化資本(culture capital)[4]的象徵。懂得讚賞自然,擁有許多標本收藏品的紳士,是被視為有品味的,受到社會的讚許、青睞。且在自然史有所貢獻的科學家將名留青史,成為偉人的動機使得紳士投入科學研究,成為一批業餘的紳士科學家。
最著名的例子,或許就是達爾文,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而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便是用進廢退說的提出者。出身英國鄉間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他,自費搭上小獵犬號這艘原先是探勘海岸線的船隻,蒐集他日後所需要的標本、資料。經過幾年的研究後,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原始》。可以說是達爾文其雄厚的家世背景,以及當時社會利益期待,得以支持他進行昂貴的科學研究[5]。
紳士同時也必須符合高道德標準,必須誠實、有信用,如同華盛頓砍倒櫻桃樹也必須向父親報告。因此,紳士生產的知識是被他們的「誠實」所保證的;而商人所生產的知識,是受到金錢中介的,產生偏誤不值得信任。因此,這群紳士所生產的科學知識,在當時認為不該被拿來牟利,科學僅能作為興趣,不可作為職業。原因在於這樣的作法,是不合符合社會利益的。若非因為他們發自內心對於自然的好奇、讚嘆,而是被金錢所左右,生產出來的知識是不可信的。當時靠販賣標本維生的採集家,便時常發生將同一物種混淆為數種販賣之行為,造成科學社群對於這群「科學販賣者」的不信任,社會地位也低於這群紳士科學家,因此當時認為科學知識的生產應獨立於金錢之外。
隨著科學在帝國主義擴張受到重視,科學研究者進入大學進入擔任教職,或是皇家植物園等國家級研究機構服務,以及專業科學期刊Nature等的出現,科學作為一門專業才逐漸獲得認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成為一份工作,受到政府的贊助,有了賴以為生的薪水。與此同時,科學也不再是一門為紳士所把持的玩具,逐漸走向平民化。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會開始想科學史與泛科學收受利益關係方贊助一事,究竟有何關聯?輿論認為泛科學不該收受金錢贊助,因為這樣所生產出來的科學知識,是不中立的,是不客觀的,無論調查的過程如何揭露,列舉在多證據,都無法改變收受金錢的立場,僅藉著「科學」之名作為立場中立的擋箭牌。
筆者再次強調本文並不在於泛科學一事的價值判斷,而在於討論爭議的起源。便是源自於長期以來,社會對於科學知識生產的信任,是建立在對紳士科學家「興趣使然」的科學實作,不為金錢利益,只因為好奇心驅使對自然法則的追尋,鄙視不遵守道德規範採集家那種「利用科學賺錢」的行為。
然而,所有的知識生產都是受到社會利益所影響的,即便是紳士科學家,也是受到當時社會對紳士階級的期待,所產生鞏固階級、彰顯自身文化資本的活動。言下之意並非科學活動可隨便收受利益關係方之金錢,而是強調並無所謂的客觀、中立下生產出來的科學知識。
研究者並不應該作為上帝超然一般的存在,脫離知識生產網絡,取得一個客觀中立性;而是正視其主觀性,所有的科學知識生產,即便與研究者本身無直接相關,也可能是在社會利益的驅使下所生產出來的,即一個議題被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的選擇,遑論當中標準判定、證據的採集是經過研究者的揀選。
回到泛科學事件,以溫朗東先生的論點來說,林鳳營牛奶這個議題本身就是經過揀選的,即使檢驗的過程中使用了科學方法,我們仍無法說其客觀。另一方面,的確社會上有人對於林鳳營牛奶感到疑慮,它本身便不在食安事件中爆發的項目,此報導可以釐清對牛奶是否有毒的疑慮,但是否每家公司的牛奶都該受到相同標準的檢驗?在食安風波下,頂新集團若想證明自己的清白,避免消費者的全盤抵制,應該對所有產品進行檢驗,而非單指牛奶,就選擇性的報導而言,已經難以被認為是客觀。
而鄭國威的論點是,在了解到真相以前必須謹慎的驗證,且不應該因為頂新集團目前受到主流社會撻伐,而不去檢驗它。頂新因為油品問題而陷入官司纏訟,且旗下味全全部產品遭到全盤抵制,但是林鳳營牛奶是否有問題,不應該因為抵制運動而不被檢驗,尤其乳品並非是在食安風波中有爭議的商品。意即在有確切證據以前,不能下價值判斷,而泛科學僅提供檢驗,價值判斷的工作僅留給閱聽人。
而鄭國威也提到整個企畫也聲明由頂新集團贊助,此揭露已經說明了其主觀位置,並非以科學作為價值中立的擋箭牌。他也承認在傳播界稱為「置入性行銷」的行為,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由於泛科學是結合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的科普媒體,筆者認為鄭先生所提及「置入性行銷」,已經是種「利用科學賺錢」的方式,有別於傳統媒體報導之資訊。從上述科學史的爬梳,我們可以看見科學作為一項專業工作的出現過程,包括頂尖期刊Nature,也是一種透過傳播專業科學知識的出版業。
然而,專業科學家與先前一種多賣的標本採集者,差異在於是否遵守科學社群之道德規範,如同與達爾文同時期提出演化論的華萊士,出身也是一位標本採集者,其優秀的表現足以與達爾文共享此殊榮;而許多並未遵守規範的採集者,便落得聲名狼藉。 回到泛科學問題,爭議的出現便在於這條道德規範的界限,在重視資訊與權力關係的傳播界,對於「置入性行銷」已經是爭議不斷;而泛科學做為一個生產科學知識的科普媒體,更是同時挑戰了科學界與傳播界的道德界線。
科學家接受國家經費進行研究被信任,是源自於對社會對科學家身份的信任,以及國家作為贊助者不能干預科學知識生產,並促進公眾利益的學術中立前提下,這樣脈絡下生產的科學知識得以被信任。泛科學倘若接受頂新集團的金援,視為無報酬之公益捐助,今日或許不會引起爭議;然而贊助方與生產知識間存在著利害關係,這便是爭議的起源。
科學、政治與社會
「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科學知識與社會價值判斷,甚至是政治秩序之間,究竟處與何種關係,是互相獨立,還是彼此依存?在談論泛科學爭議以前,我要從Shapin 與Schaffer兩位科學知識社會學大師的著作《霍布斯與空氣幫浦》[6]來切入,討論現代科學與政治秩序間的關聯,在於都試圖解決秩序問題。
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如何獲得公眾的承認?為何生產出事實需要透過科學實驗?1662年化學家波以耳利用其空氣幫浦實驗,證明在固定溫度、質量下,氣體壓力與體積將呈現反比關係[7]。這是國高中教育中的經典教材,然而有多少人真的做過這個實驗呢?在沒有親眼見證實驗的狀況下,為何這個研究成果得以被我們當作事實去接受? 實驗成果如何廣為接受?
波以耳除了具備操作幫浦的物質技術,更具備了社會技術與書面技術。他認為實驗產生事實的能力,不只是實際上執行了實驗,更在於相關社群擔保確認其真實性,一個具備知識的紳士集團的見證,並透過其權威性的論述,形成一種觀察經驗的增衍。而這個相關社群的見證,必須在社會空間中實驗。也就是說,波以耳邀請了紳士們來到一個只開放給「被認證具備知識的人」的空間,來見證他的實驗,即是他的社會技術。
言下之意在於,他的實驗並非閒雜人等都可以觀賞的,僅有受到認可的科學社群內部人士可參加。儘管如此,波以耳認為這樣實驗已經算是公開展示了。爾後波以耳透過書面技術,將研究成果出版,將實驗詳盡地描述,讓讀者身歷其境,連失敗都不避諱地寫入書中,彷彿實驗成果非常客觀。
然而霍布斯並不同意波以耳這樣的作法,他其中一個反對論點是,實驗的社會空間應該是開放給所有人,而非僅限於被認可的紳士們,這樣關起門來的做法不具正當性。更進一步而言,霍布斯反對自我詮釋的群體,如果社會內部有群體自立權威,會導致社會的對立。
霍布斯的想法與當時政治、宗教有關。政治上,源自於當時英國內戰 [8] 結束後,體會到戰爭殘酷的他認為人類具有鬥爭的天性,因此必須把權力交給「利維坦」,一個權力集中的法治象徵─國家機器(利維坦),避免人類陷入弱肉強食的「自然狀態」,造成無秩序,由於公民對秩序的渴望,組成了國家,也就是他的政治學鉅著《利維坦》的思想起源。宗教方面,霍布斯反對英國當時各群體對於《聖經》自我詮釋[9],如此行為將造成秩序混亂,破壞正當性。
因此霍布斯也反對波以耳這樣的自我詮釋群體,不應該是科學社群自我封閉,達成所謂「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的狀態,而是正視科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即知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
回到泛科學的爭議,雖然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先生強調科學與社會是不可切分開的,認為生產科學知識(檢驗林鳳營牛奶)是他們的工作,而消費者是否抵制,價值判斷在於自身。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波以耳的科學發現,不僅是實驗結果的事實,更仰賴於他身處的科學社群對其結果的解釋力,而且這個詮釋透過書面技術傳播。
泛科學不僅是一個科學知識生產者,更是一個新聞傳播者,因此它所生產的科學知識,不只是林鳳營牛奶的實驗數據,更是透過這群參與科學家社群的見證,來得到認可。且因為自身就是媒體,傳播知識的權力也操之在手,將資訊傳達給並未親眼見證的社會大眾。科學知識的傳播,從來都不只是科學,並非只是使用何種儀器、產生何種數據的物質技術,更涉及到背後的社會技術、書面技術。
泛科學事件中最應該注意的是,由於泛科學自身已經是具備了一定權威性的科學社群,生產出來的數據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字,或是科學數據而已,對於他們生產出來的知識,是具備一定的背書,對社會是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並非信任與否交由公眾的簡單話語。套用黃哲斌先生的概念就是「反向置入行銷」,頂新集團不只是將泛科學的節目中放入他們的產品廣告,更是在他們的產品中強調這是泛科學所背書的,這或許才是此次爭議中社會最擔心的部分。
而套用科學知識社會學者對霍布斯的分析,即科學與社會是一體兩面的,知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
的確,泛科學在公開資訊(揭露資金來源)、邀請民眾參與調查,確實是打破所謂科學社群的自我封閉。然而目前社會輿論因為食用油問題,對頂新集團進行全面抵制,由於牛奶是抵制行動中最重要的象徵商品,而泛科學做為一個具一定權威性的科普媒體,對牛奶進行調查,最後所生產的論述,不僅是一個對牛奶是否安全的檢驗報告,更可能會對滅頂行動產生社會意義上的衝擊,被貼上盲目抵制的標籤等,就不只是單單對牛奶抱有疑慮的消費者造成影響而已。
意即,實驗的結果不能僅僅看作是牛奶是否有毒的事實,更是衍生而來對此次運動衝擊的社會意義。 當然,許多行動參與者能理解牛奶並非此次油品事件中的問題商品,僅是對生產公司感到不信任,而非盲目抵制,他們是否從牛奶資訊延伸至其他處並不在本文之討論範圍。
結論
本文回顧了科學知識生產背後利益關係的爭議,我們對科學知識的合理性,並非全然相信其公正客觀,而是在承認其主觀立場之下,科學研究者在一定社會道德規範,知識的生產不受到金錢所影響,得到公眾的信任。 而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並非如以往「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的說法一般壁壘分明,而是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坐落於社會脈絡之中,這點在達爾文的案例中顯而易見,此次頂新邀請泛科學也是如此;而社會往往也受到科學的影響,科學數據透過書面技術、社會技術對社會進行論述。
身為公民的我們並非陷入科學即社會、科學即政治的極端,而是理解科學方法得到知識的特殊性,但不應該認為其是中立、放諸四海皆準的權威,而是將其放回生產出來的脈絡,重新檢視。
註解
「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政治歸政治」科學知識與社會價值判斷,甚至是政治秩序之間,究竟處與何種關係,是互相獨立,還是彼此依存?在談論泛科學爭議以前,我要從Shapin 與Schaffer兩位科學知識社會學大師的著作《霍布斯與空氣幫浦》[6]來切入,討論現代科學與政治秩序間的關聯,在於都試圖解決秩序問題。
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如何獲得公眾的承認?為何生產出事實需要透過科學實驗?1662年化學家波以耳利用其空氣幫浦實驗,證明在固定溫度、質量下,氣體壓力與體積將呈現反比關係[7]。這是國高中教育中的經典教材,然而有多少人真的做過這個實驗呢?在沒有親眼見證實驗的狀況下,為何這個研究成果得以被我們當作事實去接受? 實驗成果如何廣為接受?
波以耳除了具備操作幫浦的物質技術,更具備了社會技術與書面技術。他認為實驗產生事實的能力,不只是實際上執行了實驗,更在於相關社群擔保確認其真實性,一個具備知識的紳士集團的見證,並透過其權威性的論述,形成一種觀察經驗的增衍。而這個相關社群的見證,必須在社會空間中實驗。也就是說,波以耳邀請了紳士們來到一個只開放給「被認證具備知識的人」的空間,來見證他的實驗,即是他的社會技術。
言下之意在於,他的實驗並非閒雜人等都可以觀賞的,僅有受到認可的科學社群內部人士可參加。儘管如此,波以耳認為這樣實驗已經算是公開展示了。爾後波以耳透過書面技術,將研究成果出版,將實驗詳盡地描述,讓讀者身歷其境,連失敗都不避諱地寫入書中,彷彿實驗成果非常客觀。
然而霍布斯並不同意波以耳這樣的作法,他其中一個反對論點是,實驗的社會空間應該是開放給所有人,而非僅限於被認可的紳士們,這樣關起門來的做法不具正當性。更進一步而言,霍布斯反對自我詮釋的群體,如果社會內部有群體自立權威,會導致社會的對立。
霍布斯的想法與當時政治、宗教有關。政治上,源自於當時英國內戰 [8] 結束後,體會到戰爭殘酷的他認為人類具有鬥爭的天性,因此必須把權力交給「利維坦」,一個權力集中的法治象徵─國家機器(利維坦),避免人類陷入弱肉強食的「自然狀態」,造成無秩序,由於公民對秩序的渴望,組成了國家,也就是他的政治學鉅著《利維坦》的思想起源。宗教方面,霍布斯反對英國當時各群體對於《聖經》自我詮釋[9],如此行為將造成秩序混亂,破壞正當性。
因此霍布斯也反對波以耳這樣的自我詮釋群體,不應該是科學社群自我封閉,達成所謂「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的狀態,而是正視科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即知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
回到泛科學的爭議,雖然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先生強調科學與社會是不可切分開的,認為生產科學知識(檢驗林鳳營牛奶)是他們的工作,而消費者是否抵制,價值判斷在於自身。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波以耳的科學發現,不僅是實驗結果的事實,更仰賴於他身處的科學社群對其結果的解釋力,而且這個詮釋透過書面技術傳播。
泛科學不僅是一個科學知識生產者,更是一個新聞傳播者,因此它所生產的科學知識,不只是林鳳營牛奶的實驗數據,更是透過這群參與科學家社群的見證,來得到認可。且因為自身就是媒體,傳播知識的權力也操之在手,將資訊傳達給並未親眼見證的社會大眾。科學知識的傳播,從來都不只是科學,並非只是使用何種儀器、產生何種數據的物質技術,更涉及到背後的社會技術、書面技術。
泛科學事件中最應該注意的是,由於泛科學自身已經是具備了一定權威性的科學社群,生產出來的數據已經不是單純的數字,或是科學數據而已,對於他們生產出來的知識,是具備一定的背書,對社會是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並非信任與否交由公眾的簡單話語。套用黃哲斌先生的概念就是「反向置入行銷」,頂新集團不只是將泛科學的節目中放入他們的產品廣告,更是在他們的產品中強調這是泛科學所背書的,這或許才是此次爭議中社會最擔心的部分。
而套用科學知識社會學者對霍布斯的分析,即科學與社會是一體兩面的,知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
的確,泛科學在公開資訊(揭露資金來源)、邀請民眾參與調查,確實是打破所謂科學社群的自我封閉。然而目前社會輿論因為食用油問題,對頂新集團進行全面抵制,由於牛奶是抵制行動中最重要的象徵商品,而泛科學做為一個具一定權威性的科普媒體,對牛奶進行調查,最後所生產的論述,不僅是一個對牛奶是否安全的檢驗報告,更可能會對滅頂行動產生社會意義上的衝擊,被貼上盲目抵制的標籤等,就不只是單單對牛奶抱有疑慮的消費者造成影響而已。
意即,實驗的結果不能僅僅看作是牛奶是否有毒的事實,更是衍生而來對此次運動衝擊的社會意義。 當然,許多行動參與者能理解牛奶並非此次油品事件中的問題商品,僅是對生產公司感到不信任,而非盲目抵制,他們是否從牛奶資訊延伸至其他處並不在本文之討論範圍。
結論
本文回顧了科學知識生產背後利益關係的爭議,我們對科學知識的合理性,並非全然相信其公正客觀,而是在承認其主觀立場之下,科學研究者在一定社會道德規範,知識的生產不受到金錢所影響,得到公眾的信任。 而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並非如以往「科學歸科學、社會歸社會」的說法一般壁壘分明,而是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坐落於社會脈絡之中,這點在達爾文的案例中顯而易見,此次頂新邀請泛科學也是如此;而社會往往也受到科學的影響,科學數據透過書面技術、社會技術對社會進行論述。
身為公民的我們並非陷入科學即社會、科學即政治的極端,而是理解科學方法得到知識的特殊性,但不應該認為其是中立、放諸四海皆準的權威,而是將其放回生產出來的脈絡,重新檢視。
註解
- 泛科學與其合作作者間為獨立關係,因此各篇文章僅代表其個人立場,不代表泛科學立場,或是其他作者之立場。
- 社會利益指從事符合社會價值規範的行為,尤其科學社群,是受到正面鼓勵與評價的。
- 悉指具有當時社會中家世背景良好,具專業技術行業、文化資本的階級男性
- 布爾迪厄指出,文化資本是種知識的類型、技能、教育、任何一種個人可以讓他自己在社會上獲得較高地位的優勢,包括他人對自己高度的期許。
- 愛德華.拉森 2004。了不起的演化論。新北:左岸文化
- 史蒂文.謝平、賽門.夏佛 2006。利維坦與空氣幫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台北市:行人。
- 波以耳定律之方程式p2=p1v1/v2
- 英國內戰(英語:English Civil War)是指1642年至1651年在英國議會派("圓顱黨")與保皇派("騎士黨")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
- 這本書剛出版便造成了轟動。很快的霍布斯便接到了大量的讚美和批評,遠遠超出當時所有其他的思想家。不過,這本書的出版卻迅速使他與其他逃亡的保王派關係決裂,迫使他不得不向革命派的英國政府求取保護。當時保王派試圖殺掉他,因為書中的現實主義內容不但震怒了信仰聖公會的保王派、也震怒了信仰天主教的法國人。